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讀後感八年級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桃花源記讀後感八年級,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記讀後感八年級

桃花源記讀後感八年級1

桃花源記是著名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桃花源是當時人們最神往的地方。

桃花源記主要寫了:一個漁夫發現桃花源裏的人們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那裏的人們遠離戰爭的紛擾,過著安逸和諧的生活。就回去告訴了太守,太守派人一起前往卻找不著去桃花源的路,就迷失在了林子中,還有一個人去找過桃花源,但卻途中病發身亡,從此就沒人再過問了。

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爲線索,按時間先後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奇的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剝削,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嚮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生活的不滿與反抗。

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一段是描寫桃花源裏面村民是怎樣生活的,當時的人們十分嚮往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個山洞裏面寧靜的生活;一個是戰火紛飛的時代。這是一個鮮明的對比。

我讀了桃花源記後,認識了一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希望同學們找時間讀一讀像《桃花源記》這樣的半文言文,試著自己理解文章的意思。

桃花源記讀後感八年級2

小時候偶爾聽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對詳細內容並不知曉。只是對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嚮往。

他寫這個虛構的故事是爲了寄託他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是個歸隱之士,在寫這篇詩作的時候已經離開塵世過隱居農村生活十餘年了。他出生寒門,少時雖有抱負,卻壯志未酬。他從懂事起就經歷了很多的社會和政治上的變遷和紛擾,社會的僞詐、污穢、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憤懣。他性格耿直,爲官清廉,不願卑躬屈氣攀附權貴,因而與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格格不入,後來辭官歸隱田園,過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樸生活。

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作者的手筆簡練易讀,妙筆生花。簡單的幾句話,就生動的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心曠神怡的景象,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無限的嚮往。《桃花源記》的主體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亂”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並由此產生的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作者通過形象地描寫,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最後,作者更用懸念的手法,暗示這樣一個完美無瑕的理想境界,是虛無的,只是作者對自由和極樂世界的追求。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着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如今令我深深嚮往。雖然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暢想空間……

桃花源記讀後感八年級3

逆境之中夢想永存。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在這美妙而又奇神奇的世界中一隻小碟破繭而出,它飛過草木,越過山川,來到了溪流的盡頭。這是一個漫山遍野盡是桃粉的綺麗世界,彷彿是那個戰亂年代最後一片和平之地。這裏沒有紛爭,沒有戰亂,有的只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或"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還有"黃髮垂髫,怡然自得"。

這是多少人的夢中仙境啊!在那個陰謀不斷,政權交替,危機四伏,戰火紛飛的年代。多少人妻離子散,多少人流離失所,多少人戰死沙場。他們的內心充滿了憤怒、悲傷、仇恨以及不甘,可誰又能在心中留一片淨土,誰又能懷揣一份美好面對悲慘的現實呢?

在這首詩中,我們彷彿能看到“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明媚,“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作文的熱情,“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如癡如醉,而這與當時的世界完全背道而馳而這來自美好的嚮往之情,更是一種擺脫了肉體,越過了現實的一種超脫,能在逆境之中懷揣的一份天真。

在現在這個繁忙的'社會我們來不及也沒有時間懷有夢,我們只知道每天按時完成我們的任務,我們從沒有想過理想是什麼追求是什麼。當一塊麪包和未來的一億美金中讓你選擇,你會毫無猶豫的選擇那塊麪包,因爲那是你需要的東西,而不是最珍貴的東西。這就是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區別,幹大事者必須懷有崇高的理想。馬雲說過,當中國每一個人都懷有夢想時,中國將會變得無比強大。夢是一個人畢生所及卻又可能可望而不可達的東西,但每一個人都不應迫於現實而停止對夢的的追尋。每個人都應懷揣着一個夢,並向夢和遠方奔去。

桃花源記讀後感八年級4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桃花源記》

我踏着小碎步,吟着“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那“桃花源”不覺已呈現在我面前。

放眼望去,滿山遍野之中桃花的身影分外妖繞,沐春臨風,和顏悅色,向人們展示着嬌美的身姿。

一株桃樹,托起一團花瓣、像姑娘揚起的笑臉,粉紅粉紅,洋溢着青春的光彩。又彷彿一位位美若天仙,有點羞澀的少女,含羞綻放,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多看幾眼。有了星星點點綠葉的陪襯,顯得更美了。

一朵朵美麗的粉色桃花真是千姿百態,讓人看了眼花繚亂。那一朵桃花像在枝頭沉睡着,這一朵桃花像在她和她身邊的一隻小蝴蝶交談;那一片桃樹和桃花像一朵緋紅的雲;這一片桃樹和桃花在唱歌"沙,沙,沙……"

我站在叢中,任由那輕柔的春風拂過我的臉頰,任由那和煦的陽光穿過我的指縫,任由那零零星星的桃花瓣灑在我的肩上,我全然不顧。我已被這美景陶醉了,彷彿自己就是那桃花,慢慢悠悠地飄落在地上,碾作塵,化爲泥。

這美景,使人沉醉,也使蜂蝶陶醉。這不,一隻只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使我不禁想起了“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詩句。是啊,這樣的美景,蝴蝶都不願走了。

當夕陽的第一絲光線照耀了大地,我準備回家了,卻又依依不捨,我只好在心裏說:“別了,‘桃花源’”。

我忽然悟出了什麼:那花瓣嬌小柔弱,一碰就掉了,可是,正是許許多多這麼嬌小,柔弱的花瓣,艱難地撐起了一片美麗的風景。這不正是在鼓勵我們嗎?

我望着桃花,會心一笑,燦爛的笑容,如一朵綻放出笑臉旺盛的桃花。

桃花源記讀後感八年級5

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淵明先生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聯翩,彷彿我已身處於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着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彷彿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先生以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嚮往的一個地方。

說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這個地方,在如今這個信息時代裏,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鬥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轟加沙這條消息,我越來越想住進那個能夠與人絕對和平共處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遠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現在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醜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人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醜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醜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心靈。

但是,我們卻不能讓醜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該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乾淨的東西排斥出去。而現在的我們,則因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於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桃花源記讀後感八年級6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人,著名詩人。

本文是陶淵明的名作。作品內容是作者根據廣大人民的願望與自己的理想而憑空虛構的。他虛構了一個在武陵大山中與世隔絕的理想社會,這裏生活着一批幾百年前爲避戰亂而躲到這裏的人。這些人世人和睦相處,幸福快樂,桃花源裏的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寫的這個“世外桃源”雖是虛構的,但仍不管積極的思想意義。作者藉此一方面揭露了當時長期戰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羣衆要求擺脫剝削,壓迫,用自己的勞動創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強烈願望,同時也表現出自己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這篇文章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漁人非但沒有遵守自己的諾言,還帶領別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後沒有找到桃花源。也許礻是他的報應吧。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遵守諾言,因爲這不但是別人對你的依賴也更是自己對自己的,如果你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別人會怎麼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見得我們是有多幸福,所以我們也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在這裏,我也想對桃花源裏的人說:你們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們現在已經有了電視機,電冰箱,空調……跟你們比,我們可要幸福多了呢,你們快出來吧,現在這裏已經沒有戰爭了,只有和平與幸福,現在的科技可發達了。

讀完《桃花源記》這一篇文章,我覺得自己也好像裏面的人一樣,每天快快樂樂,無憂無慮。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請讀《桃花源記》這一課吧!

桃花源記讀後感八年級7

品讀《桃花源記》,我們可以感受到陶淵明的一顆赤子之心。我們在羨慕桃花源寧靜、和諧的生活的同時,也能想到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從而體會作者寫作時的心情。

首先,如果真如桃花源中人所說,“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那麼就類似於清朝的閉關鎖國,經濟該如何發展呢?不提經濟,農業又該如何發展呢-耕地和水源當然不是問題,可是缺少優良的作物種子,又怎麼能保證高產量呢?如果農作物減產,那麼村民們就要捱餓。迫不得已,他們只能出桃花源採購物資。看他們對外面的事情一無所知,顯然是沒有出過桃花源的。那他們又是如何解決糧食問題的呢?

其次,一個小村莊自然不會有太多人,所以就難免出現近親結婚的現象。如此,後代出現殘疾的可能性會逐漸增加,最後他們將無法再此繁衍生息。他們卻並沒有受到影響,依然是“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考慮到種種疑點,我們可以知道,宛如仙境般的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陶淵明身處亂世之中,寫這篇文章是爲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希望老百姓不受剝削和壓迫,不會流離失所,不用躲避戰亂。他希望老百姓安居樂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們不禁感嘆,在那個亂世之中,他的幻想多麼美好啊!這是所有老百姓的心聲吧。

現在,陶淵明所向往的已經一一實現。如果他知道,一定會很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