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比一比》教材分析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第二單元《比一比》教材分析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爲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第二單元《比一比》教材分析比較是重要的思維活動,也是常用的學習方法。人們在認識某一事物或現象的時候,經常把這一事物或現象和其他事物或現象進行對照,尋找異同,從而認識事物或現象的特徵,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本單元讓學生開展簡單的比較活動,經歷並體驗比較的過程,學習比較的方法,爲以後的數學教學作思想方法上的準備。

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比一比》教材分析

教材把學生帶進熟悉的活動場景,裏面有許多可以比較的內容,主要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和輕重。

1.突出比較的方法。

學生在幼兒期間的生活中,經常遇到比兩個物體的長短、輕重等實際問題。那時,他們只注意問題的結果,比較的過程往往是模糊的。本單元教學的比一比,突出比的過程,讓學生理解並學習比的方法。如,比兩根跳繩哪根長,要把這兩根繩拉直,一端對齊着平放。比兩個小朋友誰長得高,兩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着背。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個重,可以把它們分別放在支架的兩端,根據支架的傾斜情況作出判斷。教學時,要讓學生理解這些方法,並體會方法的合理性。在比兩根繩的長短時,可以先說說自己打算怎樣比,再看看教材圖中是怎樣比出哪根繩長的,還要想想在小朋友跳繩的時候能比出哪根長嗎;在比兩人身高的時候,要觀察研究圖中是怎樣比出哪個小朋友長得高的,體會都站在滑梯上不容易看出誰高。要看懂圖中是怎樣比出柿子和石榴哪個重的,思考如果沒有支架只憑觀察行嗎?“想想做做”第1題,要讓學生思考比兩枝、三枝鉛筆長短的方法,在操作中應用並內化比較方法。

2.鼓勵學生尋找比的對象。

例題在比較跳繩的長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輕重之後,提出問題:“你還能在圖中找一找、比一比嗎?”鼓勵學生尋找對象進行比較。如: 石榴樹和柿子樹的高矮,桌子和凳子的高矮,兩條石子路的長短……兩根跳繩除了比長短,還能比輕重;兩個小朋友除了比高矮,也能比輕重。通過這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多次經歷比的過程,應用比的方法,感受這些數學問題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初步培養應用意識。

3.適當提升思維的要求。

“想想做做”裏安排了一些略微變式或稍複雜的比較問題,既要應用例題裏教學的方法,還要通過推理作出判斷。學生從中既能獲得更多的體驗,還能受到其他內容的教育。第2題左邊一題,僅看圖中兩人的腳和頭,身高似乎一樣。如果傷員也站在地面上,他一定比女孩高,這就是簡單的推理。另外,學生還能受到愛心教育。右邊一題,小熊比小鹿矮、比小兔高,小熊的下面既不能畫“?”,也不能畫“○”。學生可以體會高與矮是相對的。第3題比路的遠近是比長短的變式,通過直路近、彎路遠,滲透兩點間的連線中線段最短的思想。第4題右邊一題中,支架平衡表示1個紅蘿蔔和3根胡蘿蔔同樣重,得出1個紅蘿蔔比1根胡蘿蔔重的結論,也進行了簡單的推理。應用數學知識和方法進行判斷與推理,是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別人無法替代。教學時要注意創設情境,引發主動思考;組織交流,體會思考過程,幫助學生逐漸學會數學地思考問題。

4.選擇適宜學生的表達方式。

比較物體的長短、輕重,讓學生在方框裏畫“?”或“○”,這是用符號表示比的結果。這種方式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實際,是對全體學生的基本要求。比較是在兩個或多個不同物體之間進行的,結論是相對的。如果在教學中適當出現一些“×比×長”“×比×重”這些完整的語言,有利於學生體會比較的思想,理解比的方法。不過,要在學生用符號表示結果後,教師有意識地用完整的語言表述,並且只要求學生聽懂。也允許部分有能力的學生這樣表達,而不作爲對全體學生的基本要求。另外,“甲比乙長”還可以說成“乙比甲短”,這是一個現象的兩個方面。從前者能得出後者,又是一次推理。教學時適當進行這樣的思維活動是有好處的,也是學生能夠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