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造人的教學反思

女媧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傳說女媧用黃土仿照自己創造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女媧造人的教學反思,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女媧造人的教學反思

  【1】女媧造人的教學反思

《女媧造人》這一課主要的任務一是整體感知課文;二是培養想象力。

一般教學上,教案大多寫,感知課文,然後通過幾個問題達到這個目的:比如:女媧爲什麼造人?女媧怎麼造人?可是,我不太喜歡這樣的教法,原因是這些問題來自老師,而不是來自學生自己。所以,這一課我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對題目提問,學生提了幾個問題:

一,女媧是誰?

二、誰造了女媧?

三、女媧爲什麼要造人?

四、女媧怎麼造人?

果然由於問題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學生對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就顯得很積極,除了第一個第二個問題沒法子自己解決之外,三和四兩個問題很快的就解決了。

我也幫學生理清課文內容:

①女媧手工製造,捏泥巴來造人。產量不高。

②女媧甩枯藤造人,機械化批量生產,產量增加,但工作久了就單調了。

③女媧讓男女搭配造人,自動化生產,產量極高,又無工作之煩。

這是完成第一個目標:整體感知課文。

第二個目標:培養想象力。

如何培養想象力,本文主要通過把《風俗通》和本文進行做比較,得出了增加的內容。但我並不是很贊同這樣的做法,因爲通過比較,只能說是擴寫,或者說是細節描寫,而擴寫和神話的想象是有一定的區別。但我也沒想出更好的辦法。

本文比《風俗通》多了五方面的內容,大部分學生部能找出來,只找出兩個,還有三個是我根據參考答案添加進去,如果我沒有參考答案也是沒辦法完成,原因是答案有些過細了。

因爲昨天佈置給學生一個寫作任務:遊天街。本來這節課想提供一些想象的方法,但似乎也很難提供一個比較成熟的知道想象的方法,前幾天通過《皇帝的新裝》讓學生明白了,想象不是胡思亂想,他必須符合人物的性格邏輯。因爲那一節課有一些學生想象說,皇帝改邪歸正,大臣們也改寫歸正,最後講實話的`孩子被皇帝認爲義子,最後他當上了皇帝,人民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我引導學生分析,皇帝的性格和他的處境會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最終學生認爲這樣的想象脫離了作品的現實。可能性最大的是:皇帝給騙子加官進爵,最後找了一個藉口,讓騙子“自然死亡”,比如騙子在一次酒後忽然暴病或者掉到河裏淹死之類,至於小孩子可能皇帝不會理睬,以免事情鬧得越來越大,他做的事情就是減少人們對這件事的關注。

那麼,遊天街又會遇到什麼事情呢?這些事情的發生是否可以因爲是想象就可以沒有人物或者事情發展的邏輯呢?顯然不是。

而遊天街很重要的一點是要體現什麼主題?然後確定哪些地方詳略寫?而《女媧造人》一文給我提供的是女媧造人喜悅歡欣的場面的描寫。學生場面描寫經常像照相機那樣,以爲把場面詳細地寫下來就是成功,場面描寫一樣也需要有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作文中自己的感情常不知道哪裏去了,本文作者的感情主要是通過他描寫對象來表達出來,還有作者自己議論來表達出來。所以,這節課我做了強調。

最後一點:作文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如何從平凡的事情中抽取出有價值的主題?這以後更是要訓練,因爲正常的作文是現有材料,然後從材料中寫出主題,我平常寫教學敘事大多是覺得課文裏有些內容值得寫,然後思考之所以引發我注意的原因,這個故事裏包含有哪些教育教學之道。而不是現有主題然後到處找材料,可我們平常教學是顛倒了寫作正常的程序,作文教學考試大都是顛倒正常的寫作順序了。

這一節課主要的缺點,上面幾個問題都一節準備好了,但由於下課,沒有整合在一起,下一節課務必要把這些材料整合一下,否則就散亂不堪,效果大打折扣。

  【2】女媧造人的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神話故事,詳細敘述了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想象奇特,文字通俗易懂,洋溢着人類誕生後的歡欣與喜悅。

學習本文時,我首先用“人”的謎語引出“人是從哪裏來的問題”,既能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又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由課題引入,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解答,由此瞭解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瞭解,以“女媧是人是神”爲導線,引導學生辯論女媧的神性及人性,得出女媧亦人亦神的人物形象。拓展將課文與《風俗通》裏的兩則短文對比閱讀,看看課文豐富了哪些內容。學生閱讀後得出結論:課文豐富了女媧爲什麼造人、怎樣造人、造人以後的喜悅、造人的辛勞、怎樣造更多的人、怎樣讓人類自己繁衍生息等內容。通過析讀這些相關語段,學生明確了作者是藉助想象來豐富情節,藉助描寫來豐富細節的。而最能體現作者想象力的就是其中對人類誕生後喜悅心情的描寫,讓學生找到句子,對出感情。在擴展其他神話故事,引出神話的概念。最後的作業練習:對女媧造人的動機、經過作另一種推測,說說你編的《女媧造人》。這一訓練環節的設計,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探究關於人類起源、進化的科學知識的興趣。

不足之處:1、教學環節之間過渡處理不太好,在處理環節板塊之間的銜接上做的不到位。

2、讀的不夠,因爲文章長度的原因,只能利用早自習時讓學生提前閱讀,課上沒有留下充足的時間給學生朗讀。

3、課堂評價不到位。對學生的回答有時沒能給予肯定,在課堂上沒有發動學生作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