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五年級下《登飛來峯》教案

《登飛來峯》是宋代詩人王安石30歲時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徑紹興飛來峯,登臨所作。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北師大版語文五年級下《登飛來峯》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登飛來峯》教案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飛來峯和王安石的相關資料,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並在熟讀的基礎上正確背誦古詩,能用自己的話疏通詩意。

2、 過程與方法目標:明確古詩學習的一般性目標,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濃厚興趣的引導下熟悉詩歌內容,運用圖文結合、抓關鍵字,熟讀想象的方式準確理解詩句的含義,並聯系詩歌創作背景和相關的時代資料引導學生挖掘詩歌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本首詩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並且體會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並且不畏艱難爲之奮鬥。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古詩,理解詩句的含義,能夠準確描述詩歌的情景,並且體會詩歌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結合作者的生平事蹟領悟詩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應該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站得高、看得遠。

 教學方法

談話導入法、情境朗讀法、拓展研讀法等。

 學習方法:

自主朗讀法、合作討論法、抓關鍵字詞及圖文結合理解等。

 學習資料準備:

關於飛來峯的影像資料、關於王安石一生經歷的文字資料

 學習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喜歡學習古詩嗎?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

(學生自主發言,結合學生髮言點評,使學生感悟古詩的魅力。)

大家一定也讀了不少的古詩,我想考考大家,可以嗎?

(出示多媒體資料,結合圖畫誦讀古詩名篇名句:《遊園不值》、《飲湖上初晴後雨》、《望廬山瀑布》,和學生一起進入詩的學習情境)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一個神奇的地方,請看——

(出示飛來峯圖片,瞭解其特點)

在我國這樣神奇美麗的山峯有五座,我們今天走進的是位於浙江的一座。(出示文字資料,指名閱讀,結合圖片瞭解詩中的飛來峯)

  二、 作者簡介

宋代著名詩人王安石曾經登上了這座飛來峯,並寫下了一首詩——登飛來峯。(板書題目和作者)

瞭解王安石嗎?

(學生自主交流知識積累,教師補充文字資料和王安石的畫像,瞭解王安石生平和古詩創作背景)

 三、 誦讀理解古詩:

1、 初讀古詩:看一看有沒有不認識的字?可以自己試着讀一讀嗎?

(學生自由朗讀)

一起讀讀好嗎?(學生齊讀)

2、 明確目標:學習一首古詩,有一些目標是必須達到的,你知道嗎?

(學生自主發言,明確熟讀成誦、理解詩意、體會思想感情等目標)

3、 誦讀古詩:

(1)自由朗讀:自己讀讀古詩,覺得自己讀得很好了就停下。

(學生放聲誦讀)

(2)朗讀展示:讀詩有幾個不同的層次,正確流利是初級,抑揚頓挫是中級,入情入境是高級。你想挑戰哪一級?

(結合學生的自主挑戰,指導學生明確不同要級別的具體要求和實現方法。首先正確流利,要讀清楚每個字,要求字正腔圓;其次抑揚頓挫要按照詩句的節奏韻律去朗讀,瞭解七言絕句的節奏停頓,初步感悟意義停頓;最後的層次作爲研讀的目標,配以圖片自主嘗試體現情境,激發學生體會詩中深意,進而讀出真正的意味。)

(3)齊讀彙報展示;

4、理解詩意:

(1)要明白古詩中描述了怎樣的情景可以通過什麼方法達到呢?

(結合學生髮言小結出:熟讀多思、抓關鍵字、圖文結合、參考資料等方法):

(2)開展自學:

明確了目標,有了方法,那就開始行動吧!。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你的理解是否準確全面呢?聽聽他人的意見,如果有不同,對比討論一下,誰說的更準確。

(學生同桌或者小組內交流)

(3)組織彙報:

說說你們讀懂了什麼?

(學生彙報初步解讀的成果。教師點播關鍵字詞的理解。)

(“千尋”意爲八千多尺, 運用了誇張的手法體現塔之高,指導學生讀出那種高;補充關於“雞鳴見日升”的傳說,體現高之奇,嘗試讀出高之勢;“不畏”與“只緣”的含義,讀出其中的豁達感。)

(4)情境誦讀:

創編王安石登飛來峯的情境,師生合作將詩句融入情境中背誦,配樂昇華情感。

(王安石從鄞縣任滿歸來,途徑飛來峯,與友人一起去遊玩,來到山腳下,只見雲霧繚繞,王安石不禁心生疑慮:山上有什麼樣的景色呢?一路拾級而上,來到山頂,擡頭一看,只見——“飛來峯上千尋塔”,還有神奇的傳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剛纔的疑慮一掃而光,站在峯頂極目遠眺,突發感想——“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5、感悟思想:

(1)詩中最能體現王安石登飛來峯心情的是那一句?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2)其實,在王安石說出這句詩之前,他想起了唐代詩人李白的一句詩,

(出示: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也是一個有才華的人,渴望有人賞識,而那個人就在長安,是——皇帝,可是卻總也看不見,所以特別愁苦,原因就是——總爲浮雲能蔽日。在兩位詩人的句子中都出現了“浮雲”一詞,看來別有深意啊!

原來早在漢代就有人給“浮雲”了一個更深的含義。

(出示: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

從這句話中,你明白“浮雲”的含義嗎?

(指導學生了解“浮雲”可指代“奸佞之臣”。)

原來李白看不到希望的原因是——(朝中有奸臣當政)

現在,再來讀讀王安石的詩句,你明白他的心嗎?可以和同學談談你的發現。

(學生自主思考後,進行交流討論,瞭解王安石的心聲。)

(3)組織交流: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結合學生髮言體會王安石不怕任何阻礙,只要自己有才華、志向高,就可以得到賞識,爲國家效力。)

正是因爲有這樣的胸襟、氣魄,王安石一直努力,最後官至宰相,主張變法改革,讓當時的北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4)心聲朗讀:現在又該怎麼讀?(學生齊讀)

 三、佈置拓展閱讀:

王安石的一首詩爲我們解開了一頁詩——登高望遠,感物抒懷,這樣的詩作還有很多,大家可以找一找,讀一讀,好嗎?(下課!)

附:板書設計: 登飛來峯

(宋)王安石

飛來峯上千尋塔, 瞭解詩意

聞說雞鳴見日升。 思想感情

不畏浮雲遮望眼, 背誦

只緣身在最高層。

 教學反思:

《登飛來峯》是宋代詩人王安石30歲時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徑紹興飛來峯,登臨所作。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時的作品,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峯抒發胸臆,寄託壯懷,其詩中的景色氣勢逼人,詩中的胸襟亦很廣闊,是一首情理兼容、意境曠達的宋詩代表作。

在教學設計中,我突出營造詩的氛圍、讀出詩的層次、明確詩的意境、感悟詩的理趣等學習策略,希望可以讓學生在詩意課堂中享受語文的樂趣。

首先,我以古詩爲線索,串起一個課堂。無論是開課時背誦古詩,還是課堂上誦讀感悟古詩,還是結課時拓展積累古詩,都讓學生置身於詩的語境中,進行展示、誦讀、品味,用濃濃的.語文味奠定課堂的基調。

其次,我在指導學生誦讀古詩的時候追求層次提升感。誦讀是學習古詩的主要方法,方式有很多種,而不同的朗讀方式都要不斷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和感悟水平,所以,我爲學生設計朗讀的級別層次鼓勵他們步步登高。在這個過程中輔以多媒體課件展示、音樂激發情感、背景介紹深入古詩,幫助學生逐步走向詩人的內心,讀出詩句真正的情感。

在明確詩的意境這方面,我指導學生明確理解古詩意境的主要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學進而彙報交流,運用自己的語言、情感配合學生的每一次發現,和他們一起藉助詞句的理解走進當初詩人作詩的特殊時代和場景,努力還原出那道特別的風景和那種特殊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和情感去展示自己感悟到的一切,最後配以情境朗讀讓學生恍如身臨其境,享受詩情畫意,更體會出古詩的簡潔凝練和現代語言豐富生動的不同風格。

而這首詩最大的特色就是理趣,體現出王安石的人生志向和豪邁情懷。爲了讓學生體會當時詩人的心境,我們藉助資料瞭解歷史,分別蒐集了李白的“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和漢代陸賈在《新語·慎微》中的句子“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蔽日也。”作爲階梯鋪墊,帶領學生明確其中的緣由,體會詩人的心聲,昇華詩人的人格,結尾處要求學生拓展閱讀更多的古詩名句以探索“站得高,望得遠”的人生哲理。

但是回顧整個課堂,學習的層次雖然明顯,但是教師的預設似乎束縛了學生,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不足,對於學生蒐集處理資料和自主閱讀理解的能力培養不足,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涉及還不夠,對於詩中哲理的探究深淺程度把握不足,難點突破不夠流暢,應該更多地從學生角度出發,讓課堂成爲學生成長的舞臺,演繹語文學習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