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心得體會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泉映月》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泉映月》心得體會
《二泉映月》心得體會1

當我的二胡老師朱老師給我講完《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的故事後,我就有一種想聽《二泉映月》的衝動。於是,我上百度搜出這首曲子,細細的欣賞着,沉醉在了音樂中……。一開始,曲子委婉纏綿,一個苦難的故事拉開最初幸福的帷幕。緩慢又舒適的音樂將我帶到了二泉邊。在月光下,小阿炳傾聽着師傅的教誨,這是多麼幸福的日子啊!漸漸地旋律越來越高,開始了淒涼的故事。我好像看到了憔悴的阿炳,戴着墨鏡,拉着二胡在街頭流浪。他的師傅已經去世了,他也雙目失明瞭。此時,寒風吹亂了他的頭髮,雨淋溼了他的衣服,他的內心開始彷徨。

接着,曲調更高了,從淒涼轉入悲憤。阿炳把所有說不出來的苦融入到了旋律中,向我們傾訴不公平的現實,不平等的命運!我看見他在吶喊,在反抗!北風呼嘯,那泉水中的月亮也因此變得慘淡無光。

高潮過後,樂曲變得恬靜柔美,阿炳似乎進入了憧憬。是的,無論怎樣的苦難都不能改變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二胡的`癡迷,對家鄉的想念……

從音樂在悲歡離合的旋律中結束了,阿炳用弓和絃把他的一生展現得淋漓盡致。我在音樂聲中感受到了阿炳的內心,好像也經過了一次聖潔的洗禮。

我終於明白《二泉映月》是不朽的千古絕唱,也終於明白爲什麼《二泉映月》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稱。

《二泉映月》心得體會2

每一首樂曲都有着它們獨特的風格,並且包含着不同曲作家意識深處的情感。在他們煩躁不安時奏出的旋律帶給聽者的也是憤怒與躁動,包括偉大的貝多芬、莫扎特。

有時,平凡中也能綻放出絢爛的煙火,一如荒漠中盛放着嬌豔欲滴的花朵一般,奇蹟也會恩顧普通的遊者。在他們身上,也有着常人不易察覺的音樂星光在閃爍着,神祕而又美麗。

而這其中,又有一位偉大的二胡演奏家——瞎子阿炳,創造了中國音樂史上的奇蹟。一個盲人乞丐,是如何創作出如此登峯造極的二胡樂曲的呢?在寒冷臘月之時,他又是以怎樣的心情來面對當時的世界?

初聽時,我們也許並沒有什麼感觸。但在細細咀嚼、慢慢品味後,卻可以看見它背後的淒涼苦楚。委婉流暢、跌宕起伏的曲調流露出如泣如訴、如悲似怒的情調及對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配合蒼勁的運弓處理,將他內心中的悲愴和蒼涼完美地呈現了出來,讓我們有了身臨其境般的真切感受。

阿炳將畢生的悲哀和悽苦都傾吐在他的音樂上了。從琴弓飄灑出的樂符,曲折悠揚,如同苦澀的淚水從臉頰上滑落,帶着無盡的哀慟,從冥冥的暗空中落下來;又如同哀傷的白雪,飄落在無人問津的寒冷荒川上,無聲無息地被埋沒。你看不見它們,接不住它們,卻真切而悲哀地感覺到它們的存在,如詩如畫。在這一幅畫卷中,我看到了阿炳坐在街邊的石階上,拉奏着這首《二泉映月》,懷着對昔日美好景色的回憶,對黑暗社會的控訴,在白雪紛飛的嚴冬悲歌着。

我可以聽見曲中悲愴的情愫,聽見那位乞丐藝人對人情冷暖,世態嚴涼的評訴,看見他早已快冰凍的,哀傷的心。在這段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後,我也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對未來的希望和嚮往,讓我覺得耐人尋味。

既有對世事的感慨,對自己現境的悲涼,又有對光明的渴望,這多種情感讓《二泉映月》這首二胡曲響徹大江南北,也讓它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二泉映月》心得體會3

  一、“四聽”的教學設計,大氣磅礴,低吟回唱。

“提領而頓,百毛皆順”。本文的教學,孫老師把這個“綱”定在了“聽”上面。全文的教學,螺旋式上升,分別安排了四個聽:

上課伊始,孫老師讓學生簡單地介紹一下所蒐集的有關阿炳的資料。然後很自然地說道:“阿炳是一位盲人藝人、苦難藝人、他的《二泉映月》是他的不朽之作,想聽嗎?”又問學生,用什麼來聽?學生回答:“用心來聽。”孫老師相機板書:聽。播放音樂,讓學生談談聽到了什麼?這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第一次在會場響起,帶着課前對阿炳苦難身世的大致瞭解,孩子們開始走近《二泉映月》。

當孫老師深情朗讀起第5節時,《二泉映月》第二次又響起。此時,我們聽到的不僅僅是苦難,在悲涼的曲調中,抗爭、吶喊的聲音已經跳出了音符。

第三次,當學生的朗讀和着音樂響起的時候,老師、學生、聽課者與這首二胡名曲已經融爲一體,此時的孫老師已經不是授課者,而是一位頂級的指揮家,指揮棒輕輕一揮,帶着人們走進了音樂;此時的學生已不是學課文,而是在品味音樂,在樂曲聲中深情地讀着民間藝人阿炳的身世;此時的聽課者,也不是在學習名師的講課方法,我們忘記了筆記,融進了課堂,與課堂上的師生同喜同悲。

最後孫老師通過擴充的故事,小澤征爾說要跪下來聽《二泉映月》順勢發問今天的我們該怎樣去聽《二泉映月》?此時此刻,這首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帶着人們走進了阿炳的一生,走進了對人生的思索之中。餘音繞樑,綿延不絕。在本課教學中孫老師從多角度去呈現《二泉映月》,在師與文本、師與音樂、生與文本、生與音樂、師與生、生與生、生與學者之間,架起了對話、互動的橋樑。套用昨天薄校長在“發展性課堂教學”演講中所說的確立了一種“對話型”的師生關係,老師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在這節課中我看到了這樣的理念。

  二、善於引導學生聯想,讓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在教學找找阿炳的身世的關鍵詞的環節時,抓“雙目失明”讓學生閉眼感受;抓“賣藝度日”讓學生談生活中看到的賣藝人的場面;抓“生活的窮困,疾病的折磨”又創設兩個場景“燒到39、40度,渾身發抖,他是怎麼賣藝的呢?狂風怒吼,雙目失明的阿炳又是怎麼賣藝的呢?”讓學生選擇一個畫面,想象一下再說一說,你看到了怎樣的情景?

在這環節中,孫老師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產生聯想,舉一反三,現身說法,讓學生積澱了情感,走近了阿炳,走近了《二泉映月》。

  三、善於點撥學生領悟,讓學生豁然開朗,柳暗花明。

教學中處處透露出孫老師的“智”,體現了他的“平等中的首席”,每一處的重難點出,通過孫老師的巧妙點撥,讓學生一次次地領悟,靈魂一次次得到洗滌。如:爲什麼阿炳沒有聽到奇妙的聲音?反而聽到是嘆息、哭泣、傾訴、吶喊?難道是阿炳的父親說錯了,還是阿炳沒有長大?拿起筆,到課文裏去找找關鍵詞句。

又如:他多麼希望有一天能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阿炳不僅聽到了嘆息、哭泣,還聽到了傾訴和吶喊!拿起書來,“聽着聽着,阿炳的心顫抖起來,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過琴聲把積澱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的月夜。”他爲什麼要把這些通過琴聲來傾吐給月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