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師教學反思

篇一:《地球的內部》教學反思

地理教師教學反思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認爲自己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激發出了學生更大的探究熱情,培養了他們敢於質疑權威的品質。

課堂上時我設計了一個“猜暗盒”的活動,事先,我在一個盒子中放進了沙子、塑料袋密封的白醋、貝殼。問學生:“你們知道這些盒子裏裝的是什麼東西嗎?”學生都搖頭說不知道,我又讓學生說說可以用哪些方法來推測盒子裏的東西,同學們爭先恐後的發言,有的說掂輕重,有的說聽聲音、有的說聞味道,都非常有科學道理,我讓學生代表用他們的方法來探究。我覺得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是科學課的最大教育價值,作爲教師必須呵護學生對科學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樂於參與,積極參與,親身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從中體會到什麼是科學。 我讓學生通過肉眼觀察,誤導他們,以爲塑料袋裏裝的透明液體是水,通過聽聲音,誤以爲裝固體的鐵盒裏是石塊,以此設下伏筆。在本課的結尾,讓學生打開蓋子,聞聞袋子裏的透明液體,親眼看到鐵盒裏的固體其實是貝殼,由此引申到地球的內部至今還沒有人能夠真正深入,讓學生談談想法,學生馬上就想到科學家們對於地球內部結構的猜測有可能是錯誤的,表達出他們想探究真理的願望,培養了他們敢於質疑權威的品質。 其次本課教學我用圖片介紹的書上的內容,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圖片,猜測火山、地震、溫泉反應出的現象,以科學家的角度來通過對地球外在現象的觀察來推測它的內部。把誰都沒法看清的地球內部構造剖開讓學生觀察、研究。

最後,通過觀察切開的雞蛋和所學的內容,讓學生動手用橡皮泥做出一個地球內部的模型,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記住了地球內部各部分的厚度比例。

本課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 導入部分拖沓,時間過長。

二、 準備圖片不夠多。

三、 在小組和做製作橡皮泥地球內部結構模型的時候,小組合作不夠緊密,部分小組長沒有起到協調和組織成員團結協作的作用。

今後打算:

一、 精煉課堂語言,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以節省時間。

二、 加強課前準備,豐富課件內容。

三、 加強小組合作,在平時的課堂實驗活動中,明確任務和分工,讓學生帶着團

結協作的目的去完成任務,培養團結協作的意識。

篇二:《地球內部有什麼》教學反思

課的一開始,我用了一首讚美地球的.小詩開始,讓學生談談對地球的瞭解,通過學生的回答來看,這個班的學生不踊躍,但是我也沒有急躁,慢慢地引導,最後他們就都敢說敢做了。

第一個環節:解剖雞蛋,我教給他們解剖方法,學生們在剝雞蛋殼的時候,很小心,一點一點的,可見學生們很拘謹。

第二個環節:通過研究雞蛋的結構,讓學生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我用可課件演示了地球的三個圈層,很形象直觀。接着我讓學生們查閱資料,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用橡皮泥製作地球結構模型,學生們做得非常好。

第三個環節:瞭解了地球的內部結構以後,讓學生們說說地球內部有什麼?我用課件補充地球內部有煤、石油、天然氣和岩漿、水等。

第四個環節:幫助學生了解科學家探測地球內部的方法,並用課件演示地震波的原理。

第五個環節:探究完本課的知識點後,我安排了兩個話題進行小組討論,學生們討論得非常熱烈,效果也很好,能把兩個比較有難度的話題解決了,我很滿意。

最後我給學生們留下一些關於探測地球內部的一些視頻網址,讓學生們課下觀看獲得更多的知識。

一開始學生們表現得很拘謹,但是後來在我的啓發下,他們能敢說、敢動手做了,我就很高興了。

篇三:《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主要講解了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地球的內部圈層是難以直接觀測和親身體驗的內容,在教學設計上用比喻突破難點;用板圖板畫解決學生疑點;使學生明白縱波和橫波經過的圈層不同,傳播的速度就有差異;也因此使學生了解地球內部有三個圈層、兩個不連續界面、也理解了岩石圈。對外部圈層進行畫板圖講解,使學生對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的空間分佈、組成、特點以及它們的相互連續等都有所瞭解。

首先用“上天有路,入地無門”來引入新課,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測,主要是通過地震波的觀測等地球物理手段來獲得信息,這可以用“透視”或“B超”來作類比。在黑板上畫出課本中的圖1.25“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左半部分,再講解基本概念(如地震波、橫波和縱波的特徵、不連續面等),指導學生分析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並畫出不連續界面,推測原因,最後劃分出內部圈層。按照這樣的思路來引導學生分析,有助於學生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

在講授地球內部各圈層的基本特徵時,指導學生讀圖1.26“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這個圖旁邊的文字從厚度、溫度、物質組成和狀態的變化等闡述了地球內部各圈層的基本特徵。教學生利用“半熟的雞蛋”,形象直觀地記憶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與物質組成。蛋殼像地殼,物質形態爲固態;蛋白像地幔,由於“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漿像軟流層中的岩漿;蛋殼與蛋白之間的膜和蛋殼合起來就像岩石圈;蛋黃像地核,物質形態爲液態。在講解軟流層和岩石圈的範圍時配合用板圖來

講,邊畫邊講,可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篇四: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教學反思

這節課爲了讓學生弄清楚地球內部運動會引起火山和地震,進而引發地形地貌的改變。課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收集資料和圖片、製作課件,以此來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上,但對地球內部的情景還是比較陌生,爲了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我給學生播放了有關火山和地震的視頻,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進而逐步貼近生活。

教學中仍然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

1、課中,爲了幫助學生理解,我過多地以教師講述爲主。課件本身只該是教師的一個輔助工具,但現在它卻成了完全的主導者。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按照我預設的教學流程在學習,沒能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

2、師生互動不夠默契,許多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茫然不知所措,多部分是老師在唱獨角戲,而學生卻扮演了觀衆的角色。

3、教學環節的鏈接不夠流暢自然。而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又很多:瞭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內部的運動、模擬地殼運動、解析地形案例。尤其是當認識了火山爆發,轉而進入講解地殼運動時,我只是以介紹的形式向學生闡述六大板塊及漂移運動。對於我來說,當然明白這是教學的需要,接下來就是講解板塊各板塊運動引起的地形運動。但是,對於學生而言,他們可能覺得莫名其妙,前後的教學內容根本沒有聯繫性。國小科學應該是以學生爲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引路者,帶領他們共同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闡述觀念。在處理各環節知識時,需鋪墊設疑引導學生產生一定的求知慾,進而共同探索去解決這一問題,層層遞進式進行。

4、儘管教學之前,我查閱了很多的資料,對於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及山峯,板塊運動改變地形有了大致瞭解。但是,這方面的知識延伸還是很廣的。國小生的頭腦裏總不時得冒出許多新奇的問題,尤其是在科學課堂上,這就要求我廣泛地閱讀,開闊自己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