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用到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的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發展學生空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的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創造情景:出示第2頁主題圖。讓學生觀察說說看到了什麼?用自己的方位知識描述各建築的位置關係?

2、組織學生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後、左、右。

3、師:誰認得東、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樣認識的?

4、出示課題:東西南北

二、探究新知

1、早晨,太陽從哪邊升起?引出東。

2、指一指哪邊是東?教室的東邊有什麼?(黑板)

3、東和西是相對的,那西邊是哪邊呢?教室的西邊有什麼?

4、組織全班活動,起立,指一指東和西。指左邊練習表達:這邊是北。指右邊:這邊是南。練習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麼說一說?

5、完成書本填空和做一做

(1)觀察例1掛圖

問:圖書館在操場的東面,體育館在操場的( )面。教學樓在操場的( )面,大門在操場的( )面。

(2) 完成做一做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先觀察,你從對話中瞭解到什麼?(可以確定了兩個方向:北和西)

你能說說哪邊是東、哪邊是南嗎?說說房間是怎樣佈置的?東南西北方向各有什麼?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遊戲。

3、小組討論:你怎樣記住我們學校的東西南北方向?各個方向各有什麼?

4、小組討論:你怎樣記住德陽市的東西南北方向? 各個方向各有什麼?

5、背兒歌

早晨起牀向太陽,前是東,後是西,左是北,右是南。

四、小結。

課外作業:認方向。

教學反思:

在學生獲得具體感知後,到教室裏用自己的思維去嘗試將具體的景物抽象成平面圖,在展示交流中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圖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數都得0”的計算方法。

2.理解商中間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動思考、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計算,說出下面各題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頁主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四幅畫的內容。

2.嵌入數學問題:(1)4個西瓜,師徒4人,平均每人吃幾個?生:4÷4=1

(2)當豬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還能分到西瓜嗎?引導學生想到:三人一個西瓜業沒分到,怎樣用算是表示呢?這時可以通過故事情境寫出:0÷3=0,並深刻領會其中的含意。

(3)設置另一情境:當零爲除數時的結果又是怎麼樣的呢?

由於這個內容不是國小時學到的,但爲了讓學生有個認識,所以可以略帶一些,當0作爲除數時,是沒有意義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

1、問:怎樣列式?怎樣計算?結果是多少?

2、同學會用豎式計算嗎?學生說說,教師板書。

3、指板演題,問爲什麼十位上要寫0?

4、你有什麼看法?學生討論後,教師把省去的這步去掉。

小結:這題是怎樣計算的?

5. 試一試。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題問:爲什麼6015÷3上的中間會有兩個0?強調簡便寫法。

6. 出示計算 420÷3

學生說,教師板書。問:商末尾這個0能省略嗎?爲什麼?強調簡便寫法。

小結:今天我們學了什麼?要注意什麼?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3

導學內容

導學內容(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93~95頁例3、例4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苯岷鮮導飾侍猓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願望,培養他們的統計意識。

2蹦芙表格進行完善,並能完成複式統計表,根據圖表中的數據回答簡單的問題。

導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愛的電視節目”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新聞:8人動畫片:22人體育7人

電視劇: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體會領悟

(一)嘗試製表

1苯淌閡想製作成統計表,應該做哪些方面的考慮呢?

學生:要考慮表應畫幾列和幾行。

根據“節目類別”和“喜歡的人數”應畫兩行;“節目類別”有5類,要畫5列,加上“合計”要畫6列。

2毖生動手畫一個2行6列的表。

3碧鈈聰喙嗇諶蕁

(1)寫上統計表的名稱。

(2)填寫表中的內容和數據。

4奔觳櫫臣剖欠褡既貳

可將各類別人數之和與合計數、合計數與調查總人數進行比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體重情況統計表

1憊鄄轂恚說說表中有哪些信息?

2苯淌喝綣將兩張表交給班主任老師,老師想知道某個體重範圍內的男女生人數,就要看兩張表,挺麻煩的。

能不能想辦法將兩張表合成一張統計表,讓老師看起來更方便一些呢?

3毖生自主討論,完成複式統計表。

教師: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怎樣改進統計表?

(老師出示複式統計表)

介紹表頭:體重、人數、性別。

教師:你能將表格填好嗎?(學生嘗試完成)

反饋:展示學生做好的統計表。

教師:像這樣的表格我們叫它複式統計表。(課題:複式統計表)

教師:從這張表中,你知道了什麼?與剛纔的兩張統計表相比,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歡哪一張統計表?爲什麼?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完成第95頁課堂活動。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比一比使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比較幾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通過學生參與畫圖活動,進一步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4、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並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

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紅色長方形、黃色長方形、藍色長方形各一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學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啓發談話引入。

同學們,老師這裏有一張兒童畫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裝飾一下,都需要什麼?(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麼?(周長)再給它配上一塊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適呢?還能用長短來表述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觀感受面積的含義。

1、我們身邊每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面,請你們找一找並摸一摸它們的。面,你發現了什麼?(大小有什麼不同)再請一位同學上來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觀察鉛筆盒蓋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發現了什麼?

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課件比較數學書和練習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幣和一角硬幣表面的大小。

3、我們如果把黑板畫在紙上是什麼圖形?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課件演示)說一說這些圖形的面在哪裏?

4、(課件演示)觀察這幾個圖形,它們的面又在哪裏?讓學生體會封閉圖形纔有面的大小。

5、課件出示:比較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

6、感知面積的含義。

剛纔我們比較了什麼?所比較大小的部分有一個名字叫面積。

誰來說說面積指的是什麼呢?(引導學生理解、完善面積的含義)學生彙報後教師小結面積的定義。

(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學生齊讀兩遍定義。

7、下面這四個圖形中誰的面積?

(二)比一比,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1、每人都有三張不同顏色的彩紙,誰能不借助學具很快比較出哪張彩紙的面積,哪張彩紙的面積最小。(學生活動)說說用的什麼方法。

2、指名彙報。

3、那麼這兩張彩紙的面積誰大誰小呢?(紅色和藍色)

意見不統一,如何準確地比較這兩張彩紙面積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麼好辦法?可以藉助你們的學具,動手試試。(四人小組活動)

4、小組彙報,交流反饋比較的方法。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5、學生看書,說說書上還介紹了哪些方法?

6、你認爲哪種方法,說說你的理由。

(三)解決問題。

1、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練習十八第1題)

2、判斷方格紙中哪個圖形的面積?

3、判斷下面哪個圖案的面積大?

三、小結。

說說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有哪些收穫?我們開始講的要給兒童畫配一塊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長短來表述,要用什麼來表述?

四、圖案設計大賽。(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要求:在方格紙上畫出3個面積等於7個方格的圖形,比一比誰畫得準確而有創意。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5

教學內容:

蘇教版國小數學第六冊教科書第9294頁。

平均數是描述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統計特徵量。求平均數是分析數據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工農業生產中經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績、平均身高、平均產量、平均速度等。這樣的平均數常用於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組數量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來進行不同組數量的比較,以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數據能力的基礎上教學比較簡單的求平均數問題。本節課是三年級下冊《統計與平均數》的教學,是把已學的統計知識和認識平均數結合起來,學會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移多補少。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求平均數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幫助學生靈活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通過多種練習讓學生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數一般方法的掌握。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會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自主探究

1.呈現套圈情境。

多媒體演示套圈比賽場景。 談話:這是三(1)班第一小隊正在進行的套圈比賽,一隊是男生,另一隊是女生。比賽規則是每人套15個圈,比一比哪一隊套得準。下面就請同學們給他們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數據。

多媒體依次演示4個男生和5個女生套圈比賽情況,最後將每個選手卡通像與其套圈結果定格組合成一個畫面。 要求學生根據男、女生套圈成績,小組合作利用小方塊完成統計圖(每小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隊成績的統計,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隊成績的統計)。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6

導學內容

導學內容(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52~53頁例1、例2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蓖ü練習,鞏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

2本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比醚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知識服務生活的價值。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例2的圖片紙、剪刀。

學具:例2的圖畫紙一張、剪刀。

導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教師:前面我們剛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誰能說說這兩種圖形的面積分別應該怎麼計算?

學生回答。(略)

教師:在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經常會用到上述知識。

二、教學例1

1背氏中畔ⅰ3鍪糾1的情景圖,並出示相應的信息。

2閉頁鑫侍狻

教師:從這道例題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請找出此題的問題是求什麼。

3碧致勱夥ā

(1)學生分組討論:

①理解油菜籽的產量主要與什麼相關。(地的面積)

②土地是什麼形狀?(長方形)

③長方形地的面積怎麼計算?(長×寬)

(2)全班交流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3)學生獨立解決此問題。

三、教學例2

1背氏中畔ⅰ3鍪局魈饌技跋喙氐男畔ⅰ

2憊鄄旆治觥8貌蕕氐淖槌汕榭鍪竊躚的?有哪些形狀?

3背鍪疚侍狻A礁鑫侍饌時出現,請學生分別指出草地和小路分別是哪部分。

4碧致勱餼觥

(1)草坪的面積怎麼算?

①左、右分開算,再相加。②左、右合起來組成一個大長方形,再計算。當學生說出第2種方法時,請他到展臺上來動手操作,演示如何組合(用剪刀剪開再組合),全班同學也模仿操作,體會組合的過程。

操作完後要標註各邊的長度,再獨立計算。

(2)小路的面積怎麼算?輔滿小路要多少塊磚?

①找出剛纔剪下的“小路”,說說是什麼形狀,長和寬分別是多少。

②學生獨立完成。

③全班交流,集體訂正。

四、課堂活動(第53頁)

要求:

1狽中∽楹獻魍瓿傘

2碧致鄢齷疃的步驟。

3狽腫榛疃。

4比班交流方法與結果,互相。

五、課堂

教師: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感受土地面積單位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

3、進一步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了解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經驗,發現問題

⒈填適當的單位。

⑴教師手拿的文具盒,它的表面面積大約是2( )。

⑵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大約是300( )。

⑶黑板的面積大約是( )。

⒉羅山寶城廣場佔地面積約5( )。

二、感受體驗,獲取新知

1、通常我們在測量土地面積時,要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

它們到底有多大呢?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2、體驗

(1)閱讀課本知識,同桌交流自己的收穫。

彙報強調: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

邊長1千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幹米。

(2)實際感受

①帶領學生到操場進行實際測量,量出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標杆及繩子把這100平方米圍起來,或讓學生手拉手,圍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師向學生說明,100塊這樣大的土地就是1公頃。

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0000平方米,就等於1公頃。

打個比方,我們的教師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那200個教室的面積就是1公頃。

板書:1公頃=10000平方米

②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相當於100公頃。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足球場的面積約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個足球場面積是1平方千米。

板書:1平方千米=100公頃

3、瞭解生活中的相關知識。

四人小組先了解課本中的“生活中的數學”,再互相說說你在那見過1公頃、1平方千米。

4、換算(生獨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頃=( )平方米6平方千米=( )平方米

80公頃=( )平方米5平方千米=( )公頃=(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頃4000公頃=( )平方千米

三、鞏固運用,加深記憶

練習二十第2、3題。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五、課堂作業

練習二十第1、4題。

六、課後習題

完成課後練習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8

學習目標

1、認識較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和它們之間的關係。

2、複習年月日相關的知識,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間,會計算經過的時間。

3、明確時間的重要性,增強時間觀念。

學案

自主預習整理年、月、日的相關知識。

1、我們認識了較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學了24時計時法,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歸納:

年12個月 平年365天 閏年366天

月大月:( )( )( )( )( )( )( )31天

小月:( )( )( )( ) 30天

二月:平年( )天 閏年( )天

日1日=( )時

時1時=( )分

分1分=( )秒

3、做一做P114頁第6題,說說怎樣想的?

(1)、3年=( )個月 24個月=( )年

(2)、 7月有( )天 15時是下午( )時

(3)、 展覽館每天的開放時間是從8:30到16:30,一天共開放( )小時。

交流合作

1、說一說時間單位的知識。

2、議一議有關時間知識的要點。

3、你知道什麼是24時計時法嗎?介紹一下你的學習經驗。

4、你會計算起止時間和經過的時間嗎?怎麼算?

展示提升小組搶答:

1、一年中哪些月份是大月?小月?你會用什麼方法記憶?

2、什麼是平年?什麼是閏年?它們各有什麼特點?

3、什麼是普通計時法?什麼是24時計時法?各有什麼特點?舉例說說。

反饋測評1、完成課本練習二十五第6 題:

小華每天早上7時30分到校,11時50分放學回家。下午2時到校,16時放學回家。他全天在校多長時間?

(1)先求上午在校時間:

(2)再求下午在校時間:

(3)最後算出全天在校時間:

2、出示鐘面:

(1)現在是幾時幾分?

(2)17:00開往長沙的火車現在開始檢票了,還有多少分鐘開車?

(3)說說你是怎麼算的?

(4)如果你耽誤了時間,會怎樣?由此,你體會到了什麼?

拓展延伸

1、這節課我們複習了哪些知識?

2、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把握時間,時時處處珍惜時間,做時間的主人,合理利用時間安排我們的學習和生活。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9

教學內容:

教材41頁例1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學會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及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教學重點:

體驗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及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多種口算方法。能正確的進行口算。

教學難點:

1、體驗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及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多種口算方法。

2、能正確的進行口算。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口算練習

30×320×620×413×32×4200×49×50120×240×72×323×2400×2

讓學生任選兩題說說口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學習教材第41頁例1.

出示例1.觀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說一說。

師: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個15是多少,怎樣列式呢?

生回答,教師板書:15×3

教師:怎樣計算呢?同學們可以根據以前學過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組討論,看看怎樣得出得數,各組代表向全班同學彙報本組的各種口算方法。

方法一:將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根據豎式計算的方法,想5×3=15,個位上的數相乘滿十,就向前一位進1,十位上的數1和3相乘得3個十,加上個位上進上來1個十,就是4個十,口算結果是45.

教師對學生的口算方法給予歸納總結並板書,在黑板上加以平價,方便全體學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過程。

教師:想一想,150×3=

學生分組討論計算方法,教師板書。

小結: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兩位數分成一個整十數和一個一位數,將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積與一位數乘一位數的積相加,就可以算出結果;還可以利用豎式計算的方法進行口算,幾百幾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幾百幾十數0前面的數與一位數相乘,再在後面添一個0.

2、學習教材第42頁例2.

出示例2

師:觀察圖,你從中知道哪些信息?跟同伴說一說。

學生回答,老師板書:6×10.

教師:怎樣計算呢?同學們可以根據以前學過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組討論,看看怎樣得出得數,各組代表向全班同學彙報本組的各種口算方法。

學生總結口算方法,老師板書。

口算10×6時,可以利用乘法口訣“六九五十四“求出9個6是多少由於算式中要求的是10個6是多少,因此,還要再加上一個6

列式解答:6×10=60(個)

答:10盒有60個。

室:要求20盒有多少個蘋果,怎樣列式呢?

生答,師板書:12×20

教師:應該怎樣計算呢?同學們可以根據以前學過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組討論,看看怎樣得出得數,各組代表向全班同學彙報本組的各種口算方法。

學生總結口算方法,老師板書。

因爲可以把20看作2×10,所以口算12×20時,可以先口算出12×2的積,然後再用12與2相乘得積乘10.

列式解答:12×20=240(個)

答:20盒有240個。

3、指導學生完成“做一做“。

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做一做“,完成後集體訂正,每道題各選幾名同學說一說自己的口算方法。

教師提問:這幾道題和我們前面學過的題有什麼區別?引導學習探究計算方法,根據前面學習的經驗,你能說一說你想怎麼計算它們的結果嗎?(先讓學生說一說,然後在教材上完成)

教師板書小結。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口算。

70×40300×430×7024×20xx×1014×20xx×70050×50

2、送水的叔叔騎三輪車每分鐘大約行200米,如果每天用2小時送水,他每天大約行多少千米?

四、思維訓練

1、李紅買20個6角的練習本和30支8角鵝鉛筆。

(1)一共要付多少元?(2)付出50元,應找回多少元?

2、動腦筋。

()×30=90040×()=200080×()=32000

板書設計:

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

先用表內乘法把兩個因數0前面的數相乘,再看

兩個因數末尾一共有幾個0,就在乘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教學反思:

在水果超市的情境中,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息息相關,在複習整十數乘一位數和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生探索兩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口算方法,在此基礎上知識遷移,自主探索幾百幾十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及幾百幾十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在對比中總結出方法。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10

教學內容:

練習十一1—3題,教材42頁例1

教學目標:

1、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知道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

3、會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教學重點: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計算平均數

教具準備:

課件,小黑板,統計表

教學流程:

一、導入

拿8枝鉛筆,指4名同學,要平均分怎樣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樣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數

二、學習交流

1、出示例1、小紅、小蘭、小亮、小明收集礦泉水瓶統計圖

(1)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信息?

(2)他們四人怎樣分才能一樣多?

(3)平均分後是多少個?

2、課件展示統計圖的變化過程

(1)指名展示

(2)這種方法叫什麼?

點撥:移多補少

3、要求平均數,還可以怎樣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礦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須先求出什麼?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麼辦?

52÷4=

4、歸納

要求平均數,可以先求出( )數,再平均分幾份

5、算一算你們小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數的方法和過程

6、算出各小組的平均體重,說說你們是怎麼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說清求平均數的方法和過程

四、達標測評

1、練習十一第2題

(1)什麼是最高溫度?什麼是最低溫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寫統計表:本週溫度記錄

(4)計算出一週平均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

(5)說說你是怎麼算的?

2、測量小組跳遠成績,求平均數

五、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麼收穫?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11

教學目的:

⒈、經歷平均數產生的過程,理解平均數的概念,瞭解平均數的特點和作用,掌握求簡單平均數的方法。

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估算和說理能力。

⒊、滲透統計初步思想。

教學實錄: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從孩子喜歡的球類運動入手:“小朋友們,你們都喜歡什麼球類運動?”

生:“足球!”“籃球!”“乒乓球!”……

師:“這麼多小朋友都喜歡足球,我也和你們一樣是個球迷!不過,今天由於場地的限制,我們想組織一次拍球比賽,有興趣嗎?”

生:“有!”

師:“咱們全班男女生分爲兩大組,每組商量一下,先爲本組起一個名字。”

(很快,男生組起名叫“必勝隊”,女生組起名叫“快樂隊”。)

師:“如果一個人一個人地來拍球,時間肯定不夠,咱們想個辦法,應該怎樣進行比賽呢?”

【課伊始,趣已生。從孩子喜歡的遊戲入手,激發了學習興趣;讓孩子自己想出比賽的辦法,把自主權留給了孩子。】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數產生的需要

問題提出,同學們馬上有辦法,各隊推選一名最有實力的代表進行比賽。比賽開始,男生10秒鐘拍球19個,女生10秒鐘拍球20個,老師宣佈“快樂隊”爲勝。男生馬上不服氣,“不行!不行!一個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幾個人!”於是,兩隊又各派四人上臺。比賽結果:男生隊拍球數量爲:17、19、21、23。女生隊拍球數量爲:20、18、15、23。同學們用計算器算出:“必勝隊”拍球總數爲80個,“快樂隊”拍球總數爲76個。老師高高地舉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佈:“必勝隊勝利!”“吔!”男孩子們高興地跳了起來,女生們則沮喪地低下了頭。

這時老師來到了弱者的一邊,安慰女生“快樂隊的小朋友們,不要氣餒,我來加入你們隊好不好?”“太好了!”於是,我現場拍球29個。“快算算,這回咱們快樂隊拍球的總數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個。“這一次我宣佈:快樂隊勝利!”女同學的臉上現出了微笑,男生們卻馬上反駁:“不公平!不公平!我們是4個人,快樂隊是5個人,這樣比賽不公平!”

“哎呀,看來人數不相等,就沒法用比較總數的辦法來比較哪組的拍球水平高,這可怎麼辦呢?”

一個胖胖的小男孩站起來伸開雙臂,結結巴巴地說:“把這幾個數勻乎勻乎,看看得幾,就能比較出來了。”

“求平均數!”幾個孩子脫口喊了出來。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現實生活的需要中,學生請出了“平均數”。可愛的孩子一句“勻乎勻乎”,表明孩子們已經從實際問題的困惑中產生了求平均數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我們怎樣求出平均數呢?你能想辦法試一試嗎?”很快,有同學把大數多的部分勻乎給了小數,使數字平均;有的學生用計算的方法:(17+19+21+23)÷4=20(個)(20+18+15+23+29)÷5=21(個)通過求平均數,比較得出“快樂隊”爲勝方。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平均數已經求出來了,但探討並沒有就此停止,我繼續引導大家:“快樂隊拍球的平均數是21,21代表什麼?你怎麼認識理解21這個數?”

孩子此時也發現了問題:“怎麼沒有一個人拍球的數量是21呀?“

“是呀,21是誰拍的數量呀?”老師儼然一個大朋友般地與孩子們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時的課堂很安靜,老師在耐心地等待着。

終於,一個清秀的小女孩站起來說:“21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老師我馬上追問:“什麼是平均數呀?”

生1:“就是把大數多的部分往小數上勻乎勻乎。”

生2:“平均數是一個虛的數,比最小的數大一些,比的數小一些,在它們中間。”

生3:“平均數不是某一個人具體的拍球數量,它代表的是幾個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師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孩子們,你們真是太棒了!平均數正如你們所說,它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而是代表一組數的平均值。你們的學習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讓我佩服!”

【在老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在孩子們的親身感受中,他們用自己稚嫩的語言道出了他們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雖然這只是初步的,但卻是非常有價值的。】

三、聯繫實際,拓展應用

少兒歌手比賽(出示題目)你知道1號歌手的實際得分是多少嗎?

同學們經過計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時電腦上出現1號歌手的實際得分是94分。

師:“咦?這是怎麼回事?”“爲什麼小朋友們計算1號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電腦給出的卻是94分呢?是我們錯了,還是電腦錯了?”教師裏一片寂靜。

突然,一個小朋友大聲說:“是我們錯了!我們看歌手比賽的時候,還要去掉一個分和一個最低分呢?”

師:“噢!想起來了,是這樣的。”

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找到了癥結所在。同學們馬上自覺地又伏案計算,去掉一個分98分,去掉一個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電腦給出的答案是正確的。

【一個生活實例的巧妙運用,使孩子們深深地體會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識的運用要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那一段時間的沉默,留給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間。等待是一種藝術,空白也是一種藝術,我們在課堂上應該善於等待,恰到好處地運用等待藝術。】

四、總結評價,佈置作業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遺憾?你認爲應該給自己佈置什麼樣的作業?”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12

教學目標

1.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術語表達數量關係的能力.

2.運用數量關係解決實際問題.

3.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激發學生自己探求知識的慾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

教學重點

通過實例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術語表達這些數量關係,並在解答應用題的實際問題中加以應用.

教學難點

使學生熟練運用這些術語和關係式.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口算:

30×40=6×40=200×20=80×50=

12×8=32×20=150×4=240÷2=

二、探究新知.

1.導入:在生產和生活中,有各種數量關係.在乘法應用題中有哪些常見的數量關係?板書:乘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量關係.

2.數學例1:認識:單價×數量=總價

(1)例1.鉛筆每枝5角,買3枝用:

5×3=15(角)

15角=1元5角

籃球每個70元,買2個用:

70×2=140(元)

魚每千克9元,買4千克用:

9×4=36(元)

(2)引導學生明確:以上三個問題都是買東西用錢的事.

每件商品的價錢叫單價;買了多少叫數量;一共用多少錢叫總價.

第一個問題裏的單價是5角,數量是3枝,總價是1元5角.

第二個問題裏的單價是70元,數量是2個,總價是140元.

第三個問題裏的單價是9元,數量是4千克,總價是36元.

從例1可以看出,單價、數量和總價之間的關係是:單價×數量=總價

(3)反饋練習:

①口答:每件商品的價錢叫(),買多少叫(),一共用多少錢叫(),它們之間的關係是().

②請你舉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以上數量關係的實際計算問題.

3.教學例2.認識:單產量×數量=總產量

(1)例2.每棵蘋果樹平均收蘋果25千克,3棵蘋果樹收:

25×3=75(千克)

菜園每畦產菠菜150千克,4畦產菠菜:

150×4=600(千克)

(2)討論思考:這兩個問題都是說的什麼事?這兩個問題中單產量、數量、總產量分別是什麼?從上面兩個問題可以看出單產量、數量和總產量之間有什麼關係?

(3)學生彙報:這兩個問題都是說有關生產數量的事情.每棵樹收多少蘋果或每畦菜地產多少菜叫做單產量;有多少棵樹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數量;把一共收多少蘋果或產多少菜叫總產量.

第一個問題裏的單產量是25千克,數量是3棵,75是總產量.

第二個問題裏的單產量是150千克,4畦是數量,600是總產量,

從上面兩個問題可以看出單產量、數量和總產量之間的關係是:

單產量×數量=總產量

(4)反饋練習:

①回答:每棵樹收多少蘋果或每畦菜地產多少菜叫(單產量),有多少棵樹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數量).

②舉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上述數量關係的實際計算問題.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哪兩種數量關係?

四、隨堂練習.

1.填空:

()×()=總價()×數量=總產量

2.判斷下面各題的對錯.

(1)知道每袋洗衣粉的價錢和買的袋數,求總價應用洗衣粉單價乘袋數.()

(2)生產隊有土地20畝,每畝產糧400公斤,共產糧多少公斤,是求數量的題目()

五、佈置作業.

1.編一道已知單價和數量求總價的應用題.

2.編一道已知單產量和數量求總產量的應用題.

板書設計

省略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1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2頁至第4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情境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知道地圖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在東、南、西、北中,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餘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

3、藉助現實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發展空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難點:

會在實景中辨認東、南、西、北,並能運用這些詞語來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圖上的方向。

教學過程:

一、兒歌鋪墊,引出新課

同學們,你們會背有關東、南、西、北方向的兒歌嗎?

學生背兒歌:

早晨起來,面向太陽。

前面是東,後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讀了這首兒歌,你們能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認識東、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體驗新知

1、以4人小組爲單位,根據兒歌讓學生在學校操場上辨認東、南、西、北方向。

2、生觀察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什麼建築物?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然後把看到的主要的景物記錄下來,並標明方向。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註物體。

3、到教室,請各小組的記錄紙貼在黑板上,彙報交流各種不同的方法,上方定爲什麼方向,爲什麼這樣定?

4、學生討論各種不同方法後,教師講解地圖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引導學生按地圖的記錄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記錄,完成校園示意圖。再結合示意圖用“東、南、西、北”說一說各種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1、說一說教室裏東、南、西、北各有什麼?

2、用東、南、西、北這些詞語說一說你座位周圍同學所在的方向。

3、你說我做

5人一組,1人指揮,4人做動作。(1人指揮站中間,4人聽指揮站4個方向。)

4、合作完成教科書練習一的第2題。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14

 一、導入學習

1、現在桌子上擺了這麼多的玩具,想玩一會兒嗎?

2、觀察:每種玩具是怎麼運動的?待會兒我們按組來彙報

3、這些玩具的運動方式相同嗎?你們能根據它們運動方式的不同分分類嗎?

4、是怎麼分的?爲什麼這樣分?

5、 像陀螺、風車、轉筆刀這樣的運動(師用手勢表示旋轉)你們能給它起個名字嗎?(我們叫它旋轉。)

像小小汽車、小烏龜、計數器這樣運動的呢?(接着用手勢表示)(我們叫它平移。)

6、今天我和孩子們就一起來認識瞭解一下平移和旋轉現象。(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在觀察、感受活動中認識平移和旋轉

2、出示多媒體課件:空中列車、空中搖滾、過山車、旋轉木馬)

3、誰能說它們分別是怎樣運動的?是平移還是旋轉?

4、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還有很多平移和旋轉的現象。請看(出示多媒體課件:想想做做第一題)。

5請孩子們閉上眼睛,靜靜地想一想怎樣的運動就是平移,怎樣的運動就是旋轉。誰能做一個動作,用你無聲的語言告訴大家這就是平移,那就是旋轉。

6、你們能不能根據他們的運動給平移和旋轉創造一個符號呢?(同桌可以商量)

7、 展示彙報

8、比較一下平移和旋轉你們的感覺一樣嗎?有什麼不一樣?

三、操作、觀察

(一)移一移

1、學生在方格紙上按老師要求平移圓片。(先向上平移4格,再)

師:忙了半天又回到原地。好,不玩了。

2、出示課件:下雨前,螞蟻們正忙着搬家。

(二)練一練

學生獨立完成例題的金魚圖和火箭圖。(電腦驗證答案)

 (三)畫一畫

在書上試一試裏選一個圖形做一做。(用實物投影學生的畫法)

 四、全課總結

1、師玩竹蜻蜓,這是老師小時侯自己做的一個玩具,你玩過嗎?你知道這個玩具剛纔做了哪些運動?

2、你回去也能利用一些廢舊物品,發揮想象,製造出一些平移或旋轉的小玩具嗎?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15

教學內容:

教材第49頁例2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讓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過程,學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乘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教學重點:

能夠正確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乘法。

教學難點:

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例2主題圖 彩色筆

教學過程:

學前準備

1、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

3810

20xx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筆算。

357= 2321=

讓學生集體完成並指名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後請同學說一說計算過程,全班集體訂正。

二、探究新知

1、學習教材第49頁例2.

出示例2.

教師:讀一讀題,你從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說一說。

師: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個48是多少,怎樣列式呢?

學生回答,老師板書:3748

老師:怎樣計算呢?同學們可以根據以前學過的乘法計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組討論,看看怎樣得出得數,各組代表向全班同學彙報本組的各種計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 3740 5040=20xx(盒)

大約有20xx盒。

(2)筆算方法:先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7去乘第一個因數各數位上的數,方法與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個位上寫6,向十位進5;7再乘第一個因數十位上的4,得28個十,加上個位進上來的5個十,得33個十,所以在十位上寫3,百位上也寫3;再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積的末位和十位對齊,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因數是兩位數的乘法怎樣計算。學生討論後總結。

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進位乘法和不進位乘法的計算過程相同,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和十位上的數分別與第一個因數相乘時,與哪一位乘得的積滿幾十,就要向前一位進幾,然後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相加時不要忘記加進位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