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學實錄賞析

  片段一

《二泉映月》教學實錄賞析

聽樂曲《二泉映月》後,初讀課文。

1、這篇課文生字挺多的,也挺難讀,課前大家都已預習了課文,願意展示你們的朗讀嗎?注意課前圈出的字音哦!(舉手展示自己的朗讀。)

2、評:你們已經能讀得字正腔圓、非常流利了,真不簡單,如果能通過朗讀,把你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呈現出來,那就更出色了。

3、我們知道,二泉映月不僅是一首享譽世界的名曲,而且是一處優美的風景!(板書:美景)是哪兒的美景?(相機板書生字:錫惠)

4、難道課文僅僅是寫這美景、這美曲嗎?同學們,能把一本厚書讀薄,把一篇長長的課文讀成一句話,這也是我們學語文的人應該具有的一項本領。你能用簡練的語言,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寫了什麼嗎?

  片段二

感悟創作源泉之——二泉美景(賞詞、析詞、用詞)

1、無錫惠山的景色如詩如畫,令人陶醉,文中用了許多優美的四字詞語,你能找到這些詞語嗎?快速瀏覽,找一找、畫一畫。

2、交流。

3、你們真有一雙慧眼,跟老師是心有靈犀啊!(出示詞語)

4、指名讀。

5、生再自由讀一讀。

6、看有沒有發現什麼?(下面三排是寫月色的詞語。)

7、評:你的眼睛可真亮啊!

8、師指導朗讀、品味寫月色的詞語。

(1)a.第一組寫月色的詞,誰來讀?(茫茫月夜、月光如銀)

b.評:讀得非常正確,沒念錯一個字,但是能不能讀出一種感覺來?你想,月色是那樣的皎潔,那樣的迷茫而又深遠。再試一次。

c.有感覺了,閉上眼,讓月光灑在你的臉上,吟出剛纔的一組詞。

d.帶着這種感覺,我們一起讀。

(2)很好,把這種感覺延續到下面兩組詞中,自己先感覺一下。(自由讀)

a.第二組詞,誰來讀?讀着讀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從哪個詞看出月亮浸入水底的璧玉,那“璧”指什麼?

b.述:月光,似水一般溫柔、清澈,月亮的影子像美玉般倒影水中。女生讀,評:好美的意境啊。

(3)第三組詞,男生一起讀。

師述:水月交相輝映,不要換氣,一氣呵成,男生一起讀。

讀着讀着,有沒發現,這些詞語彷彿變成了什麼?(一幅優美的畫)

9、師:這些詞語都是作者對錫惠美景中二泉景的讚歎,也是二泉映月琴聲中表達的內容之一。

讓我們邊聽琴聲,邊想象畫面,通過你的朗讀,將這樣的一幅美景呈現出來。(先聽20秒,後讀詞)

10、同學們,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們不光要能發現美、欣賞美,更重要的是要能運用美!老師初來鎮江,你能用上這裏的兩三個詞介紹你們這兒的美景,給老師做個旅遊的嚮導嗎?

  片段三

感悟創作源泉之——坎坷經歷

1、二泉的景色是如此之美,可是我們之前聽到的琴聲中,卻分明有着那麼多的辛酸與淒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你能找到文中的一段話或一個詞嗎?(相機板書:坎坷經歷)

2、學到這裏,老師不禁想問:你們瞭解阿炳嗎?(生交流)

3、出示阿炳簡介。

4、細細地讀讀這段話,用心感受一下,讀着讀着,哪些詞語觸動了你的心絃?爲什麼這個詞觸動了你的心?

5、看着這些讓我們正常人揪心的詞語,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哪些畫面?

6、音樂起:

難怪,我們在他的二胡聲中聽到了那麼多辛酸與淒涼。

聽着聽着,我們似乎聽到了阿炳:“深沉的嘆息,……”(出示)

還有許多許多內心的傾訴,情感的宣泄!(板書:……)

  片段四

線索呈現——整體感知

通過這節課語言文字的學習,讓我們對這首名曲有了初步的瞭解,優美的風景、坎坷的經歷都是阿炳創作這首名曲的源泉。

下節課,讓我們繼續走進阿炳的內心,走進這首世界名曲!

板書設計:

二泉映月

錫惠 坎坷

美景 經歷

……

反思:通過上面的課例,我們可以看出,課堂中只有真正地關注了細節,課堂才能因此而深遠,學生與文本才能進行更有效地對話。

  一、於細節中落實雙基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語文教學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但在一些“浮華背後”,出現了不少值得憂思的現象,比如,語文“雙基”地位的削弱。曾幾何時,學科大綱,各級文件以及教師的總結中,都有它的身影。然而,隨着新課程的實施,這個一度“受寵”的詞語,風光不再,它似乎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以至於一提它,便會招來一些人的白眼和嘲諷:都什麼年代,還在講這些老掉牙的東西!於是乎,我們的課堂上,“基本知識”與“基本能力”,不再受人關注。人們開始大談“自主”、“合作”、“探究”這些時髦的詞彙。我們的語文課上,尤其是一些公開課上,一些基礎性的東西更是成爲“被遺忘的一族”。相反,上述片段中,在引入二泉美景時,我適時地考慮到“錫”“惠”倆字是本課中非常難寫、易錯的生字,就將它們與板書中的美景聯繫在一起,老師範寫,學生書空、描紅的過程中,也成就了一塊板書,可謂是一舉兩得,構思巧妙。

  二、於細節中學會運用

新課標明確指出,“說話訓練要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句是語言表達的基本形式,詞和句組成一篇篇國小語文材料。因此,抓好詞句教學是國小閱讀教學的根本。 在閱讀教學中品詞,特別是品關鍵詞,在閱讀教學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小看的。例如,上述課例中描寫月色的詞就是一個突破口,對文章的教學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在賞詞、析詞的'過程中,學生對詞語的內在含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接着,以做小嚮導的形式,把品詞與說話,不留痕跡的聯繫了起來,學生的說話及作文能力在這個教學環節中得到了提升。閱讀教學是讓學生吸收、理解,作文教學是讓學生表達運用。語言的吸收和表達、理解和運用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加強閱讀中的品詞指導,把閱讀教學的品詞與說話訓練,作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讀帶說,以說帶寫,有機滲透,讓學生在品詞教學中加深理解、吸收,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說話與作文能力。

  三、於細節中整體感知

當前片面追求“擁有亮點、把握精彩、呈現高潮”的精讀語文課堂,使初讀課文時“整體感知”越來越淡化和僵化。其實,早在90年代初,張志公先生就認爲,“整體——部分——整體”是閱讀教學的基本原則,閱讀教學要從整體出發,最後再回到整體,帶領學生在語言文字中走一個來回。首先,認識到一篇完整的課文是由若干部分組成的、有意義聯繫的系統,才能更好地感知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謂“有意義聯繫的系統”就是指理清文章的線索。以上片段中,在這節課最後總結時“通過這節課語言文字的學習,讓我們對這首名曲有了初步的瞭解,優美的風景、坎坷的經歷都是阿炳創作這首名曲的源泉。”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其實,已道破了本節課的思路與線索,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價值系統。無論是學生,還是聽課的老師都頓時感覺眼前一亮,思維豁然開朗。其次,除了本節課的明線索外,還可以鋪設一道暗線索,它會與明線索交相輝映、推波助瀾。例如,在本課教學中,由於我多次地聆聽,發現《二泉映月》這首樂曲的旋律中,先有一段引子,然後既有對惠山二泉景的描繪,又有對坎坷經歷的回憶和對生活的抗爭等複雜的情感。因而,我把這首樂曲恰到好處地分成了三段,即:以聽樂曲談初步感受引入新課,接着在品味描寫月色的詞語後,採用了“賞詞——聽曲——想象畫面”的方式使學生入情入境。最後,在初步體會阿炳的坎坷經歷之後,隨着第三段旋律的飄起,在學生的情感體驗呼之欲出之時整合全文。就這樣,把文本的解讀與樂曲的旋律糅合在一起,交織在一起——如雨如水,相融無痕!

在課堂時間是個固定值的前提下,在最短的時間內發揮最大的效率,就取決於對課堂細節的把握。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安排教學方法,關注細節,以追求實效。所謂——“過程決定結果,細節決定成敗”!關注細節,看起來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是審美的一種要求,其實,它也是我們課堂教學價值系統平衡的一個支點。課堂因細節而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