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通用1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通用15篇)

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 1

我歎服於季老的讀書精神及治學態度。文中季老雖無驚人之語、駭聽之言,但字裏行間、文墨深處無不彰顯一代大師筆書不輟的研習精神及孜孜以求的學術素養,書中季老對求學經歷的描述樸實平易、感發真情;對治學之道的闡述旁徵博引、深入淺出,在看似素簡的語言中屢屢道出實言真語,給人以徹悟之感、發人深省,甚至令人心嚮往之,篇篇皆佳文。

季老以學者自居,梵學成就近乎泰斗之尊,國學修養等同大家之範。聽季老論人生,信筆拈來,娓娓道出,以近於期頤之歷練與心態,平和麪對人世問的種種苦難,深於情,而不矯揉造作;明於理,而以平實樸素筆調發之,給人以啓迪與心靈的撫慰,實爲當今世人之典範。

季老愛書、讀書、做學問、作文、做人都堪稱典範。無論是做學問、寫文章還是做人,但求一個“真”字。

比如學外語,一切奇技淫巧、速成法門過後,最終還是靠勤學。基本語法弄懂以後,就可以拿着詞典、拿着語法書讀原著了。(德國式的實踐教學法)

比如做學問寫文章,拒絕一切空話套話、言之有物。最好能做到每一句話都有根據。

比如做人,不要過分謙虛,人貴有自知之明,過分的謙虛也算得上虛僞了。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每一代人僅僅是歷史上很微小的一環,雖然微小也有其價值和作用。

對於一個人來說,精神領域的歸宿原本是至關重要的,但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關乎心靈和信念的方面內涵似乎被淡化了。社會到處充斥的拜物慾和貪享欲,並正在同質化一批又一批心智不堅的人們。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也許不具備傳播道義和維護真理的.能力,但至少自己應有所認識和警醒,做到潔身自好、出淤不染。

讀過季老的書後,靈魂彷彿得到淨化和昇華一般,使我對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了重新的審視。季老的研讀精神和人文風骨深深的打動了我。學海無涯、學無止境,唯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的提升,以致於具備了真才實學,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意義的人、對人類有貢獻的人。就以一首季老書中引用的詩來描述吧: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 2

打開季羨林老先生的《讀書與做人》一書,首先就被季老獨特的自序吸引了。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懷着對大師的敬仰,我一個月內讀完了此書,頗有感觸。全書分爲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讀書,第二部分,做人。季老文筆樸實,他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如與讀者面對面娓娓道來,介紹了季老一生的讀書求學經歷,在國外十年寂寞的留學苦讀生涯,對學問的苦苦追求過程,及爲一部分別人的著作作的序。因爲這是個讀書交流會,我就把自己得到的一點體會與大家分享一下。

關於第一部分讀書,我總結了以下幾點:一是,多讀書。現代社會的人對網絡的依賴性越來越大,而離傳統意義上的讀書卻越來越遠。古今中外讚美讀書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勝數。知識改變命運,知識改變氣度,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永遠不停地向前邁進,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季老之所以能成爲大師,就是在於他對書籍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我們總是抱怨工作忙或是瑣碎的家庭事務纏身,沒時間看書,這就是我們的時間利用有問題了。時間就是生命,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而且時間是一個常數,對誰都一樣,誰每天也不會多出一秒半秒。這就看我們如何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了。第二,做學問一定要有嚴謹的作風。我們雖然不會都成爲學術專家,但是第一文庫網季老做學術嚴謹、細緻的'作風是我們每個人在工作生活中應當學習借鑑的。這一點和他在德國留學十年有關係。德國人一向以嚴謹、細緻著稱,一篇好的學術論文要用幾年的時間蒐集資料、整理資料,使之條理化、系統化,寫出提綱,成文,最後還要將論文從頭到尾認真核對,把論文中引用的大量出處重新覈對一遍,不讓它發生任何一點錯誤。讀到這,我想到了我們的禮賓接待工作,也是要求嚴謹、細緻,容不得半點馬虎,還有我們的調研工作,一篇好的調研文章的出爐,離不開大量的資料蒐集、整理、篩選、類比,最後形成自己的文字。第三,外語的學習。這也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季老一生熟練使用英語、德語,並掌握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多種在我們看來是天書的古代語言,興趣是第一位。至於有何捷徑,還是勤奮。同時,要儘快接觸原文,勤查字典,並且要隨時注意語言的變化。

作爲一名語文教師,首先我們要廣泛地閱讀,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其次,要精讀自己本專業的書。在自己的研究領域要有所深入,而不是淺嘗輒止。讓我們在讀書中找到樂趣,爲自己的教學需要而讀書,爲提高自己的素養而讀書。做一位學生喜愛的老師。

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 3

金山鎮石埠國小 韋玉華 “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的話,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先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進步,靠的就是能讀書又寫書的本領。”季羨林先生在書中這樣寫道,樸實中透露着一位學術大家的睿智。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中,精選了季先生對讀書、做人、治學以及對平生師友的回憶文字和探討做人處世之道的散文、隨筆六十餘篇,反映了季先生的學術精神與人格魅力。初讀全書後,我在第一部分“讀書”的淺薄體會是:

一、養成多讀書的良好習慣。

知識改變命運,知識改變氣度,季老之所以成爲大師,正是他擁有對書籍孜孜不倦的追求,養成了終生讀書、常年學習的良好習慣。當今,隨着高新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們越來越依賴網絡、手機、iPad等電子媒介,卻越來越遠離了傳統意義上的讀書。爲此,像季老那樣養成多讀書的良好習慣,無疑是我們摒棄“人浮於事”的當務之急。

二、合理分配好讀書時間。

時間對任何人是一個固定的常量,絕不會厚此薄彼。我們經常抱怨公務繁忙或家庭瑣碎等事務纏身,沒時間看書,其實只是我們迴避問題的託辭和惰性在作怪,關鍵在於看我們要如何合理分配好讀書時間,盡一切可能擠出時間多讀書、讀好書,日積月累必將有所收穫,仰望守住屬於自己頭頂的一片晴朗星空。

三、培養治學嚴謹細緻的作風。

季老做學問嚴謹、細緻的作風,是我們每個人應當學習借鑑的。他的學術論文往往要耗費大量時間從事資料的蒐集、整理等基礎性準備,然後再寫出條理化、系統化的提綱,直至立論成稿,最後還要反覆校對,不讓它出現任何差錯。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應如同治學,不斷修煉好“嚴、細、實”的作風。

四、養成勤奮讀書的良好習慣。

書中,季老借用魯迅先生一篇文章中的一則笑話:一個江湖郎中在集市叫賣治臭蟲的.妙方,有人出錢買下妙方紙卷,剝開多層外包裝後打開一看,妙方只有兩個字“勤捉”。一笑之餘,頗爲耐人尋味,任何事情都是相通的,那就是“業精於勤”。

讀《讀書與做人》一本好書將會成爲一個美好的回憶,書帶給我們無限的勇氣,帶給我們奇妙的智慧,帶給我們悠遠的憧憬。在有限的時間內,一種思想的滲入、一種精神的感染不會終止,當我從文字中走出來的時候,我彷彿成爲一位智者了。逝者已去,精神與思想猶存,當放下這本書的時候,我相信有另一本書正在開啓,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延續。

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 4

《讀書做人》這本書一直像磁鐵一樣吸引着我,而我也把它當成了自己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這本書選編了衆多震撼人心的故事,通過一個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其中,我最喜歡《心裏的父母》這篇文章,因爲它喚醒了我那顆塵封了已久的感恩之心。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三年級國小生裘里亞的故事。裘里亞家很窮,一家人的生活重擔都壓到父親的肩上。父親白天在鐵路當僱員,晚上還要替人抄稿子。裘里亞提出要幫父親抄,父親怕耽誤他的功課,堅決不同意。他就趁晚上父親睡熟後偷偷起來抄,因此耽誤了自己的功課。父親不知道孩子成績下降的原因,責罵了他。他默不作聲,忍受着責罵,繼續偷偷幫父親抄搞子。直到一天,父親發現了真相,非常懊悔,從此更加疼愛,關心自己的兒子。

讀完這個故事,我爲文中濃濃的父子親情感動,更爲裘里亞的孝行和懂事而動容。我比裘里亞大了整整三個年級,卻只知從父母那裏索取而不知爲一直深愛着自己的父母做點什麼,想想真是太令人汗顏了。

記得那天中午放學回到家,我一見飯沒做好,就耍起了小姐威風。不問三七二十一就向剛剛從田裏回來的媽媽大吼大叫,媽媽沒有說什麼,默默地走進了廚房,不一會便做好了我最愛吃的'蛋炒房。我端起了飯全然不顧身邊又累又餓的媽媽,三下兩下吃完後,轉身上學去了。

《心裏的父母》讓我懂得了爲人子女者,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應該從小就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愛他們,感謝他們爲我們付出的一切!

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 5

讀罷季羨林先生的《讀書與做人》一書,感觸最深的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一文。季老先生從批評當代人歪曲的價值觀談起,通過對自己生活經歷的回顧,站在人類發展的高度給出了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最終答案——對於“人類發展承上啓下、承前啓後的責任感”。讀罷此句,頓覺季老先生眼中的人生意義與價值與古人所講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有異曲同工之妙。

私以爲,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人生大抵可分爲三種:一是有開天闢地之遠見卓識,以思想改變人類發展軌跡;二是懷經國濟世之雄才偉略,以技術改變人類生活模式;三則憑庸常之才智,度庸常之歲月。人生際遇不同只是庸常程度的差異罷了。我們都希望自己是前兩者,憑藉一己之力,創造人類世界的鉅變,青史垂名。遺憾的是,我們中絕大多數是後者,困於世俗,疲於度日。

有人可能會說,既然如此人生何必認真?進而將及時行樂、玩世不恭的“享樂主義”奉爲人生真諦。這種人顯然只是看到了兼濟天下的難得,而未能看到獨善其身的可貴。人生而獨特,每個人都有着區別於他人的才能,也都有着異於他人的缺點。這些才能與缺點在人生之初的一段時間內,由於認知能力的侷限無法被我們發現,甚至有些人終其一生都無法發現。

然而,正如蘇格拉底所言,我們與生俱來的使命就是自我認識,以及建立在其基礎之上的自我完善。對自我的不斷追尋、不斷完善就是生命意義的全部內容。經過不斷揚棄所塑造的嶄新自我,就是一個人獨特的生命符號。紀伯倫曾寫道,“我曾七次鄙視自己的靈魂:第一次,當它本可進取時,卻故作謙卑;第二次,當它在空虛時,用愛慾來填充; 第三次,在困難和容易之間,它選擇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錯,卻藉由別人也會犯錯來寬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軟弱,卻把它認爲是生命的堅韌; 第六次,當它鄙夷一張醜惡的'嘴臉時,卻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側身於生活的污泥中,雖不甘心,卻又畏首畏尾。”這一次次對靈魂的深刻拷問,是對自我追尋、自我揚棄最精彩的表述。

把自我發現作爲人生的終極意義,人生中所有看似平淡無奇的活動都可以統一於這個終極意義。人的自我發現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並且一定要通過大量的社會實踐才能實現。在工作中,我們能夠發現自己的優勢與短板,將提高效率和人類生活幸福度作爲自我提升的方向標;在家庭生活中,我們學習如何扮演好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兒女父母的角色,讓上輩人生活幸福、讓下代人素質提升;在朋友之交中,我們感受人與人之間最誠懇的情感互動、最真摯的人文關懷。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變得有意義,每一天都變得重要而特別。就像我現在寫這篇文章,簡單地書一書陋見,不求文筆暢達,但求自圓其說。即便如此,能夠有所感悟,無論正確與否,也算是人生的思考,也會成爲我獨特生命符號中或深或淺的一筆。

有人可能要問,“獨善其身”僅僅關注自我的認知與完善,是不是僅有燕雀之心而無鴻鵠之志,犯了個人主義的毛病。的確,獨善其身確是因能力所限,那些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大事件就留給達者們去完成吧!然轉念一想,如果人個個都能做到獨善其身,人類的自覺性和自律性不就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人類文明豈不是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嗎?別忘了,一滴海水其實就是整片大海。我想,季老先生所言“人類發展承上啓下、承前啓後的責任感”大抵就是這個意思吧。

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 6

古語云“書非借不能讀也。”說的是人們的一種讀書的心情。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在萬事都講效率的今天,一種科學的讀書觀顯得尤爲重要。

很多人讀書是爲了考試,爲了敲開自己理想的職業的大門。也有很多人是爲了陶冶情操。前者似乎有點功利,後者又太閒散有學而不思之嫌疑。那麼我們怎樣才能獲得一種好的讀書心態呢?

記得剛上班時的讀書心情——貪多務廣,急於求成。認爲簡單的內容浪費時間;難一點的.內容又一知半解。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讀物並遊刃有餘。每次讀文學和語言學時我都會拿着時鐘規定好讀完的頁數,於是一陣猛攻。雖能樂在其中,但每逢讀完心裏總是空落落的。可當我再次研讀起此書時卻發現它自有它的妙處。不敢再妄自菲薄批判它總用簡單的語言在描述。

由此可見無論何時做人都得謙虛。對於自己不明白的事不要強詞奪理。在這個世界上多一些理解就會多一些美好。讓我們以讀書爲例,好好地總結一下做人的道理吧!

很多典故里的有才之士因恃才放曠丟了性命,於是後人緊記謙字,生怕重蹈覆轍。可是很多人卻不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一個人的人生無論多麼瑰麗,他也不能心生傲氣。畢竟無論是在社會上還是在集體中“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一個社會應該是大多數人的天堂,不然,它將無美好可言。讀書境界都能如此這般,又何況漫漫人生中的做人呢?罷筆只能感嘆學到老活到老纔是讀書做人之真諦。

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 7

本學期,學校領導組織大家開展了讀季羨林《讀書與做人》活動。久聞季老之名,他是一位潛心研究的國學大師,樸實無華的形象,正直務實的人品爲我所景仰。讀了他這本着作之後,更多的是靈魂震撼,精神的洗禮。下面談談自己讀後的幾點體會。

翻開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季老純樸的照片,後面緊接着是季老自己作的序——“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他引用張元濟先生這句簡單樸實的話作爲序首,可見他將讀書看得十分重要。以此審視自己,才發現自己真是差得遠了,我有多少時間是用來讀書的呢?總以工作生活忙碌推託,淡化並遠離了讀書,而季老一生以讀書爲樂,讀了無數好書,頓感汗顏。作爲一名教師,你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僅靠原有那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當今的.信息化社會,科學技術在迅猛發展,知識的更新變化加快,要靠自己平時不斷地探索閱讀,既要博覽羣書,又要在浩瀚如海的知識中,選擇閱讀自己有用的東西,積蓄在腦庫裏,到教學時,你才能根據需要打開閘門,讓源源不斷的知識泉水流進學生的心田。身爲教師,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因此,我們需要教育的“活水”,而“活水”就在書海之間。由此可見,讀書對於我們教師而言,是最基本的素養。讀書,能改變教師的精神、氣質和品性;讀書,能夠使教師不斷增長教育智慧;讀書,能使獨創的方法閃耀睿智的光芒、充滿創造的快樂;讀書,能實現教師教師的自我提升和生命的昇華。

本書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讀書,第二部分做人。其實,讀書與做人是完全統一的。

“做文先做人,學問即人生。”季老關於做人的思考是深刻的。在他的文章中,處處可見一位長者,如同家長朋友在家聊家常,讓人有潤物細無聲的感覺。當我們在擔心現代難出大師的時候,卻見大師多得是。有自封的,學生捧的,也有名副其實的。季老卻不喜歡人家稱他是大師。其實,在每個人心中都有個標尺,誰已經成爲了大師已經變得心照不宣。他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蘊含着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裏,我們讀懂了他的人生,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我們。還有他特立獨行的但是大衆認可的做人理論:“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人生於世,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

一、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那也稱之爲”天人關係“;

二、人與人的關係,也就是社會關係;

三、人自己的關係,也就是個人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問題。

這三個關係處理好,人就幸福愉快;否則就痛苦。”“時光流失,一轉眼,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活得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預算。有人說,長壽是福,我看也不盡然。人活得太久,對衆生的相,看得透透徹徹,反而鼓舞時少,嘆息時多。”“大家都能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來從事學問或幹事業,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樸實無華,娓娓道來,邊看邊點頭,邊看邊反思。

平平淡淡做人,踏踏實實做事,讓讀書成爲生活的一部分,爲了下一代,也爲了自己。通過讀書讓浮躁的心靈變得平和而充實,寧靜而致遠……

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 8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夕陽之輝。個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斷提高,與其始終如一的學習是分不開的,知識是沒有窮盡的,堅持學習讓人始終處於不敗之地。所以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作爲一名教師就更應該有孜孜不倦的態度,要在書中汲取營養。

寒假中,我讀了季老的《讀書與做人》一書, “一本好書,良師益友”的箴言再次迴響在耳邊。季老在本書中用最通俗的語言闡述一個最深刻的道理,即讀書與做人是完全統一,密不可分的。在我們一生當中,讀書是一個重要的過程,而做人則是一生的事業。好好讀書,真誠做人,應該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追求。

季老通過他的書告訴我“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正如他所說:“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能讓人愛國、愛鄉、愛人類、愛自然、愛兒童,愛一切美好的東西。”這些真誠話語,使我深深體會到:讀書可以明智,可以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站在更高的高度來看問題,從而少犯錯誤,少走彎路。現實中我們總是說工作太忙,沒有時間讀書,季老的一席話讓我很是慚愧:“時間是一個常數,對誰都一樣,誰每天也不會多出一秒半秒。時間尤其珍貴,要爭分奪秒,但個人處境不同,對一些人來說就有一個怎樣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問題。”是啊,不是沒有時間而是想不起讀書,在今天這樣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經常出現在每個人的'身上。我們做教師的就更感受頗深了,我們要清醒地看到,“終身職業”的時代已經結束,“終生學習”的時期已經開啓,我們必須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全面提高自身素質。不能爲自己找藉口,今後我要學習傳承季羨林先生珍惜時間的“邊角廢料”,把藉口化作動力。作爲教師,我們肩負着傳承智慧,承上啓下的重任,所以我們教師更應多讀書,把讀書當成一種心靈之旅,當成一種和古之先賢、智者名士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交流的過程,當成人生的一種態度,當成一種充實更新知識的重要方式。我認爲我們應從兩方面入手:首先我們要廣泛地閱讀,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其次,要精讀自己本專業的書。在自己的研究領域要有所深入,而不是淺嘗輒止。不斷充實自己,與時俱進,爲提高自己的素養而讀書,厚積而薄發,努力做一位負責任的老師。

這本書的第二部分的主題是做人,相對第一部分的讀書,我認爲更有現實指導意義。書中,季老結合自身人生觀、處世觀、享樂觀、長壽觀及道德觀等方面的見解與讀者共享,讓人從閱讀中受到啓迪和感染,書中說:“能夠百分之六十爲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爲自己着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 季老的諄諄教導使我堅定了做事、做人的標準和籌碼。人活着不要爲名利所困,首先要用真心、真情對待身邊的人,有困難伸出手幫助。其次,人與人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即便被別人誤會也要學會換位思考;即便別人的做法不合自己的意,也要想想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別人也不接受。我一定會牢記,做人要真誠、寬容,多爲別人着想。今後的工作中我會多些知足,多些有爲,多些敬畏,多些真情,多些實意,多些容忍,授人玫瑰,手有餘香,我要把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放在承擔對社會有益的責任上。

書能怡情,書能養性。業餘時間,置心於一方書的天地,與書相知,任思緒翩躚,人的心靈會一片祥和、明淨與曠遠。讀完季老的《讀書與做人》,我的心靈再次得到淨化,有了更加明確的方向,懂得了怎樣在今後的人生路上綻放青春的美麗,爲了無悔的人生不停地奮鬥,體現人生的價值,感受生命的精彩。學海無涯、學無止境,唯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的提升,今後,我一定多讀書、讀好書,不斷完善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做一個稱職的教師,爲教育事業的蓬勃健康的發展貢獻自己所有力量。

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 9

做人之道,對於我這樣半大不小的少年來講,無疑是一個高深的話題。可是,本來對該如何做人只是一知半解的我,在讀了它之後,也逐漸對做人有了新的認識。它是什麼呢?它呀,是一篇論點明確的的議論文:《說做人》,大家也一定很好奇,這樣一篇能夠讓人在讀了之後,便有一種撥開雲霧見陽光的清晰感的好文章,內容會是何等的精彩呢?別急!慢慢看下去,你的迷惑就能解開了!

“做人並不難,但有些人總是不同意。因爲那些說做人難的人整日把自己裝在套子裏,套子外面雕着精美的人像,套子裏卻是令人窒息的空氣。”、“僞善的人須時時戒備着,惟恐一不小心露出馬腳;僞善的'人又時時在擔心着,害怕自己的醜臉被人識破;僞善的人還時時緊張着,暗中監聽着別人的言語,從別人的口風中,猜疑着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這樣,他的思想總是得不到休息,如此做人,豈能容易!”、“做一個真正的人,就應該在大言不慚和矯揉造作之間保持等距,既不誇誇其談,也不忸怩作態。”、“總而言之,要做就做一個有骨氣、有脊樑的堂堂正正之人!”。以上,就是文章《說做人》的大概內容。此文的作者筆風尖銳,就着做人難不難的問題發表看法。先指出做人難在於虛僞;然後,論述做人並不難,關鍵在於“對別人坦白”、做“賢人”、做真正的人。厲害啊,一舉兩得,既告訴了我們該如何做人,又道出了表裏不一之人的可憐之處。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在深思。我並沒有資格去指責僞善之人的虛僞,因爲其實我自己跟他們一樣,一直在以假面目示人:有一次,我的同班同學劉穎娜來我家裏玩。在參觀我房間的時候,不小心打碎了我放在桌子上的珍貴海螺。當時我很傷心、很生氣,甚至想上去打劉穎娜一頓,但是顧及到劉穎娜的班長身份,我還是強忍住憤怒假裝大方地對她說:“沒關係,沒關係,打碎了還可以再買。倒是你,有沒有被剛剛飛濺起來的海螺碎片傷到啊?”……想到以前,我自嘲地勾了勾嘴角,之前,自己還真是虛僞啊。

不過,在讀了《說做人》之後,我已經懂得了做人之本。在這裏我誠懇地告誡大家一句:做人就得站直,挺起脊樑,做一個正直的人!

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 10

《史記》是中國汗青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爲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列傳的一種,重要記諸侯之事。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原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結這部鉅作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十分佩服,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僅僅評釋誰的作品罷了。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開端沒有結實書名,相同一般稱爲“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原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端,“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爲“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啓超謳歌這部鉅作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粹術腦筋變遷之形勢》)。魯迅譽之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華文學史綱》)

司馬遷的爸爸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希望沒有完結,臨終要司馬遷完結其夙願。厥後,司馬遷繼任爸爸太史令之職,開端寫《史記》,十多年後,總算完結。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點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根究的天人之際,並非認可天的隱祕氣力反而器重天人之間關連的演變,然後相識“古今之變”的要害,根究出汗青動態成長變革的層面,終極完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重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馬遷爲了承繼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結撰述《史記》的宏願。司馬氏世代爲史官,司馬談同心專注承繼祖先久絕的世業—太史令,重現孔子撰述《年紀》的精力,收拾和敘述上代汗青。《隋書?經文志》說:“談乃據《左氏年紀》、《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年紀》,接厥後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談成心承繼編訂《年紀》往後的史事。漢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舉辦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爲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爲畢生之憾,憂憤而逝世。他逝世前將遺志吩咐兒子司馬遷說:“本日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餘逝世,汝必爲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答覆道:“小子不敏,請悉論祖先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爸爸的遺志完結史著。而《史記》以《封禪書》爲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馬遷想承繼《年紀》精力。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說::“祖先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年紀》、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表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年紀》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往後的史事就沒有齊備的史乘紀錄。司馬遷是紹繼《年紀》,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及太始元年改歷下限,編撰史記。但是,司馬遷承繼《年紀》,不但是要形式上秉承周公以來的道統,並且是器重《年紀》的性質,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年紀》,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置疑,明是非,定夷由,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年紀》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年紀》。”可見司馬遷對“年紀之義”和“年紀筆法”心儀已久,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年紀》駁斥精力,撰述《史記》。

三、司馬遷要擔負史家責任。據《後漢書百官志》載,“太史令”僅僅俸祿六百石的小官,責任僅在於圖籍,掌管星象地輿,最多也僅僅記載上代及當代事變,並無著作的責任。但是,司馬談和司馬遷明顯不滿意於“拾遺補蓺”。司馬談早有收拾上代汗青的謀劃,悵惘卻“發奮而卒”,臨終前吩咐司馬遷,認爲“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逝世義之士”甚多,身爲太史令,有完結論載上代汗青的使命。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身世爲太史的責任說:“且餘嘗掌其官,廢明聖大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醫師之不述,隳祖先之言,罪莫大焉。”因而,司馬遷同心專注秉承祖先間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議撰述《史記》。在《報任安書》中亦吐露著作《史記》的方針,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責任。

《史記》是一部貫串古今的通史,此公告事始於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不斷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中國古代三千年擺佈的汗青。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紀”是全書提要,按時代記敘帝王的言行政績。“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書”則記敘準則成長,觸及禮樂準則、地輿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輿等諸方面內容。“世家”記敘後代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蹟。“列傳”是重要人物列傳。此中的本紀和列傳是主體。

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 11

前段時間看了季羨林季老的《讀書與做人》,這是季老在80多歲時對自己讀書和治學生涯的回憶,以及探討做人處事之道的隨筆等的合集。季老的文字,真實,簡單,卻不失哲理,讀季老的書,就如這位慈祥的老人在你耳邊輕聲的講述着往事,但又時刻能感受到其中的諄諄教誨。

書中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讀書,第二部分是做人。季老在本書的序中,引用了張元濟先生的一句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他說,書籍時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藏,後一代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人類才能不斷的向前進步,因此,我也就讀書這一部分寫一下我讀後的感想。

書中,季老回憶了年輕時在清華的讀書經歷以及在德國的留學經歷,在清華時,他經常光顧的就是圖書館,清華圖書館藏書豐富,借書也極爲方便,每每進入圖書館,他都會立即爲書香所迷,沉浸其中。後來去了德國,除了正常的學習之外,他業餘的時間,都用來讀書,從季老在書中的表述,我有了一些啓發,就是爲什麼讀書,如何讀書,以及如何將讀書感受到的'東西運用的生活和工作當中去。

首先:爲什麼讀書。正如季老在序中所述,書籍是文化和智慧的載體和延續,我們只有通過讀書來積累我們的知識,開拓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閱歷。

其次,如何讀書。如今,書籍種類繁多,範圍極廣,我們在閱讀時就需要有所選擇,有些書適合瀏覽,有些書就需要細讀,多讀。我們揚子毅道一直提倡創建學習型組織,公司不斷的會推薦給我們很多好書,這個就大大的提高了我們閱讀選擇的效率,可以更好的有的放矢的進行閱讀。同時,要帶着思考去閱讀,品味書中的奧祕。

最後,學以致用,要將書中的感受融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對於這一點,我認爲佳毅一定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閱讀書籍的數量和頻次之高,我們一直難以望其項背,更重要的是每讀完一本書,他都能寫出他的想法和感悟,同時能結合到工作中的不少實例,給人以指導。

古人說:活到老,學到老。樊登也在他的節目中教導大家要學會終身成長。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追趕時代的步伐,而讀書,是不斷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總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 12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後感 季羨林的讀書與做人這本書,讓我體驗了好幾把不禁掩卷而思。

就衝着引導讀者思考這一點,我覺得這本書很值得一讀,首先其語言樸實無華,本人也看到過一些辭藻華麗,內容豐富的書,但更多的當代作品都是內容空洞的,翻過去了,看過去了,就算完了。腦海裏最多隻留下了一點點故事情節,再無其他。但季老這本書,看

完,你會思考,你會不禁再翻到其中某一章節回味,會因爲一些句子停頓,感動。比如季老談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時,如是說道:“如果人生真的有意義和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啓下、承前啓後的責任感”沉甸甸的語句,如一記棒喝。很多人可能覺得太扯,這都是吹的,拿出來說的,能有幾個人能做到如此,寫到這裏,我只能笑笑,感嘆推動世界發展的也就爲數不多的人而已。志向還是要高點好,仰望星空同時腳踏實地,不斷的用理論,用實踐,用思考編織夢想。 這本書更多的'是講述季老求學生活。看季老求學,反觀自己,會發現我們都一樣,一樣的經歷(可能只是時間地點不同罷了),那我們會不會隨着時間的推移成爲某個領域的專家,牛人?這還真說不定,季老在書中所體現出來的:認定道路後一直堅定不偏移的前行,這一點是我個人覺得走向

大師之路的關鍵。不管說是從梵文,學到吐火羅文,他始終在研究語言,研究的同時思考更多由語言牽扯到的文明,再者,一生遇到了像朱光潛,陳寅格,Waldschmidt,Emli Sieg等好老師,相當於找見了自己想走的路子,還有引路人,最重要的是季老很勤奮愛學,那怎麼能不成功呢?就像他自己在書中給出的成功公式一樣:成功=天資+勤奮+機遇。你的天資決定了你走哪條路比較適合,你有多勤奮決定了你的速度,你的機遇決定了你走所選的路是否順利。他個人的生活,很好的論證了他總結出來的公式,這起碼說明,他展現給讀者的是真實的東西。這一點是當代網絡社會所缺失的。我們有多少次因爲標題黨而無語?有多少次因爲虛假信息而受到迷惑?我們越受到欺騙就會越遠離善良,越不敢善良。而善良卻又是多麼美好的品質?

除了季老的求學生活,也有十幾個序可供讀者閱覽。他做的序,我不敢說好還是不好,但確實如他自己所述:真實。而我,通過他真實的序,我可以欣賞到一些以前連聽都沒聽到過的書,如:《五卷書》,《家庭中的泰戈爾》,《世界十大史詩畫庫》等等。從他的序裏,我可以看到他對這本書的大致總結,也可以看到他對書重要性的描述。這對以後挑選想要閱讀的書有一定的幫助。當然想要偷懶的話,也可以看看:對我影響最大的幾本書+我最喜愛的書,這兩個章節列出了一些他覺得對自己有用的書,當然,適合他的不一定適合我們,但作爲參考還是完全可以的。

關於季老的文字,我只能說自己很喜歡他樸實無華又帶有一定趣味性的風格。

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 13

今天閱讀了《做事與做人》,發現這是一本兒可以拓寬人生視野,學習人生經驗,提高人文素養的理想讀本,這是可以影響人一生的文章。

這本書是思想寶庫,人生的指南。所選的文章在明晰的語言中蘊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性強,發人深思,對於讀者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處理人際關係,高效從事工作和學習等方面都有好處。

像本書的第一篇文章《五十年前的夢想》,講述的是一個英國教師整理舊物時,發現五十年前他所教的學生許的人生願望,於是他把願望以書信形式寄給以前的學生,看學生實現了他們的夢想嗎?結果有人實現了,有人沒實現。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不讓兒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面前!

還有一篇我最喜歡的《珠穆朗瑪墓地》,講述的是登山是這樣一種運動:你上山的`時候,就不知道還能不能回來,在這個行當裏慘敗者永遠比成功的人多,攀越就要冒險,冒險難免挫敗。但這種一代接一代不懈追求的勇氣和精神,卻遠比一次短暫的勝利更爲永恆!

在這本書裏,你能看到和學到很多知識,很多人生哲理,這些人生哲理會幫助你勇攀困難高峯,打敗挫折,克服自己,藉此陶冶思想情操,提高人生品味和綜合素養,與時代同步,譜寫一曲華美壯麗的生命樂章,去摘取人生的累累碩果。

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 14

古人云:“以史爲鑑”,意思就是要把歷史當作鏡子一樣來反思現實,從而達到指引現實、超越現實的目的。就這一點兒,我們中國人做得很不錯。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爲文明古國,傲立於世界文化之林,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我們豐厚的歷史沉澱。李軒編著的《讀史學做人》一書,深入淺出的將歷史的趣味性和知識性有機結合起來,讓讀者能夠在愉悅的心態下學習歷史知識,並且可以讓那些在人生路上徘徊的朋友藉助此書的引領,找尋一條屬於自己的康莊之路。

品《讀史學做人》該書,我受到了很大的啓發。下面談談我印象最深的五點:

(一)學人所長,補己之短

趙國之所以能夠快速地增強國力,與趙武靈王善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策略密不可分。要知道,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世間沒有誰是完美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正確認識自己,及時發現自己的長處與短處,不斷地豐富自己,並最終提高自己。現實生活中,我們更應該常看別人的長處,少一些孤芳自賞之行,虛心向他人學習,找準時機彌補自己的不足。

(二)剛柔相濟,進退自如

爲人處世,不能沒有應對,而是要有一套巧妙的變法,去把事情做到位、做到實處。柔能克剛,是智者爲人處世的一種策略。以柔勝剛,是智者爲人處世的一種妙計。文中的劉秀認爲:“柔能制剛,弱能制強”,因此,他多以寬柔的“德政”去收攬軍心,很少以刑殺立威。無論是軍事、政治還是外交等方面都治理得很好。在歷史與現實中,剛者往往居多,柔者始終居少,若能以柔爲主,寓剛於柔,剛柔相濟,進退自如,那纔是智者爲人處世的正宗--也就是世人所推崇的“柔道”。

(三)貧而不怨,富而不驕

朱買臣無視世俗偏見,苦讀不輟,終於學有所成,成爲有名的人物。他“負荊苦讀”的故事也一直激勵着許許多多有志之士。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貧窮與富裕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貧困時,我們要像《論語》中孔子稱讚的顏回那樣:“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的一生雖然貧窮,但他不受制於貧窮。因爲真正的賢者懂得安於貧窮。現實生活中,即使有機會成爲富貴的人,也要注意加強自身的修養,否則,就易在世俗的阿諛奉承中迷失方向。唯有富而驕,纔不會盛氣凌人。

(四)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出自《後漢書.馮義傳》。品《讀史學做人》一書後,才明白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由來。這是戰鬥結束後,光武帝下了一道詔書,名叫《勞馮異詔》,詔書中說:“赤眉軍被討平,士兵們十分辛苦,雖然兵敗回溪阪,最後在澠池一帶獲勝。可以說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得失由來於個人的判斷,上蒼喜歡公平待人,在我們失去某種東西的同時,又悄悄給我們另一種東西作爲補償。失去的東西。往往也給我們帶來驚喜。有得必有失,得與失常常緊密相連。

(五)言而有信,才能讓人臣服

現代社會紛繁複雜,無論做什麼事情,要想獲得成功,必須以誠信爲本,做到以誠待人,以信服人。那些真正的正人君子應該胸懷大志,並且不拘小節。言必行,行必果。這不僅僅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他人的尊重。因此,從古到今,人們都喜歡將誠信作爲修身養性的根本原則。

品《讀史學做人》一書,我深深感到:每天讀一點兒歷史,一個簡單的故事就能啓迪人的思想,開悟人的心靈,甚至改變我們爲人處世的方式以及做事的方法。在今後的品讀中,我會與“史書”相伴到永遠。

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 15

以前我讀過畢淑敏的一篇文章《讀書使人優美》,其中的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長久的讀書可以使人養成恭敬的習慣。這句話讓我體會到讀書對於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寒假期間學校推薦了幾本好書,其中有一本是《讀書與做人》,這個題目很吸引了我,借到此書後我才知道這是季羨林老先生的大作,馬上翻開書,季老獨特的自序吸引了我: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懷着對大師的敬仰,我利用休假讀完了此書,頗有感觸。

全書分爲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讀書,第二部分,做人。季老文筆樸實,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介紹了季老一生的讀書求學經歷,讀了此書我一下子知道了季老爲什麼能成爲大師。

第一部分——讀書,給我的感受就是多讀書。平時總是說家務和工作太忙太累,沒有時間讀書,這是爲自己開脫,不是沒有時間而是想不起讀書。季老的一席話讓我很是慚愧:時間是一個常數,對誰都一樣,誰每天也不會多出一秒半秒。時間尤其珍貴,要爭分奪秒,但個人處境不同,對一些人來說就有一個怎樣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問題。今後我要學習傳承季羨林先生珍惜時間的邊角廢料,把藉口化作動力。

第二部分是做人,給我最大的收穫是:人要知足常樂。不要總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要換個角度去思考,可能你嚴重的.不如意就會變成自己的優勢,這樣心胸就會開闊,何樂不爲呢!

季老先生在書中寫到凡事者必須問一下爲什麼,事出都有因,不應當馬馬虎虎,等閒視之。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進步,靠的就是能讀書又寫字的本領。作爲一名教師就要有季老孜孜不倦的態度,要在書中汲取營養,學習更多的教育理論,學會如何對待學生,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學生。

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樸實的話語中讓我們懂得在社會中如何對待朋友。所謂的真是指用真心、真情對待身邊的人,有困難伸出手幫助,這纔是真。所謂忍就是寬容。人與人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即便被別人誤會也要學會換位思考;即便別人的做法不合自己的意,也要想想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別人也不接受。

季老先生在書中還寫道:人類是社會動物,一個人在社會中不可能沒有朋友,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場搏鬥。在這一場搏鬥中,如果沒有朋友,則形單影隻,鮮有不失敗者。如果有了朋友,則衆志成城,鮮有不勝利者。季老先生這一諄諄教導,教育我們與身邊的人要融洽相處,相互關愛,不拉幫結派,並肩前進;對弱者,不趾高氣揚,盛氣凌人,像對待知心朋友那樣;對強者要心懷崇敬。

讀了一遍,對書中的道理還沒有很好的消化,但已經使我的心靈得以啓迪,堅定了我做事、做人的標準和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