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知識到能力高校歷史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與探究論文

在當前高等教育教學體系中,實踐教學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在理論教學中,爲了鍛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而設置的課程內容,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於實踐,做到內化整合與外化提升。實踐教學是培養創新意識的關鍵環節,它與理論教學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理論教學着重於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實踐教學則是爲了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兩者之間可以看做是一種“知識”和“能力”的關係,具有一種不可分割的依存性。然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實踐教學又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一個薄弱環節,處於尷尬的境地,“知識”與“能力”並不能有效銜接,協調發展。作爲高等院校的“冷門”學科,歷史專業在面臨招生困難,就業不景氣等問題,其社會功用得不到有效發揮的情況下,如何適應時代要求,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深化實踐教學內容改革,探索多元的實踐教學模式,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由知識到能力高校歷史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與探究論文

  1 當前高校歷史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

一般而言,歷史專業實踐教學主要包括課程實習、課程論文、社會調查、田野考察、學年論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課外科研活動、競賽活動等。在教學中,實踐教學應該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緊緊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展開,既注重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又注意啓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然而,由於傳統教學模式的慣性影響,實踐教學在教育理念、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力量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制約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具體表現如下。

1.1 教育理念落後,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脫節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實踐教學應該保持其連續性,貫穿於大學教育的始終,與理論教學教學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但是,傳統的歷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對此重視不夠,教學中往往是“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內,輕課外;重知識,輕技能”,實踐教學被看做是一種輔助性工作,沒有置於應有的位置,缺乏對實踐教學內容的總體設計。這種缺失所帶來的後果,就是課程設置孤立,缺乏體系。雖然不少專家對高校的實踐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提出很多推進實踐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舉措。但是這種改革與探索,往往是對實踐類課程的局部改進,缺乏整體性思考。當前高校歷史學的專業課設置,分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實踐課。其中,實踐課課時比重在全部課程學時中佔的比例非常低。這種課程設置,往往又給人帶來一種錯覺,就是實踐教學應該屬於實踐類課程的範圍,專業必修課與專業選修課則應該是側重於理論教學。這樣一來,人爲割裂了兩者之間的有機聯繫,無法對實踐教學做出準確定位。

1.2 理論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存在侷限性

對實踐教學的認識不足,在理論教學中反映最爲明顯。桑兵教授曾談到:“大學本科階段的教學,已經相當程度地高中化,不僅以課堂聽授爲主,而且從形式到內容都是高中階段的延續翻版,學生學習的時間被大量規範化的課堂講授填滿,以至於很少有時間進圖書館系統讀書。”這段話,可謂一語中的,目前高校歷史專業的理論教學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是中學教學方式的延續。這種教學方法,基本上是一種“教師講,學生聽”的狀態,把教師視爲知識的傳遞者,教師按照教學大綱、講義進行知識的講授,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在考覈方式上,長期以來都是通過閉卷考試來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種教學流程,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分析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還會形成一種思維惰性。學生在理論學習中,形成的只是一種模糊的知識記憶,缺乏真正的理解與認識,學習興趣也無法提高。在教學考覈中,爲了應付考試,往往是死記硬背,照搬教材,甚至還出現連教材都不願意去翻,直接百度答案的情況。這種應試教育,不僅不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對知識本身的理解與掌握,也會形成很大誤區。

1.3 對實踐類課程理解片面,認識不足

目前學界對於實踐教學的研究,一般都是聚焦於實踐類課程的探索與改革,也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成績,但實踐教學課程的內容與形式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學年論文、畢業論文拼湊敷衍,畢業實習、專業考察流於形式,實習基地建設落後,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欠缺等。以畢業論文爲例,從課程論文、學年論文的不斷訓練,到畢業論文的開題、中期檢查、答辯等環節層層把關,這些制度性的規定已經構成一個完整的目標體系。但是,實際的結果卻不免讓人有些沮喪,很多學生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在畢業論文寫作階段,學生蒐集、檢索史料、解讀史料的功夫都有很大不足。寫作中,思路框架、行文邏輯、語言表達往往也晦澀難懂,更有甚者,乾脆直接複製粘貼,拼湊了事。問題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於對實踐教學認識上存在誤區,理解片面。本科生撰寫畢業論文的目的,是爲了培養、提高學生學術素養、科研創新能力,這也是對大學期間學生知識水平的一次全面考察。要寫出一篇令人滿意的畢業論文,需要一個不斷積累、訓練的過程。有學者指出:“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教會學生讀書,使其學會學習,從被動閱讀轉變爲主動閱讀,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實踐能力,是一個系統的工作,理論教學要與實踐課程教學相結合,強化能力訓練,有效的使“知識”轉化爲“能力”,纔有可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水平。

  2 優化高校歷史專業實踐教學的幾點思考

如上所述,專業基礎知識和綜合實踐能力是高等教育的兩大目標,兩者密切相關、相互依存,並不是對立的關係。對於高校歷史專業來說,只有改變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誤區,知行合一,學思結合,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係,做到理論教學中貫穿實踐訓練,實踐教學中體現理論指導,才能真正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切實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2.1 轉變觀念,構建開放性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主要是圍繞高校人才培養目標,重視學生問題意識與創新思維的`提升。要達到這個目標,就不能侷限於傳統教學模式的制約,要嘗試建立一種開放性、多元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實現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有機融合。對於如何構建這種教學體系,武漢大學曾經進行過很好的探索,提出“一體三翼”的教學模式,以創新性人才培養爲中心,從課程實踐、科研實踐、社會實踐三個方面展開實踐教學活動,“課程實踐環節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科研實踐環節重在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社會實踐環節則注重社會實踐能力的鍛鍊”。不過,目前系統探討實踐教學經驗的並不多,教育管理者也未充分認識到這種實踐教學體系在高校歷史專業中的重要性與適用性。因此,轉變觀念,制定新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融通,使兩者共同服務於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成爲推動實踐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

2.2 理論教學方法多樣化,形成實踐壓力機制

近年來,爲了改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的弊端,着眼於社會實際需要,研究者提出不少解決方案,主要是集中在教學方法的改進、現代化教學方法的利用上,但依舊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學方法改革上,一般所提倡的“研討式”、“研究性”教學,並不是說給學生指定一些書籍論文閱讀,然後讓學生輪流上講臺發言,最後教師再總結一下這麼簡單。實際上,教師在這個教學過程中,需要做大量準備工作。既要對自己專業領域有充分了解,能夠把一些新知識、新觀點引入課堂,也要對課程細緻規劃,對指定學生閱讀的資料認真選擇。在課程討論中,教師應該起一個嚮導作用,一方面注意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另一方面又不能包辦代替,對於學生不同的觀點,允許存疑、存異,以便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探索。

此外,由於這種“研討式”教學側重於學術性,那麼對於學生閱讀與思考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筆者在教學中曾對閉卷考試內容進行調整,把平時指定學生閱讀的資料納入考覈範圍,形成一種實踐壓力機制。這樣,學生即便是爲了考試取得高分,也會認真閱讀,這既有利於擺脫考試過程中死記硬背書本知識,也促使學生通過閱讀相關論著,激發實踐熱情,由被動的接受者變爲主動的參與者。

2.3 提高實踐教學認識水平,培養實踐教學隊伍

過去對於實踐類課程問題的分析,往往關注於一些客觀原因,如實踐類課程課時比重較小、師資力量不足、經費不足、實習基地建設滯後等問題,對於教師自身的實踐教學水平則重視不夠。事實上,教師作爲實踐類課程的引導者、實施者,其教育理念的新舊、教學水平的高低、是否具有創新精神與開拓意識,對實踐教學的成效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只有對實踐教學有一個全面系統的瞭解,強化實踐教學的基本技能與業務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實踐教學隊伍,才能承擔起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

總之,高校歷史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任務十分艱鉅,能否轉換思維,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對強化學生實踐能力訓練,有效的使“知識”轉化爲“能力”,培養具有開拓意識與創新思維的高素質人才,推動歷史學這類傳統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