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月光曲課堂實錄及評析

評析:河北省張家口市橋東區教研室 於 榕 師:請大家自由輕聲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用心體會──讀了課文有哪些感受?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

六年級語文月光曲課堂實錄及評析

(生開始自由讀文,教師同時播放輕音樂,創設愉快、輕鬆的氛圍。)

師:剛纔大家讀得很認真,思考得也很專心,老師再給大家幾分鐘時間,請同學們把自己感受到的說給自己聽聽,一邊說說,一邊改改,組織好語言。

(生自言自語,說、思、改相結合。)

師:請同學們把自己讀課文的感受與小組同學分享分享。

(生開始討論交流,協作學習,教師巡視。)

師:誰願意說給全班同學聽?想說就站起來說。

生:我覺得貝多芬真了不起,無意之間的一件事都能使他激動得創作出樂曲來。 生:我感到課文寫得很美,讀了有一種說不清的滋味。

生:我感到有一點激動,盲姑娘那麼熱愛音樂讓我感動;那樣一個偉大音樂家給一個盲姑娘彈曲子,讓我感動。

生:我的感受是課文一開始就使人覺得很靜。因爲貝多芬散步時在幽靜的小路上走,而且伴有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多靜的夜晚呀。

師:說得很好,能說得再具體些嗎?具體到某個詞上去。

生:“幽靜”、“斷斷續續”這兩個詞可以體現靜。

師:爲什麼呢?

生:我說不好,但我覺得靜。

師:其他同學有同感嗎?有,就自由輕聲讀讀課文來體會體會吧。

(生自由輕聲讀課文,體會“靜”的感覺。)

師:在這兒還有不同的感受嗎?

生:剛纔我們幾個人覺得,這裏不僅靜,更使人覺得很美。你看,“幽靜”是說周圍大環境靜,而在靜中又有鋼琴聲叮叮咚咚地傳來,多美呀。

師:其他同學呢?

(生有的表示同意,有的不做反應。)

師:那好,就先來試着讀一讀這幾句話吧,看看我們能不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可以自己讀,也可以自由組合讀。

生讀課文,教師巡視,然後指讀這幾一件事都能使他激動得創作出樂曲來。

生:我感到課文寫得很美,讀了有一種說不清的滋味。

生:我感到有一點激動,盲姑娘那麼熱愛音樂讓我感動;那樣一個偉大的音樂家給一個盲姑娘彈曲子,讓我感動。

生:我的感受是課文一開始就使人覺得很靜。因爲貝多芬散步時在幽靜的小路上走,而且伴有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多靜的夜晚呀。

師:說得很好,能說得再具體些嗎?具體到某個詞上去。

生:“幽靜”、“斷斷續續”這兩個詞可以體現靜。

師:爲什麼呢?

生:我說不好,但我覺得靜。

師:其他同學有同感嗎?有,就自由輕聲讀讀課文來體會體會吧。

(生自由輕聲讀課文,體會“靜”的感覺。)

師:在這兒還有不同感受嗎?

生:剛纔我們幾個人覺得,這裏不僅靜,句。

生:我覺得在讀“幽靜”時語氣稍輕一點就更好了。

師:那你來讀讀。

(生讀文,教師請其他學生輕合雙目體會。)

師:他哪兒讀得好,爲什麼?

生:把靜讀出來了。

生:不只有靜的感覺,“幽靜的感覺要比“靜”的感覺更美。

師:那“幽靜”究竟比靜美在哪裏?

生:美在“幽上。

師:爲什麼?

(此時生語塞。)

師:來,還是讓我們來問問工具書吧。

(生查工具書理解“幽”字。)

生:老師,“幽”有深遠、僻靜、光線暗的意思,更符合當時的環境特點。

師:在這種環境裏,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會怎樣?

生:心情舒暢。

生:真美,感覺很好。

生:又靜又美。

生:有安閒的感覺。

生:說“悠然”會感到更好些。

師:如果你是貝多芬,此時心中會有什麼感受?(生急於發言,師笑着引導說)先不急,再讀讀課文,把靜、美、悠然安閒的感受綜合起來,體會體會。

(生自由讀文,深入體會。)

生:假如我是貝多芬,四周環境這麼靜,我會覺得很悠閒。

生:貝多芬在幽靜的路上散步,突然聽到自己寫的曲子,心中一定會想,這是誰彈的呀,我得看看去。

(生笑,表示同意。)

師:是啊,貝多芬被靜寂中那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吸引了過去,後來怎樣了,你又有哪些感受呢?

生:貝多芬聽到了茅屋裏的對話,我覺得他一定很高興,因爲有人特別想聽他彈鋼琴曲。

師:你從哪兒讀出來的?

生:(先讀“這首曲子多難彈啊,……要是能聽到貝多芬自己彈那該多好啊!”幾句,然後講原因)我覺得這一句能體現出盲姑娘特別想聽貝多芬彈琴。

師:說得很好,不過大家覺得有沒有讀出“特別想的”意思來呀?

(生笑,一部分搖頭表示沒有,其他學生大多相互議論。有三、五人舉手要發表意見,師請其中一個女生髮言,學生表示剛纔沒有讀出“特別想”的意思來。)

師:那好,你來試試可以嗎?

(生重複讀這幾句,師請其他學生注意聽,看看哪兒讀得值得自己學習,爲什麼。)

生:我覺得他“那該多好呀”幾個字讀得好,有“特別想”的感覺。

生:她“多”字讀得好,突出了“特別想”。

師:那好,請大家取長補短,自己讀讀這幾句,讀出自己心中“特別想”的感覺來。

(生開始自讀體會,教師在巡視時也捧書自讀,與學生共同分享。)

師:在這兒大家還有其他感受嗎?

生:我還感到窮兄妹倆人間的深厚感情令我很感動。

生:我想貝多芬也會深受感動的。

生:對,因爲貝多芬也深受感動,所以他推門進了茅屋,而且還爲盲姑娘彈起曲子來。

生:我還覺得貝多芬被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感動了。

師:看來同學們的理解越來越深入了。那當貝多芬進入茅屋後,又使我們有什麼感受呢?來,讓我們先靜下心來,默讀瀏覽一下這一部分,再組織組織語言。

(生默讀瀏覽,教師巡視。)

生:我的感受是盲姑娘聽了貝多芬彈的第一首曲子之後非常激動。

師:你能讀讀嗎?

(生讀“彈得多純熟………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一句。)

師:誰來說說她哪兒讀得值得你學習?

生:她“入了神”三個字讀得好,她很投人。

生:她讀兩個“多“字時再輕一點就好了。

師:爲什麼?

生:我說不好。

師:那我來讀讀這一處好嗎?大家聽一聽,體會體會。

(師範讀,故意誇大兩個多字的語氣,顯得很做作。)

生:老師,我覺得您讀得不好,有點假。

生:對,那兩個“多”字,讀得太過火。

(大多數學生笑了,表示贊同。)

師:好,那你們讀讀,看看怎樣讀好。

(生開始自由朗讀,體會。)

師:誰願意讀給大家聽?

(有5名學生迫不及待地站起來開始讀,教師示意輪流讀,並要求其他人評議。)

生:我覺得他們讀得很熟,但XX同學讀得有點不自然。

生:我認爲XX同學的停頓不夠,不能很好地表達感情。

生:我認爲不是隻有停頓才能表達感情,有時反而要讀得快一點兒。

生:我認爲讀得自然點兒,讀出自己的理解就行,停頓多少並不重要。

(還有部分沒有發言的學生在座位上互相議論,各抒己見。)

師:(示意大家安靜)看來我們每個人都讀出了自己獨特的內心體驗,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爲每個人的理解、感受不同,所以讀出的效果也不一樣,我們怎麼能強求一致呢,你們說呢?

生:老師,我還覺得要是把兩個”多”字與兩個“您”字讀得再有些激動的感覺就更好了。

生:我補充,除了激動,還有點驚奇。不,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師:是嗎,來,大家輕聲讀讀,體會體會。

(生自讀,體會。)

師:這一句裏除了這兩個字,還有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出激動、出乎意料來?大家仔細觀察,看看能發現什麼?

(生默讀,發現。)

生:哦,老師,這裏連着用了兩個感嘆號。

生:對,句子最後用了問號。

(其他學生有恍然大悟的'表情。)

師:噢,看來標點符號也能表達人的情感呀。那讓我們趕快再讀一讀這幾句,來加深體會吧。

(生急於讀,讀得認真、投入。)

師:貝多芬被當時的情景深深打動了,於是他又坐在鋼琴前爲盲姑娘彈起第二支曲子來,這時又使我們產生了怎樣的感受呢,讓我們下節課一起走進貝多芬的心靈世界,用心與他交流吧,下課。

【評析】

一、師生共同用“心”感悟作品

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應注重於人文內涵和價值取向,捨棄繁瑣、機械的分析、解釋。這篇文章的人文內涵的具體體現就是意境美──環境是美的,人的外表是關的,人的心靈是美的,而音樂則是美的極至,所以,學生無論從中感悟到什麼都是在與作是直接對話,都是有價值的情感體驗。於是,王曉宇老師把一大篇文章交給學生,讓學生去用“心”感悟,不給具體問題,不做任何限制,不要統一答案,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廣闊的思考、想像、表達的空間。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所表達的是自己獨特的理解和體驗(這些體驗遠比我們講出來、問出來的要深廣得多);教師則是不露聲色,不留痕跡地做引導──引導讀書,引導思考……

二、教師用“心”與學生交流

我們看到,這節課上,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是那麼和諧、自然、愉悅,這源於教師角色的轉變。我們所看到的不是“滔滔不絕”的“教師”,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整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在師生共同研究、商量、交流的氛圍中完成的。在這種氛圍中,由師生交流創造的語文學習資源已遠遠超出教材本身;在這種氛圍中,師生所感受到的審美愉悅與生命慾望已遠遠超過文本的侷限。

文學作品是“個性化產物”,閱讀是“個性化行爲”。這一教學片斷留給學生的正是可以自由地展示個性、愛好、思想的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