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國小數學教案範文集合十篇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關國小數學教案範文集合十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圓錐的體積(1)(教材第33頁例2)。

【教學目標】

1、參與實驗,從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圓錐的體積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

2、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讓學生經歷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體驗觀察、比較、分析、總結、歸納的學習方法。

【重點難點】

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準備】

同樣的圓柱形容器若干,與圓柱等底等高的圓錐形容器,與圓柱不等底等高的圓錐形容器若干,沙子和水。

【情景導入】

1、複習舊知,作出鋪墊。

(1)教師用電腦出示一個透明的圓錐。

教師:同學們仔細觀察,圓錐有哪些主要特徵呢?

(2)複習高的概念。

A、什麼叫做圓錐的高?

B、請一名同學上來指出用橡皮泥製作的圓錐模型的高。(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幫助學生進行操作)

2、創設情境,引發猜想。

(1)電腦呈現出動畫情境(伴圖配音)。

夏天,森林裏悶熱極了,小動物們都熱得透不過氣來。一隻小白兔去“動物超市”購物,它在冷飲專櫃熊伯伯那兒買了一個圓柱形的雪糕。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見了,它也去熊伯伯的專櫃裏買了一個圓錐形的雪糕。小白兔剛張開嘴,滿頭大汗的狐狸拿着一個圓錐形的雪糕一溜煙跑了過來。(動畫中圓柱形和圓錐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

問題一:狐狸貪婪地問:“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換一個怎麼樣?”(如果這時小白兔和狐狸換了雪糕,你覺得小白兔有沒有上當?)

問題二:(動畫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個同樣大小的圓錐形雪糕。(小白兔這時和狐狸換雪糕,你覺得公平嗎?)

問題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圓錐形雪糕有幾個時,你才肯與它交換?(把你的想法跟小組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學彙報)

過渡: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樣交換才合理呢?學習了“圓錐的體積”後,大家就會弄明白這個問題。

【新課講授】

自主探究,操作實驗

下面,請同學們利用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分組操作,自己發現屏幕上的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解決電腦博士給我們提出的問題。

出示思考題:通過實驗,你們發現圓柱的體積和圓錐的體積之間有什麼關係?你們的小組是怎樣進行實驗的?

(1)小組實驗。

A、學生分6組操作實驗,教師巡迴指導。(其中4個小組的實驗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圓柱形和圓錐形容器各一個;另外2個小組的實驗材料:沙子,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圓柱形和圓錐形容器各一個,體積有8倍關係的也有5倍關係的。)

B、同組的學生做完實驗後,進行交流,並把實驗結果寫在黑板上。

(2)全班交流。

①組織收集信息。

學生彙報時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情況,教師把這些信息逐一呈現在黑板上:

A、圓柱的體積正好等於圓錐體積的3倍。

B、圓柱的體積不是圓錐體積的3倍。

c、圓柱的體積正好等於圓錐體積的8倍。

D、圓柱的體積正好等於圓錐體積的5倍。

E、圓柱的體積是等底等高圓錐體積的3倍。

f、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

②引導整理信息。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類整理。(根據學生反饋的實際情況靈活進行)

③參與處理信息。圍繞3倍關係情況討論:請這幾個小組同學說出他們是怎樣通過實驗得出這一結論的?哪個小組得出的結論更科學合理一些?

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突出等底等高,並請學生拿出實驗用的器材,自己比劃、驗證這個結論)引導學生自主修正另外兩個結論。

(3)誘導反思。爲什麼有兩個實驗小組的結果不是3倍的關係呢?

(4)推導公式。嘗試運用信息推導圓錐的體積公式。這裏的sh表示什麼?爲什麼要乘?要求圓錐體積需要知道幾個條件?

(5)解決問題。童話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樣交換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麼前提條件?(動畫演示:等底等高,之後播放狐狸拿着圓錐形雪糕離去的畫面)

【課堂作業】

完成教材第34頁“做一做”第1題。

先組織學生在練習本上算一算,然後指名彙報。

答案:13×19×12=76(cm3)

【課堂小結】

教師:請你說說知道哪些條件就可以求圓錐的體積?學生自由交流。

【課後作業】

1、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2、教材第35頁第3、4、5題。

答案:第3題:提示:可以利用直尺、軟尺等工具測量出圓錐形實物的底面直徑(或者底面周長)和高,再根據V圓錐=1/3sh計算出該物體的體積。

第4題:(1)25、12(2)423、9

第5題:(1)×(2)√(3)×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教材第10頁“小熊購物”及“試一試”練習題。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小熊購物”的問題情境引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先乘法,後加減”的運算順序,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的密切聯繫。

3.能正確計算有關的兩步試題。

三、教學重點:

掌握先乘法,後加減的運算順序。

四、教學準備:

掛圖,實物,課件。

五、教學流程:

(一)切入舉偶

1、出示課件,故事引入。

今天是星期日,熊媽媽領着 小熊貝貝去超市購物,超市裏的東西可真多呀!小熊貝貝都看不過來,這也摸摸,那也碰碰,嘴裏還一個頸地嘟囔:“媽媽,我想買這個。媽媽,我還想買那個……”最後,他們來到了超市的東南角。

2、出示掛圖,談話引入。

誰能用故事的.形式說出這幅圖的圖意。

(二)對話平臺

玩中學

1、說一說。

通過看圖,獲取信息,提出問題。

(1) 同學們,請你也仔細觀察一下超市的東南角,看一看從圖中你能獲得什麼信息?

(讓學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說出來,教師給予鼓勵性的評價,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2) 如果你是小顧客,你想買些什麼東西呢?

指名彙報。

(3) 如果只允許你買兩種食品,每種食品數量不限,你又準備買些什麼呢?

指名彙報,根據學生彙報,教師可板書問題。

(此問題的設計爲學生學習新知識做準備。學生上面所提出和解答的問題大多是本節課的知識點,學會後可讓學生自己獨立解決。自己提出問題再自己解答,學生回興趣濃,積極性高。)

2、算一算。

在解決問題中掌握運算順序。

(1) 仔細看圖,說一說小熊買了什麼食品?

(2) 那麼小熊該付多少錢呢?請你來幫它算一算。

學生獨立解答後再小組交流彙報。

(學生的解答可能回出現多種形式:有的列兩個算式分步解答;有的把兩個算式 合在一起列綜合算式解答。無論哪種形式,都必須讓學生明確每一步求出的是什麼。如果班中學生只有分步解答的,教師要啓發學生將兩個算式合在一起。教師可根據學生彙報把不同的三種形式進行板書。)

(3) 說一說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麼?

(通過學生自己探索,得出運算的規律,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4) 教師介紹脫式計算的格式及方法。

(脫式計算的格式及運算順序是本課難點,教師在此處要多加強調,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使他們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逐步提高計算能力。)

學中做

1、 做一做。

(1) 大家真聰明。你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黑板上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嗎?

任選一題,做一做。

(2) 指名彙報。

(用所學知識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積極性高,興趣濃。)

2、 想一想,議一議。

通過小組探究,進一步掌握運算順序。

熊媽媽有20元錢,買3包餅乾應找回多少錢?

(1) 試着做一做。

(2) 小組議一議。

(完全放手,給學生自學的空間,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解決這個問題。本題既可以用兩個算式解答,也可以合併成一個算式解答)

(3) 說一說。

結合剛纔的練習,你能得到什麼結論?

(引導學生根據解決問題的過程,發現既有減法又有乘法的情況下,先算乘法,再算減法。)

3、 試一試

(1) 如果用20元錢買3瓶飲料,應朝暉多少錢?

(2) 如果用50元錢買7包花生,應找回多少錢?

(通過試一試的練習,進一步鞏固含有乘減的運算順序。)

做中得

1、綜合練習。

(1) 完成試一試的第(1)題。

先認真觀察,然後說說圖意,最後列式計算。

(2) 完成試一試的第(2)題。

先說一說運算順序,然後再計算。

(3) 完成做一做的第(3)題。

(這是一題思考題,讓學生根據“小熊購物”的情境敘述算式的意思。例如30—4×5可以這樣敘述:小熊有30元錢,買4袋糖果應找回多少錢?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創設情境,再根據情境敘述算式的意圖。)

2、全課總結。

提問:計算乘加、乘減兩步式題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要求:

1、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會8和9的加減法。

2、指導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和表達。

教學重點:

學會8和9的加減法。

教學準備:投影

教學時間: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情境圖,說說你從圖上看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

二、提出問題,討論

1、觀察圖提出問題。

2、指名回答,列出算式。

3、分小組交流算法。

三、畫一畫

1、同桌兩人一組,一人塗色,一人記錄算式。

2、組織全班交流,整理出算式。

四、練一練

1、說一說,填一填,先學生獨立填寫,再指名回答,並說出這樣列的理由。

2、口算,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3、湊成9,先指導學生看明白題目的'意思,再連一連,同桌檢查連好的結果。

五、拓展練習,數學故事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猜一猜八戒吃了幾塊西瓜,說一說自己是怎麼想的,師巡迴指導。

六、課外延伸

放學後,想一想寫一寫有關8和9的加減法算式,能寫幾個就寫幾個。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國小數學一年級(上海版)第一學期P30

認知目標:1、通過補充,會求缺少的加數。

2、會根據提供的情景,敘述有關補充情節,並解答。

能力目標:1、還缺幾個可以繼續往前數,也可以對和進行分拆。

2、培養學生看圖表述的能力和探究的精神。

情感目標: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知道通過補充求缺少的加數。

教學難點:根據提供的情景,敘述有關補充的情節,並解答。

教學準備:課件、學具等

教學設計思想:

新教材十分注重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過程,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認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新數學課程給學生越來越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時間操作的機會。現實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數學學習活動將成爲數學課程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爲此在本課設計中,我儘量遵循二期課改理念,體現我校小班化教育的特點,從一下幾方面考慮:

1、基於學生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數學教學。

學生學習新知,首先必須具備接納新知的原有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在學習新知前,要幫助學生整理原有的認知結構和已有經驗,爲學新知作準備。因此課伊始,我設計了上超市的情景,讓學生在模擬的購物活動中做好學習的準備,並一次來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興趣。

2、在生動有趣的情景中進行教學。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34頁.練習二十的第l10題。

教學目的:

使學生掌握周長和麪積的含義,以及周長和麪積的公式是怎樣導出的。並能根據它們的含義和公式計算所學圖形的周長和麪積。

教具準備:

教師把教科書第134頁的兩個圖畫在小黑板上。

教學過程:

一、周長和麪積的含義

教師:我們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請說出什麼是平面圖形的周長?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分別說一說多邊形和圓的周長的含義。然後,教師用教科書上的結語進行概括: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計量周長要用什麼計量單位?(要用長度單位。)

教師:我們還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面積。請說出什麼是平面圖形的面積?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然後.教師用結語進行概括: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公頃、平方千米。)

請你用手勢比劃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大小。

教師出示準備好的第134頁中間的圖,讓學生比較一下每組圖形的周長和麪積。讓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直接比較。使學生直觀地看到:左圖中的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而平行四邊形的周長長一些(它的高與長方形的寬相等,那麼兩斜邊就要長一些);右圖中的兩個圖形的面積不相等,但是周長是相等的。

二、周長和麪積的計算

教師出示準備好的第134頁下面的圖。

教師:我們已經學過這些圖形的周長和麪積的計算,請說一說它們的周長和麪積各是怎樣計算的。它們的計算公式是怎樣導出的?先複習長方形的周長和麪積公式,然後,複習正方形的周長和麪積公式。使學生清楚地看到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和麪積的公式是基礎,正方形的有關公式是在長方形的基礎上推導出來的.因爲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導出的?(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導出的?(把三角形和梯形都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圓的周長公式是怎樣導出的?(通過實驗導出的。)

圓的周長和圓的直徑有怎樣的關係?

表示什麼?它是哪兩個數量的比值?

圓的面積公式是怎樣導出的?(把圓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

教師:從前面的複習中,我們可以發現,哪個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最基礎的?(長方形。)

教師還可以把圖形周長和麪積的計算公式整理成下表:

三、課堂練習

1.做練習三十的第1題。

教師說明要求,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瞭解學生掌握的情況,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2.做練習三十的第2題。

題目中沒有給出數據,讓學生先判斷要求面積需要哪些數據,然後自己想辦法量出數據,再解決問題。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看學生做題有什麼問題。集體訂正時.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有沒有不同的做法。

3.做練習三十的第3題。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說一說思考的方法,並能用自己的話簡單說明道理。必要時,教師可以畫圖演示。

4.做練習三十的第9題。

先讓學生認真審題,明白題中所說的事情,然後指名說一說題目中要做的是什麼事情,學生明白後,再讓學生獨立解答

四、小結(略)

五、作業

練習三十的第4、5、6、7、8、10題。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一、捆小棒

通過自己捆小棒來體會10個一就是1個十,並讓學生通過擺小棒和在計數器上撥一撥以及邊撥邊說等環節來讓學生理解11~20各數的含義,並通過對口令和快速撥數等活動來進一步使學生掌握11~20各數。通過填寫和讀尺子上的數以及引導學生提問等使學生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最後設計了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11~20各數這一環節,密切數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二、搭積木

通過讓學生自己觀察動手操作,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的含義,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採用多種表示數的方法(如:圖形、小木棒等),讓學生任意選擇,以達到理解和掌握2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的含義爲目的,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發展了思維、培養了創新意識。教學中以聯繫生活實際入手,結合學過的知識,學以至用,把數學知識中數學問題以問題情境的方式呈現,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以及發展數學知識,培養各種能力,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有幾瓶牛奶

新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數學教學要促進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要給學生提供有價值的數學,並在教學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培養自主探索、猜測驗證的學習習慣,並引導學生與他人進行積極有效的合作交流。課堂教學的表現形式應表現爲:創設情境——建立模型(探索交流)——解釋應用。本節課通過創設小動物採摘水果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適時組織學生在小組中交流各自的計算方法,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理解湊十法的意義,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最後,創設了購買肯德基食品的生活情境,學生通過自己選套餐的數學遊戲活動,實踐了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過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的習慣。從而達到使學生學習有價值數學的目的。

四、有幾棵樹

本節課創設了故事情境,學生學得生動活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小組合作學習,掌握了多種算法,並知道哪種算法最簡便,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學到了知識。教學中應注意練習的形式應多樣化,與生活實際相聯繫。

五、買鉛筆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爲學生提供觀察和實踐的機會,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本課通過創設“過生日”的問題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老師巧妙地設疑,把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轉化爲數學中的加減法,幫助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

2、體現算法多樣化。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民主自由,鼓勵學生用已有的經驗大膽思維,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課堂氣憤寬鬆、活躍。在計算過程中,體現了以學生爲主的教學原則,培養了創新思維。

六、跳傘表演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獲取學習資源。

入課時,通過觀察空中飛行表演,讓學生大膽猜想、想象。提出一些現實問題,並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列出相關算式。這一環節的設計,爲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同時用事實印證了數學來源於生活,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體現了數學的實用價值。

2、探索解答策略,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及推理能力。

國小數學要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本節課在解決11減幾的問題上,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考平臺,準備了圖片、小棒等等。爲學生提供了寬泛的學習材料和充裕的`學習時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通過畫一畫、擺一擺以及邏輯推理,從不同角度通過多種方法解決了問題。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3、注重整理歸納,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

通過讓學生整理11減幾的算式,並討論從中發現了什麼。既培養了學生善於觀察、思考的好習慣,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有序性。

4、變“書本”中的作業爲“情境”中的作業,增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喜歡數學是學好數學的前提條件。作爲一名一年級的數學老師。在設計一節課時,必須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實踐證明:情境教學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徵,遵循了兒童的認知規律。圖文並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節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注重情境設計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課伊始,以精彩的飛行表演入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課結尾,變“書本中”的作業爲“情境中”的作業,使學生興趣濃厚,樂於探究。

七、美麗的田園

數學來源於生活,認識到這點,不僅僅是爲了更好地幫助我們學習數學,更重要的是在聯繫生活、理解數學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從而激發學生不斷尋找數學問題,不斷求異創新,不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一入課時,我就鼓勵孩子去發現、解決數學問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光看一張圖提問題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何況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地集中在一起,因此,我將一張圖變成了動畫,由智慧老人前後貫穿,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很樂意接受這種形式的教學,往往通過小動物的言語幾多媒體的運用給學生一個推動力,吸引他的目光,同時也抓住學生樂於追求刺激,勇於挑戰的心理,能讓每個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上,一點走神的機會都不給他。使每個孩子都感受到這堂課充滿神祕感,接下來的學習會是非常有意思的。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設計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關於估算的學習目標是“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要落實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充分認識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廣泛應用,認識估算對學生數感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在本課的設計中,首先創設情境,引出問題,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來完成。然後讓學生根據已有的估算經驗,自己嘗試着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對除法估算有一個建構的過程。緊接着讓學生歸納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面對具體情境進行估算,通過對“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多少?”和“多少個紙箱能裝下?”這兩個問題的分析,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和父母外出旅遊時留心在賓館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多少錢了嗎?

1、課件出示教材29頁例8。 思考: (1)從例8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什麼問題? (2)問題中的`“大約”是什麼意思? (生根據已有的經驗自由發言,大約就是大概的意思,結果要進行估算,得數不能用“=”連接,要用“≈”連接) (3)鼓勵學生分析題意,獨立列出算式,並說一說這樣列式的理由。(267÷3) 師強調說明:問題中“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多少錢?”不需要算出準確結果,只需要進行估算,求出近似值就可以了。

2.揭示課題。 這樣的問題該怎麼解決呢?這節課我們就應用除法的估算來解決問題。(板書課題)

⊙自主預習,探究算法

1.引發思考。 師:你會估算267÷3的結果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1)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根據學生的彙報進行板書。 ①267≈300 300÷3=100(元) 267÷3≈100(元) 答: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100元。 ②267≈270 270÷3=90(元) 267÷3≈90(元) 答: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90元。(看除數,想口訣) (2)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小組討論兩位同學的解答合理嗎?爲什麼? ①因爲不需要算出準確的錢數,所以兩種結果都是合理的。 ②第二種方法估算的結果更精確一些,準確結果應該比90少,比80多。 (3)總結估算的方法。(課件出示)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一般先把被除數看作與它接近的整十、整百、幾百幾十、幾千幾百的數,除數不變,再口算出結果。 (4)明確:解決同一個問題,如果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採用。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和探究使學生明白,估算時要看除數,想口訣,找到和被除數最接近的整十、整百、幾百幾十或幾千幾百的數,選擇合理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2.解決問題。(課件出示教材30頁例9) (1)引導學生分析題中的數量關係,說出題中的已知條件和要求的問題。 (2)問題中的“夠裝”是什麼意思? (3)小組合作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根據學生的彙報進行板書。 ①182≈180,182÷8>20,需要的紙箱肯定超過20個,所以18個紙箱裝不下182個菠蘿。 ②18≈20,20×8=160(個),20個紙箱只能裝160個,所以18個紙箱肯定裝不下。 (4)組織學生對以上的估算過程和方法進行比較。(課件出示) 第一種方法與例8的把被除數看作和它接近的幾百幾十數的方法一樣;第二種方法是把紙箱數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數,再乘每箱裝的菠蘿個數,然後和菠蘿總數進行比較。 設計意圖:教學中,儘可能地爲學生創造更多的估算空間和交流機會,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自主探索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30頁例9下面的問題:多少個紙箱才能裝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答)

2.完成教材31頁1題。 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3.完成教材31頁2題。 引導學生分析題意,感受估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只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就可以把學到的數學知識更好地應用到生活中。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認識射線和直線,知道線段、射線和直線的區別;進一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含義,能用角的符號表示角。

2.通過“畫一畫”、“數一數”等活動,初步感悟:從一點出發可以畫無數條射線,經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經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

3.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繫和變化的觀點。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比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直線、射線和角的含義;掌握直線、線段、射線的區別與聯繫。

教學難點:

掌握直線、線段、射線的區別與聯繫。

教學準備:

教學、三角板、小組討論表單。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師:孩子們,現在的你們已經瞭解了許多的數學知識。大家都知道數學和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許多知識都是從生活中發現的,現在我們來看看今天的知識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請孩子們看大屏幕:出示一幅生活中圖片(有明顯的太陽光,建築物的線條很明顯),學生認真觀察。

師:這圖是從生活中拍攝的,很美吧。我們今天探究的數學知識就藏在這些圖裏面,畫面上藏着許多的線,大家找找看,用手比劃一下你找的線。(生比劃)

師:你比劃的是哪些線?(請2-3名學生說)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複習線段

出示有線段圖,從圖中抽象出線段。

教師:剛纔有孩子找到了這些線,這種線的名字叫什麼?線段。

教師:孩子們認真看看,線段是什麼樣子的呢?

學生;有兩個端點,是直直的,有的線段長,有的短等等。

2.學習射線

教師:還有的孩子找到了這些線(出示太陽光圖,除去顏色抽象到射線)這種線的'名字你知道叫什麼嗎?

板書射線,認識射線的特徵

3.學習直線

教師:剛纔大家在生活中找到了許多的線段和射線,還有一些曲線。可是還有一種在我們生活中找不到的線,卻在我們數學王國裏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大家想不想認識這位神祕的朋友呢?

出示直線,動畫延伸。

在自己本子上畫一條直線。

4.線段、直線、射線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教師:現在我們認識了線段、射線和直線,他們之間有着什麼聯繫呢?

接下來就需要大家一起認真觀察,討論找一找他們三線的區別和聯繫,活動之前請大家聽清楚活動要求。

活動要求:

請每個小組分工合作把報告單上的填完。

填好後小組團結探索找出三種線的區別和聯繫。

報告單:

關於角,你已知道了什麼?(找角、試畫角等)書本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我們再來深入探究角的祕密吧!

3、看書36頁自學。

(1)自學,可以說一說、畫一畫、比一比。

(2)小組探討,確定交流內容。

4、集體交流。(視學生交流情況,老師及時引導)

(1)學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什麼組成的嗎?(出示沒有公共端點的兩條射線)你也來畫幾個角。

畫角(先自由畫,再一生實物投影演示)說說你是這麼畫的?(定點,引出兩條射線)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 P36做一做

2 練習四1、2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識?

國小數學教案 篇9

學情分析:

掌握各部分量佔總數量的幾分之幾,能熟練地按已知一個數求它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求各部分量的新方法。

教學難點:

能根據實際情況,判斷各部分量之間應該按怎樣的比例來分配。

教學重點:

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及解題方法.教學難點: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實際應用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按一定比例來分配一個數量的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和解題方法;

2、培養學生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實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教學策略:

引導學生將比轉化成分數、份數,指導學生試算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作調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看題目:“比的應用”,你想知道什麼?

2、小小調查員:前幾天,我已經請同學們去作了課外調查,看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識。下面,請彙報一下你調查到的信息。

3、小結:通過調查,我們已經初步感受到比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聯繫。今天,我們就隨一位小朋友:小明一起去看看,比在生活中有什麼用處?

二、新課

1、配置奶茶

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來了一位客人。剛巧爸爸媽媽有事出去了。於是小明就做起了小主人,親自招待這位王叔叔。

師:請客人坐下後,一般要幹什麼?(泡茶)對,這是待客的基本禮儀。小明打算親手配製一杯又香又濃的奶茶,招待王叔叔。

(1)奶茶中,奶和茶的比是2:9。看了這句話,你知道了些什麼?

(2)小明想要配製220毫升的奶茶,

(a)先要解決什麼問題?(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b)請你先獨立計算一下,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4)評價

(a)請你談談你對這些不同解法的看法?你比較喜歡哪一種解法,爲什麼?

(b)其實,這些方法都很好。不過,第(b)種解法是我們今天所學到的一種新方法。它是“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的問題,我們把它叫做“按比例分配”。(顯示課題,齊讀)

2、 計算電費

(1) 剛纔小明就按大家計算的結果給王叔叔配製了一份奶茶。王叔叔在小明家坐了一會兒,剛巧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張電費的清單。原來,“小明家和另外兩戶居民合用一個總電錶。九月份共應付電費60元。”(顯示)王叔叔想看小明這個小主人合不合格,就問小明:“你們家上個月交了多少元電費?”

(a) 你覺得小明家應付多少元電費?你是怎麼想的?

(b) 你爲什麼不同意他的想法?(不公平)

(2) 其實小明這個小主人,當得還是挺合格的。他告訴王叔叔,他們三戶居民都裝了分電錶。上個月用電情況是這樣的.:(顯示下表)

(3) 同學們,你們能幫小明算一算嗎?

3、分配獎金

我們運動隊的隊員們每天都進行刻苦訓練。辛勤的汗水終於換來了豐收的果實。在前不久舉行的全市中國小生運動會上,他們奪得了第三名的優異成績。下面是運動員的參賽項目個數和得分情況:(顯示錶格)

學校決定共給這幾位同學1200元的獎金。假如讓你來分配,你將怎麼分配這些獎金呢?

(5) 小結:到底學校會怎麼獎勵運動員們,我們下午見分曉。不過,不管以怎樣的形式獎勵運動員,重要的不在於獎金的多少,而在於對他們平時的刻苦訓練以及賽場上的奮力拼搏的一種肯定。

三、課堂小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學習了“按比例分配”,你有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 在分蘋果的過程中體會除法豎式的實際含義,掌握除法的豎式書寫格式和試商方法,能正確計算有餘數的除法。

2.體會學習有餘數除法的必要性,能運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除法的含義、掌握表內除法計算(包括豎式計算和試商)的基礎上,安排有餘數的除法。學習有餘數的除法,可以加深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知道什麼是餘數及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同時又可以鞏固表內除法計算,還爲以後進一步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打下基礎。

教材從學生已知的表內除法引入,通過分蘋果活動使學生體會到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並主動探索試商的方法,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分蘋果的實際操作,抽象出除法豎式的書寫過程,使學生體會到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要引導學生經歷試商的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逐步達到熟練。在運用有餘數除法解決問題時,要聯繫生活實際,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後還有餘數的情況,認識到學習有餘數除法的必要性。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級重點實驗校,師資力量強,學生的素質也比較高。部分學生以前就接觸過除法豎式,但是對於豎式的含義、書寫格式及應用還並不明確。教學時可以根據班級學生情況分成一課時或兩課時完成。我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除法豎式和有餘數除法的豎式安排在一課時內進行教學。

〖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媽媽昨天買了20個蘋果,要把這些蘋果放在一些盤子裏面,你願意幫媽媽分一分嗎?

(揭示課題:“分蘋果”並板書)

師:如果把這些蘋果平均放在這些盤子裏,你準備怎樣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說一說。

(學生的分法主要有:平均每盤放4個、5個、6個、7個。個別學生說每盤放2個、10個,其他同學都說出了這樣分的不合理性。學生還提出如果是每4,5個放一盤就正好分完,如果是每6,7個放一盤就會出現剩餘。)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1. 活動一:每盤放5個蘋果,20個可以放幾盤

(1)解決問題,抽象出除法豎式的計算過程

①學生獨立思考

②小組內交流

③集中交流(說出結果並說一說自己的思考過程。)

生1:通過乘法口訣“四五二十”得出結論,可以放4盤。

生2:5+5+5+5=20,可以放4盤。

生3:20-5-5-5-5=0,可以放4盤。

生4:20÷5=4,可以放4盤。

生5:除法還可以用另一種形式――豎式來計算。

(2)體會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正確掌握除法豎式的寫法

①理解每一步的'實際含義

A學生介紹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

B嘗試理解豎式的每一步含義。

C教師提示

D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及有疑問的地方。

(學生小結:20是被除數,表示有20個蘋果;5是除數,表示每盤分5個蘋果;4是商,表示分4盤。)

②教學寫法,學生試寫

A學生介紹,師在黑板上邊板書寫法邊講解。

B學生觀察,並說一說需要注意什麼。

(注意:先寫被除數20,然後寫除式;4要與0對齊,然後寫積20;最後寫0,0也要與20的0對齊。)

C剩何?什麼4和0都要與20後面的0對齊?

D學生用豎式計算,進行練習。

2.活動二:每盤放6個蘋果,20個可以放幾盤

(1)解決問題,抽象出有餘數除法豎式計算方法

①請學生用20個圓片擺一擺,並列出算式。列式:20÷6=3(盤)……2(個)

(這是學生上學期學習過的內容,學生應該能很快完成。)

②學生先試着自己寫豎式,然後在小組內交流,並說明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

③班內交流。

(展示不同學生的豎式並讓學生說明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同時其他學生可以質疑。)

(學生小結:20表示有20個蘋果需要去分,6表示每盤放6個蘋果,3表示可以放3盤,3盤6個個蘋果是18個蘋果,還有2個蘋果不能繼續再分了,還餘2。)

(2)體會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因爲有前面的擺一擺的活動,大多數學生沒有出現餘數大於除數現象,但是,恰好有幾名學生沒帶學具,在計算的時候,一個學生出現了餘數比除數大的情況。)

師:觀察這位同學的計算過程及結果,你發現了什麼?

(如果學生有困難,提示學生觀察每道題目的餘數和除數。)

生1:20÷6應該商3,而不是商2。

生2:如果餘數比除數大,那就能夠繼續再分。

生3:餘數8裏還包括一個6,還可以再放一盤,還剩2個。

師:比較每道題裏餘數和除數的大小,你發現了什麼?請同學們思考,在有餘數的除法豎式的計算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什麼呢?

生:餘數一定比除數小,不然就沒有除完。

(3)試一試

20÷7=?用豎式計算,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練習寫。

(三)鞏固練習,拓展運用

1. “試一試”

(讓學生獨立完成後在班內交流。)

2.學生用豎式計算

(“練一練”的第1題完成後同桌兩人互相檢查,並選一道喜歡的題目互相說一說是怎樣算的?)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組織數學活動,目的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使學生體驗除法豎式抽象的過程;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髮現生活中有很多經過平均分後還有剩餘的現象,體會學習有餘數除法的必要性,瞭解有餘數除法豎式每步的含義;通過自主探索,發現餘數和除數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理解餘數的含義。

1. 引導學生體驗抽象除法豎式的過程

學生在學習表內乘除法時,利用乘法口訣已經能夠在算式上直接寫出得數。教材安排了“20個蘋果可以放幾盤”的“分蘋果”活動,列舉了四種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創造性地改編了教材,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分這些蘋果,結果自然出現了整除和有餘數除法這兩種情況,進而再由對除法豎式有一定了解的學生介紹豎式計算,並且把豎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義和分蘋果的活動緊密聯繫起來。

2.在操作活動中抽象出有餘數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盤放5個”的分蘋果活動的基礎上,我組織了第二次活動“每盤放6個”,通過學生自己的操作活動,感知、體會有餘數除法,發現可以放3盤,還餘下2個,而這2個不能再繼續往下分,不然每盤就放得不一樣多了;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後有餘數的情況,認識有餘數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餘數要比除數小,不斷髮現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

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對餘數和除數的關係有了明確的認識,這個“餘數爲什麼要比除數小”的探索過程,其實也是培養質疑、批判和創新精神,學會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練習中,教材還安排了分數目比較大的物品,引導學生經歷試商的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

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把能夠整除和有餘數除法的豎式計算的內容都在一課時內教學稍顯緊張,有一部分學生接受起來存在一定困難,特別是我校正在嘗試小課時教學的研究活動,所以我認爲這一課的教學分成兩課時更爲妥當。

案例點評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在這節課中,教師能本着這樣的理念進行教學,把一節傳統的除法課上得生動、活潑。這節課中有幾點設想很有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夠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理解和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師能夠注意把計算教學和解決問題教學緊密結合起來,無論是認識有餘數除法還是學習有餘數除法的計算都注意從實際問題引入,讓學生結合具體實例體會有餘數除法的意義,理解並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2.能夠引導學生在體驗中獲取知識

(1)幫助學生在現實活動中建立“剩下”的表象,爲形成“餘數”的概念打下基礎

平均分東西,有時正好全部分完,有時會剩下一些不能夠再平均分。“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分蘋果”是一個很開放的活動,對每盤分得的數量以及分的盤數都沒有做規定,完全由學生自主選擇。因此操作的結果,既出現了剛好分完的情況,也出現了有剩餘的情況,體現教學設計的巧妙之處。

(2)引導學生研究有餘數除法的求商方法

計算有餘數除法關鍵的一步是求商。教材沒有把求商的方法直接告訴學生,通過“每盤分6個,需要幾個盤子”這樣的實際問題,激活學生已有經驗――用分實物(分學具)的方法求答案,把動手操作和抽象思考聯繫起來,爲學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機會。(3)引導學生比較除法算式中的除數和餘數,發現並理解規律

要求學生“比較每道題裏餘數和除數的大小”,一方面引導學生聯想平均分東西,最後剩下的都不夠再分的表象;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觀察幾道除法算式,發現相同的現象,從而理解所發現的規律,歸納出“餘數比除數小”的結論。

像“有餘數除法的豎式計算”這樣的教學內容實際上是比較傳統也比較死板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全新的教學方式,當然就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