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川教育語錄

什麼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許我們很難給予它一個周全的描述,但我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人性光輝的沐裕從來沒有走進過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從來沒有讀到過一本令他(她)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地思索過某一個問題,如果從來沒有一個令他(她)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和體驗;如果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過由衷的讚歎……那麼,他(她)就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肖川教育語錄

-—《什麼是良好的教育》

教師教學藝術創生的能力,取決於教學經驗的豐富程度,取決於對教學模式駕馭的嫺熟程度,更取決於教師的資質和精神修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運用之妙,在乎一心——假如你是一個內心世界非常豐富的人,一個富有愛心和教養的人,一個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人,一個能夠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與柔情的人,一個能夠“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人,那麼。你不僅可以成爲一個優秀的教師,你也一定能勝任許多其他的工作。相反,假如你是一個內心世界蒼白和貧乏的人,一個麻木和粗俗不堪的人,一個平庸和委瑣的人,一個不學無術的人,那麼,你不僅不會是一個合格的教師,而且你所能勝任的工作恐怕是少之又少。

——《從教學模式到教學藝術》

將“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落實到日常的課堂教學之中便是,儘可能地爲學生的發展提供機會;讓學生更多地體驗到被人關注,被人愛護的溫暖與幸福,更多地體驗到自由探索與成功的快樂與自豪,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與和煦,感受到仁慈、寬容與敬業的力量。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最具服務精神的教育。

——《教育就是服務》

偏激的思想往往有着“片面的深刻”,它較之於四平八穩的平庸、對於思想的發展都有着更大的價值。它帶給我們的是警醒,是理智的挑戰和內心的震撼,是新的視界的凸現。

教學藝術是教師教學主體性和創造性的最好確證,沒有對教學模式的創造性運用,教師的上課就容易成爲“教教案”“教教材”,而不是“教學生”,教學就難以避免封閉性、機械性、刻板與程式化,就難以避免教師唱獨角戲,就不可能顧及到學生獨特的生命表現和學生提出的非常個性化的問題,學生在課堂上的豐富的精神生活、自主交往和個性展示都會受到很大的侷限。

完美的教學一定能使學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倫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學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類心靈的博大與深邃,感受到人類所創造文化的燦爛與輝煌,能夠喚起學生對於生活的熱愛與柔情,喚起學生對未來生活的熱烈憧憬和樂觀、光明、正直的期待,能夠使學生以新的眼光審視生活、洞察人生。

柏拉圖的“洞喻”表明:亮光在你的背後,生命期待着我們的“驀然回首”。當我們以古典的心情對待學習時,春日的鮮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殘陽,都將以更美好的風姿走進我們日臻完滿的生活。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提問:什麼樣的情境我們可稱之爲“教育情境”?更明確地說,我們根據什麼將“教育”與“摧殘”“愚弄”“欺騙”“矇蔽”“操縱”“控制”“宰制”“禁錮”“束縛”“奴役”“洗腦”“灌輸”“宣傳”“戕害”“蠱惑”和“教唆”等等區分開來?而這些都可以“教育”的名義和“教育”的形式出現。

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高校招生制度,相對來說是最爲公平的。可是,我們爲了公平所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那就是犧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諧發展。爲了在大學聯考中儘可能地得高分,我們不得不壓抑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花成倍的時間和精力去鑽研自己不喜歡、不擅長的學科。結果是“全面的豐收”導致全面的平庸。

把人從相互敵視、相互防範中解放出來,從心靈之間永無寧日的戰爭中解放出來,從狹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羈絆中解放出來,把人從依附、盲從和定式中解放出來,把人從習俗、傳統、羣體壓力以及本能慾望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就是教育的使命。

——摘自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