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螳螂捕蟬教學設計(通用10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螳螂捕蟬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2022年螳螂捕蟬教學設計(通用10篇)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能聯繫課文的語言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憑藉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寓言藉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課前準備:

寫有詞語的黑板,光盤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脈絡。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寓言故事,板書:寓言故事

2、請大家回憶一下,什麼是語言故事?

(通過一個小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3、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故事?

濫竽充數掩耳盜鈴自相矛盾揠苗助長

4、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的寓言故事,題目是——螳螂捕蟬齊讀課題。

二、自學課文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請大家帶着這個問題自學課文,要求: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詞語,讀,正音

勸阻瞄準毫不介意螳螂捕蟬隱伏念頭不堪設想乘虛而入

侍奉固執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諸侯得獎

2、理解詞語意思

諸侯:古代帝王統轄下的列國君主的統稱。

毫不介意:一點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記在心裏。

不堪設想:事情的結果不能想象,指會向很壞、很危險的方向發展。

禍患:禍事;災難。

四、理清課文脈絡

1、再讀課文,按事情的起因、發展、結果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固執得不聽勸阻。

第二段(2—11):寫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講述“螳螂捕蟬”,巧妙地勸說吳王。

第三段(12):寫吳王終於明白過來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五、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讀明白了什麼?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麼?

(2)大臣們的意見正確、考慮周到。

(3)吳王主觀、專橫。(說說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3、指導讀

4、齊讀

六、作業

1、描紅

2、家作:抄詞、默詞、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朗讀課文,練習複述課文。

一、聽寫幾組詞語

1、師:這節課先請同學們聽寫幾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同學們仔細聽,記住了再寫下來,邊寫邊想這幾組詞有什麼聯繫?

蟬悠閒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彈弓瞄準

正隱伏着禍患

2、出示詞語,自己批改,全對的打“A”,錯的在旁邊訂正,統計對錯。

二、講故事

1、師引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不聽大臣的勸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誰再來勸他,他就處死誰,這時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在花園裏給吳王講了這麼一件事,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是怎樣一件事。老師講完要請同學們來講。

2、師出示:圖(1),示範講故事

3、指一名同學講

師:故事講完了,誰記住了能講這個故事,可以看看我們剛纔默的幾組詞,其他同學仔細聽,等會兒請你們評一評這位同學講得怎麼樣?(學生評價後,再請另一位同學講)

4、小結,引出成語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板書)

雖然黃雀在螳螂和蟬的背後,但它也沒有想到自己背後還有一個少年。所以,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這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所寓示的一個道理。

三、學習課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給吳王講這麼一個故事,那麼他只是爲了講這個故事嗎?(不是的,爲了勸諫吳王)

2、從哪裏可以看出來呢?請你仔細地讀課文,想象當時他的神態、動作

(1)自由讀,

(2)指名讀,再評議

(3)同桌分角色讀,可加上動作

(4)推薦全班演一演(有什麼建議)

四、明理

1、少年給吳王講故事的目的達到了嗎?

2、從哪裏看出來的?(恍然大悟)

(1)出示詞語,指名讀

(2)說說詞語的意思

(3)吳王徹底明白了什麼?聯繫前文想一想。

五、總結

1、學到這裏,你對吳王有什麼瞭解呢?

(1)固執

(2)知錯就改

2、小結:是啊,我們看待任何一個人都應該一分爲二,正確地看待。

3、那你們覺得這位少年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理解

(機智、聰明。他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故事勸吳王,讓固執的吳王聽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4、後來,人們把它演變成了一個成語,告誡人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隱伏的禍患。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它,記住這個道理。

六、作業

1、複述課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書: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恍然大悟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2、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3、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複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內容,並領會故事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2、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會,瞭解吳王爲什麼會聽了少年的話,同時體會少年的計謀巧妙在哪裏。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到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大地羣雄並立,出現了許多諸侯國,它們之間經常發生戰爭。這一天,吳王決定出兵攻打楚國卻招來羣臣的反對。那麼大臣們的理由是什麼呢?

二、引導學生研讀故事的前因後果

1、(PPT出示課文1節)

(1)指名朗讀,思考:

從這句話裏,你們讀懂了什麼?你從哪些詞中看出來的?

指導有感情的讀。

(2)如果吳王是個理智的、開明的、民主的君王,他可能會怎麼做?會怎麼想?

(3)可事實上吳王是怎麼說的?(出示相關句子)你從中看到了什麼?

2、結果怎樣呢?(出示課文12節)指名讀

“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麼意思?他悟到了什麼道理?從這個結局中你們讀懂了些什麼?

現在請同學們將故事的“前因後果”對照起來看:你有怎樣的疑問呢?

三、研討故事的經過

1、請同學們自由學習課文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少年勸說究竟妙在何處,他說了那些話?可以圈圈畫畫,並簡單地寫上你的感受。

2、交流:

(1)妙在少年用了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懂得了道理。

出示圖文,指導學生觀察。

這些話對於蟬、螳螂、黃雀的動作、神態描寫得非常形象,請同學們再讀一讀,相信你會有很深的感受。指名同學再來讀,師生評析。

(2)交流:

“蟬”:高高在上,悠閒、自由自在;蟬的心情如何,練讀體會蟬的心情。

“螳螂”:“拱”、“舉”;螳螂心裏怎樣想,讀一讀。

“黃雀”:“伸長”,黃雀心裏怎樣想,讀一讀

(3)現在,你覺得這件事有意思嗎?有意思在哪裏?

交流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說說它們的利益分別是什麼?禍患又是哪些?

(4)師小結:其實少年講的這個就是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補上:“黃雀在後”)你能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一講嗎?

(5)下面老師給你們看一幅地圖,如果你是吳王,聽了這個故事,看了這幅地圖,會明白什麼道理?引導學生與故事結合起來體會其中的道理。PPT出示。

這兩個事情之間有什麼聯繫嗎?

蟬(捕)螳螂(啄食)黃雀(打)少年

楚國(攻打)吳國(乘虛而入)其他諸侯

(6)指導分角色朗讀課文。(PPT出示)

四、合作探究

1、同樣是勸說,爲什麼其他人的話吳王沒有聽,而少年的話卻讓他改變了主意了呢?指名交流。(友情提示;請注意提示語,想一想少年和吳王說話時是怎樣的語氣?當時有什麼神態、動作?)由此你想到了我們學過的哪一篇課文?

2、“螳螂捕蟬”的確是少年那三天中看到的趣事嗎?

3、舉例說一說,生活中你見到類似的現象嗎?

五、總結課文,鞏固練習

1、今天通過我們共同的學習,我們不僅知道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還認識了一位有勇有謀,智勸吳王的少年,我想此時此刻同學們心裏一定都有很多想說的話,老師就給你一個一吐爲快的機會吧!

(PPT出示練習)

我從吳王身上體會到了

我從少年身上體會到了

螳螂捕蟬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

少年智勸吳王這件事讓我想到了

3、那麼如果請你給課文換一個題目,你會換什麼題目?

六、佈置拓展小練筆

(PPT出示練習)

1、我來編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時吳王當即宣佈:“攻打楚國一事暫緩不議。”衆大臣聽了大驚不已,議論紛紛。吳王掃視了一眼羣臣,微笑着說:“事情是這樣的……”

你知道吳王會怎麼和大家說嗎?動動你的小腦袋,回家把故事寫完吧。

2、我會演節目:

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的。利用課餘時間我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吧,相信你一定行!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蟬(捕)螳螂(啄食)黃雀(打)少年

楚國(攻打)吳國(乘虛而入)其他諸侯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3

教學內容:

《螳螂捕蟬》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故事內容,能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視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板書:螳螂這是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指名讀,齊讀

2. 故事:話說有一天,這隻螳螂來到一個花園裏,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這隻螳螂一看,饞壞了,它拱着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邊補充完整題目)

請問:這隻螳螂吃到蟬了嗎?爲什麼?你怎麼知道?

3. 小結

這是一條成語,你知道它來源於什麼呢?(寓言故事)

上一個練習中,我們複習了幾個來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你能說幾個嗎?

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麼特點嗎?(借一則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麼,課文中的這則寓言想借螳螂捕蟬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

二、自學課文

要求:1、讀準字音,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2、讀通課文,瞭解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3、想一想:文章借這個故事說明什麼道理,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朗讀體會。

三、學習課文第一節

1、 如果也按螳螂、蟬和黃雀這說法,那麼它們在課文中分別指哪些呢?找出課文中的句子。討論並出示

“大臣們認爲,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1) 吳王爲什麼攻打楚國?你知道當時的情況嗎?把你找的資料告訴給大家

(2) 乘虛而入是什麼意思?諸侯國怎麼乘虛而入?

(3) 堪的意思是什麼?那麼不堪設想呢?你來幫它設想一下將會出現什麼樣的局面吧。

2、 指導朗讀,注意突出乘虛而入,不堪設想

3、 這種情況,吳王設想過沒有?他是怎麼說的?

指導讀出吳王兇殘、固執的口氣

4、 你覺得吳王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5、 齊讀課文第一節。

四、學習課文最後一節:

1、 那麼吳王最後有沒有攻打楚國呢?你從哪兒知道的?

2、 出示課文最後一節

什麼叫恍然大悟?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這番話是哪些話?

五、學習第二至十一節。

1、畫出少年的話,同桌一起讀讀,邊讀邊想,哪句話最使吳王恍然大悟?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讀,想想:吳王悟出了什麼?

板書: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3、齊讀這句令吳王恍然大悟的句子

4、吳王從沒設想後果的固執到恍然大悟,你覺得這個少年怎麼樣?

5、在讀讀2---11節,你覺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機智?

6、師:如果說大臣的諫是直諫、力諫,那麼少年的諫就是智諫巧諫

齊讀2-----11節,體會少年的機智

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 現在,你再來看看吳王又是個怎麼樣的人呢?(知錯就改)

五、總結課文:

1、小結:

吳王看到楚國過力較弱,想要去攻打楚國,他沒想到其他諸侯國對他虎視眈眈,可算一個沒遠見的人;還聽不進大臣的勸說,可算是個固執的人。然而,一個侍奉他的少年卻讓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個少年是怎麼做的 呢?我們下一堂課繼續學習。

2、佈置作業:

(1) 朗讀課文,體會螳螂捕蟬的含義

(2) 抄寫詞語

(3) 理解不堪設想,乘虛而入,恍然大悟的意思,並練習用恍然大悟說一句話。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理解它們在課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語言環境中指代的不同內容。

2.能夠用自己的話講述課文講的故事並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課文中少孺子講的那段話。

4.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後,通盤謀劃。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課文講述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道理。

教學難點:

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過幾篇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但文言文較難理解,因此,對於一些字詞的理解學生有一定的困難,要引導學生通過註釋、字典,同學們互相啓發來自學古文。教學中要多給學生時間,放手讓他們自讀、自悟、自講,教師做必要的講解。文言文的朗讀與白話文不同,要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基調,注意語速和適時適度的抑揚頓挫,較準確地表達課文的情感。

教學方法

自學、啓發、引導、講授

教學理念:

本節課體現“以學生爲主體,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理念。借用學生原有知識深化理解課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地進行學習。

教學準備:

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螳螂和蟬和兩種不同的昆蟲,它們之間會發生什麼故事?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

二、自己練習,讀通全文

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遇到比較難讀、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三、檢查自讀情況

1.檢查有關詞語的讀音。

諫(jiàn)孺子(rú)曲附(qū)頸(jǐng)

2.指名朗讀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3.通過課外查閱資料,關於這篇文章的出處和作者你有哪些瞭解?

(1)學生介紹有關資料。

(2)老師補充:

劉向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的後代,屬於漢室宗親,所以他特別關心漢王朝的興衰,他著名的兩本書《新序》和《說苑》都是專供帝王閱讀的書籍。主要目的用於勸諫。如果同學們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圖書館去借閱《新序?說苑選譯》。《說苑》一書共20卷,《螳螂捕蟬》是其中第九卷“正諫”中的一個小故事。作者劉向寫這個小故事能給人以怎樣的啓迪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3.指讀課文,要求其他學生注意聽,然後評讀。

4.教師範讀課文,注意停頓。

5.同學齊讀課文。

四、瞭解課文內容

1.自己結合註釋,說說每句話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同學之間討論一下。

2.以下是註釋中沒有的、必須通過查字典或結合上下文才能理解的重點字詞的意思。子(你)是(這,此)務(追求)悲(動聽)

3.指名逐句說意思。

4.把整篇課文用白話文說出來。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這節課我們接着來學習。

二、學文明理

(一)理清課文脈絡

1.自己讀課文,回顧一下,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再讀課文,找一找這件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3.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將課文分爲三層。

(二)理解課文內容

1.讀了課文,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嗎?老師把學生所提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預設:

(1)吳王想攻打楚國,而且決心非常大,最後爲什麼又放棄了攻打計劃呢?

(2)少孺子爲什麼講“螳螂捕蟬”這個故事?

(3)吳王爲什麼不殺少孺子反而說“善哉”?

2.學生小組合作,展開討論,解決這幾個問題。(可結合課外資料談)

3.少孺子到底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誰能講給大家聽?

4.聽了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麼?

重點理解:“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患也。”

(1)這句話你怎麼理解?

“此三者”指的是誰?

“皆務”什麼意思?

怎樣理解“欲得其前利”?(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具體說說。)

“而不顧其後之患也。”:“其”字指的是誰?

(2)連起來把這句話的意思說一說。

(3)注意停頓,有語氣地讀一讀。(指名讀——師範讀——指名讀)

(4)誰能把這句話背下來?

5.引導學生找出“螳螂捕蟬”和吳王伐荊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點是什麼。(找出書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患也。”)

老師可給予進一步補充:如果吳王爲了奪取地盤而攻打楚國,其他國家就會趁機而入,就可能使吳國遭到巨大損失,甚至丟掉整個江山。可見少孺子對當時的形勢看得非常清楚。

6.少孺子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麼?

(勸阻吳王不要攻打楚國,要考慮周到,通盤謀劃。)

7.既然目的是這個,直接向吳王講就可以了,爲什麼還要用講故事的方式呢?他當時是怎麼想的?

(引導學生想象少孺子聽了吳王“敢有諫者死!”這個命令後的心理活動,認識到直諫不行,不見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國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懷丸操彈,遊於後園,”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吳王的注意,趁機講這個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設計的,足見他用心良苦。)

9.多麼有深意的故事?自己多讀兩遍,把它記下來。——指名背

10.吳王爲什麼沒有殺少孺子,反而說“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達到了嗎?讀讀書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說什麼意思。(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2)吳王說:“好啊!”他在誇讚什麼?

(3)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理解吳王在誇讚少孺子的同時還在爲自己沒有攻打楚國而慶幸,爲國家有少孺子這樣的棟樑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說了一句“善哉!”。應當重重獎賞的忠臣,能殺嗎?

(三)理解“其”字的意思。

1.畫出課文中帶有“其”字的語句。

2.結合上下文講講“其”字的意思。

三、總結全文

學完這篇文言文,你有怎樣的收穫?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吳王攻楚

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重點: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難點:

根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理清課文脈絡。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很多寓言故事,你能說幾個嗎?

濫竽充數掩耳盜鈴自相矛盾揠苗助長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寓言故事,師板書課題:螳螂捕蟬

3、《螳螂捕蟬》這篇文章是一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有一個特點——借一則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麼,課文中的這則寓言想借螳螂捕蟬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相信學了課文,同學們一定會深刻領會到的。

二、自學課文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請大家帶着這個問題自學課文,要求: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詞語,讀,正音

勸阻 瞄準 毫不介意 螳螂捕蟬 隱伏 念頭 不堪設想 乘虛而入 侍奉 固執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 諸侯 得獎

文章中還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讀準嗎?

處死 打着鳥 轉來轉去 彈弓

稟報大王 乘虛而入 舉起前爪 露水

2、理解詞語意思

諸侯:古代帝王統轄下的列國君主的統稱。

毫不介意:一點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記在心裏。

不堪設想:事情的結果不能想象,指會向很壞、很危險的方向發展。

禍患:禍事;災難。

四、理清課文脈絡

1、螳螂捕蟬,這篇課文到底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認真地讀,邊讀邊想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開火車朗讀課文,糾正誤音。

2、誰能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經過、結果來說一說嗎?

按事情的起因、發展、結果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固執得不聽勸阻。

第二段(2—11):寫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講述“螳螂捕蟬”,巧妙地勸說吳王。

第三段(12):寫吳王終於明白過來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四、細讀課文,瞭解起因。

1、這個故事的起因是——吳王想攻打楚國。課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這個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用心體會,從讀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吳王是位暴君

相機出示句子: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1)“固執”是什麼意思?找近義詞法理解,可以理解爲——頑固

(2)你能否講講吳王怎麼樣,才叫固執?

(3)學學這位 暴君的樣子,表演朗讀,然後全班一起來學一學。

b、大臣爲國家着想

相機出示句子:大臣們認爲,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c、事情發生在戰國時期

當時楚國國力確實較吳國弱,吳王又有稱霸的雄心。看來吳王的固執是有原因的。可當時的地理位置是吳國南面是越國,西邊是楚國且較遠,北方其他諸侯國還有很多。事實上,攻打楚國對吳國是極爲不利的。

五、細讀課文,瞭解結果。

同學們,儘管大臣們極力勸阻,吳王的態度仍是如此堅決,似乎不可更改。可結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國的念頭。

1、請同學們自由讀最後一節,邊讀邊把你認爲重要的詞語圈畫出來,好好體會體會。

2、理解“恍然大悟”吳王明白了什麼?聯繫課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3、文章開頭說吳王固執己見,最後又交代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樣的寫作上的安排我們稱之爲——首尾呼應。

那麼讀了這兩個自然段後,你又產生了什麼新的疑問呢?

(1)少年說了什麼?爲什麼能使固執的吳王改變主意呢?

(2)吳王說少年講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麼道理呢?

這正是我們下節課學習的重點。

六、作業

1、描紅

2、《習字冊》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起因 固執攻楚

經過 巧妙勸說 前後照應

結果 打消念頭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並懂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後患”的道理。

3、複述課文中的寓言故事。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同學們,我們上堂課初步學習了《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2、這位少年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勸說吳王的?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3、指名讀吳王說的話。

二、學習第二段。

過渡:儘管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但是這位侍奉吳王的少年,仍要想去勸說吳王。他究竟是怎麼勸說吳王,並使吳王取消攻打楚國的念頭的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討論這兩個問題。

1、講讀第3自然段。

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彈弓,在王宮花園裏轉來轉去。露水沾溼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1)指名朗讀。

(2)讀了這段話,你知道了什麼?(從“轉來轉去”一詞,可看出少年想引起吳王的注意。從“毫不介意”、“一連轉了三個早晨”等詞語,可看出少年一定要等到吳王的決心。)

(3)轉了三天,少年仍未見到吳王。他心裏會想些什麼呢?(啓發學生想象,再次感受少年冒死勸說吳王的決心。)

[句意理解的引導得法,尤其是啓發想象少年的內心,有利於提高少年的形象,很有創意。]

2、講讀第4-11自然段。

(1)同桌討論,全班交流。

(少年非常婉轉地與吳王交談。通過“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引發吳王的好奇心,從而很自然地講述“螳螂捕蟬”這個故事。……)

(2)同桌分角色練讀:吳王與少年的對話。要求:注意讀好吳王、少年對話的語氣,體會他們各自的心情。指名分角色朗讀。

(3)少年究竟給吳王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根據學生講述出示故事內容)

①用“”劃出故事,並練說。

②指名講故事。提示:講故事要生動。

③你覺得故事中,哪句話講得最有道理?

④討論:你覺得少年所講得“它們”表面上指什麼呢?“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⑤引讀故事。

⑥少年講這個“螳螂捕蟬”的故事,真正的用意是什麼呢?

三、學習第三段。

1、指名朗讀課文最後一段。

2、理解“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

3、吳王到底明白了什麼?

四、深入探究。

五、總結全文。

六、作業。

複述寓言故事。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1.理解“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故事的含義。

2.學會有條理地複述故事。

3.能夠用這個故事所揭示的道理理解生活中類似的事例。

【課文提示】

1.作者劉向(約前77—前6)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著《九嘆》等辭賦33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

2.選自《說苑》。《說苑》按類編輯了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

【詞語積累】

悲鳴飲露委身曲附傍延頸務欲得其前利顧患

【朗讀課文】

【理解課文】

原文:園中有樹,其上有蟬。

翻譯:園子裏有(一棵)榆樹,樹上有一隻蟬。

原文: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

翻譯:蟬高高在上一邊悲傷的鳴叫,一邊吸飲露水,(它)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後面;

原文: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翻譯:螳螂緊貼樹枝彎曲前肢想捕食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的旁邊;

原文: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

翻譯: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吃螳螂,卻不知道彈丸在它的下面(正要彈射它)。

原文: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翻譯:這三種情況都是力求要得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卻不顧忌它們後面的災禍啊。

【課文分析】

蟬、螳螂、黃雀在同一背景的舞臺上,演出着相似的悲劇,而悲劇的根源卻都在於貪圖眼前小利而不顧及自己的生命安全。人如果這樣,也免不了悲劇的結局。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目光短淺,只顧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後潛伏的危機、殺機,最終是免不了要招致災禍的。所以,居安思危、近憂遠慮,應成爲人們爲人處事的一種原則。

【思考問題】

1.本故事給我們敘述了怎樣一種場景?

(閱讀課文,我們可以想象:拿着彈丸的人慾射黃雀——黃雀延頸欲啄螳螂——委身曲附的螳螂欲取蟬——蟬正得意洋洋地飲露。)

2.怎樣描寫蟬、螳螂、黃雀的?

(“蟬”、“螳螂”、“黃雀”都爲眼前的利益而顯示出得意忘形的神態:蟬——悲鳴飲露、螳螂——委身曲附、黃雀——延頸欲啄。然而它們不知道悲劇即將發生。)

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這個故事,本來是告誡君王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要瞻前顧後,通盤謀劃,注意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現在用來諷刺那些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防備後患的人。)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弄清楚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之間的關係。

2、體悟寓言藉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3、養成教育訓練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弄清楚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之間的關係。

2、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謀和他巧妙的勸說方式。

教學過程

導入課文: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板書課題)

一、基礎達標:

補充下列成語,並說說成語的意思。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比喻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不顧後患。

二、 設問導讀

(一)、理解故事,明白道理。

1、在文中找出敘述這個故事,讀一讀。

(1)、 齊讀螳螂捕蟬的段落。(媒體出示)

(2)、指名分角色朗讀 ,評價。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讀出蟬的自由自在、悠閒的神情,體會蟬的那種安逸的生活。

2、根據課文內容用圖示表示出“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內容。

並說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從文中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蟬、螳螂、黃雀眼前的利益是什麼?隱伏的禍患又是什麼?

蟬←(捕)← 螳螂←(啄)← 黃雀←(打)←少年

我們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自己身後隱伏着的禍患。我們應當有長遠打算,否則後患無窮。

3、少年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麼?

(勸阻吳王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

吳王明白了故事當中的道理嗎?(明白)從文中哪裏可見?(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不明白)

(2)哪裏可見吳王原來不明白?(回到第一小節)

吳王執意要攻打楚國,不聽勸告,還下了死命令。你們說我這個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固執)

(3)就這樣一個固執的吳王,爲什麼聽了少年的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二)、追溯根源,明確形勢。

1、請同學們用心讀課文,想一想:爲什麼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聽了少年的話,吳王忽然想起了大臣們的分析,明白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蟬、螳螂、黃雀一樣,只顧眼前利益,卻沒有想到攻打楚國所隱伏的禍患,即“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2、當時的局勢,(楚國)是蟬,(吳國)是螳螂,(其他諸侯國)是黃雀。填在上面圖示中相應的位置。

(三)、合作探究

1、少年能勸說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少年是怎麼勸說的?和大臣們的“勸”有什麼不同?少年用一個寓言故事來勸,是直接講這個故事的嗎?而是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智勸、巧勸。(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少年委婉、含蓄,步步爲營,不露痕跡。而大臣們是直言相勸,直截了當,難以奏效。

2、請試着用自己的語言評價一下吳王和少年。

吳王:固執但能知錯就改

少年:A、智慧——不正面講對錯,用自然界裏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啓發吳王。

B、勇氣——冒死勸誡,勇氣可嘉。C、講話很有藝術,很有技巧。

D、耐心——爲了說服成功,耐心等待機會

三、鞏固練習: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從少年身上學

到了( );從吳王的

身上得到的教訓是( );

從螳螂捕蟬的這則寓言中得到的啓示

是( )。

四、 拓展練習:

吳王之前下了死命令,那麼,第二天早朝的時候。他會對大臣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

五、作業:

1、請大家把螳螂捕蟬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請大家回去後把螳螂捕蟬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附板書設計:

10、 螳螂捕蟬 蟬 ← 螳螂 ← 黃雀 ← 少年 (楚國) (吳國) (其他諸侯國)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9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聯繫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4.能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學難點:

讓學生憑藉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資源開發:

從生活周圍尋找如螳螂一樣的人,分析因顧眼前利益而帶來的禍患。

媒體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應的圖片,配套教材課件。

設計理念:

生活處處皆語文,借用生活中的語言材料深化理解課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地進行學習。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螳螂和蟬和兩種不同的昆蟲,它們之間會發生什麼故事?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課文

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爭取弄清上面的問題。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三、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段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2.檢查有關詞語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1)指名讀句子,聯繫句子聯繫詞義。

(2)指名說,集體討論。

3.針對前面的幾個問題,說說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看看寫個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寫起因、經過、結果。

2.組成小組想到交流討論。

3.集體交流,討論。

4.分段讀課文,爭取能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五、指名書寫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讀。

3.師生評價。

4.學生描紅,臨寫。

六、作業。

1.完成習字冊描紅。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

1.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2.螳螂和蟬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

二、指導精讀課文。

1.精讀課文第一段。

(1)精讀第一段,注意讀好吳王的話。

(2)你認爲吳王應該出兵嗎?爲什麼?

(3)從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出吳王考慮問題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會想什麼方法勸阻?

2.精讀課文第二、三段。

(1)輕聲讀課文,自己複述故事。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同學評議。

(4)討論:少年爲什麼要講這個故事?他的故事爲什麼能打消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出示:大臣們認爲,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諸侯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你認爲這兩句話之間存在着什麼樣的聯繫?

3.運用詞語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說話。

相機出示: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三、複述練習。

指名複述,結合對學生的評議,指導學生掌握複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經過和結果簡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關鍵的地方講,生動。

四、學生質疑,結合質疑小結課文。

五、作業:

1.講述故事。

2.練習說話。

3.蒐集生活中只顧眼前利益的故事。

附:板書設計

23

螳螂捕蟬

吳王―――楚國

(趙國在後)

螳螂―――蟬

(黃雀在後)

只顧眼前利益

身後隱伏禍患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10

【目標預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能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懂得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難點:理解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繫。

【設計理念】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並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於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係,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爲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而落實這一點的關鍵是對教材的重組。教材上的每一篇課文,都應該根據學生情況,或大膽取捨,或切換段落,或從課外補充,在課文基礎上設計簡明流暢的教學流程,使學生能主動、充分、自由而有創意地學習。而不是一概從頭到尾,每篇課文都細細給學生梳理一回。

【設計思路】

教師的教學,應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我結合教材及教學對象的特點,教學時打破了文章的順序,根據教材本身特點,重組教學內容,從看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再引導學生讀故事發生之原因及結果,幫助學生理解少年講述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對於吳王的影響及該成語故事闡述的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隱患的道理,從而感受少年的機智和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繫。

【教學過程】

(本教學過程爲第二課時,第一課時主要解決字、詞問題,引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成語導入,增加積累

1、同學們,你們到現在一定積累了不少成語,那今天我就來考考大家,看看誰掌握的成語多。

2、學生用1分鐘時間想成語後交流。

3、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有很強的表現力,運用得好,產生的力量可以抵得上千軍萬馬,老師希望大家今後能夠掌握更多的成語,繼承好我們的民族文化。

4、今天,老師就送給你們一條新成語。(投影出示: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5、這是個八字成語,學生齊讀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兩遍。

二、古今對照,感悟真理

1、同學們,其實,好多成語都出自古文。這就叫典故,像這則成語就出自一本漢代的叫《說苑》的書,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古文)(師範讀)

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讀páng即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dàn)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2、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邊讀邊想想古文的意思。(學生自由讀)

3、古文比較難讀,也比較難懂,是吧?別急,讓我們到《螳螂捕蟬》這篇課文裏去找找它的翻譯。(齊讀課題)

4、交流(師伺機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那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着彈弓在瞄準它呢。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1)指名讀。

(2)藉助板書理解故事。

少年 打 黃雀 啄 螳螂 捕 蟬

(3)交流讀書感受,填空:

a.蟬眼前的利益是:( ) ,隱伏的禍患是:( )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

c.黃雀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

(4)自讀感悟:說說各自都從中讀懂了什麼?(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看到隱伏的禍患。)

5、總結,讀了這個成語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引導學生暢所欲言。

三、吳王頑固,執意攻打

1、過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視利益背後所隱伏的禍患,應三思而後行,切忌一意孤行。請大家讀下面這個小故事:(教師出示)

有一年,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爲,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2、讀過這個故事後吳王給你留下什麼印象?從哪裏看得出來?

3、理解固執處死,讀一讀吳王的這句話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4、是啊,吳王很主觀,很專橫,誰來勸說會性命不保,頑固不化。你能把此時吳王的神情、語氣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嗎?

5、其實啊,吳王固執是有原因的,因爲當時楚國國力確實不如吳國,吳王又有稱霸的雄心。可當時的地理位置是吳國南面是越國,西邊是楚國且較遠,北方其他諸侯國還有很多。事實上,攻打楚國對吳國是極爲不利的。(出示《春秋列國圖》。)

6、這時候,大臣會怎樣向吳王勸阻呢?同學們能不能來設想一下。(有理即可。)

7、可惜吳王頑固不化,下了死命令,不容更改,讓我們再讀吳王的話,讀出他下命令時的堅決。

四、恍然大悟,取消念頭

1、過渡:吳王此時的態度是如此的堅決,似乎不可更改。可最終結果怎樣?課文中哪部分就寫到了故事的結果。

2、交流。(課文最後一節寫到吳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請同學們自由讀讀最後一小節,邊讀邊把你認爲很重要的詞圈畫出來,好好體會體會。

4、交流

我看大部分同學都圈了恍然大悟,誰來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5、吳王恍然大悟,明白了什麼?聯繫課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6、乘虛而入什麼意思?吳國如果攻打楚國就會有什麼虛?(諸侯國乘吳國兵力不足而進攻。)

7、是呀,吳王想到了這些,他明白了齊讀(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五、少年機智,巧勸吳王

1、過渡:吳王怎麼會明白這些的呢?那還得歸功於那位少年。因爲少年給他講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

2、吳王攻打楚國可能會帶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不堪設想之後果,大臣們和少年都看出來了,都進行了勸阻,但前者沒有成功,而後者卻如願以償。這是爲什麼呢?

3、少年侍衛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智勸、巧勸。

4、是啊,正是有了少年的巧勸,吳王明白了

出示填空:吳王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

5、剛纔同學們和老師一起用箭頭表示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那現在誰願意試試來照樣畫畫吳王攻楚的圖呢?

6、交流成板書

諸侯國 趁虛 吳王 攻打 楚國

7、兩圖作比較,體會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繫。

8、看來,成語故事的力量真是無窮啊,少年藉故事巧勸吳王,可真是個智者呀!這位少年侍衛就像《哲學家的最後一課》中的那位高明的哲學家一樣用心良苦、不露痕跡。面對這樣的少年你們想說些什麼?

六、合作表演,深化體驗

1、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生議論紛紛,躍躍欲試。)

2、那好,請同學們同桌兩人一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練臺詞。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學生自由演練。)

3、指名兩位同學上臺準備表演,請下面的學生做導演進一步幫助他們演好人物的動作、神情、語氣等。

4、現在讓這兩位同學到一邊去練一練。我們還得準備準備。演戲要有個旁白,也就是畫外音,把那些在舞臺上沒法佈置出來、演出來的景呀、物呀作一個旁白,來一點說明。吳王花園早晨的情景怎麼樣呢?文中沒寫,現在就請各位導演即興寫一段話,誰寫得快、寫得好,就用誰的。(生紛紛動筆寫。)

5、老師選擇其中一位同學來作旁白,開始表演。

6、激勵評價。

【板書設計】

10、螳螂捕蟬

少年 打 黃雀 啄 螳螂 捕 蟬

諸侯國 趁虛 吳王 攻打 楚國

【作業設計】

在我們身邊有沒有隻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請你想想怎樣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