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文《二泉映月》課堂的教案評析

縱觀整個教案,我們不難發現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教材挖掘不深,教學浮光掠影。

語文課文《二泉映月》課堂的教案評析

《二泉映月》這篇課文的特點是語言與音樂交融、情感與情境輝映,展開一幅回憶與苦痛、追求與執着、嚮往與憧憬的人生畫卷。但是本教案沒有很好挖掘這些內在的東西,只是停留在表層,讀懂問題,解決問題就可以了。體會阿柄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與這首名曲的豐富內涵時也只是讀讀課文,圍繞關鍵詞語討論一下,以集體討論代替了個體感悟,沒有真正地走進阿柄的內心世界。所有的教學活動顯得浮光掠影、蜻蜓點水、不痛不癢,不能給學生以強烈的心靈震撼。二是教學環節瑣碎,不能推進昇華。

多少年來,我們的語文教學一直存在着“問得碎”、“讀得碎”、“練得碎”的毛病,本教案在這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有些教學環節還顯得瑣碎。比如關於教學話題的選擇,本教案是以三個問題爲抓手,逐個解決,特別是第二、三兩個問題,這樣一來勢必把課文分裂開來一段一段地去讀,在解決問題時又是以詞語爲突破口,勢必又把語句進行肢解,整個教學環節不能渾然一體。我想:本課教學無論是情感還是語言,無論是節奏還是韻律都應該同《二泉映月》的`旋律一樣,委婉曲折、升騰跌宕、步步高昇,將課堂教學推向一個又一個情感的高潮,在這方面本教案也顯得不足。三是學習方式注重形式,缺乏具體指導。

本教案在學習方式方面考慮得比較全面,學生的自主閱讀、合作討論、問題探究、蒐集資料等各個層面都有體現,但是在具體指導上還顯得不夠紮實有效。如讓學生互讀互評,學生怎麼聽、怎麼讀、怎麼評從教案中很難看出。再如讓學生小組討論,怎麼確定小組討論的話題,怎麼組織小組成員有效地參與討論,怎麼吸納別人的觀點等都要給學生一定的指導。所有這些環節也只是走走過場,只要能“聽取蛙聲一片”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