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讀書心得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斷舍離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斷舍離讀書心得

斷舍離讀書心得1

《斷舍離》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書名還以爲是講佛家禪意,翻來看裏面的內容,才知別有洞天。斷舍離,講得是透過整理東西來了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裏的廢物,來清理心理的雜物,讓人身轉而變得開心。全書雖然都在講如何收拾雜物,但更多的是透過表面看內在的道理,這本書雖然我讀過了好長時間,但書裏面的一些觀點我仍然記憶尤新,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影響我的生活。隨着慾望不斷膨脹,我們的人生也一直在做簡單的加法,好的東西越多越好,最好是盡入囊中爲我所有,慾望讓自己變得像黑洞一樣吞噬着身邊的所有,好的東西,自然也包括各種壞的東西,所有的這些東西一股腦兒被塞入我們的肚子裏,多得難以下嚥、難以下嚥。於是我們的腸胃開始消化不良,我們的精神也變得“萎靡不振”,原本純淨的思想變得臃腫不堪。

斷,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就是捨棄多餘的廢物;離,就是脫離對物品的執着迷戀。生活原本很簡單,只是我們太想把它畫的更精彩,所以乾淨的畫布上太多的累贅,讓人審美疲勞。生活其實只需要寥寥數筆就可以很精彩,像是中國山水畫,簡單幾筆渲染,盡透漏着朦朧之美。生活中我們需要對身邊的雜物來個大掃除,保留有用的東西,把那些看似有用和無用的東西都棄之門外,眼光放在當下,只保留對當下有意義的東西。同樣對於繁亂的內心,我們同樣需要這樣的大掃除,把內心的污穢清除,保留最簡單的東西。對於沒用的東西即使再動心也要能夠拒絕,保持一種清爽簡潔的生活觀。“沒用的東西是除了是垃圾之外,也是一種負能量,它佔有你的'思想,消耗你的能量,徒增你的煩惱”。念舊的人喜歡留下物件收藏過去,這種情懷很美好,但不要將這種情懷變成執念,並非所有的舊物情懷值得收藏,當你的內心被各種情懷舊物佔滿時,你的內心留不下別的空間來接納新的事物,你若不清空或騰挪空間,新鮮事物就不會向你走來。

人要學會做減法,做到斷舍離,拋開那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擁抱更好的自律生活。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我們要經常給自己的生活和內心做加減法,保持適當的靈活性和流動性,這樣才能保持活力。當你的身心通過斷舍離變得更加清爽後,心靈環境和精神面貌也會變得自由放鬆,從外在到內在,全部煥然一新,人的運氣也會變得更好。

斷舍離讀書心得2

《斷舍離》,書名的三個字頗有禪意,作者也說這是一種動禪,斷意圖斷絕生活中不需要的東西,舍是捨棄不需要的東西,最後是達到離的境界,敬而遠之,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山下英子看到了物質橫流的社會裏,我們被物質緊緊地束縛着,無法自拔,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看到促銷或者打折的物品,我們都全部買進,卻不知物爲所用。這是一種異化的形象,物品的初衷是爲我們所用,講求的是它的“價值”,但現在我們只是一味地佔有,慾壑難填。山下英子的“斷舍離”意圖割捨去過分的需求,從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過度到自我內心的靈脩,後者是作者的真正目的。畢竟爲物所控制,那麼首先是要擺脫它們的控制,杜絕“越多越好”的念頭,從而追隨自己的內心,保持清心寡慾。

山下英子教我們對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進行分類,她認爲檢察存留的物品是自觀的途徑,她嚴厲地指出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分別是逃避現實型、執著過去型和擔憂未來型,通過她的分類我進行了自我反觀,其實我們的身上往往雜合着以上三種類型的特徵,只不過是深淺的程度,我們有時候對物品的需求是爲了自我的填補和滿足,用物品的滿足來逃避現實,另外就是對物品的過去過於執念,認爲是一種紀念而不肯丟棄,最後便是覺得物品能夠保證未來的幸福,例如食物。

當我們真正想要去行動的時候,我們便發現原來我們對物品的執念是多麼地深,但爲了“簡單生活”,我們必須堅持到底,不能讓雜物佔據了生存空間和精神空間。當然,作者也指出了斷舍離並非提倡清簡的生活,它更多地傾向於理性消費以及保持物品的“新鮮”,而讓物品能夠達到“自立、自由、自在”的境界就更加難了,這個要求我們在行動上不斷地實踐,人生不僅只是加法,也要有減法,最後是一種自滿。

斷舍離讀書心得3

這本書躺在Kindle裏已經很久了,開始看這本書緣於參加讀書會時美女的推薦。最近有種忙瘋的錯覺,看書的時間被擠壓了很多,看這本書也是因爲書簡短,有湊書單的嫌疑。不過這本書真的很適合在不太靜心的時候看,簡短易理解,並且裏面很多關於人的透徹理解……

1、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2、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3、個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夠反映出自我形象。認識到了自我形象,反過來就會開始想要把現在用的東西替換掉了。

4、允許自己使用高級的東西,這種機制一旦運轉起來,看待自己的方式就從過去的減分法變成了加分法。

5、讓人變得快活是讓一切變好的先決條件。

6、要是自己能隨便湊合着用一個東西,那別人也會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你。

斷舍離讀書心得4

“斷舍離”這個詞好像是挺火,也聽聞過很多次,但一直在我心裏就是丟棄家中無用物,把家裏的物品壓縮到最少、最剛需,雖然可以使生活高效,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但總給我一種過極簡無趣生活的感覺。直到讀了《斷舍離》這本書後,才發現這是件上升到生活哲學和美學的事情,並且第二天我神奇的開始扔家裏的物品。

我覺得對我啓發很大的有3點:

1、不是要你把家裏清空,而是考慮自己和物品的關係,是否喜愛這個物品?當下這個物品是否還需要?這件物品好像未來可能可以用到,但是真的會用到嗎?當思考過這些問題之後,開始丟棄和購入物品,慢慢的自己身邊都是自己的喜愛之物,每天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喜愛之物,心情也會晴朗起來了。

2、放下自己的執念,就像我是一個非常戀舊的人,總是喜歡活在以前,同樣也會很多時候和一些陳年舊事,無意義的自我糾纏不清,難以走出來,難以有精力和心情,開始新的生活,一直都讓我覺得很苦惱。現在我發現我對承載情感和記憶的物品都是這樣,無法讓自己丟掉無用物和自己不喜歡的物品,同樣也會讓自己無法丟棄自己不喜歡的人事和回憶。人的精力和時間就像家裏的空間是一樣有限的,讓一些無用和討厭的事物阻塞了好事物到來和安放的空間真是不值得。

3、把家裏收拾得別人隨時來都很整潔的樣子,家裏的東西被外人看到都沒有關係。我直到大學纔開始住校,大學室友和高中同桌都幫我整理過東西。高中因爲學習資料很多,同桌幫我整理過課桌,並且同學說了句:“劉舒婷,我發現你耶,只喜歡收拾自己,不喜歡收拾東西。”隨時讓自己和家保持好的.狀態,人才能活得透亮和真實,不用掖着藏着,而且這是一種很舒服的狀態吧。就像很多外表光鮮,實際上家裏很亂,就像以前的我(雖然現在也亂但是在室友的調教下好了很多,謝謝室友們),基本上都很害怕別人突然踏進家裏,或者有人來提前把家收拾乾淨,沒有人願意把自己不好的一面暴露。長期已久,總是有種害怕別人靠近自己,發現自己充滿瑕疵的感覺,或者虛僞的掩飾不足,心理充滿恐懼和無法放鬆的感覺。

這本書裏面很多概念和思想對我啓示還是挺多,就此結合自身說三條。希望以後能踐行這本書的有益思想,讓自己變得自由和有活力起來。

斷舍離讀書心得5

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脫“離”執念,走在“自在·隨心”的路上。這是作者山下英子對於這本書的總結。在沒有接觸這本書之前,僅憑“斷、舍、離”三個字,我簡單地理解爲就是丟棄自己不要的東西。心想:扔東西有什麼難的呢?讀完這本書,才真正理解“斷舍離”這三個字的內涵。

我們生活的時代,是個“物質過剩”的時代。我們能接收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一件產品也許由五個國家共同生產製造,我們有着越來越多的選擇,擁有着父輩們想象不到的富饒生活,我們擁有很多,又好像未曾屬於自己。回想一下,自己家中是不是有很多閒置不用的東西,是不是存在着經常性雜亂的地方?簡單舉個例子:我的書桌,經常堆積了各種各樣的物品,有很多自己覺得會用到的.東西,於是就堆在桌子上,而且經常找不到。單純覺得是因爲自己疏於收拾,卻忽略了最根本的原因——我囤積了太多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就像書裏形容的那樣,“暫且收着吧”“總會用上的”“太浪費了”,這樣或那樣的理由,控制着我們買了太多自己並不需要的物品,又捨棄不了自己已經擁有的,便陷入了焦慮、鬱悶、自我厭棄的沼澤。

“斷舍離”的觀念將物質和精神結合起來。物質層面做減法,探求自己生活的本質,弄明白“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樣就能辨別什麼是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例如:一支筆,最本質的功能在於書寫。然後問問自己,對於筆,我不能捨棄的功能是什麼?——好用。然後,我就可以把不符合要求的筆做處理。減輕了精神負擔的同時,也不必焦慮如何整理,因爲擁有的僅僅是需要的,物質的數量下降帶來了質量提高。

精神層面做加法,追求美好,熱愛生活。以自我軸進行取捨,考慮這個東西我想不想用。我們就能察覺到自己真正喜愛的東西,提升自我肯定感,瞭解自己,面對自己。以時間軸進行取捨,立足當下。當下,就是現在這一刻。時間真正的寶貴之處,在於時間之外的一點:當下。當意識徘徊在過去和未來,屬於現在的當下就成爲了空洞。最後,人·事·物構建的體系,就成爲了自我和外界的關聯度,從而以必要·合適·愉快爲標準進行取捨。斷舍離保留的、獲得的人·事·物,對我們來說都是非常珍貴、非常喜愛的才被篩選出來的,一定是經過時間的萃取之後,還依然存在於那裏的堅定。是拋棄掉任何掩飾後和自己的坦誠以待,丟掉了所有外界的僞裝和粉飾,然後讓自己說出一句,我喜歡。

於是突然頓悟,我們只是被外在的虛假,分散了注意,矇蔽了眼睛。斷舍離,從簡單的整理到人生哲學,是我們不斷髮現自己,挖掘自己,放鬆自己,享受生活的愉悅,享受精神的豐盈的過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斷舍離讀書心得6

哈佛商學院在經過很多年的研究發現一個現象,幸福感強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環境十分乾淨整潔;而不幸的人們,通常在凌亂骯髒中。結論是:你所居住的房間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實就像你的房間。

歌德曾經說過一句話:人生最大的罪是不快樂!作家山下英子的《斷舍離》,通過整理家中的物品,該扔的東西就扔,不用的東西讓它離開,讓心理空間自由,人生由此變得開心!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所謂斷舍離,便是主角與物品的相處方式。

斷=物品要用纔有價值,是爲“斷”,斷絕想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物品要在此時、當下,應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是爲“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離=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是爲“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

除了物品之外,每個人都可能還會有一些看不見的東西,比如一些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情緒、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關係、左顧右盼反覆爲難的選擇,也會在經常纏繞着我們,煩着我們,讓我們不快樂。

判斷一件物品或者一段情感該不該斷舍離的標準就是,它是否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和幸福?這裏,可以用一個座標來理解。

在關係軸裏,分清“我要用”和“可以用”。比如家裏的廚房有一雙一次性筷子,顯然它是可以用的,但是我現在並不需要,就該果斷地“舍”。既然最終都要舍,那麼下次去外邊吃飯時,就不要再多拿一次性筷子了,讓它出現在真正需要它的地方,此爲“斷”。

在時間軸裏,分清“當下用”和“留着用”。爲了活得快樂,每一個人都要去適時地活在當下,那些以後未來可能用得着的,可以收納在一個整理箱內,騰出空間。在眼前出現的,只需要是當下用的。是爲“離”。

活在這場人生風雨中,一切過往都是心路歷程,那些曾經的不斷、不捨、不離,都會在生命成長中變成一堆一堆垃圾。不僅無法騰出新的空間來盛載新的正能量和積極的生活理念,而且,原有的各個通道和迴路種種淤堵和不通。身體和情緒的能量不暢通,無法新陳代謝,舊的出不去,新的進不來,身體怎麼好得了?情緒怎麼好得了?

斷舍離是一種自在的境界。人與物品的關係,其實是隱喻人與生活的關係。斷舍離可以清心自在、清空環境、清空雜念,過簡單快樂的生活,享自由舒暢的人生。由此,整個精神面貌、心靈成長,從上到下煥然一新。

心若不動,煩惱枉然,心更像是一面鏡子,菩提無樹,明鏡非臺,浮雲來往不着痕跡。沒有人可以生活在別處,所以,斷糾纏,舍固執,離煩惱,活好生命的此時、此地、此刻。

面對人世的紛紛擾擾,需要從內心的覺知和慈悲去活好生命的這一場緣起,不糾纏、不對立、不悲觀。用生命中的`那些溫暖光明的信念和力量,化解生活中的憤怒、浮躁、不安、沉浮,活出生命的自在力、決斷力、愛和喜悅。

1、心理匱乏感

喜歡囤積的人,往往早年生活在一個匱乏的心理環境中。說心理環境,是因爲他們的物質生活未必匱乏,但成長過程中被養育者注入了很多關於匱乏的信念,這些信念根深蒂固。因而,總是擔心和恐懼,好像不安全隨時會到來一樣。很多人囤積關係,美其名曰“人脈”、“社會關係”。然而,大多數時候,只是存了一個電話號碼、加了一個微信號,就像某些囤積起來的物品一樣,是沒有效率的,很可能以後都不會有彼此深入連接的機會。但還是捨不得丟棄,總是會想着,萬一什麼時候用得着。

2、“不配得”情結

囤積就意味着,我認爲我需要這樣的物品,所以我購買了它,可是我又永遠不能真正的擁有它們。我只配使用那些不時興落滿灰塵的物品。因爲內心認定自己沒有價值,所以會不斷的創造情境來完成“不配得”的自我實現。人際關係的囤積也是如此。當人們認定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是沒有價值的時候,就會更願意在一些沒有任何意義的人際交往中付出。這樣,他就會產生一種錯覺,好像我在這些沒有生命力的關係裏,還是有價值的:“看吧,這還是被需要的!”

3、與情感的連接

有些人囤積過去使用過的物品,尤其是某人使用過的物品,這使得家裏空間越發的狹小。他們就是無法把與過去有關的東西丟掉,這意味着,他們在這些物品上寄託了很強的情感。因而,丟掉物品就彷彿是丟掉了過往的歲月,人生的記憶。有些人跟國小同學已經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完全無話可說,可是還是沒有辦法退出羣聊,時不時還打聲招招呼。類似的事情,還可能發生在大家族裏,長大後幾乎沒有可以談得來的親戚,平時親戚間也沒什麼來往。可是在街上碰見了,還非得表現出充滿熱情,甚至熱情到非要吃飯留宿,才能證明自己的純真樸實。

4、內在的不清晰

對物品的囤積如此,人際關係也是如此。很多人不確定當下對自己來說什麼最重要,也不瞭解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既不清晰自己想要的朋友是什麼類型的,更不明確與自己內心相契合的人羣在哪裏;既無法判斷什麼樣的人際關係是對自己有益的,也無法判斷什麼樣的社交完全是在浪費時間。結果就只能是在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裏流連忘返,合不合適一把抓,先建立起關係,其它以後再說。

如何斷舍離?

1、針對心理匱乏感

當我們能夠覺知到自己的匱乏和恐懼感的時候,恐懼與匱乏便不能抓住你了。你可以做個冥想或催眠,冥想催眠的音頻在喜馬拉雅和淘寶上都有很多,一搜索就可以找到。選擇一個重塑內心豐盛和充足感的音頻,專注地感受一下,時間不用長,30分鐘足夠,你就可以重塑內心的豐盛感和充足感。下次,你就可以對不必要的場合說“不”,然後你就可以與家人一吃共進溫馨的晚餐了。

2、針對“不配得”情結

真正的人脈,來自於你也是人脈。如果你不能迴應他人也可能需要的某種資源,那麼你建立起來的所謂“人脈”和“社會關係”,也只是一堆沒用的電話號碼。當你對這有所覺知,你就會知道,與其攀附各種人際關係,不如靜下心來鑽研一下自己的專業技能或某一特長。如果哪天有伯樂對你青眼有加,交給你一項重任,你也能毫不費力的承擔,從而走向人生的一個新臺階。

3、針對與情感的連接

當你覺知到某些人際關係,只是爲了維持表面的詳和,其實質只是殭屍粉一樣的存在。你只是出於對某種斷裂的恐懼,或者是面子上的過不去,而不好刪除那些如陳芝麻爛穀子一樣的人際關係。原來你想要囤積的是一份過往的情感或記憶連接,結果,你卻失去了當下與自己最重要的關係更多連接的時間與精力,這不是得不償失嗎。有些人有些事註定要成爲過去,隨風而逝,而你,無論如何只能生活在此時此地此刻。

4、針對內在的不清晰

當以上部分你都能明確出來的時候,你內在的條理性就會清晰了。你開始把關注點拉回到當下,開始思考什麼纔是自己想要的,什麼纔是對自己的生命發展來說最有益的。然後,你就開始選擇了。你不會再眉毛鬍子一把抓,你知道了斷舍離的真義。你不會再把當斷不斷、當舍不捨的物品一股腦兒的搬回家,你的囤積症已經痊癒了,你開始了簡單快樂的輕奢生活,生命由此充滿了自在力、決斷力、愛和喜悅。

如果能夠認爲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來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涌出感謝與敬畏之情。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虛幻的,我們的心也是不斷變化的。盡情地享受與物品難能可貴的短暫相遇,這一定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幸福本身。當緣盡了,就瀟灑地放手。不僅對物品,對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這樣,這就是斷舍離的願望。-----山下英子

斷舍離讀書心得7

我是一個很懷舊的人,而且曾經我對這一特點非常自豪。我有一個抱了十幾年的布娃娃,有國小時在學校圖書館借的書,有三年級時收到的賀卡,有中學階段所有的教材、輔導書、作業本……我不允許任何人翻動我的東西,更別說扔了,我覺得那是我生活過的痕跡,是我成長的全部證明,沒有了這些東西,我的那些年就都沒有了,等我老了我會每天翻看回憶。然後,我經歷了一些想要忘卻的事情,懷着無比悲痛的心情扔掉了有關的所有東西,可是我依然忘不掉。面對家裏滿箱滿櫃的東西,我開始懷疑他們存在的必要性,可我還是捨不得扔掉。再後來,我有了孩子,小傢伙天生來具有攪亂世界的本領。我混亂和整理的無限循環,終於開始意識到,家裏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而且是沒有用的太多了。是的,我有這些東西,可是如果不是逼不得已,我連看都不願意看他們一眼,別說是滿懷深情的'翻閱、回憶了。生活是一路飛奔向前的,我連眼下的生活都應接不暇,哪有時間整天活在過去呢。對我而言,再多的整理收納都不如一個動作,就是扔。

《斷舍離》就是一本講扔東西的書,爲什麼扔,如何扔,扔的思考過程,扔的具體行動步驟。剛看到書名覺得好高大上啊,不明覺厲呀,看完整本之後突然意識到它只是在說扔東西。一邊看就會有抑制不住的想要扔東西的衝動,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有三次抑制不住,放下書,開始扔東西,扔完之後心情特別舒暢,拿起書繼續看。我現在已經開始大清整行動了,這真是本神奇的書,立刻就可以看到效果。(Ps:我真的很佩服作者,只是扔東西這麼個小事,居然寫出將近兩百頁的一本書,豐富的聯想、說服的能力真的讓人歎服)

斷舍離讀書心得8

個人的成長就是思維方式的成長,活到老學到老,人是動態的,因此需要的思維方式也是動態的。

當下物質生活非常豐富,人更容易陷入到東西太多,無法取捨的情況,如此,斷舍離就顯得非常重要。

看到這本書的名字就比較有觸動,因爲自己是缺乏控制力的人,每每定下來的目標,每每完成不了,反而形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自己讓自己失望。

做事情都是有優先級的,一個人越有社會責任,那他在處理對別人的承諾和對自己的承諾時,很容易捨棄對自己的承諾,比如今晚不加班了,明天不打遊戲了。

斷舍離是一種聚焦的能力,當下最需要什麼東西,就讓你的世界充滿這個東西,其他無關的都走開,不要佔用自己的能量,另一方面,不要因爲貴,捨不得用合適的東西,格調是怎麼產生的。

回過頭來,書是思想,人是行爲,斷舍離這件事情,要持續的做起來纔有價值。

行動起來,從什麼開始都可以。

斷舍離讀書心得9

今天,我將分享一部體裁新穎的書,它不是小說,也不是散文,但卻比小說散文更具有實用意義,對生活更具指導意義,這部書就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寫的《斷舍離》。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文章開篇如是介紹書名中的三個字,也就道明瞭全書的主要觀點。在上世紀末,人們的生活日漸富足,家中的物品越來越多,早已不侷限於生活必需品,有限的空間,源源不斷地物品,導致很多人家中的`雜亂現象,於是各種收容術,收容容器出現,力求騰出更多的空間。而山下英子的《斷舍離》確實是一種另類的收容術,她採取從源頭控制的思路,更加有效,並且不僅是對於實際的空間,更對於心靈的空間有效。

《斷舍離》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斷,其實就是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即捨棄家中到處氾濫的破爛兒,反覆進行斷和舍的步驟,就會進入離的狀態,即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這裏面涉及一個思維模式的變化,從“這個東西還能使,所以要留下來”到“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轉變。讀完書後,我也深受影響,狠心將一堆沒什麼用的東西都扔了,很多東西或許它曾經有過使用價值,但是如果對於現在的我沒有用,或者我不需要它,沒必要浪費時間刻意使用它,就將它扔掉。而在扔的過程中,也會重新思考購買的問題,一想到某個東西只是爲了好玩,一時興起購買,買回來遲早要扔,便會不自覺地放棄購買。這樣久而久之真正留下來的東西很少,想亂起來都難。而且在此過程中,可以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到的世界,最終實現對自己深刻、徹底的瞭解,並接納最真實的自己。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

另外,《斷舍離》同樣對心靈有效。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捨既有;離,鬆開“多就是好”的念頭。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

斷舍離讀書心得10

一句話描述:通過斷、舍、離做好物品的整理,讓生活更有品質。

重點內容:

斷:不買不需要的東西,不要不必要的東西。舍:捨棄掉沒有用的東西;離:脫離對物品的執着。斷+舍=離。

如何判斷扔掉哪些東西?看看之前一年有沒有用過,想想之後一年會不會用到,要是沒有,就扔掉。改變對物品的'看法,我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物品的力量,對於一些我們無法最大限度利用的物品,我們應該把它放到最合適的位置,比如送給需要的人。不做斷舍離的後果:1.沒有收拾的屋子會釋放廢氣。滿屋子都是破爛,會釋放影響心情的廢氣。2.環境中會產生灰塵。3.影響運氣。雜物堵塞了運勢,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做斷舍離的好處:

1.時間充裕了。東西更少了。家務簡單了。

2.提升內在能量。好的空間離,人會感覺更平靜、愉快、自在。

3.提升自己的品味。會更加嚴格的篩選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本書的內容比較簡單,也容易懂,不過卻不容易做到,我感覺基本思路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來,物品也是一樣。對我們真正有用的東西可能只有20%,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這些地方,人生才能更有效率。

斷舍離讀書心得11

帶着黃金三環(why、what、how)的思維模式,我認真品讀了身心靈作家張德芬傾情推薦的《斷舍離》這本書。

一、爲什麼要斷舍離?

我記得文中一句話對我印象最深刻:讓人變得快活是讓一切變好的先決條件。那麼《斷舍離》並不是僅僅的提升我們整理歸納,而是通過收拾的過程瞭解並喜歡真實的自己,實現自我肯定感。物品要有用纔有價值;物品在此時,當下,應該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擁有了輕鬆快樂的心情,纔會積極投入良好的生活狀態。

二、什麼是斷舍離?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裏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通俗的理解,就是通過收拾家裏的破爛,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

三、怎樣才能做到斷舍離?

首先,要做的是徹底的減少,從“怎麼看都是垃圾的東西”入手,扔的`時候要說“對不起、謝謝!”,把自己用不着的東西送給需要的人。

其次,要學會把有用的東西井然有序的進行歸納,我們要從空間裏限制物品的數量,通過限制總量,更加嚴格的篩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自然而然的提升了品味。

《斷舍離》這本書不僅給我帶來心靈的淨化,而且讓我學會了如何有條理的整理和思考,同時與自己“需要、合適、舒服”的東西交朋友,生命也變得有意義。

斷舍離讀書心得12

這本書很早以前就聽說過,當時聽說是一本關於收納整理的書,我還有一點困惑,心想這也能出本書?果然我這種小地方出來的人見識少。後來再次聽說這本書是有一陣網上流行“極簡生活”這個詞,但是有人推薦看看《斷舍離》這本書,才瞭解到這本書不光是收納整理,還有一些理念。

不過我也是一直拖到現在纔看這本書。書的作者是山下英子,也是日本人寫的書,最近看的書好像都是日本的。好吧,按照上一本書的指導,挑出印象最深的三個點來寫。

第一、物質軸的思維模式。

我們面對東西的時候,不是從這個東西需不需要的角度來思考,而是往往下意識地從這個東西能不能用來思考。其實這也不能怪我們,人類從進化的一開始就生存在物質匱乏的環境中。這個能用,留下來。那個壞了,修一修應該還可以用,留下來。那個徹底壞了,修不好了,扔掉吧!想想,這些場景是不是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好像是深深的刻在我們的基因當中。沒錯,它其實就是我們經歷過物質貧乏的時代後遺留下來的生活習慣。

這就是物質軸的思維模式,以能不能用爲主要的判斷標準,而忽略了另一個關鍵的問題:必要性

這個東西對我來說是必要的嗎?我擁有的東西里有沒有它的替代品?我是現在就要用到它嗎?還是要很長時間之後纔會用到它?當我們從物質軸的`思維模式轉換到必要性的思維模式,我們就會發現,很多東西其實我們並不需要。這裏的東西也指代我們的觀點。

這讓我想起我的兩臺筆記本電腦。我原來買過兩臺筆記本電腦,一臺放在單位,一臺放在家裏。那個時候準備考研,所以用的還算順手。後來去上學了,就買了一臺新的筆記本,家裏也添置了一臺新的臺式電腦。那兩臺筆記本也就完成歷史使命,被扔進了壁櫥裏。這兩臺電腦並沒有壞,還能正常使用,但是因爲型號已經老舊了,所以有些運行緩慢,而且有了新的電腦,這兩臺基本上沒有什麼使用的價值了,而且我估計,以後也沒有再使用他們的可能了!不過從他們正式退役到現在,也有2—3個年頭了,我也一直沒有扔了他們。我的想法就是,這還能用呢,又沒壞,扔了怪可惜的。

這其實就是物質軸的思維模式。只考慮能不能用,而不考慮有沒有用。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這個網課不錯,買下來聽一下。”“這件商品折扣力度好大啊,快買一點!”“這是我去買的紀念品,還是留着當個紀念吧!”

然後網課只聽了一兩節,買來的折扣商品在角落裏積灰,每次擦拭紀念品都在心裏默默的罵自己當時怎麼沒買一個好清理的,卻買了一個這麼多地方會落灰的東西。以後碰到東西,先想一想,這東西是能用還是必需?也許這樣,我們能夠更加輕鬆的應對我們的生活吧。

第二、舍

書中講了舍這個字,其實挺有意思的。舍不等於丟棄。

有的人會說,舍不就是丟棄嗎?其實也對也不對,因爲丟棄只是僅僅丟棄了。而舍往往還包含着另外的一個意思,就是得。這讓我想起了物理學裏的一個概念,叫做熵增。熵的概念是由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於1865年所提出。化學及熱力學中所指的熵,是一種測量在動力學方面不能做功的能量總數。熵亦被用於計算一個系統中的失序現象。

所以睇增也有兩個概念:物理定義:熵增過程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熱力學定義:熵增加,系統的總能量不變,但其中可用部分減少。我自己的理解是,一個人的精力是一定的,如果無序性的精力增加,那麼有序性也就是你能夠使用的精力就會減少。那麼舍的意思就是,把那些會增加你無序性精力的事物或者想法舍掉,反過來,你的有序性或者說你能夠使用的精力就會增加,這就是得。

而舍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製造負熵的過程。舍掉我們思想的包袱,讓思想恢復到有序的狀態。舍掉牽扯我們精力的東西,讓我們的精力更加集中到對我們來說更加必要的事情上。

第三、認識現狀

書中講到認識現狀的方法是把所有的東西都展示在眼前,居高臨下的俯視他們,掌握家裏物品的現狀。其實絕大多數人對自己生活的環境並沒有什麼概念。這裏包括物質環境也包含精神環境。我們總是對這些東西很遲鈍。

比如,你擁有什麼東西,放在了哪裏。你傷心的時候能找誰傾訴,你遇到麻煩了誰可以幫你。這些都是我們擁有的東西,但是我們並不熟悉。所以,我們需要一次從上到下的審視,審視我們擁有的東西,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

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瞭解環境,瞭解自己。知道什麼東西過剩,什麼東西不足,什麼東西沒有。而且,認識現狀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只有知道自己有什麼,才能決定我們能做什麼。就好比我要去爬喜馬拉雅山,我就要知道我有什麼裝備,我的體能怎麼樣,我的經濟狀況是否允許。盤點下來發現,我跟爬喜馬拉雅山還有很大的差距,我目前的狀況只能爬爬城市公園裏的小山丘。那麼,我和喜馬拉雅山差多少,我應該怎麼準備,這是認識現狀之後的工作了。

讓我想起我考研失利的時候,並沒有對自己好好的認識現狀,總認爲是專業課出了問題。直到後來自我盤點才發現,專業課分數還行,其實是政治拖低了分數。後來,着重了政治的複習,果然提高了分數,成功上岸。

所以,不光在收拾整理上要認識現狀,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要認識現狀。把自己擁有的盤點一下,丟棄不用的,利用好自己有的,規劃好未來想有的,才能更好的面對生活。

斷舍離讀書心得13

大約是在今年1月份的時候,我已經看過了《斷舍離》。當時就已經簡單去收拾了一下自己的房間,把部分東西丟棄掉,並整理了自己的房間。

然而此次再看這本書,我不得不承認,有些工具書,有些理念需要時時刻刻複習,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地步。

上一輩的人也許是因爲經歷過物質匱乏的苦痛,因而具有強烈的囤積慾望。而我們這一輩的人,卻處在物質相當豐盈的時代,不知不覺就買了許多物品堆積在家中。於是家越來越擁擠,儲物空間永遠不夠用。

而我雖然想慢慢收拾家裏的`物品,一方面不曾時刻叮囑自己斷舍離,另一方面扔棄物品總要與父母做一次鬥爭。賣個冰箱50元,老爸覺得這個東西賣的太便宜了,還能用呢!完全無視這個冰箱杵在客廳入口處有多難看。賣個電腦也要念唸叨叨,還能用的電腦啊,當九年級四千買的,賣出去三四百多不划算啊。

更何況還要制止母親源源不斷帶來的廉價小物品,比如多餘的杯子,多餘的筷子。買回來能用,但卻極不舒適的桌子。偷偷摸摸賣了不少,扔了不少,但家裏仍然亂糟糟的。

現在重新再看《斷舍離》,複習一遍。時時刻刻告訴自己,我們買來物品,是爲了讓物品使用從而讓自己方便與開心的。然而事實是我們成了物品的奴隸,物品花了錢,還佔據了我生活的空間,卻並不被我們使用,還讓我們有事沒事收拾一下,規範它所處的位置。

也許父母那邊的東西我無法好好規劃,至少自己房間一定要慢慢做到斷舍離,今晚從衣櫃開始,明日若有空,從書櫃開始。

斷舍離讀書心得14

初見這本書,便被名字所吸引,看過書中的序,又被內容所吸引,作者說,想要提高幸福指數,一定要和腦袋中的聲音建立一種比較健康的關係。尤其是當你每次注意到自己在負面思考的時候,要能夠“斷”。斷的能力在於“觀”,如果你可以觀察到自己的負面思考,你就已經成功一半了。如果能不理會自己的負面思考,還是樂觀、正面地去處理事情,這樣的人就能成功地斷去讓他不幸福的思考模式。慾望是需要被穿越的,而穿越的方法有時候就是去追逐、滿足它。到了一定時候,你會精疲力竭,坐回到自己的位子,才發現,原來我想要的一切,都已經在我出發的地方等着我了。先從整理頭腦開始即斷舍離的思考法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記了東西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品味,很多時候只想到它便宜、折扣低,沒想到即便買回去了,它有沒有使用價值,還是買了回去之後一直積壓在某個角落。這也正是我們考慮問題的所在,很多時候很多想法只是一時衝動,不分輕重就去做了,然而當問題的結果出現分歧的時候,才發現當初怎麼會這麼做呢?這本書告訴我們不要以“總有一天會用得上”之類的藉口,就那樣把東西放在一邊不去處理。而是應該讓它們去到此時此刻最需要它們的'地方,要有意識地不斷把物品送出去,“捨棄”掉。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工作中也是要有這種精神,只有思想不斷進步,行動上不斷進取,你接觸到的行業及技術信息纔是最新的,最棒的,而不要受自己固化思維和想法支配,那都是行不通的。

斷舍離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選擇、選擇再選擇的過程。選擇的標準是根據階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所以,要想做到斷舍離,真是要經過一段時間,思想上要超越,行動上更是要提高,人生需要通過不斷的經歷,不斷的選擇,才清楚自己心中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明白自己的工作任務人生目標是什麼,這樣人生纔不會迷茫而毫無意義,失去生機。

斷舍離讀書心得15

起初,我想讀這本書,因爲它的名字看起來像一本靈脩類的書籍。另一個原因是山下英子這個美麗的名字。此外,除了村上春樹的書,我從來沒有讀過其他日本作家寫的書,所以我很好奇。

總覺得自己像個勤奮的人,每天一定要把東西放在該放的的`地方。最喜歡的是把它們整理在櫃子和衣櫃等,或者整齊地排列在外面也可以。但這些事情似乎每天都亂作一團,每天都要重新整理幾次。我感到很自豪,忙碌證明了我勤奮,這是一種美德,從來沒有感到任何不妥。

看完《斷舍離》後,我意識到我需要的並不多。圍繞着“我”、“現在”和“使用的東西”這三點來整理,我發現很多東西都可以丟棄。

讀完書後,我開始爲第二天做整理計劃。週末我把衣服整理好,週一整理書桌,週二整理廚房,週三整理書架。不記得我清理了多少東西。起初,當我在想我是否可以用它的時候找不到東西。,還沒有任何影響。

我特別喜歡囤積東西。當我買東西的時候,我想我將來會用它。我想有一天我會用它。事實上,幾乎所有這些東西都沒有被使用。

我捨棄我不喜歡的、不合適的和沒用過的東西的原因是爲了更好的利用現有的東西,更珍惜它們。

一切都需要平衡,家裏的一切也是如此。

這是一本好書。唯一的缺點是,所有的邏輯和有點不清楚,但這並不妨礙我吸收它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