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優秀15篇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優秀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

池塘底學校雖然名爲學校,實際卻是教養院,這裏聚集了衆多的問題少年,偷盜、說謊、抽菸、搞惡作劇對他們而言都是家常便飯;同時,這裏還有一個淺薄、勢利而冷酷的鐵血校長,一個把犯規處罰奉爲圭臬的教師。在這裏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門、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會客安排、關禁閉罰勞役的處罰等近乎軍事化的管理使這裏更像是一座監獄而不是學校。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啓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這部法國影片中馬修的行爲,杭莫治的成材,佩爾諾的成長,有力地印證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話: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更值得我們品位。

在此,我也希望所有的老師都能用尊重、用溫和、用愛心、用情感去感動學生,都能得到學生的認可,都能收到孩子們的紙飛機,寫滿了祝福與期盼的紙飛機!在三尺講臺前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00字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在讀大學的時候教導員就放給我們觀看過。因爲我們是學前教育專業,一些關於幼兒園,幼兒,孩子,教育類的`電影班主任都會推薦給我們觀看。這幾天萬園長讓我們寫一篇《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我又將電影重溫了一遍。說實話內心是忐忑的,爲什麼會這樣,從教快8年了,在帶孩子過程中,矛盾已經很顯然。有些是我力不從心,自己不是一桶水,有些矛盾還是在於現在孩子的變化。時代在變,孩子們生活的家庭,社會,環境在變,現在的孩子是怎樣帶更好,我們都在摸索中。

馬修真的是一位用心教育的老師,他是一位好老師,至少他那個班級是這樣公認的,那些調皮的孩子甚至有惡劣行爲的孩子他們在馬修那得到一些些溫暖!孩子們發現自己的價值,至少在這個合唱班裏。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且教且反思。面對比較緊張的家園關係,我只想表明自己:一切爲了孩子好!孩子交在了我們的手上,不管家長會不會教育管理自己的孩子,但是我想讓孩子們知道:在集體中,在社會中和家中是不一樣的!在方式方法上還在累積經驗和學習中

馬修老師的精神我已領悟,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萬校長說我是個聰明的人,在培養孩子上我還要動腦動心!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2

今天,全體教師觀看了教育經典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馬修老師濃濃的愛意和學生們那猶如春日裏朝陽般美妙的歌聲勾引出我眼角的溼意,觸動了我內心的那份柔軟。從馬修老師的日記中,我可以感受到他在見證孩子們一點一滴成長時,內心深處那份無以名之的喜悅與興奮。馬修老師在描繪自己心路歷程時有這麼幾句話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當中。

“教育不僅僅是爲了知識,愛才是果實。”

如果說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那也是需要“愛”來爲這生命塗畫底色的。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內心無愛,內心缺愛,那麼他的教育生涯將如同乾涸的沙漠一樣荒蕪。成功的教育者應於無聲無形中已然在孩子的心田種下愛的種子,待它萌芽生長,最終開花結果。愛學生,讓學生感受到這深沉的愛,並在愛中慢慢領悟到“愛”的要義,而後試着去愛別人。心中有愛,生命有了底色,才能描畫的更美。

“世事不能說死,有些事情總值得嘗試,永不輕言放棄,前方總有希望在等待。”

“永遠別說永遠,凡事都有可能。”

影片中,馬修老師對教育執着的信念,對孩子無限的包容,最終贏得了孩子的信賴,並感染影響了其他老師。在我看來,這麼巨大的轉變都應該歸結爲一個字——“愛”的力量。愛融化鑄結在孩子內心那厚厚的冰牆,化作暖暖的清流,浸潤着純真善良的'心田。這也讓我想到了教育名家華應龍老師的“融錯教育”理念:“容錯——融錯——榮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年幼天真的孩子,所以教師要容得下孩子犯錯,不應該以一個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過錯,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無藥可救”的標籤,更不能像影片中的校長那樣偏執地採取“行動反應”的體罰政策,要知道溫柔的勸導所帶來的效果遠勝於嚴厲的懲罰。當錯誤出現後,我們教師更是要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爲所造成的不良後果並學習爲自己的過錯承擔後果,孩子在對自我的否定中得到成長,並能在教師的包容與理解中,學會感恩,體會到“大愛”。

對比馬xx老師初進校園與離開校園時的心情與學校不同的境遇,我相信有了“愛”纔會有希望,有了“愛”纔會有力量,有了“愛”纔會有奇蹟、、、、、

但是,電影畢竟是電影,只是給我們一種精神,一些反思。馬修老師在幫孩子找到春天的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影片中不可能一一在影片中表現出來,正如我們以後在實際教育中也會面臨很多考驗,但我要相信:當愛成爲生命的底色,即便曾經霧雨陰霾,也可以化爲和風細雨豔陽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

初聽電影的名字——放牛班,我便開始了愜意的遐想:這是一個怎樣的班級?是一個頑皮的,自由散漫的,無心學習的,讓許多老師頭疼的班級?還是一個全部都當“放牛農夫”的班級?春天,給人以生機,給人以活力,擁有着新的面貌。可又是怎麼一位老師,爲放牛班帶來了“春天”呢?帶着疑惑與遐想,我觀看了這部電影。

影片中的`馬修老師其實是一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現實社會將這位人才埋沒在了普通人的行列中。最終成爲了一名鄉下教師,被調職前往池塘畔底輔育院。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做“池塘之底”。因爲這裏的學生大都是頑童和問題少年。到任後,馬修才發現校長以暴力高壓的手段管制問題少年。犯錯-受罰,惡作劇-受罰在這裏司空見慣。

馬修循循善誘,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當下這種情況。閒暇時刻,他會創作一些悅耳動聽的樂曲,他譜寫了專門供孩子唱的樂曲,他用純潔的音樂感染了大部分老師。解脫了孩子們心中的束縛,淨化孩子們的心靈,更對他們今後的人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馬修使用仁愛、友善、寬容的方法使我爲之感動。

蓋賀克,因爲他的惡作劇,麥神父一隻眼睛嚴重受傷。一開始他沒有承認,連累另外一個孩子受罰。在前任老師的提醒下,馬修知道了惡作劇的始作俑者是誰。他沒有將這個孩子交給院長,而是和這個孩子達成協議:照顧麥神父直至他康復。在這一過程中,我感覺到了蓋賀克爲自己所犯的錯誤有了悔意。

當馬修老師拎着皮箱離開校園時,他期待着孩子們能前來和他送上祝福與告別,可都快走出來了也沒有看到,不免有些失落,但當他走到圍牆邊時,看到了滿地花花綠綠的的紙飛機。當他撿起看時,上面都是孩子和他告別的話語,這時,還有紙飛機從孩子們教室的窗戶裏源源不斷的飛出來,接着孩子們伸出自己的小手和馬修老師再見,馬修老師的心裏充滿了喜悅與樂觀。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們,善待學生,要有一顆仁愛、寬容之心,真正走進學生們的心靈,得到學生們們的認可。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學生們的的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4

今天學校召開校務工作會議,有一個特別的環節,觀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我從小就對外國電影不感冒,好像是欣賞水平有問題,看不懂,記不住人物的名子,所以不咋愛看。但這部電影我看懂了,並真的打動了我、震撼了我。拍的太好了,教師的愛展示的非常精準。

影片用倒敘的手法講述了一個學生(後來成了著名音樂家)回憶馬修老師曾經教育他們的故事。整部影片的基調很平靜,顏色很灰暗,但道理和寓意卻極爲深刻。荒涼的郊外,破舊的校舍、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校規、頑劣的學生...讓人悲哀已極。這些偏執、叛逆的少年,被校方的缺乏人性的高壓政策激化得越發逆反,簡直不可理喻,經常發生嚴重的衝突事件。

失意的音樂家馬修頂替不堪忍受的前任來學校作代課教師,他在深入瞭解孩子們的情況後,採用正面、積極、激勵的教育方法逐漸贏得了學生們的信任,並組建了合唱隊,用優美的音樂滋潤那些空虛的心靈。孩子們善良、天真的本性被逐漸激發出來,音樂方面的天賦也得到挖掘,其中一位少年成年後成了著名的.音樂家。當影片中響起孩子們聖潔、純淨的和聲時,我的眼睛溼潤了。

一羣被世人厭惡的孩子,遇到一個天使般心靈的老師,他們才找到了心中的夢想,終於唱出了來自天堂的聲音,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一位熱愛音樂有着音樂天賦的代課教師用他對孩子們的愛感化了這一班問題少年冰冷、殘酷的心……創造了教育的奇蹟。而馬修最後卻被可惡的校長解聘了,殘忍地把他和他愛(孩子們愛得他)的孩子們生硬剝離。

電影中孩子們憂鬱而又充滿期待的眼神始終印在我的腦海中,怎麼也抹不去,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去了父母的孤兒佩皮諾,他的那雙明亮的眼睛卻時刻顯露出憂鬱與期盼,他每週六都會靠在大門的鐵柵欄上,等待、盼望他的父母來接他,他是多麼希望父親的身影出現在自己的視線中啊!

電影的最後是馬修老師被迫解僱離開學校,當他走到校門口時,沒有一個學生來送他,是冷酷地校長把孩子們教室的門鎖上,不讓孩子們送他們親愛的老師,孩子們沒有辦法,只能在紙上寫好祝福的話語,疊起紙飛機,紛紛揚揚地從窗口扔下,同時從窗戶口還伸出許多隻搖擺的小手(窗戶高,露不出頭),這就是孩子們所能做的對恩師的最後的“告別”。我又一次被感動得落了淚...

我的內心不斷地叩問:教育的價值在哪裏?教師的價值在哪裏?這部影片給了我們很好的詮釋。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5

如果一個老師是用懲罰這種方式讓一羣調皮搗蛋的孩子屈服,我絕不會對老師有所同情。但是如果一個老師是用感化這種方式讓一羣調皮搗蛋的孩子屈服,那麼我就會非常敬佩、想要認識這位老師。而我在思品課上認識了我理想中的一位老師——馬修老師。儘管是英文語言,中文字幕,我也沒有一點兒遲鈍。因爲只看圖面就能看出每一個人在幹什麼、說什麼,我也真敬佩拍這《放牛班的春天》的老師。

這個電影講的是輔育院裏的許許多多的人發生的許許多多的事。例如壞蛋孟丹、邪氣校長、天才莫翰奇、善良麥神父……還有一位傳奇人物——馬修老師。院長以及所有老師從來都是用關禁閉這種方法來教育學生,從沒有想過這樣做不但會起到反效果,還會使學生更想逆着來。自從馬修老師來了,馬修老師用幽默的方法管制了整個班級,開始的“光頭”、“禿頭老師”這些話也不再出現。而另一方面,馬修老師又一直在舉行合唱團,他試圖在用合唱團把這一羣脫繮的馬變成溫順的綿羊。對於在音樂方面是天才但是有很愛搗亂的莫翰奇他是用格外的細心去換回他的溫順。哈善院長把這一切看在眼裏,他先是慢慢改變然後又變回他自己,因爲這時候,輔育院裏丟了二十萬美元。哈善院長下了一道死命令——不許在舉行合唱團,誰再求情就不要在輔育院了。所有的老師早被馬修老師的行爲給同化了,就連校長的心腹也“叛變”了。在這種情況的掩護下,合唱團又在地下組織了起來。過了好一陣時間,輔育院出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丹尼放火燒了輔育院。因爲丹尼恨院長冤枉他偷了二十萬美元,這下可是不得了了,院長氣急敗壞的退了馬修老師的職。馬修老師既失落又帶着滿滿的回憶走在路上。他忽然看到地上有許許多多的紙片,他發現是從教室裏扔出來的,教室裏還唱着他第一次教給大家的`歌。他撿起紙片,發現都是同學們給他的信。馬修老師明白了,自己辛辛苦苦做的沒有白費。在走的時候,貝比諾懇求馬修老師帶他走。馬修老師看到他的決心後終於帶他走了。

我覺得馬修老師的付出的辛苦是值得的,能讓馬修老師在走的時候收到同學們的信收到同學們的歌,收到同學們已經改變的心。我覺得這就足夠了。若是我,我也會用懲罰的方式,我纔不做這種費時間、費力氣、麻煩還有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結果的事兒。而馬修老師是用感化,讓所有的同學看到他對他們的無微不至的愛。馬修老師成功了,就沒有遺憾了。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平凡、簡樸而又清新的影片,讓無數的學者爲之而感動。我也深深的被感動着,反思着,感悟着。

在這部電影中,馬修老師的教育理念有很多這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第一,老師應該尊重學生,抱着人人平等的心態實施教育。在師範學校學習時,我們被告知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人人平等;在崗位上工作時,我時常告訴自己要對學生平等對待。但是在實際中,這樣的想法也只是想法而已,不知覺的就會把自己和學生放在不一樣的高度。影片中課堂上他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貝比諾講話的那一鏡頭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一小小的舉動包涵着對學生的尊重,讓我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師生關係,而現實中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呢?這一幕告訴我們平等的教育是體現在教學和生活中每一個細節中的。第二,要用愛來包容暴力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熱愛學生、關愛學生,這不僅是師德對老師的要求,也是教學中解決問題的法寶。馬修老師在接受校長任務時所提出的.三個要求:不體罰學生;讓我來處罰犯事的學生;不透露他們的名字;也無一不體現了他對幼小心靈人性的關懷。他是在用愛來感化這幫所謂“無法救藥”的問題少年。他用愛找回了一羣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往之路,用愛爲他們指引了方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應該以馬修爲榜樣用愛心鑄就學生的自信心。

相反的,在影片中和馬修老師截然相反的教育理念也讓我印象深刻。“犯錯,懲罰”是裏面經常能聽到的一句話,也是其他老師對剛來學校的馬修老師的告誡。犯了錯固然要懲罰,但懲罰不能是體罰,不能是暴力相向,更不能是對學生的侮辱。體罰,暴力的教育方法只能使學生離來老師越來越遠,甚至使學生誤入歧途,走向極端。影片裏那個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終用極端的方式來回贈寄宿學校。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在我們的生活,多少暴力教育導致的悲劇給了我們血淋淋的教訓。我們應該遠離這樣失敗的教育,用尊重、用溫和、用愛心、用情感去感動學生,去得到學生的認可。

《放牛班的春天》結束了,但我們的教育還沒有結束,馬修式的教育還在影響着我們。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7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很感人的電影,它講述的是一位有才華但又懷才不遇的作曲家馬修,他來到一個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制學習當音樂老師。那裏的學生是一羣問題兒童,撒謊、打架、偷竊、抽菸、粗口、捉弄老師、欺負同學,就像校名的意思,是沉在池塘底部的一堆頑石。因此,對待這些孩子的教育方法只有單一的“犯錯 ——懲罰”的校規,因違反校規體罰、虐待的孩子是時常有的事。學生受到的懲罰越重,行爲變得越惡劣;行爲越惡劣,受到的懲罰就更重。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們的心靈遭到了扭曲,渴望自由的靈魂與遭遇的冰冷、無情激烈地碰撞,形成了他們極端叛逆的性格。

影片用形象的手法宣告了懲罰教育的失敗。這時,馬修來了,他用一個教育實驗以及與校長的約法三章。他利用自己的特長把這羣孩子組成一個合唱團,同時向校長要求:他的學生犯事由他來查找肇事者,用他自己的方式來懲罰,但肇事者的姓名要由他保密。奇蹟產生了:這羣頑劣的兒童逐漸變得溫和、謙遜,甚至感恩。

馬修成功了。在感動之餘,我不由地想:懲罰教育爲什麼會失敗,馬修的`教育爲什麼會成功?只靠懲罰是沒有說服力的,學生的內心是牴觸的,叛逆心理越強,報復式的破壞行爲就越激烈。蒙丹最後的縱火案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而馬修的做法恰恰相反。馬修會“包庇”自己的學生,這讓習慣了有錯就受罰的學生都驚訝不已,並內心充滿感激。在馬修的眼裏,每個學生的錯都是可以原諒的,每個人都有用,甚至個別還是天才。我在馬修與學生的相處中,讀到了慈愛、尊重、寬恕和堅持。我想這就是馬修成功的原因吧。

聯想到自己,我也感受頗多。我們也應該爲孩子們多找想些,給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像遇到有時侯學生有作業不做,或是在校不遵守校紀校規,就馬上聯繫家長,讓家長共同配合教育,其實我們是否應該有選擇性的保護一下孩子的自尊心,給他留下一定的空間,看是否可以改正。我想對於犯錯誤的學生,是要講究寬容。態度上的寬容,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時間上的寬容,讓學生有改正錯誤的機會;處理上的寬容,讓學生學會自省。教育是一粒愛的種子,只有把愛種在學生的心裏,才能生根發芽。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8

很有幸,藉着學校組織的教學研修時間,能和老師們一起欣賞了這部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着一個學監和一羣問題學生之間發生的雖平淡卻又令人感動的故事。我們所有的教師都帶着幾乎虔誠的心去看完這個電影,感動之情溢於言表。

這部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杭治後來成了指揮家,因爲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夥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而馬修則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華麗的服飾和背景,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但純純的音樂,很空靈,它貫穿着整部影片,使觀衆在天籟般的童聲中欣賞着電影,這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

《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了很多人,這就是電影藝術的魅力,好電影就是能讓人感動,因爲電影裏面有我們在現實中很難得到甚至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爲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馬修是一個禿頂的老師,他其貌不揚,但能在制度下儘自己所能爲孩子乾點事情。他喜歡音樂,於是他便開始用音樂來教化那些問題少年們,藝術的'確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樣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課堂上他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的那一鏡頭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一小小的舉動包涵着對學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師生關係,而現實中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呢?而馬修老師以其溫和的作風改變着什麼,讓整座學校師生之間的對立緩緩消散,除了那個刻板的校長,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嘗沒有鬆動過呢?這就是尊重的魅力、溫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愛的魅力!用愛心可以試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則只能驅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極端,那個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終用同樣極端的方式來回贈給寄宿學校。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感謝學校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師德教育。在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啓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更值得我們品味。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9

《放牛班的春天》充滿童真,充滿動聽的歌聲,充滿了人性的教育。還依稀記得馬修那張溫柔的面孔,用神奇的音樂讓一羣被污染的問題少年得到進化,帶他們找到了幸福。馬修,他好似一個善良的牧人。他用愛找回了一羣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方的路,用愛爲他們指引方向。我想說:這不是奇蹟,而是用愛教育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學生時,將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啓發孩子的潛能,讓野男孩個個成爲發光的小天使,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他們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記得其中一句對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這句話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度。

《放牛班的春天》反應出來的關於教育的問題也很多,我是個學生,當然不能站在老師的角度談教育,所以,我就以我的角度來淺談教育。

首先在我看來,教育,教的是“人”,是“人心”,而不是帶着人皮囊的傀儡,作爲學生,肯定希望老師把你當人教,而不是其他一些東西。

其次,教育必須建立在信任之上,信任是溝通的基礎,如果師生之間連基本的信任都沒有,那還談什麼教育,不過就是完成一下程序,老師完成了學校的任務,學生則又浪費了40分鐘的生命。

再者,無論是教育,還是學習,都得用心,到今年已經上了十年學了,那麼多的老師每一個你都記得嗎?不是吧。爲什麼會這樣?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學生是白眼狼,但任然存在一部分不是白眼狼的呀。那麼在這部分人上體現的原因便是,老師沒有教到學生心裏去,他們只是把自己學過的東西像復讀機一樣,重複出來,不包含一丁點的個性化教育,日復一日,這樣的老師也就成了真正的“復讀機”了。多年後。當你回顧自己的人生之路時,你能從心底激起關於老師的記憶的浪花嗎?

身處21世紀的今天,學生該有對學習的良好態度。而老師也應該有對教育的良好態度,作爲老師,如果你都不熱愛教育,只是單純的爲了養家餬口,卻任然要忍受內心的煎熬踏進教育的圈子。對不起,您還是退出去吧。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0

放牛班的春天這一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被一羣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改變了孩子們以及他命運的故事。觀看的的時候沒有查看電影簡介,只知道是一部很有教育意義的電影,觀看過後感觸非常的多,也愛上裏面的演員,讓我想去了解更多,感悟帶給我們的意義。

電影裏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自己鮮明性格特徵,邊看邊覺得裏面的小演員好可愛,明白了當初自己爲什麼會走上教師這個職業,原來喜歡和純真可愛的他們在一起。覺得人生沒有希望的馬修來到這所少管所,冷漠的老師,只爲自己前途着想的暴戾校長,無可救藥如同魔鬼的少年。可是馬修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進行調節,發現孩子們很喜歡唱歌,就建立起音樂團,並發現有天賦的孩子莫翰奇,由此可見人一生中的.啓蒙老師多麼的重要!成就他的音樂夢想。馬修用真愛,使這些已經麻痹了的少年們有了一絲絲的良知。就算被惡毒的校長趕走,也有孩子們祝福的紙飛機!讓所有人有了光明的前程,開始新的人生篇章。

每一顆心都需要被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少管所裏的孩子爲什麼會變成調皮搗蛋,校長看到更多的是表面的東西,在老師歧視和偏見下,天性純良的孩子也極有可能成長爲心理扭曲的人,這也是我們教育者引以爲戒的!而馬修看到的是背後造成的原因,所以他理解他們,成爲孩子們的伯樂,深入到內心,信任他們!這和神墨價值觀是一樣的,平等、尊重、信任、賞識,關注,激勵。當你尊重他人,他人也會尊重你。家庭的不同,讓孩子們的性格也不同,有些孩子孤獨、敏感、成熟,怕生怕受到傷害,馬修的讓莫翰奇心理髮生的巨大的變化,他知道母親是在意他喜愛他,做錯事得到諒解後整個人都變得不同了,當然人生也隨之改變。音樂團的歌聲唱出心中潔白,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聽了讓人舒服。

我爲我是一名神墨老師而感到驕傲,保持善良有愛心,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和影片中的校長以“行動——反應”爲口號的刻板冷酷行爲主義者說不!以馬修春風化雨主義者爲榜樣,對孩子們進行正確的引導。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1

看這樣的電影,我能夠觸摸到那一顆顆纖細而善良的心靈,他們絕不是社會的殘渣,絕不是被遺棄的問題少年(那個縱火犯巴冬除外)。

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我曾經有過多少次,爲那許多微末甚至是瑣碎的場景所感動。我們的靜、站立以及唏噓,絕不是因爲我們觀看的場所沒有空調,諾大個階梯教室,已經無聲地容納了一百多號人的汗水和激動。雖然只有頭頂或者更遠處幾片風葉在轉動,根本無法解除那些夏天的躁熱,但此刻沒有埋怨,只有心靈的共振。

風中飛舞的風箏,夜裏疲憊的掃帚,那些歡笑和痛楚,在明亮與黑暗之間徘徊,很多孩子的雙重性格在影片中一展無餘。他們的一半是天使般的微笑和美妙的歌聲,一半是魔鬼般的殘忍和惡作劇。他們一面彈傷老學監的眼睛,偷走新學監的資料,甚至校長的鈔票,一面卻認真地參加合唱團的訓練,傳遞着天籟般無邪的音樂……正是這些,構成整部影片畫面的明暗交替,這些錯落不僅深深地震撼着我們,更深深地牽引着影片主人公馬修的百轉柔腸。這個最後被歇斯底里的校長定位爲“失敗的音樂家”“失業的學監”的男子,樸素的外表下有着一顆非同尋常的愛心。他的愛是包容,當一個孩子彈傷老學監的眼睛時,同意他去照顧,不告訴校長免受懲罰;他的愛是無私,他對待每個孩子都一視同仁,連那個最邪惡的巴冬被校長棍打和禁閉時,能夠很遺憾地感慨:他是我唯一的男中音啊!他的愛是尊重,他總是用音樂和溫暖去走近這些淘氣的孩子,用滿腔的愛去感動這些幼小的心靈,使他們改邪歸正,引導他們走向光明的春天。

他總是用自己的.愛營造孩子們的愛,他用愛鑄就“樂譜架”的動情歌唱,他用愛感化“天使魔鬼”皮埃爾不遜的心靈,他用愛贏得“助理”的永遠相伴。他一直無聲地抵制着反抗着校長威懾人心的棍棒教育。雖然最終自己不得其果,流浪天涯成了最後的歸宿,但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包裹着愛和留戀的紙飛機從窗內一隻只地飛出來。我們還看到影片中那些個反例——巴冬縱火焚校,校長的被辭退。於是我們又從另一個側面看到了愛的力量和偉大。

“看看你經過的路上/孩子們迷了路/向他們伸出手/拉他們一把/步向往後的日子

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

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

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

影片的最後,天籟之音冉冉升起於一條被綠蔭覆蓋的春天的小巷。沿着這條小巷望去,我們看到了前方不遠處的光明和燦爛。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2

這是一部唯美的影片,充滿着浪漫氣息的法國音樂在其中緩緩流淌,如黃鸝歌唱般婉轉動聽,風情萬種。它也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問題班級”組成的合唱團與一位草根音樂大師的成長故事。純真質樸的人性和空靈華美的音樂,一次次帶給我們心靈的震撼和靈魂上的盪滌。

影片背景取自一個青少年“再教育”的問題學校,面對“問題孩子”,社會各界莫衷一是,幾乎不會有人願意和他們在一起,但是,現實卻讓我們不得不正視這一羣體。他們叛逆,撒謊,任性,放肆,甚至貌似無休止地惡作劇,不計後果孤注一擲地做盡壞事……讓深愛着他們的父母深深絕望,也讓他們自己深陷泥沼,誤入歧途卻不知返。

簡單來看這個問題,排除生理上本身的叛逆期,因爲感受不到周圍的愛,內心缺乏感激,他們纔會變得不近人情,異常暴戾,倘若暴戾行動遭到外來殘酷的鎮壓,以暴抑暴的結果,多是兩敗俱傷,玉石俱焚,或者高壓統治下的敢怒不敢言,一旦爆發,後果也是不堪設想。

那就讓我們來看看馬修這個學監是如何感化這夥“孽畜們”的吧!

去問題學校做學監,馬修承認這是自己人生的“池塘之底”,學校校長高壓統治下的問題學生,師生關係勢同水火。馬修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甚至顛覆了已經利慾薰心的校長,讓這位曾想過放棄使用暴力。馬修做的事情很簡單,將班裏的學生根據嗓音高低分成幾撥,努力發掘他們的潛質,沒有放棄過一個學生,給他們應得的自由和滿心的關愛。帶領他們玩耍,讓他們快樂,享受快樂。同時,這些純真的孩子也給了他無比的創作靈感,於是,一首首美妙的合唱曲就這樣被這個獨特的合唱班演唱,孩子們從音樂中找回了清淨的心靈,學會了感恩,體會到了人世間的愛……“體育和音樂是促進人類團結的最好方式。”

馬修作爲一名老師,他的靈魂是高貴的。然而,偉大的`靈魂往往在當世得不到世俗的認可。馬修沒有想過要成名,他只是做着認爲自己該做的事情,追求着自己人生的步伐。作爲一名音樂家,他沒能成爲鎂光燈下的焦點,他是不成功的,但是他創作出了許多唯美動聽的音樂;作爲一名學監,他不懂得去討好校長,最終被解僱,他也是不成功的。但是他成功拯救併成就了許許多多的靈魂!從另一方面來說,馬修是居功至偉,爲音樂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世俗太污濁,或許是我們自身太脆弱,帶着一顆純淨的心,繼續我們的生活……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3

在一部電影中,我收穫了堅持,這部電影叫《放牛班的春天》。

主人公叫馬修,他是一個校監,那是一所寄宿的男校,這裏的孩子特別調皮。有一次馬修從孩子的宿舍旁經過,聽見他們唱:"禿頭,你完蛋了!”他就笑了一下,從房間外面走了進來。那個在唱歌的孩子沒有注意馬修已經進來了,所有人都安靜了,只有他一個人唱,在安靜的宿舍樓裏聲音特別響亮:“禿頭,你完蛋了!”他覺得不對頭,突然停下來,問:“同志們,你們怎麼都安靜了呢?”大家不回答,都看向他後面。他回頭一看,馬修已經走到他身邊,還沒等他反應過來,馬修笑着說:“唱的不錯,可是跑調了”,然後他就一句一句的教那個孩子。教完後他就走回自己的房間去睡覺了。

但馬修並沒有睡着,他躺在牀上想:“以前我放棄了音樂,今天,他們居然唱歌了,雖然跑調了,但是他們還是唱了!”第二天早上,他醒來發現自己放譜子的櫃子被撬開了。他滿樓層找,最後到廁所裏找到了,幾個男孩子正在看他的那些譜子。他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玩意兒。是樂譜嗎?是書嗎?是密碼嗎?到底是什麼?難道他是一個間諜,他來我們學校要幹什麼?

孩子們的好奇極大了鼓舞了馬修。晚上在孩子們睡覺的時候,馬修獨自一個人在房間裏寫樂譜。第二天早上,他來到教室裏,對孩子們說,他要讓班級裏的每個人都唱一首歌。每個孩子在他面前唱了一首歌以後,他分配了他們高聲部和低聲部,就這樣開始了音樂教學。在晚上帶孩子們睡覺的'時候,在孩子們洗澡的時候,在孩子們遊戲的時候,和他們一起唱歌,一起玩耍。

與馬修喜歡音樂恰恰相反,這個學校的校長卻很討厭音樂,就只顧自己的前途,從來不爲這學校裏60個男孩着想,從不支持孩子們學習音樂,他很不想聽到孩子們唱歌,就下令不允許唱歌。男生們來到校長辦公室,請求校長允許他們唱歌,而且邀請校長參加唱歌比賽,也展示體育課上唱的歌,但校長還是很厭聽到歌聲,他把馬修叫到辦公室,要求立刻停止唱歌。可是馬修不爲所動,還是堅持,最後校長忍無可忍,把他開除了。但是這首歌被永久的流傳下來,至今流傳。

我覺得馬修是一個有夢想,而且能夠堅持完成夢想的人,雖然校長否定他,孩子們當初也不理解他,覺得他就是一個普通的學監,但是他仍堅持着,永遠都不放棄音樂。據說他有一個學生,後來成爲世界非常有名的音樂家。

我們也應該像他一樣,有一種永不放棄,永遠堅持的精神。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

很早以前就聽說過這部電影,也看過最經典的那部分,這次,藉着培訓,纔算是功德圓滿,看了,感動了,也懂得得了些東西。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馬修的老師,窮困不得志的他被派往一所專門管教所謂問題學生的學校(池塘之底),在那裏他重新燃起了創作音樂的希望,找到了靈感的來源和創作的動力,嘗試用音樂去感化去培養孩子,從而讓他們發現自己、找回本真。在臨行之際,馬修老師向辭退他的校長說出了很久以來想說的話。

一個無法去理解、引導和教育孩子的人,也許他有十足的才能,但無法讓這種才能無法做出對人們永續發展的貢獻,無法創造更大的財富。人的生命短暫,能力有限,於是這些只有留給後代,這纔是永恆纔是發展纔是生命的真諦,生活的本質。即使只是一個人,也是爲了更好的自己,更美的生活而活着,而不是原地踏步,或者迷失在過去。

想想馬修老師吧,用音樂開啓孩子的性靈,放飛他們的夢想,在他們的生活中注入了活力,馬修老師同時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責任和願望。借用汪國真的一句詩“人,不一定能使自己偉大,但,一定能使自己崇高。”作爲教育工作者,這就是要做的。

其實從整部影片看來,影片藉助的形式是音樂,內涵是愛的教育,一直貫穿其中的就是愛之教育的`本質。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則可以解釋,從人們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到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就是在用愛的方式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做的。最後莫安奇成功地實現了自己夢想,只是由於環境和時代的壓力,其他的命運或許沒有如此幸運了。

再延伸一點想,人類素有的情感往往勝過千百條無血無肉的教條,規矩,更能啓發人的性靈,打開人的心窗。有些理智的行爲其實是人性的,違揹人的倫理道德的;有些看似感情用事,實際上回過頭來看是十分理智的選擇決斷、就如影片中的學校處罰條例和馬修老師的教育理念和行動的對比。

看到這部法國電影,不禁想起中國的教育來,不想在這裏悉數中國教育弊端,也不苛求不企圖能夠將影片中的某些做法複製學習,這不現實,但希望我們都能夠從影片中得到心靈上的衝擊力,在現實生活中能夠或多或少的爲自己的中國的教育做些事情。

當馬修老師離開池塘之底,看着那一轉身的憂傷,潛在中卻孕育了更大的喜悅。因此,我們會爲這樣的故事結局多少有些傷感,但同時卻又感到了溫暖和希望,甚至是某種前進的動力。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5

一聽到“放牛班”,你可不要以爲是農村放牛娃的班級。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裏的放牛班其實是由一些難纏的問題學生組成的班級,影片是從兩個老人看馬修老師的舊相片和日記開始的。

這兩位老人是派皮諾和莫昂奇,他們曾經是“池塘之底”學校的學生。“池塘之底”,顧名思義,是最差的學校,是一所專爲問題少年設置的寄宿學校。學校的.建築陰森古板,教室灰色斑駁,學生好似井底之蛙、籠中之鳥,得不到愛的滋潤。這裏的教育理念是“行動一反應”原則,如果有學生觸犯了紀律,全校師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將受到嚴厲的懲罰。若3秒內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關6小時禁閉,取消所有娛樂活動,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發爲止……

但他們是幸運的,他們遇見了馬修老師。馬修老師是一個其貌不揚的禿頂老頭兒,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他在事業低谷期選擇來到“池塘之底”學校做了學監。他從不打罵學生,給學生最大的寬容和保護,尊重每一位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孩子。他讓不會唱歌的小派皮諾當副指揮,讓老走音的郭邦當架子。他讓每個孩子享受到音樂和集體合作的快樂,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春天”。

和“池塘之底”學校裏的孩子相比,我真是太幸福了!我不僅擁有疼愛我的父母,還擁有和藹可親的老師。我們學校的教育理念是:以生命影響生命。學校就像我們的家,處處洋溢着蓬勃的朝氣。教學樓每層拐角處設有“溢香書吧”“彩虹閱讀”等閱讀角,讓我們走出教室,就進入書的海洋。樓內設立了充滿想象力的“氣象萬千”“奇思妙想”“E想天開”“童心飛揚”等活動天地。學校還組織了民族樂團、紙雕、快板、京劇、剪紙、古箏、舞蹈等多姿多彩的社團活動,豐富我們的課餘生活。作爲新苑國小的學子,我感到自豪。

童話作家鄭淵潔說得對:“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關鍵在於怎樣培養教育他們。正確的教育方式是發現孩子的長處,鼓勵他能行。”

“黑夜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熱忱,榮耀之巷,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他們的歌聲一直縈繞在我的耳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