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範文

《侍坐》結構首尾完整,形象較爲鮮明,通過對話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讀後耐人尋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雋,絲毫沒有斧鑿痕跡,卻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賢論志的圖畫。那麼《侍坐》的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範文

  一、教學目的:

1.領會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特點,瞭解課文寓說理於形象之中。

2.體會孔子的政治思想,瞭解《論語》。

3.掌握“如、方、作、撰、傷、與、讓、乎、爾”在文中的含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孔子“禮治”的思想。

2.難點:初步瞭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張

  三、教學時數: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998年全體諾貝爾獎獲得者共同作了一個宣言:如果人類在21世紀還想繼續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頭到兩千五百多年前,從中國的孔子那裏吸取智慧。孔子作爲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爲人類留下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實用。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溫故知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今天我們就通過學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篇課文來感受這位教育家的形象。

二、字詞注音:

饉j‹n(蔬菜不熟) 比bŒ(到) 哂sh‡n(笑) 俟sŒ(等待) 甫f“(章甫,古代禮帽) 相xi„ng(相當於“士”這一級) 莫m”(同暮) 鏗k…ng(擬聲詞) 冠gu„n 沂yŠ(水名) 雩y’(舞雩,壇名) 喟kuŒ(嘆息聲)孔子

三、及《論語》簡介:

孔子,春秋末期魯國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爲聖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即“出來做事”。曾周遊列國,晚年整理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到漢代以後,孔子的學說以成爲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於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全稱爲“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闢的言論成爲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後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五經》是指《詩》《書》《禮》《易》《春秋》。《論語》中的“子”特稱孔子。

四、解題:

侍坐:陪從尊長而坐,課文中指陪從孔子坐着。全文結構謹嚴,以“志”爲焦點,以孔子爲核心,由侍坐而問,由問而述,由述而評。文章記錄孔子和他的四個學生關於“志”的討論,寥寥三百餘字,寫出了孔子和他的四學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和志趣愛好,如子路的直率粗獷,冉有、公西華的謙虛謹慎,曾皙的從容淡泊以及孔子的循循善誘。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稱季路;曾皙,姓曾名點,字皙,是曾參的父親,父子兩人都是孔子的學生;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華,複姓公西,名赤,字子華。

五、課文串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 坐。子曰:“以 吾一日長乎

陪侍長者閒坐 因爲 大一點 比

以:介詞 乎:於,表比較

爾,毋吾以也⑵。 居 則曰⑶:“不吾知也⑷如 或 知 爾,

你們 不要認爲我在這裏就不說了 平日就 不瞭解我們 如果有人瞭解你們

毋以吾也:毋,不要。以,認爲。這一句省略了成份,還原爲“毋吾以於此而不言也。”

居:閒居,指平日在家的時候 則同輒 不知吾 如:如果。或:有人 爾:你們

則 何以 哉⑸?”

那麼你們打算做點什麼呢

以何 如……則……:如果……那麼……(如同若)

小結

翻譯以前學過的句子,注意句式特點

1.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2.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3.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4.何陋之有?(《陋室銘》)

5.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觸龍說趙太后》)

6.唯餘馬首是瞻。(《馮婉貞》)

7.唯利是圖(成語)

尋找規律和方法:

1.古代漢語的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2.古代漢語的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3.以結構助詞“是”、“之”提前賓語。

一、孔子啓發誘導學生言志。

孔子的話講了兩層意思:1.不要因爲我是你們的老師,年齡比你們大,你們就不敢講話。從而鼓勵學生敢於發表意見,大膽地談個人的理想——和藹可親,平易近人。2.指出他的學生平時認爲人們不瞭解自己,所以感到無所作爲,因而假設了一種情況,如果有人瞭解你們,你們該怎麼辦?從而啓發學生談出自己的想法——循循善誘。

  第二課時

子路率爾⑹而對曰:“千乘之國⑺,攝乎大國之間⑻,加之以師

輕率地 中等國家 夾在 中間 有別國的軍

率:輕率 爾形容詞詞尾,相當於然 乘:古代指四匹馬拉的車爲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72人,稱一乘。春秋戰國時期,戰爭以車戰爲主。當時十戶農戶要出車一乘,役夫兩伍(每伍5人),推算下來,千乘之國約佔地一百平方公里左右,屬於中等國家,象楚、晉等大國兵車多達四五千乘。 攝:夾 以師旅加之。師旅:古代以五人爲伍,五伍爲兩,四兩爲卒,五卒爲旅,五旅爲師。當時2500人爲師,500人爲旅,將師旅並舉,泛指軍隊。 加:加上 之:代詞,代千乘之國,作動詞的賓語。

旅⑼, 因之以饑饉⑽;由也爲之⑾,比及⑿三年,可使(之)有勇⒀,

隊來侵略它 接着國內又有饑荒 我來治理它 等到 老百姓 勇氣

因:接着 饑饉:《爾雅·釋天》“谷不熟爲飢,蔬不熟爲饉”,泛指荒年。 也:語氣助詞,用以舒緩語氣,無實義 爲:動詞 之:代千乘之國 比及:同義複詞,等到

且 知方⒁也。”

並且 爲人的道理

方:正道,是非準則

夫子曬⒂之。

夫子:《論語》中孔子門徒尊稱孔丘爲夫子 曬:笑

“求,爾何如?”

怎麼辦

如:做、辦,動詞 何如:怎麼辦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⒃, 求也爲之,比及三年,可使

方圓 或者 (的小國)

方:方圓 如:或者,連詞

(之)足民⒄。 如 其 禮樂,以俟 君子⒅。

使老百姓富足 至於那些 等待 來推行

足:使動用法,使……富足 如:至於,連詞 其:那些 禮樂(yuˆ):禮和樂的合稱,指禮樂教化 俟:等待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⒆。宗廟 之事⒇,如會同(21),

不敢說能勝任 諸侯祭祀祖先 或者是諸侯會盟,共同朝見天子

焉:指示代詞兼語氣詞,指下文作小相的事 宗廟: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借代 如:或者,連詞 會:諸侯會盟 同:諸侯共同朝見天子

端章甫(22), 願爲小相(23)焉。”

穿着禮服,戴着禮帽 希望做儐相

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禮服,名作動 章甫:古代禮帽,用布制,名作動 小相:即儐相,古代祭祀或盟會時的贊禮、司儀的人。分卿、大夫、士三級,小相是儐相中地位最低的“士”一級 焉:語氣詞,表陳述

這裏寫了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學生的回答。他們雖然在態度上有輕率和謹慎的`不同,但回答的都是治理政事的一些辦法。所以孔子除了笑子路的態度不夠謙虛外,對他們的回答都未置可否。

這三個學生的答話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孔子怎樣表態?

子路性格直率、粗獷,他提出一個遭受內憂外患的國家,如經他短期治理,可收到強烈的效果(使人民勇於作戰,懂得道理)。態度是很不謙虛的,所以孔子微笑一下。冉有、公西華的態度比較謙虛、謹慎,儒家認爲治國的最高標準是以禮治國,那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冉有說,他能使人民在經濟上富裕,至於以禮樂治國,自己做不到,要依靠君子,這比子路的“且知方也”要謙虛得多。公西華要做小相,在“宗廟之事”和諸侯之間“會同”的時候進行“學習”和“服務”,這個態度當然就更謙虛了。但是三個人共同的都是要參與政治。孔子對三個學生的回答,當場都未置可否。

“點,爾何如?”

鼓瑟希(24), 鏗爾(25),舍瑟而作(26),對曰:“異

彈奏瑟的聲音漸漸稀疏,接近尾聲 鏗地一聲 把瑟放下,站起來

希同稀 鏗:象聲詞,鼓瑟的餘音 爾:象聲詞詞尾 舍:放下 作:起

乎三子者之撰(27)。”

個人 才能不同

乎:相當於“於” 者:語氣詞,錶停頓 撰:才能,指爲政的才能

子曰:“何傷⑴乎?亦 各言其志也!”

有什麼關係呢 只是

何傷:何妨,疑問代詞作動詞的賓語,賓語前置 亦:副詞,只是

曰:“莫春者⑵春 服 既 成⑶,冠者⑷五六人,童子⑸六七人,

陰曆三月 春天的衣服已經穿上了 (我願意和)成年人 少年

莫同暮 者:助詞 成:定,穿上 冠者:成年人,古時候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就是成年 童子:二十歲以下的人

浴乎沂⑹,風乎舞雩⑺,詠⑻而歸。”

洗浴 沂河 吹風 唱着歌回家

乎:相當於“於” 浴乎沂:祓濯(f’zhuŽ)古代爲消災去邪而舉行的一種儀式,通常於三月三在水邊舉行。常見的方式是薰香沐浴 沂:沂水,在今山東曲阜縣東,當地有溫泉,所以暮春三月可浴 風:吹風,名作動 舞雩:臺名,是魯國求雨的壇 詠:唱歌 歸:歸來,回家

夫子喟然⑼曰:“吾與 點也⑽”

長嘆一聲 贊成 (的看法)

喟然:嘆息的樣子 喟:嘆息聲 然:助詞 與:贊成 也:嘆詞

以上是第二部分,寫了四個學生的答話。理解這段的關鍵在於孔子的喟然而嘆。孔子極想入世行道,但終不得志;他又不肯犧牲自己的主張求取功名利祿。所以他曾經跟顏淵講過一句話,叫做“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意思是如果有人任用我們,能夠推行自己的主張,那就竭盡全力做一番事業;如果沒有人任用我們,那就退身自隱,與世無爭。因此他單單讚賞曾皙的話,這與孔子當時的處境和心情相契合,所以孔子讚許他。也有人認爲曾皙的話,描繪了一幅“太平盛世圖”:民風趨淳,民德歸厚,天下太平——這便是曾皙的目標和理想,只不過他用暗示的方法講出來罷了。這跟孔子的“仁政”“禮治”“教化”等政治理想完全合拍,加之話又說得那麼雍容委婉,所以孔子不由自主地歎賞起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所表現的儒家政治“圭爲”的積極進取精神,集中體現在曾皙的“志”中,這是本文的思想核心。

曾皙答話的動作爲什麼比較詳細?他的答話與前三人有什麼不同?

寫曾皙的動作比較詳細,寫子路等三人回答問題表述志向時,曾皙正在鼓瑟,表現他的志向高潔,淡泊於功名;突出他與子路三人的相異之處。爲寫曾皙的特殊志趣,從而引起孔子的感嘆和讚賞張本。子路三人雖講法不同,但都是爲政;而曾皙認爲在亂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潔身自好。

三子者出,曾皙後。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離開 走在後面 那 怎麼樣

者:助詞 後:名作動,走在後面,落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⑾!”

也已矣:三個語氣詞連用,重點放在後一個詞上

曰:“夫子何哂由也?”

笑子路

曰“爲國以禮,其言不讓⑿,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⒀?

難道冉有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

以禮爲國:以:介詞,用;爲國:治理國家 讓:謙讓 唯:句首助詞,幫助表示判斷是非

邦:國家,這裏指國家大事 也與:兩個語氣詞連用,表示肯定的反問語氣,重點在與,與同歟:嗎

安見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

怎見得 祭祀

安見:怎見得,用着狀語表反問 者:語氣詞,相當於呢 宗廟:名作動

會 同, 非諸侯而何⒂?赤也爲之小, 孰能爲之大⒃?”

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 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 做一個小相 那麼誰能做大事呢

會同:名作動 非……而何……:不是……又是什麼…… 小:小相 大:大事(治國爲政)

爲之小:雙賓語,之代諸侯

第三部分,孔子對三個學生的評論。

孔子的思想很複雜,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這就要從本文中孔子的言語、行動上去分析、瞭解。“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是孔子肯定了三個學生言的是“志”。從語言內容上看“亦各言其志”明言他們談的是“志”;從語言的語氣上看,“也已矣”三個助詞連用,加強了肯定語氣。

孔子對三個學生是怎樣分別評論的?

孔子肯定三個學生都有治國的才能。子路要以勇治國,態度又不謙虛,所以直接指出笑他的原因;冉有要以富治國,孔子用兩個反問句肯定他要得國而治;公西華要做小相,孔子以三個反問句肯定他要得國而治,並肯定他具有這種才能。

孔子肯定三人有治國才能,那爲什麼要說“吾與點也”?

三人講法雖不同,但都要爲諸侯治國,跟孔子主張以“禮樂仁義”治國的“禮治”不同,只有曾皙的話,跟孔子的“用之則行,去之則藏”的話合拍,因此深得孔子的讚賞。

六、作業

[練習]第二題、第三題。

七、補充作業:

1.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加點的詞:

⑴以吾一日長乎爾(相當於“於”,譯爲“比”)

⑵攝乎大國之間(相當於“於”,譯爲“在”)

⑶異乎三子者之撰(相當於“於”,譯爲“跟”)

⑷浴乎沂,風乎舞雩(相當於“於”,譯爲“在”)

2.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爾”的用法:

⑴子路率爾而對曰(放在形容詞後,相當於“然”)

⑵鼓瑟希,鏗爾(放在擬聲後,相當於“然”)

⑶爾何如?(代詞,你)

3.翻譯學過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⑴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如果,連詞)

⑵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至於,連詞)

⑶宗廟之事,如會同。(或者,連詞)

4.翻譯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計算面積的單位,縱橫各一里)

⑵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準則)

⑶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方形)

⑷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正,才)

5.翻譯下面句子,注意“與”的用法:

⑴夫子喟然曰:吾與點也(同意)

⑵唯求則非邦也與(語氣助詞)

⑶失其所與,不知(結交、親附)

⑷遂與外人隔絕(和)

⑸生三人,公與之母(給予)

6.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加點詞的用法

⑴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章:名詞作動詞,穿着禮服。甫:名詞作動詞,戴着帽子)

⑵鼓瑟希,鏗爾(鼓:名詞作動詞,彈奏)

⑶三子者出,曾皙後(後:名詞作動詞,落在後面)

⑷浴乎沂,風乎舞雩(風:名詞作動詞,吹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