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關於學習的名言

1、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莊子·齊物論》

莊子關於學習的名言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爲知者,殆而已矣。——《莊子·養生主》

3、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遊》

4、相與於無相與,相爲於無相爲。——《莊子。大宗師》

5、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莊子·養生主》

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莊子·人間世》

7、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莊子·齊物 論》

8、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間世》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10、不以物挫志。——《莊子·天地》

11、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莊子·駢拇》

12、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天地》

13、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莊子·天運》

14、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田子方》

15、臭腐復化爲神奇,神奇復化爲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莊子·知北遊》

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莊子·知北遊》

17、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

1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讓王》

19、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莊子·讓王》

20、不知周之夢爲胡蝶與,胡蝶之夢爲周與?——《莊子·齊物論》

21、指窮於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莊子·養生主》

2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山木》

23、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

2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遙遊》

25、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逍遙遊》

26、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人間世》

27、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也。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

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間世》

28、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29、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

30、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

3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讓王》

32、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心之失。《刻意》

33、衆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刻意》

34、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刻意》

35、扁子曰:“……今汝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達生》

36、昔吾聞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無功,功成者墮,名成者虧。“《山木》

37、黃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爲也,義可虧也,禮相僞也。”《知北遊》

38、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山木》

39、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

40、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

41、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42、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43、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44、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4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

46、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47、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48、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4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爲知者,殆而已矣。

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還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識,便會弄得更加疲睏不堪!

50、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

(名是相互傾軋的原因;智是相互鬥爭的手段。兩者是兇器,是不可以盡行的。)

51、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也。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聖人可以成就事業;天下無道,聖人只能保全生命。現在這個時代,僅僅可以避開刑戮。幸福不過像羽毛那樣輕,不知怎樣纔可以去承受;禍患重得像大地一樣,不知怎樣才能避免。)

52、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但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

53、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泉水乾了,好多魚被困在陸地上,相互用嘴吐氣,用吐沫相互沾溼,這就莫如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54、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給我形體,用生使我操勞,用老使我清閒,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稱善我生存的,也同樣稱善我的死亡。

55、故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盜跖的門徒問盜跖說:“做大盜的也有法則嗎?”盜跖回答說:“無論哪個地方都怎麼會沒有法則呢?憑空猜想屋裏儲藏着多少財物,這就是聰明;帶頭先進入屋裏的,就是勇;最後退出屋子的,就是義;酌情判斷是否動手的,就是智;分贓均等的,就是仁。這五種不具備而成爲大盜的,天下是決不會有的。”)

56、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57、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

58、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

莊子關於學習的'名言 [篇2]

1、“不爲軒冕肆志,不爲窮約趨俗”(不因爲官高位尊而趾高氣揚,不因爲窮困潦倒而趨時混俗)––––––如此高潔之士,只能欽佩,不能學習。

2、“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知道)窮之有命,知通(亨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蘇軾區分匹夫之勇與大勇,莊周區分烈士之勇與聖人之勇。中國要末培養出凡夫,要末培養出聖人––––––高不可攀的人,幾百年才一個。如明朝的劉基,清朝的曾國藩纔是。

3、“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濠水小橋)之上,莊子曰:鰷魚出入從容,魚之樂也。惠子曰:子(您)非(不是)魚,安知(怎麼知道)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莊子是直覺(神遇)主義者,惠子是名家的邏輯主義者,他們的思維方式當然不一樣。

4、“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外表順從世俗,內心獨立不羈)”––––––莊周是中國極少的有個性的人,但他的個性不敢聲張。更多孟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5、“不知而後知之,其問之也,不可以有涯,而不可以無涯”(不知然後求知,學無止境,但又有止境)–––––––莊周主張對知識、學問要適可而止,重在境界的提高。中國思想就是不求知識,唯求境界。

6、“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危害身體,捐棄生命)以殉物(犧牲於外物),豈不悲哉”––––––––莊周主張“物物而不物於物”(駕馭外物而不被外物駕馭),其思想超越了時代。西方只在近代纔有類似的思想。

7、“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慾,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與禽獸共同生存,與萬物共同生長。不分君子小人,大家都無知;真實人性得以守住,大家都無慾,這叫做返璞歸真。返璞歸真,那麼人民得以存養天性)–––––––返璞歸真,應當是人格上、心理上的,不應當是置身於蠻荒。

8、“絕聖棄智,大盜乃止;摘珠毀玉,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剖鬥折衡,而民不爭”(拋棄仁聖知識,纔不會出現竊國大盜;毀掉珍珠寶玉,纔不會發生小偷小摸的事;燒掉契約,砸爛玉璽,人民自然樸素無慾;打破容器,

折斷秤桿,人民自然不爭)–––––––反知識,反文明,反競爭,這是中國文化的濫觴。

9、“聖人法天貴真(以自然爲法則,重視本真天性),不拘於俗(不拘滯於世俗)”––––––在古代,通過科舉,即使勞動人民的子弟一旦中舉,進入官場,就脫離勞動人民的生活。這些人於是一心想成爲“聖人”,返樸貴真,超凡脫俗,再也不願參加被認爲是卑賤的勞動了。

10、“彷徨乎塵垢(世俗)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像莊子這樣的知識分子與生產勞動脫離,所研究的東西也太清虛消極,其個人的成就雖偉大,但對民族卻是悲劇。

11、“獨(獨自)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傲視鄙倪)於萬

物”–––––––中國人於宇宙大自然只有精神交流的關係,沒有徵服探索的慾望。

12、“凡人心險于山川”––––––二千多年前的莊子即有此語,怪不得中國人只有心思探索人,沒有心思探索自然山川了。

13、“竊(盜竊)鉤(鉤環)者誅,竊國者爲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

焉”–––––––中國人沒有真理意識,只有效忠於皇帝的“正氣”意識,以及權力意識,權力可壟斷真理。

14、“原(探究)天地之美,達(弄清)萬物之理”–––––––事實上,中國人只對“原天地之美”感興趣,對人世間之外的理沒有興趣。

15、“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鷦鷯鳥在深林中築巢,不過佔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擁有整個森林?鼴鼠在河邊飲水,不過以喝飽肚子爲限,何必要佔有整個河流?)–––––––知足,是儒家、道家共同的思想,也是農業社會的反映。

莊子所持的宇宙與人的關係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兩忘的,所以他有着通達的生死觀;莊子認爲是道給予我們形貌,天給予了我們形體,我們要做的是不要因爲好惡而損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爲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