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範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範文

看了許久,還是在零零散散中把它讀完了。雖然書名只有安娜卡列尼娜,然而書的內容卻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內容:社會制度,宗教,道德倫理,軍事,農業等。不僅講述了安娜的感情掙扎,也講述了列文的農莊生活和家庭發展。這兩條線索都充滿了矛盾,而托爾斯泰用心理活動將這些矛盾生動地刻畫了出來。

在安娜的眼裏,愛情就像是火焰那樣熾熱滾燙,那麼耀眼明亮。於是她便是那不顧一切的飛蛾。她得到了愛情,也葬送了自己。而她的矛盾在於既然選擇了爲愛情拋棄身份地位,放棄社交圈,放棄家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她心愛的兒子,卻沒有勇氣一路堅定地走下去,卻在不斷地懷疑弗倫斯基對她的愛和自我否定中折磨自己,像文中描述的“這就像把一個判了死刑的人脖頸上套着絞索扣押好幾個月,好像要處死刑,又好像要釋放!”而最終的臥軌自殺,就是這一切矛盾的結局。從當初在火車站與弗倫斯基初次相遇到最終安娜的用臥軌結束自己的生命,或許對於許多人來說只是彈指一揮間的歲月,卻足以讓安娜從受人歡迎和仰慕的上流貴婦人走向被社交圈排斥和孤立的出軌女人,足以讓安娜從嬌豔走向凋零。列文在與農民的相處中發現農莊生活纔是使自己怡然自得的園地,發現勞動才能使自己擺脫煩惱糾結從而感受快樂。作者借安娜的口,寫出了上流社會的虛僞與冷漠,借安娜的隕落寫出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必然的悲劇結局。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19世紀六七十年代俄羅斯上流社會的醜惡和虛僞的揭露。

而列文的矛盾在於他對社會制度的不認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反對,對農民的同情,卻又因爲他從小的生活習性以及社會環境,使他不足以徹底從心理到行爲作出改變,因而列文也陷入了矛盾。作者借列文的經歷和感受寫出對農民的愛護和同情,就像列文說的,他自己就是農民,對當時制度對農民的壓迫的不滿也就表達得更爲自然。在文中寫到:“人們爭論得那麼熱烈,往往只是因爲不能領會對方所要證明的事情。”列文對當時制度的抵制無法讓別人領會,而他自己也無法領會和認同其他地主的主張,這就使一切思想鬥爭無法在現實中得到解決。“一個人沒有過不慣的環境,特別是如果他看到周圍的人都過着同樣的生活的話。”這是列文在莫斯科等待妻子基蒂生產的一段時間裏感受到的。“過着漫無目標的、沒有意義的生活”這也是他急於回到鄉下的原因。他怕自己過慣了那種生活以後也成爲了他自己厭倦的那種人。這也體現了當時的上流社會羣體的一種荒廢氛圍和腐蝕性。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爾斯泰的經典之作,很多的意義還有待讀者去不斷感悟,我也相信,等我的經歷更加豐富,再一次品讀這部作品的時候,肯定會有不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