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春天的古詩及賞析

春天到處是人們辛勤的影子,人們用自己的雙手播種着他們的堅定的信念和永遠不變的希望,播種着真執的情和無私的愛。 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描寫春天的古詩及賞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描寫春天的古詩及賞析

  一、江南春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古詩簡介

江南春,唐代詩人杜牧的名詩。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翻譯/譯文

江南大地鳥啼聲聲綠草紅花相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酒旗飄動。南朝遺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無數的樓臺全籠罩在風煙雲雨中。

註釋

1、郭:古代在城外修築的一種外牆。

2、山郭:依山的城鎮。

3、南朝:東晉滅亡後,先後在南方地區建立的宋、齊、樑、陳四個朝代的合稱。

4、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據《南史·循吏·郭祖深傳》說:“都下佛寺五百餘所”。這裏說四百八十寺,是虛數。

5、樓臺:指寺廟。

賞析/鑑賞

這是描寫江南風光的一首七絕;“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已經描繪了一幅幅絢麗的圖畫,但那只是宏觀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則相對具體一些,似乎使人生觀了幾個景點,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這首七絕中不僅描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了江南煙雨濛濛的樓臺景色,使江南風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盪了;“千里”說明是寫整個江南,但整體又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意象表現出來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裏有過渡到江南風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寺廟,揉進了滄桑之感,南朝遺留下來的許許多多佛教建築物在春風春雨中若隱若現,更增添撲朔迷離之美。詩人在這裏不說“朝朝四百八十寺”,而說“南朝四百八十寺”,顯然別有意蘊。南朝統治者佞佛,勞民傷財,修建了大量寺廟,《南史·郭祖深傳》說:“時帝大弘釋典,將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條以爲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據此,杜牧說“四百八十寺”顯然說少了。這裏也體現出了當時修建寺廟是非常勞民傷財的事,聯繫到作者作此詩時處於晚唐時期,所以也不乏詩人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感。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爲歷史的遺物,成爲江南美妙風景的組成部分了。審美之中不乏諷刺,詩的內涵也更顯豐富。這首詩四句均爲景語,一句一景,各具特色。這裏有聲音有色彩,有空間上的拓展,有時間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個字中,詩人以極具概括性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而又有氣魄的江南春畫卷。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一開頭,就像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着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搖盪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於這種繁麗,不同於某處園林名勝,僅僅侷限於一個角落,而是由於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對於這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着,看得見。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這是出於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這是因爲千里範圍內,各處陰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地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地特徵。江南特點是山重水複,柳暗花明,色調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里於尺幅地同時,着重表現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地美麗景色。詩地前兩句,有紅綠色彩地映襯,有山水地映襯,村莊和城郭地映襯,有動靜地映襯,有聲色地映襯。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地一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地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金碧輝煌、屋宇重重地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地感覺,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於迷濛地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地色彩。這樣地畫面和色調,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地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地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地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數量之多地一種說法。詩人先強調建築宏麗地佛寺非只一處,然後再接以“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地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讚美與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爲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時代佛教也是惡性發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其實解詩首先應該從藝術形象出發,而應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並不等於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築也一定厭惡。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遊玩。在池州也到過一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雲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閒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臺還是欣賞流連的。當然,在欣賞的同時,偶爾浮起那麼一點歷史感慨也是可能的。表達了作者的情緒很中性,既無明顯的憎,也無明顯的惡,僅僅是在單純地寫景、詠春。

  二、詠柳

朝代:唐朝|作者: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古詩簡介

《詠柳》是盛唐詩人賀知章寫下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是一首詠物詩,主要描寫了在早春二月時分詩人的見聞及聯想。這首詩借柳樹歌詠春風,將春風比作剪刀,讚美她是美的創造者,裁出了春天,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及讚美之情。

翻譯/譯文

如同碧玉裝扮成的高高的柳樹,長長的柳條柔嫩輕盈,像千萬條綠色的絲帶低垂着,在春風中婆娑起舞。

這一片片纖細柔美的柳葉,是誰精心裁剪出來的呢?

就是這早春二月的風,溫暖和煦,恰似神奇靈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絲絲柳葉,裝點出錦繡大地。

註釋

1.詠:歌頌、讚美。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子狹長,種類很多。該詩描寫的是垂柳。

2.碧玉:碧綠色的玉。這裏用以比喻春天嫩綠的柳葉的顏色如碧綠色的玉。

3.妝成:裝飾,打扮。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並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4.絛(tāo):用絲編成的繩帶。絲絛:形容一絲絲像絲帶般的柳條。

5.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體分成若干部分。

6.二月:二月,正是初春時節。似:好像,如同。

賞析/鑑賞

楊柳的形象美是在於那曼長披拂的枝條;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喻美人苗條的身段,阿娜1的`腰身,也是讀者所經常看到的;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碧玉妝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爲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絛”,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嫋嫋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南史》說劉悛之爲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齊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雲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這裏把柳條說成“綠絲絛”,可能是暗用這個關於楊柳的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一點痕跡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絛”,“綠絲絛”引出了“誰裁出”,最後,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製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徵,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啓示。從“碧玉妝成”到“剪刀”,讀者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一系列的過程。詩歌裏所出現的一連串的形象,是一環緊扣一環的。

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爲什麼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髮、互爲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採蓮賦》)之類的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裏,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象到這美人還未到丰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繫的。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徵,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幹,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襬上的絲帶。在這裏,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彷彿沒有什麼截然的分別。而且“碧玉”也有雙關的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與下面的“二月春風”恰相呼應——這是早春的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的時候。然而,更妙的以下兩句:“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爲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並使《詠柳》成爲詠物詩的典範之作。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讚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因此《唐詩箋註》雲:“賦物入妙,語意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