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年級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今天在遠志班教學第一課《在山的那邊》,效果極佳。

七年級年級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先花了一些時間介紹這一冊語文書的編排特點,然後經過簡單的導入進入新課的學習。程序是:

1、朗讀(先集體朗讀,再自由朗讀),沒有采用單個朗讀、正音的方式,是想在上完一課或幾課後再突擊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以此促進學生自覺地解決生字詞。

2、分組質疑、討論。

3、各組將問題提交到全班討論。

第一個問題較簡單: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海”的含義是一樣的嗎?同學們很快就解決了,而且對第二部分中“海”的含義的理解有幾個同學的表述各有特色,且都合詩意。

緊接着有個女生說:“我在我們組提議大家將詩中的‘山’改成‘失敗’,將‘海’換作‘成功’,大家都覺得非常幽默。”於是我提議全班同學將詩的第一部分中的“山”“海”分別換作“失敗”和“成功”,體會一下那位女生所說的幽默。結果“山頂”變成了“失敗頂”,“山那邊的山啊”換成了“失敗那邊的'失敗啊”,教室裏一片笑聲。讀完後,我讓大家談感受,將近一半的同學“唰”地將手舉過頭頂,我找了一位男同學,男同學臉上還掛着笑容,但語速非常快,口氣非常肯定地說“我認爲她這種變換是錯誤的,因爲詩中的‘山’不是‘失敗’,而是指‘困難’。”從大家的表情、動作上看得出,大多數同學支持他的這種看法,有的同學已經在聲援了。於是我順水推舟,問“失敗”與“困難”有什麼不同呢?更多的同學舉起了手,各種個性化的表述都有,其中一位男生的表述最簡潔:“困難是指從事某件事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難處,而失敗指結果。”

這時,又是那個提出奇怪建議的女生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我認爲,在這首詩中‘山’既是過程也是結果。”有同學馬上反駁:“不對!‘山’是過程,結果是‘海’!”“登山是過程,登上了山就是結果,只不過前面還有新的山,於是又開始了新的登山的過程。”“山是詩人追尋人生理想過程中的一個個困難,詩人最終的理想是大海。”教室裏氣氛異常熱烈。討論到這一步,可見這一羣孩子的思維是多麼活躍,只要我們善加引導、保護,孩子們的心靈是會永遠自由的。

此時,我覺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同學們記筆記了:“同學們的問題提得好,對問題認識非常深刻,有些同學的回答非常精彩,表述富有個性且語言簡潔、優美;我們能否將自己非常認可的回答隨手記在書上呢?”

這時,下課鈴響了,我簡要總結了一下:“今天我們主要討論了詩中‘山’和‘海’的含義,同學們的回答非常精彩,我想說的是:沒有惟一的答案。我喜歡你們今天的各種各樣的表述。”我看到,幾乎每個同學的眼睛裏都閃爍着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