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教案

一、 出示課題

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教案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百分數的應用--利息[板書課題]

二、 學習新知

1、 學生自學[自學提綱略]。

2、 共同研討[按自學提綱逐題進行]。

①儲蓄有什麼好處?

師:儲蓄利國利民,我們要勤儉節約,積極儲蓄。

②儲蓄的種類有哪些?師:主要有定期和活期兩種。

③請同學們結合李伯伯儲蓄的實例,說一說什麼叫本金?利息?稅後利息?[課本上的例子:李伯伯把2000元錢存入銀行,存定期兩年,年利率是2.43%。到期時應得利息是多少元?稅後實得利息是多少元?]

④什麼叫利率?利率是由什麼決定的?[彙報課前調查的儲蓄種類及利率,師貼出常用利率表。]

⑤運用百分數的知識,學生嘗試解決例題。

……

這是筆者以前聽過的一節課。從學生角度來看,注重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學習的權力充分還給學生,體現了教師引導,學生爲主的教學思想。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已完全掌握了本節課的所學內容,練習題學生都能順利完成,達到預期效果。但是我們用新課程理念去審視它,卻給我們帶來一些新的思考。

我們從新課程標準對三維目標的構建來審視,不難發現,對學生的情感關注和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過程與方法的把握同樣重要。從這一案例中,我們感到老師自身對利息的內涵的把握是表面的,膚淺的.。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數學課是僅僅爲了做題目而教學的嗎?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我們還要給學生帶來什麼?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有"情感"的需要嗎?怎樣才能體現數學是現實生活中的數學,還數學本來面貌呢?這些值得我們深思。

首先,我們來關注一下這個案例中教者對教材的情感審視。《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中要體現數學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特點,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傳統數學課教師只是按照教材上的內容組織教學,缺乏對教材的重組與創造。本案例中教者緊緊抱住教材不放,象徵性的讓學生彙報課前調查情況,完全沒有考慮到學生在調查中的想法和問題,更沒有讓學生互質互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