《夜坐》原文及翻譯賞析

《夜坐》原文及翻譯賞析1

淮西夜坐

《夜坐》原文及翻譯賞析

蕭蕭風雨滿關河,酒盡西樓聽雁過。

莫怪行人白頭盡,異鄉秋色不勝多。

翻譯

風雨瀟瀟灑滿山河,獨坐西樓,飲盡美酒,只聽那歸雁孤鳴飛過。

不要驚怪於行人的滿頭白髮,只因爲他鄉的秋色更讓人惆悵難過。

註釋

關河:山河。

莫:不要。

乖:奇怪,驚怪。

賞析

袁凱,字景文,江南華亭(今上海市奉賢區陶宅)人,元朝末年當過小小的府吏,博學有才,寫得一手好詩。大明洪武三年(1370),袁凱被薦授爲御史,成爲皇帝的近臣。

朱元璋坐穩江山後,疑忌心大膨脹,臣屬因一句話或幾個字而被殺的不少。袁凱也不例外,由於朱元璋的猜忌,不久他便被逼裝瘋,食狗彘之食,才倖免於死。這便是他的一生,因此在他存世不多的詩作中大都充滿了悲苦之音。這首《淮西獨坐》是很典型的一首,內容很一般,也沒有什麼愁、苦、哀、泣之類的詞語,但讀來卻令人“悲惋欲涕”。

第一句“瀟瀟風雨滿關河”點明客觀環境,風雨之時最易使人產生一種飄忽不定的情緒,充分感受到自然威力的巨大以及人生的孤弱、渺茫。第二句寫作者個人的活動:獨坐西樓,酒已飲盡,酒興闌珊,正感到百無聊賴,這時天邊一聲雁唳,有遠而近,復由近而遠,漸漸地過去了,消逝了,一切又歸於岑寂。以上二句所寫的都是平淡而一般的日常生活,既沒有驚風暴雨的震盪,也沒有生離死別的摧傷,那麼離鄉的行人爲什麼頭都白了呢?“異鄉秋色不勝多”啊!這是一句十分精闢的生活格言,正如“貧疑陋巷春偏少,貴想豪家月最明”,自然景物本無差異,然貧富不同,感受便不同。客中與家鄉的光景也是如此,喜者見喜,憂者見憂,在離人的眼光中遂不免處處皆秋,事事可愁了。這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特徵,幾乎人人都有類似的體驗,所謂人人心中所有,口中所無,然袁凱卻能準確地、生動而形象地將它表達出來,這大概便是這首小詩膾炙人口的原因吧!

《夜坐》原文及翻譯賞析2

山中夜坐原文

悠悠天地間,草木獻奇怪。

投老一蒲團,山中大自在。

翻譯

悠悠天地之間,草木呈獻出幹奇百怪。

老來獨坐在蒲團上,覺得山中特別逍遙自在。

註釋

悠悠:寥廓,深遠。

獻:呈現。

奇怪:奇形怪狀,隱喻宋亡後的種種怪事。

投老:到老,臨老。

蒲團:用蒲草編織的墊子,僧人打坐或跪拜時用。

賞析

德祐初(即1275年),文及翁曾任參知政事,宋亡不仕,閉門著書。這首詩就是寫他在山中的隱居生活的。

詩題爲《山中夜坐》,山中景色。已屬清幽,加之時當夜晚,蒲團靜坐,氣氛更爲恬靜淡泊,定下了詩的基調。

開頭兩句寫山中景色。悠悠,狀天地的寥廓,景象開闊深遠。獻,奉獻,這裏將草木擬人化,即在浩瀚的宇宙中,草木都有了知覺,競相呈現各種奇形怪狀的姿態。這句隱喻宋亡後世態翻覆,種種怪事不堪入目。

後兩句承“奇怪”而來,由寫景轉而寫心境。在草木爭奇鬥怪的熱鬧場合中插入“蒲團”,本來是不協調的。加之是“投老”,坐一輩子,直到生命終結,不能不使人爲之嘆惋。但面對社會現實而富於正義感的詩人,既不能力挽狂瀾,又不甘心依附元朝,除終老蒲團外別無他途。“自在”而冠以“大”,似乎詩人對這種歸隱生活,是十分喜愛和讚賞的。

據李有《古杭雜記》記載,文及翁及第後,與同科進士遊覽西湖,即席賦《賀新郎》一首。詞中說:“餘生自負澄清志。”又說:“借問孤山林處士,但掉頭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可見文及翁本來是一個胸有大志、一心圖謀恢復的有爲之士,從他對林處士的譏誚,也可看出他對那些自命風雅、不問國事的所謂“高人隱士”是如何深惡痛絕了。這樣一位血性男兒,要在寂靜的山林裏孤坐蒲團以了殘生,這裏頭當蘊含多少難言的隱痛。平和的外表下深藏着的,是亡國的哀痛和憤激,外表越是恬淡和閒適,內心的痛苦也就越是深切和沉重。應該說,這種“自在”的歸隱生活,是作爲社會的對立面而存在的,是對現實的抗爭。

南宋末年的詞人劉辰翁有一首《柳梢青》詞,其中寫道:“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臺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在清冷的山中夜晚,青燈獨坐,念念不能忘情的,仍然是舊君故國,前朝父老。文及翁和劉辰翁的身世和心境,完全相通。

《夜坐》原文及翻譯賞析3

踏踏馬蹄誰見過?眼看北斗直天河。

西風羅幕生翠波,鉛華笑妾顰青娥。

爲君起唱長相思,簾外嚴霜皆倒飛。

明星爛爛東方陲,紅霞稍出東南涯,陸郎去矣乘斑騅。

翻譯

得得的蹄聲,是誰在騎馬走過?夜已深沉,北斗星正指向天河。

淒冷的西風掀動羅幕的波紋,臉上的殘粉似笑我雙眉緊鎖。

站起身來,唱一支相思的歌曲,幽怨的歌音逼退簾外的霜色。

恍惚間啓明星在東方升起,燦爛後天邊透出朝霞一葉。我難忘此情此景,也是這時你跨上馬與我相別。

註釋

踏踏:馬蹄聲。

直:當,臨。

羅幕:羅帳。

鉛華:妝飾用粉。

顰:皺眉。

青娥:指女子用青黛畫的眉。

長相思:樂府舊題,多寫朋友或男女久別思念之情。

明星燦燦:天色將曉,啓明星燦燦有光。

陲:邊地。

陸郎:六朝陳人,本名陸瑜,爲陳後主狎客,後用來代指嫖客。

斑騅:有蒼黑雜毛的馬。

創作背景

這首詩或於作者任職長安之際,具體創作年代不詳。鮑照、李白的《夜坐吟》中,主人公都不是夜吟者,而是夜吟的聽聞者;李賀這首《夜坐吟》中,詩中主人公爲夜吟者,以思婦顰蛾夜吟而愁,寫其難遇之恨。

賞析

這首詩以設問開篇,“馬蹄踏踏誰見過?”這話既像是問自己,又像是問別人,表達了女主人公希望和失望相交織的複雜心情:心上人是騎着馬兒離去的,至今不見歸來,唯有“踏踏”的馬蹄聲不時迴響在耳邊,縈繞在心上。接着展示夜不能寐,坐而吟唱的特定時空。“眼看北斗直天河”,這句有雙重含義,一指“夜深”,如注家所詮釋的;一指時屆涼秋。古人有依據星象的變化來確定季節的習慣,所謂“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按北斗星位置的變化來分辨四季,當玉衡、開陽、搖光三星連成的線直指西方的銀河時,這片土地便已進入秋天。秋天是自然界由盛而衰的季節,傳遞秋的信息的是西風和落葉,它們都引發人的傷感之情。況且正值華年,在飽嘗別離的痛苦之後,獨守深閨空闈之中,長夜漫漫,能不愁腸百結?“鉛華笑妾顰青娥”,正是這種愁苦神情的寫照。

人的愁苦愈積愈深,到了不堪忍受的程度,勢必要設法排遣。“爲君起唱《長相思》”,就是女主人公選擇的排解方式。她的歌聲是從內心深處流淌出來的,飽含愛戀,貫串精誠。精誠所至,金石爲開,連無情的“嚴霜”也爲之動情,竟至掉頭而去,不忍卒聽。“簾外嚴霜皆倒飛”,想象奇詭,極富表現力。比起《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來似更進一層,因爲“天若”句有比喻詞“若”,系或然之辭,而此句表達得如此堅決,就象實際發生的那樣,不僅有形體,而且有氣勢,使難於捉摸的情幻成新奇美妙、可見可感的物象。這就是藝術魅力之所在。

女主人公感情的可貴突出地呈現在一個“長”字上。自朝到暮,從昏到曉,她的心始終伴隨着離去者的身影和“踏踏”的馬啼,融進一片癡情。她徹夜難眠,長想思,至於長吟唱,抒發着無盡的戀情,直至東方發白,朝霞升起。她是如此的一往情深,忠貞不渝,而對方,“陸郎去矣乘斑騅”,毫無顧戀之意。多情換來薄情,女主人公徒然陷入痛苦的深淵。“陸郎”具體解釋諸本不盡相同。徐文長說是陸賈,“賈在南中,倡家競留之。”暗示女主人公是青樓中人。王琦以《明下童曲》爲本,注云“陳孔,謂陳宣、孔範,陸謂陸瑜,皆陳後主狎客。”狎客薄情,司空見慣,王注似與詩的本意相合。

仔細品味,此詩與鮑照、李白的同題作品有明顯的區別。後二者屬“聽歌逐音,因音託意”一類,女主人公不是歌唱者,而是在聆聽所愛的歌聲之後,爲之沉吟久坐,抒發愛慕的情意,屬“投桃報李”式的情感交流,帶有喜劇性質;此詩中的坐吟、起唱者皆爲女主人公,男方則無反應,以多情烘托無情,更具悲劇效果。就體式而言,鮑照和李白的作品有七字句,也有三字句,屬雜言體;李賀的這首則全是七言句,類似七言歌行。這些表明李賀創作詩歌不願受前人的縛束,他的主體意識相當濃烈,力圖充分表達自我。襲用舊題系出於表情達意的需要,而非模仿的衝動。善於渲染是李賀詩歌的一大特色。這首詩中就多借景抒情的筆墨,不同尋常的是,景物描寫不僅僅用作陪襯而已,常常成爲題材的主體部分。例如“爲君起唱《長相思》,簾外嚴霜皆倒飛。”乍看起來前一句是敘事。抒情,後一句是寫景。經過仔細體味,就會清楚地認識到兩者都是敘事、抒情、寫景的結合體,不過一者常,一者變;一者正,一者奇而已。“簾外”句運思奇詭,卻不難體味。用奇詭的物象和境界,表達幾乎人人都能體味的情理,正是李賀的特長,也是他的詩歌獨具的藝術價值。

《夜坐》原文及翻譯賞析4

夜坐吟

冬夜夜寒覺夜長,沉吟久坐坐北堂。

冰合井泉月入閨,金缸青凝照悲啼。

金缸滅,啼轉多。掩妾淚,聽君歌。

歌有聲,妾有情。情聲合,兩無違。

一語不入意,從君萬曲樑塵飛。

翻譯

寒冷的冬夜,覺得特別漫長。一個女子久久地坐在北堂沉吟。

寒泉結冰,冷月入閨,一燈如豆。發出清冷的寒光,繚着女子的滿面淚痕。

燈火忽被寒風吹滅,她更感淒涼,哭得更加悲切。忽然聽見了一個男子的歌聲,她擦乾了臉上的眼淚,停住了悲泣,專注地聽着。

歌聲有深意,妾心有深情,情與聲相合,兩情無違背。

若有一言不合妾之意,任你餘音繞樑歌萬曲,也不動心。

註釋

北堂:謂婦人居處。

冰合井泉:謂天寒井水結冰。

閨:女子住室。

金缸:銅製之燈盞。

青凝:一作“凝明”,燈之青光凝止不動貌。

金缸:一作“青缸”。

無違:沒有違背。

從:通“縱”。

賞析

李白此詩,襲“聽歌逐音,因音託意”之旨,設爲男女敘情之辭,而從女方着筆。鮑照《夜坐吟》以“冬夜”起興,此詩亦然。“冬夜”、“沉吟”兩個七字句,言“坐吟”之時與地。時:“冬夜”;地:“北堂”。“冬夜”自然寒冷,而“北堂”爲甚。“冬夜”之長,原不須因寒而後覺知,詩人說“夜寒覺夜長”,蓋以寒之難受而更覺其長也。然而,詩中主人公不顧寒之甚,仍然坐“北堂”沉吟,而且久坐,究竟“沉吟”什麼,詩裏沒有說,也不必說,讀下去,自然會明白。“冰合”、“金缸”句,仍爲兩個七字句,但換了韻。詩,一般地說,換韻便換意。此處亦然。“水合井泉”,承“夜寒”而來;“月入閨”、“金缸青凝”(一作“青光凝明”),承“久坐”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詩中主人公更悲不自勝,已由“沉吟”而“悲啼”了。究竟爲什麼,詩仍然沒有說,需要繼續往下讀。“金缸滅,啼轉多”。韻換,句式亦換,七字句已換爲三字句,節奏顯得更迫促了。時間更往前移,“金缸”滅了;不用說,月也斜了。詩中主人公的情緒,不但“悲啼”,而且“啼轉多”了。爲什麼,詩仍然沒有說,還要繼續往下讀。“掩妾淚,聽君歌”。韻和句式都未變,但詩中主人公的情緒卻變了。她已是掩淚聽歌了。歌裏說些什麼,詩沒有說,但它所產生的效果卻是驚人的。它一下就改變了詩中主人公那種悲不自勝的情緒,把她“轉多”的“悲啼”一下就鎮住了。這顯示了非常強烈的藝術效果。但這歌爲什麼能產生這樣一個效果,詩沒有說,還要繼續往下讀。下面,又是兩個三字句:“歌有聲,妾有情”。韻變而句式未變。如果說,上面兩個三字句,語似平緩而意卻頓變,那麼,這兩個三字句,語與意都可說是頓變。詩就是這樣逐步向其重心折進。這是詩人的富有特色的精心結構。從這六個字已可望到詩裏感情浪潮的高峯,接近上面伏下的問題的答案。原來,詩中主人公的“沉吟”、“悲啼”以至於“啼轉多”,乃是未能獲得愛情的痛苦所致,而這歌聲裏卻有一種與“妾情”相通的東西,它把詩中主人公從沉痛中喚醒。這就是情,情的力量。真是“何物人間情一點”,簡直可以貫金石而俱穿。接着,詩中寫出這種情的特點:“情聲合,兩無違。”原來,這是把兩顆心完全貼在一起的情,無怪乎它能產生這麼大的力量。這也是韻變而句式未頓變。因爲這六字與前六字,既緊緊相連,而又有其重要進展。問題的全部答案就揭示在這裏。詩至此,似已無話可說了;但作者又翻出了一層新意。這裏一個五字句、一個七字句,是從反面來一個假設,言如果歌裏有一句不中(入,中、去聲)意的話,那麼,不管它怎麼多,怎樣美妙,就像陸機的詩所說:“再唱樑塵飛”,或如劉向《別錄》所說:“盡動樑塵”,把屋樑所有的灰塵都驚起來,也就像鮑照的詩所說“萬曲不關心”了,不聽了。從君,任你。這就從反面強調了感情的可貴在於:真摯、純潔,不容羼入半點塵埃;否則,就一文不值。

這首詩,韻凡四變,句式凡三變。不像鮑照之作,一韻到底,句式不過一變。蓋以騰踏之勢,步步設疑,層層折進,引人入勝。入後,既揭示其底蘊,又從反面來一筆,把要強調的情強到最高的程度。這是詩的價值。在以前的樂府裏是沒有過的,也不是鮑照的那首隻寫到“體君歌,逐君音。不貴聲,貴意深”的同題之作所能比擬的。

創作背景

此詩是李白借樂府舊題爲女子代言愛情觀。其作年不詳,詹鍈《李白詩文系年》、裴斐《李白年譜簡編》等都沒有爲此詩編年。

《夜坐》原文及翻譯賞析5

夜坐 宋朝 張耒

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

《夜坐》譯文

寂靜的前庭空無一人,只有秋月仍舊明亮。夜裏的清霜將要落下,空氣中也充滿了清朗的氣息。

梧桐樹矗立在庭前,也不甘就此衰落。樹上的梧桐葉迎風搖擺,發出了些許聲音。

《夜坐》註釋

氣:氣氛。

清:冷清。

甘:甘心。

《夜坐》賞析

這首秋夜即景詩,上聯寫景,突出了清幽寂靜之意;下聯景中寓情,用殘葉迎風尚有聲響來抒發“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胸懷與抱負,詩寫得蒼涼悲壯,雄勁有氣勢。

此詩寫秋風殘葉,卻不寫其衰颯敗落,而突出其不懼風寒的.神韻。此與蘇軾一派在哲宗紹聖時期所受苦難的歷史背景有關,也是宋代士人的孤高品格的象徵。這也是一種人文意趣。

此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古典詩詞摹寫梧桐抒發秋意,通常表示悲秋的情結,睹物傷懷,見葉落更覺秋深。用梧桐殘葉迎風尚能發出聲響,來書寫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胸懷與抱負。

《夜坐》原文及翻譯賞析6

  夜坐

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

翻譯/譯文

寂靜的前庭空無一人,只有秋月仍舊明亮。夜裏的清霜將要落下,空氣中也充滿了清朗的氣息。

梧桐樹矗立在庭前,也不甘就此衰落。樹上的梧桐葉迎風搖擺,發出了些許聲音。

註釋

氣:氣氛。

清:冷清。

甘:甘心。

賞析/鑑賞

這首秋夜即景詩,上聯寫景,突出了清幽寂靜之意;下聯景中寓情,用殘葉迎風尚有聲響來抒發“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胸懷與抱負,詩寫得蒼涼悲壯,雄勁有氣勢。

此詩寫秋風殘葉,卻不寫其衰颯敗落,而突出其不懼風寒的神韻。此與蘇軾一派在哲宗紹聖時期所受苦難的歷史背景有關,也是宋代士人的孤高品格的象徵。這也是一種人文意趣。

此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古典詩詞摹寫梧桐抒發秋意,通常表示悲秋的情結,睹物傷懷,見葉落更覺秋深。用梧桐殘葉迎風尚能發出聲響,來書寫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胸懷與抱負。

《夜坐》原文及翻譯賞析7

  龍潭夜坐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

草露不辭芒屨溼,松風偏與葛衣輕。

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

翻譯

哪來夜花香氣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隱者月出每獨行,空山偶一傳鳥鳴。

草鞋不怕露珠溼,松風偏愛葛衣輕。

水邊琢磨《猗蘭操》,江南江北都是情。

註釋

龍潭:這裏指的是滁州的龍池、又稱“柏子潭”、“柏子龍潭”。遺址在滁州的龍池街。

幽人:幽隱之人。

芒屨:草鞋。

葛衣:泛指秋冬間所穿的衣服。

猗蘭:即《猗蘭操》,也稱《幽蘭操》,琴曲名。

創作背景

此詩爲正德九年(1514)春作者於滁州任上所作,時年四十三歲。作者在正德八年(1513)被任爲南京太僕寺少卿,因督理馬政至滁州,公務之餘,時與師友遊覽當地名勝琅琊山、龍潭等處,並和學生隨處討論學問,相互啓發,心情十分愉快。

賞析

王守仁因反對宦官劉瑾專權,遭謫邊多年。劉瑾敗後,官至兵部尚書。但其安邦定國大志終不得伸展,心中自然苦悶,故有夜不入眠,尋幽解悶之舉。《龍潭夜坐》便是此種心境的寫照。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首聯寫“花香”、“溪聲”引動詩人遊興。此處開篇點題,扣住“夜坐”落筆,先從嗅覺、聽覺寫起,“花香”撲鼻而不知所自,“溪聲”充耳卻隔着石林茅屋。夜深人靜,“花香”、“溪聲”自然格外清晰,但又都籠罩在夜色朦朧之中,讓人感知得到,而捉摸不着,充滿神奇的力量,令人嚮往,激發了詩人的遊興。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此聯寫詩人月夜獨遊。詩人這裏自稱幽人。明月當空,詩人踏着月光,在龍潭附近夜遊。四周一片幽靜,唯有山中棲息的鳥兒不時發出鳴叫。這裏,詩人意在表現月夜的孤寂空廓,但不從寂靜無聲上用力,而是特意地寫了聲響,以反襯周圍環境的空曠幽邃,達到“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使自然界充滿生命的意趣。

“草露不辭芒屨溼,松風偏與葛衣輕。”這一聯寫詩人徜徉在大自然中的輕鬆快慰的心境,頗似陶淵明的田園歸隱情調。詩人踏着“草露”,迎着“松風”,不怕草鞋打溼,任憑風吹衣飄,雖有露冷風涼之感,但詩人嚮往歸隱生活,一派隱逸風情躍然紙上。

“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尾聯抒發生不逢時的感慨和對大江南北壯麗風光的熱愛。孔子在《古琴操》中有《猗蘭操》,哀傷生不逢時。王守仁在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後,因小人陷害,以功成罪。作此詩時,正是他傷不逢時的時候,所以借《猗蘭操》琴曲名來抒發心中的煩憂。但正當他面對大江,想要發泄不滿時,大江南北的壯麗山河,又使他抑鬱的心情豁然開朗,足見詩人的胸懷是坦蕩豁達的。

全詩寫龍潭夜景,一片清幽,含蓄委婉地抒發了詩人厭倦世俗官場,眷然歸與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