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讀後感(集錦1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活着》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着》讀後感(集錦15篇)

《活着》讀後感1

緣於朋友的推薦,我閱讀了獲得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活着》,作者餘華被譽爲現代中國的巴爾扎克、查爾斯·狄更斯。我因爲好奇翻開這本書,卻因爲它的內容而被深深吸引,我因福貴的快樂而快樂,因福貴的悲傷而悲傷,當看到“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的眼淚再也忍不住掉了下來。

福貴的一生太苦了,儘管他年輕時享受過花天酒地的生活,但後來所經歷的苦難卻也是非比尋常。從他輸光了所有家產並經歷了一段萎靡不振的日子後,他開始學着面對生活。就在他開始習慣穿粗布衣裳、吃野菜的日子時,因母親病倒到鎮上去請醫生而被抓了壯丁。幸運的是他總算沒有在戰爭中死去,從死人堆裏撿回來一條命的福貴輾轉回到親人身邊,但貧窮、飢餓、疾病、死亡接踵而來,兒子、女兒、老婆、女婿、外孫一個接一個離他而去。最終,他只能與老牛相依爲命,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老黑奴一樣,同樣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福貴就像講述別人的故事一樣講述着自己的人生,這讓我想到了身邊一位年長的老總。他說他認爲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是兒時的米湯水,因爲在那個年代沒有被餓死已是一種幸運,當飢餓難耐的時候,一碗哪怕只有幾顆米煮就的米湯水便是人間美味。年幼時的苦難讓他一度無法釋懷,他說他以前每講述一次都會忍不住掉眼淚,但是,他說他現在可以笑着講完這段經歷了。是的,時間可以治癒一切傷痛。不僅如此,就連我們的生命也終將消逝在時間的長河中,福貴便是這歷史長河中的一粒塵埃!

既是塵埃,那活着的意義又在哪裏?特別是像福貴這樣苦難的人生,是不是倒不如死了來得快活?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幾天,昨天上午在養老院做義工,看到這些老人,有的全身癱瘓、有的半身癱瘓、有的疾病纏身,當然也有八九十歲仍健在的,對於這些老人而言,活着的意義又在哪裏?有人說,沒有質量的人生,毋寧死。但當真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候,又有多少人可以風清雲淡?也許真的只有當面臨死亡的時候,才能體會到活着也是一種幸福。這樣看來,活着本身就是有意義的。至於他活着的意義是不是你認同的意義,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活着》讀後感2

生命是個永恆的話題,人們不斷討論生的意義,而作家餘華直接以《活着》爲題,以中國特有的年代,特有的人的方式來展示他心中的話。

與書名《活着》的深沉不同,書一開始描寫一箇舊社會的地主家的兒子福貴,他嗜賭成性,遊手好閒,“這樣的人死了也罷了吧,他的生命有什麼意義呢”,我心中暗想。不出所料,他很快輸光了家裏所有的財產,在父親臨終的話下,他開始重新做人,而悲劇從此在他的生活裏漸次上演。

他進城爲母親買藥被抓了壯丁,在戰場上失去了難得的朋友。幾經輾轉回到家,母親已死,妻子含辛茹苦養大孩子,可女兒卻是啞巴。接着妻子病倒,女兒含淚送人,唯一指望的兒子因給人輸血失血而死,女兒在生孩子時死了,女婿又在工地事故中喪生,最後的親人苦根竟因吃豆子撐死……如果說世上真有因果報應的話,那麼福貴一定是最好的體現。

面對無數次的“天崩地裂”,福貴的反應卻令人驚歎。他並非擁有處變不驚的能力,而是有着超脫凡人的韌性。傾家蕩產,他還有老婆孩子和一小片田地;被抓壯丁,他心裏堅定着回家的念頭;妻兒死去他還有啞女兒和孝順女婿;他倆死了還有未諳人事的孫子等他撫養;最後連孫子都離開了他,他就放十塊錢在枕頭下讓人替他收屍,終日以黃牛爲伴!從令人憎恨的紈絝子弟,到讓人淚流的悲慘農民再到受讀者心生敬畏的老者,作者筆下的福貴的一生展示了人的生命的韌勁究竟多大。

我認爲他是面對苦難時我們的好榜樣,可以稱其爲生命的不倒翁。任憑殘酷生活的拳打腳踢,他總能找到活着的重心,讓自己擺回最合適的位置,就算命運殘酷的像一把鐵錘,將他最後一點的盼望也砸得粉碎,他也要捧起一抔土將它小心埋好,讓自己死後的骨灰能與之相伴。

餘華以《活着》爲題,卻專注描寫一個小人物的故事,演奏的是壯麗生命詩篇,卻以琵琶輕輕彈唱,激起的是深沉的生命鼓點,卻像哄孩子一樣溫柔拍打。正是這樣以平淡的口吻訴說着一個平凡人的平凡故事,給人以最樸實、最厚重的生命力量。

活着,在苦難中靜靜綻放。

《活着》讀後感3

他活着,身邊的親人朋友卻一一在這個故事裏死去。

餘華用一種平淡而近似於冷酷的筆調寫完了福貴的一生。主人公福貴是民國時期的地主少爺,因嗜賭成性輸光了家產,父親被氣死後,福貴一家成爲了佃農。爲病重的母親前去求醫的富貴,被國民黨抓去充兵,等回到家鄉,母親已經病死,女兒鳳霞也因病成了聾啞人。

噩夢到這裏戛然而止,作者筆鋒一轉勾勒出點點溫馨與歡樂。

福貴的兒子有慶得了長跑冠軍,鳳霞嫁給了偏頭二喜懷了孩子。這種時刻的溫情脈脈,似乎要把過往的苦難統統抹去,然而就在這時,餘華毫不留情地舉起筆,把那些短暫的幸福扼殺。有慶,戰友春生,鳳霞,妻子家珍,二喜和孫子苦根,他們一個個在福貴的面前死去,那種方式殘酷而冰冷。

只留下我們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讀完這本書,我心裏的酸楚無法言說。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福貴這樣想。有慶的死荒謬無比,縣長夫人生孩子難產,他被醫生抽乾了血。有慶是個好孩子,生活的艱苦和困難從未讓他放棄希望,他熱愛它如同他熱愛自己的兩隻小羊。

然而他的熱愛卻以這樣慘淡的方式收場。我欲哭無淚。

合上書本,那些人物活生生地在眼前浮現,在那些動盪的年月,描繪着自己的人生。我不處於那個時代,無法真正體會到福貴的艱難與苦楚,但每逢回想,還帶有絲絲戰慄。

現實生活,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殘酷無情得多。而活着,便要擔當諸如此類的辛酸與苦痛,堅忍勇敢就是一個人活下去的力量。正如書中福貴說的——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

福貴的一生伴隨着苦難,他從未輕言生死,與一頭老牛,平靜地活着。他與命運就像是密不可分的兄弟朋友,無法割捨,會互相仇恨、互相感激。這是既感人又可悲的關係。

他一直活在死亡的伴隨之中。可是當他在述說這段故事時,他並沒有怨恨,而是放下。

我於是明白。活着,不管是我們經歷的措手不及的歡樂,還是無法言語的悲涼與艱苦,一切悲的喜的都會被時間撫平。那些曾經讓你厭煩恐懼的東西,總有一天你回頭望去,心中會有些許的懷念。

人活着,是爲了活着本身,無謂其它,有苦難,纔是人生。

《活着》讀後感4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災難、無聊和平庸。

——餘華《活着》自序

這是一個不同往日的假期,新型冠狀病毒肆意橫行的假期,我看到了生死穿行的病人和無畏逆行的白衣天使,這使我深深的觸動。我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帶着疑問我拜讀了餘華老師的作品《活着》。

活着是爲了什麼,或許我們許多人一生都在刻苦的思考這個問題,但真正理解的也不過是寥寥幾個,餘華借福貴的經歷告訴我們活着就是一份信念,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熱愛生活。

《活着》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訴說富貴的悲慘經歷,年輕時他曾敗落家產,不思進取,他也曾在炮火下體驗生活的艱辛,才終於明白家的溫暖。當身邊一位位親人的逝去,他才悔恨。只剩下最後的夕陽下那老人與老牛依偎的背影,最後老牛也走了。“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無奈或許是他對生命最好的詮釋。如果你用心感受,你會發現他的悲慘經歷中仍然有失而復得的喜悅與歡樂,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曾讓他欣喜萬分。在明白一切終究回不去了之後,他依然說”回去了,就得好好活着。“他的人生態度,令我敬佩,他永遠相信生活是屬於每一個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看法。人是爲自己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這是福貴的信念,也是《活着》最打動人心的一句話。

導演常凱一家四口染病去世,可他的妻子仍在堅強地與病毒抗爭,努力活着。29歲的彭銀華醫生殉職了,他懷孕六個月的妻子還活着,在不久的將來會產下他們的孩子。死者已以,生者如斯。在這一場浩劫面前,也許只有強迫自己接受事實,才能堅定性念好好活着。無論生活有多麼打擊,請不要忘記明天的太陽。

只有經歷了生死離別,纔會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不畏將來,不念過往,活着真好。此爲讀《活着》的現實意義。

《活着》讀後感5

我們每個人就像我們踩着的這塊黑土地,坦露着胸膛,召喚着屬於自己的歸宿和使命。一個人生下來不易,活着更不容易,活得好卻是難上加難;有些時候經歷過苦難後倖存了下來,別人認爲你只是倖存者,但對我們自己來說其實這才叫生活。

小說裏的故事與現實與和現實中的現實總有不一樣,而現實總是令人費解和矛盾的,我們活着不應該只是發泄、控訴或者揭露,適當的高尚纔會給人希望和未來,人畢竟只活那麼些年,在時間的世界裏,我們都只是一羣路人,有些時候卑微而自大。一顆安定的心是我們需要的,有些事只有在經歷理解之後纔會蛻變超然,看待善惡一視同仁,用一顆慈悲的心和同情的目光環顧世界。

人的體驗和慾望以及想象和理解,會屏蔽所有不同的界限,讓人從他人的經歷中感受到自己的命運,就像在不同的鏡子裏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而《活着》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財富,講述了絕望,講述了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讀完福貴的一生,一路喜憂參半。

他走過的這大半輩子異常艱難,在開始時會爲他的不爭氣而生氣,年輕時把家中的一百多畝田輸光了;後來他改過自新,命運卻對他不公,讓人對他的悲慘境遇唏噓不已,妻離子散,到頭來只餘孤身一人在這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老婆的嘮叨和寬容,沒有子女的歡聲笑語,只是白髮送了黑髮人。

當一個人經歷命運的考驗時,選擇各不相同,結局也不同。福貴雖然歷經磨難,但他是幸運的,他在生活面前失敗了,敗得一塌糊塗,但在精神世界裏,他是一個勇敢的強者,任何磨難都不足以擊垮他。所以說,我不敢妄加評論他的一生,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也許時間會把他的身體摧垮,但會讓他的意志更加堅定,活得更瀟灑更自在。可能時間會改變一切,且不會事先通知你,但真正有智慧的人經歷過歲月的沉澱之後,會變得更醇香、更簡單,那是洗盡鉛華之後的浴火重生,我相信時間會讓我們越來越有魅力,無懼所有,即使生死在前,也只淡然笑之。

《活着》讀後感6

作者寫了小人物福貴,讓所有的厄運都集中在他一個人頭上,“千鈞系一發”。那麼,我們比福貴幸運或者是高興不知多少倍的人,該如何“活着”還是爲着身邊的名利互相傾軋、爭鬥,還是爲了蠅頭小利、一時得失而斤斤計較苦日子向好日子過容易,那就倍加珍惜。好日子滑到苦日子,也不能可是,但要象福貴那樣不埋怨,活得真實。人總有一天會不活着,活着就必須真實。張賢亮感激生活,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感激生活。以平常心而平常地活着,這是每一個有職責和良心的人,都應當具有的生活態度。

有一句話說的很真實,那就是“情義無價”。情,就是親情、感情、友情、感情,福貴的父子情、母子情、夫妻情、兒女情、戰友情都表現得十分真實,當他輸完了家產,想到的是家,當他被解放軍俘虜遣散時,他第一個念頭是:只要不死,就回家。人在最困苦的時候、最無助的時候第一個閃過的真實的想法就是“家”,因爲從“家”裏能夠得到無所不在“情”的溫暖,無論你曾奉獻過還是辜負過,“家”總是一個人的“避風港”。只要活着,“家”始終存在心裏,且離“家”愈遠,思念愈切。義,就是此生所盡的`義務和所承擔的職責。福貴始終感到內疚,父母死了,兒女死了,妻子死了,他總覺得對不起他們,沒有盡到職責,沒有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如若人活着沒有“義”的話,那麼不就是白來人世走一遭了嗎也許混蛋時象福貴那樣滿街胡鬧一氣,可這畢竟是屬於福貴時代,離我們很久遠,除非自我想從“牛”的日子硬要滑向連一隻“雞”都沒有的光景,再說甚至連福貴都不如,難以承受接踵而來的挫折,說不定早已“紅塵看破”一命嗚呼了。

人,沒有理由不活着,不管貧窮富貴,不論地位高低,真實地活着,活出個人樣,纔不白活。而支撐着自我活着的,是自我一顆善良的心。

《活着》讀後感7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餘華

死亡是生命逝去的方式,是終點,亦是起點。而活着,活着是生命存在的證明,但活着的意義是什麼,是爲了什麼呢。這是個問題,也不是個問題。

福貴是《活着》這部小說中一個悲劇性的人物,而悲劇之所以是悲劇,是因爲原先美好的事物被毀掉了。福貴原本的生活究竟是幸福還是悲哀,這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生活不停的變故,是悲劇的來源,福貴好賭,把家產賭光,從地主的兒子變成了下地幹活的農民,因此導致父親崩潰掉入茅坑,再也沒有發出聲音,接下來福貴的人生可謂是一波三折。經歷種種苦難的福貴,感受過幸運來臨,也感受到了生命離去的無奈,自己的父親母親兒子老婆女兒相繼死去,生活仍舊繼續,福貴還活着,他還活着。

你說無一親人的福貴,這只是苟活,可你怎知他是在苦難中熬着,而不是在苦難中幸福呢。以往的種種回憶,似乎是他最寶貴的財富。他不像其他的鄉間老人,對自己以往的人生一問三不知,似乎那段人生與自己毫無相關。他可以繪聲繪色的描述,他可以徐徐道來,他的曾經,他的人生,他最終爲自己而活着。

有人說他其實算是一個惡棍,在生活富裕之時,他吃喝玩樂、好賭成性、不顧家庭、戲弄老丈人。可他何不是爲自己而活着,在親人全部離去的天昏地暗中選擇死亡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情,可他還是選擇活着。

我不知道他在當地主兒子時過着的那些一天天隨風飄去的生活是否快樂,是否幸福,但是我認爲他在苦難中,在有真正的活着的感受時,他是幸福的。

我們的人生也許沒有那麼戲劇化的苦難,沒有那麼多的坎坷。但是活着,爲何而活,爲誰而活,是人生始終要探尋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在生活中前進的一個理由,一個原因。生活總要繼續,最終我們總要爲了自己而活,身邊的人會離開,會離去。而每一個鼓起勇氣生活的人,我們都應該明白,活着不僅僅是活着,爲自己而活的真正含義,需要實實在在的生活去實踐,來活着。

《活着》讀後感8

張藝謀拍了這部電影,很有名氣但是沒有看過,只知道這是大背景下的小說。讀之前我準備了很多,準備成爲時代下渺小的一隻,站在岸邊被滾滾而來的潮水打溼鞋子,去觸碰歷史的馬車揚長而去掀起的灰塵。但讀完之後卻是意外的平靜,有一點點的無奈,只是人生本就具有的無奈。沒有擰巴,沒有怨恨,彷彿小說里人物的命運都與時代無關。

餘華的筆觸細膩而有抓力,我好像也和小說中的人物一樣穿着布衫,一同經歷着這一生。印象很深的是文中有一處描寫餓了一段時間的男主人公和兒子把作爲家裏唯一財產的羊賣了,換回來米,在回家的路上,月光灑在路上,像灑滿了鹽。讀到這的時候,嘴裏也鹹了一下,沒有經歷過捱餓,就想象着連續吃了很多天的大米粥,今天突然加個冒油的鹹鴨蛋,夾出一點放到粥裏,有點滋味了,剩下的還要留着以後吃,我想就是這種感覺吧。書中講羊是性價比很高的財產,能產奶能賣羊毛只吃草,男主人公的兒子每天餵羊,感情很深,但我想回來的路上,男主人公更多一點的是能吃上一段時間米的欣喜,能不被餓死的欣喜。書中像這樣簡單自然的描寫有很多,也是在表達了對生活的態度,去承受生活中的一切。

作者餘華在自敘中寫道“這篇《活着》,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寫下了高尚的作品。”在小說中,看到了時代,看到了被時代拉扯着的命運,更看到了一份簡單的意志,是希望,是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有的人性的善良。

很感恩自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裏,在一定的範圍內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努力做什麼就能成爲什麼。不用擔心是否有明天,而是去想怎樣讓明天更好。深處其中可能不會覺得,與書中的時代相比,現在這個時代真的給了我們很多。我想無論在怎樣的時代裏,我們都可以作出選擇,選擇做個善的人,選擇努力的生活。曾經想過,下輩子要做什麼。想過當一棵高高的大樹,驕傲的立着,看世界變遷。想過做一隻國寶大熊貓,過着吃吃喝喝賣萌的生活。現在更想做人類,去接受世界,接受命運的安排,有思想有性格,去感受一切好的、不好的情感,去渡過每一天。

《活着》讀後感9

親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去,福貴對生的渴望就一點一點的增強。也許他並不知道什麼是“好”,但當他看到什麼是“壞”的時候,自然可以做到“好”。這本身就是有意義的,只有活着才能去追求,去選擇,去改變。

單純的活着,纔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我們應該傾盡一生去追求的,但事實上沒有人能夠單純的活着,慾望始終束縛着人的內心,無法擺脫的。其實所謂的痛苦和慾望,都是我們的主觀思想,如果真的可以把生存的意義上升到活着,便可以選擇性的接受與不接受,甚至是選擇性的面對於不面對,福貴這種經歷過人世間極苦極悲的人應該就可以做到,寵辱不驚也好,順其自然也好,隨遇而安也好,不過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生命並非一個絕對體,有些時候還是要根據自身的需求和外界的必然條件視時迴歸現實,基於現實做出自己的判斷,給出自己的評價。

總之這都是一種對自己考驗,對自己人生的一種參悟。

同時,福貴這種釋然一切,對生死無所謂的態度也是一種悲哀。我們不能追求生死無謂,而是應該追求生死無畏,如果功利的爲了活着而活着,放棄所有流淚的理由,甚至連一個藉口都不給自己留,活在一個虛設的環境裏,生活自然是枯燥泛味的,也是失去了其根本意義的。

有些人在有些時候是沒辦法的,就像福貴,經歷了那麼多,到最後他身邊就只剩一頭將死的老牛了,他一生都在選擇,卻一生都沒有被幸福選擇,只是悲哀,是他自己的放蕩還有社會的動盪造就了他的悲哀。不說那些打着解放旗號的革命運動是否科學,我只看到了福貴這類人的真實的悲劇。

窮困人民是沒有地位的,福貴一家的悲慘泯滅也並非偶然,有造成其發生的必然原因。那就是黑暗的社會對於窮苦人民的蔑視甚至是無視,他們的生死沒有人在意,卻要在不必要的時候被剝奪生存的權力。

《活着》讀後感10

讀餘華的《活着》時,我的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其中,有三次落淚讓我刻骨銘心。家珍確診軟骨病的時候,有慶死的時候,鳳霞出嫁的時候。

前兩次落淚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悲傷,壓抑到讓我忘記了哽咽。鳳霞的出嫁則是一種積蓄已久的慰藉,可這種慰藉在殘酷的現實社會並沒有倖存太久。

這本書是中國舊社會的縮影。寫得太過真實,就好像我能聽到子彈炮火擦過耳旁,福貴和春生在絕境裏死命地逃跑,家珍被疾病折磨的呻吟,二喜困在水泥板裏發出的最後的吶喊……這一切事發突然,讓旁觀的我都忍不住捶胸頓足。

活着?活着。一切都有跡可循。舊社會地主少爺福貴的人生經歷了大起大落,他躲過子彈,跑出煙霧,早已丟失了前半生的瀟灑與恣意,幾番周折,好不容易回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小家,可迎接他的,卻是更爲沉重的苦難與折磨!妻女兒孫相繼死去,死得意外又悽慘,就好像生活給他編織一次次美夢,卻讓他承受一次次的打擊。活着是他最後的歸宿,也是他最終的理想。

“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小說的結尾,福貴已經沒有活着之外的事物了。一頭同他一樣年邁的老牛,成爲他暮年的精神伴侶。累了就休息,休息夠了就勞作,沒有過多堆砌的事物,簡簡單單的活着。或許,這就是小說創作的初心,福貴爲了身邊的人事流浪奔走,經歷多方劫難,最終迴歸到自身,一個人活着,就是要獨自承擔生命的重量。

看完小說後,我還是有些埋怨餘華的。中國的小說和影劇總會留點希望的種子,帶給讀者最後的慰藉,可《活着》沒有。也許,餘華就是想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生命的延續都是美好的,都有其必要價值,年輕的生命是,年邁的生命亦是如此,活着本身就不容易,而延續生命則更難,每一個個體自有其存在價值,這纔是活着的意義。

《活着》讀後感11

“活着”是一種力量,一種可以忍受困難,戰勝挫折,讓我們變得勇敢的力量。——題記

《活着》這本書中的福貴讓我產生了很大的觸動,他的一生是那麼坎坷,他的父親在他賭博賠光家產的時候離世,這無疑是一種雙重打擊。他的母親在他被抓去當壯丁的時候離世,他的兒子因爲血被抽乾離世,他的外孫吃豆子離世……最後,只剩下他與一頭老黃牛爲伴。這種種看起來是那麼不可能同時發生,可全都真實地發生在了他的身上。

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讀《活着》,我好像身臨其境一般,走進了福貴的人生。他生活在“全民大鍊鋼鐵”“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貧困時代,吃不上好飯好吃,爲了供兒子上學,曾把女兒送給別人。我不禁捫心自問,現在的我,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如果還不努力學習,怎麼對得起那些勞苦百姓呢?在打仗時,老全被子彈打中,可見戰爭是多麼殘酷啊,你永遠不知道死亡在何時何地等着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和運動”給福貴帶來了無情的打擊,但他仍然沒有屈服,默默忍受着這一切。我認爲,他是堅強的,是無謂的。

或許,從我的角度看,福貴的一生是坎坷的,因爲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困難就是苦難。但是,如果從福貴自己的角度出發,他可能不會這麼認爲。也許,當他多年以後的某天,回味自己的一生時,他會感到幸福和快樂:他有着幸福的家庭,並與他們擁有美滿的生活,儘管親人們都已離他而去,但回憶仍是美好的。他不會忘記浴血奮戰的日子,更不會忘記和親人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的日子。他不會忘記生活的點點滴滴……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謠,在向我們講述着一個生命的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的真相,讓我們懂得卑微生命中蘊含着細微的如金子般的光芒,讓我們懂得人性的溫情能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其實,自己的生活別人難懂,別人的生活也不必刻意去懂。在這個時代中,我們要好好活着無需懼怕死亡和時代的侷限,只需真實的活在當下。

在最後,“老牛與牛漸漸遠去,炊煙在農舍的屋頂嫋嫋升起,女人吆喝孩子的聲音此起彼伏”,這體現了一種平靜,愜意而又自然的鄉村生活。此時的福貴與這頭老牛一樣,只有一個簡單的目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12

《活着》這本書是我偶然從網上買回來看的。書不厚,但算是一部長篇小說。雖然讀過的書並沒有很多,但《活着》確實是最讓我震撼和感動的,並且印象深刻,以至於我很喜歡反覆地讀它。

這本書是餘華先生的代表作,講述了他喜歡收集民間歌謠,與田間的幾個男人說幾句廢話,正好碰見了書的主人公--“福貴”,福貴講述他既痛苦又堅韌的一生:因爲吃喝嫖賭敗光了所有家產,從富家弟子淪落到社會最底層,但只有妻子家珍對他不離不棄。當福貴想要重新做人的時候,厄運卻接踵而至,破產後喪父,爲母親抓藥結果被抓去當壯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親早就不在了,而女兒鳳霞也因爲生病變成了聾啞人。後來,人民公社成立,家裏的東西全部上交,妻子又得了軟骨病,兒子有慶在爲縣長妻子獻血中因抽血過多死亡,女兒鳳霞在生產中死亡,只留下兒子苦根。四年後,女婿二喜因爲工地事故也死了,只剩下福貴和外孫相依爲命。最後,死神卻連苦根的生命也奪走了,福貴幾乎經歷了一切所能想象以及不能想象的不幸。不得不嘆息,命運真的太殘忍了,在經歷了這麼多不幸和痛苦後,福貴好像看淡了人世間所有苦難,到最後連孫兒的死他都能從容淡定面對,命運似乎早已榨乾了他的眼淚……

“人活着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小說的題目叫《活着》真的再合適不過。人的一生到底是爲了生存還是活着?但即使是福貴,他的一生也在不停地追求,彷彿活着就是目標。餘華的文字很樸實,他簡單地寫出了那段艱苦時期中一個不幸的窮人家庭的故事,讓人感到了命運的殘酷和不公,也讓人發掘生活中的美好與快樂。書看起來又很殘酷,一個人的命運竟可以苦到這種地步,僅僅是活着就好……

我很佩服福貴,他也在時刻敲打這我,要坦然地去面對和接受生命所給予的苦難、幸福、無聊和平庸。因爲,活着本身就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情!

《活着》讀後感13

他們可以衝破種種既定的條款,做別人認爲“特立獨行”的事,儘管在與其他人比較時,是那樣的與衆差別,但是,爲了本身心中的那份執着,高興的去衝破着什麼。那麼,我呢?

從沈從文給工夫“畫出的肖像”到史懷哲保持已有的成就,甘願去非洲森林當一名墟落醫生,其中的種種讓我看到一個個在生命的長河中高興尋求生命真理的身影。英語讀後感300字

他們可以改變上天賦予的種種不公,用頑強的意志把生命詮釋,儘管目不能視,但是卻並不能阻礙他們想象,當我們的想象插上翅膀,即使身體不容許我們跑、跳、走、越,但誰又能攔截想飛的心呢?

他們可以藐視曾經唾手可得的成就,只爲了“敬畏生命”就可以把滾滾塵世拋於腦後,把功成名就踩於足下,用整個人生將“生命的意義”詮釋得透徹。

如果說,初讀他們的工夫是衝動,那麼在沉下心來仔細品味後,則是深深的震撼!

自然界,生命的存在可以說是數不堪數,但是對付每一個生命的個別來說,生命卻只有一次,獨一的一次,從蟲豸界的短短几分鐘的生命到其他幾百年的生命,工夫雖各有差別,存在卻是相同的。

也許有的生命存在的意義只是爲了繁衍下一代,任務完成便悄然而逝了;也許有的生命存在的意義只是爲了可以或許更長久的生活下去,以是捕殺、奔跑;也許有的生命存在的意義只是爲了維繫整個生命系統的正常循環…

那麼,我呢?我爲什麼活着

二零歲以前的我,生命是怙恃呵護下茁壯成長的時期,二零歲後,生命的掌控漸漸被本身所擁有,曾經想過,卻因爲沒有尋求到什麼而不了之

現在當這些故事貫穿於一起,編寫入“我爲什麼而活着”的篇章後,彷佛那塵封已久的記憶又被摒擋了。

曾想過讓本身擁有非凡的學識,卻因爲懶惰而懈怠了時光;曾想過讓本身能發明光輝的人生,卻因爲膽小而空乏了理想;曾想過讓本身把人生走得豐富,卻因爲失敗而生活得單調。我爲什麼活着讀後感

曾想過的事真的許多許多,爲什麼真正可以或許完成的卻很少很少呢?

和這些非凡的人相比,我缺乏得太多,使我的生命走得云云蒼白而缺少。

《活着》讀後感14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餘華在《活着》中寫到。

書中主人公福貴,年少時吃喝嫖賭,輸光所有家產,那一刻他醒悟了,但父親依然去了,他們一家住到了茅草屋裏。福貴爲了給母親母親治病,進城去找醫生,不料被兵捉去,幾年後終於回來,家裏卻大變模樣。

女兒鳳霞因高燒變成了聾啞人,母親已因病去世。安定的生活沒過多久,兒子有慶在獻血時,血被抽乾離去了。妻子家珍又得了軟骨病。福貴一下病倒,頭髮全白。不久,鳳霞出嫁,女婿二喜是城裏人,福貴家終於享了一會兒福,可沒多久,鳳霞因難產而死,家珍病死,就連二喜也在工作中意外身亡,福貴只剩下他的孫子苦根,沒想到最後,苦根也因一次難得的飽飯給撐死了。福貴後來攢錢買了一頭牛,彼此相依爲命。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看完《活着》的第一感受,不是難過,不是同情,而是慶幸。活着真好,“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這是福貴對被誤會爲走資派想自殺的春生說的一句話。活人可以笑,可以哭,可以玩耍,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可以在大熱天洗冷水澡,可以在冬天吃雪糕,可是死人不行,死人只能靜靜地躺在棺材裏,躺在地底下,不能說話,不能玩耍,不能想。

就算生活再艱難,幸好我們還活着,幸好我們還有去改變的機會,幸好我們還能看見天空,儘管沒有那麼湛藍。我們還肩負着責任,我們還有朋友,還有家人。人們想去死是因爲什麼?大部分都是因爲壓力,因爲不想承擔一個承擔不下去的責任,因爲好像沒有人能理解自己,因爲好像沒有快樂,因爲痛苦。因爲不想承受痛苦,纔會想去死。可是如果去死了,就沒有可能會擁有快樂,一切就都結束了。

活在當下,“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看天,看地,看花,看草,看太陽,看月亮,像福貴一樣,找到自己的牛,然後活下去。

《活着》讀後感15

書中淚點很多,剛開始看福貴回憶自己如何嫖賭,如何輕藐父母家人時,我恨不得他馬上就死了,就在想怎麼會有這樣的敗家子,他的妻子爲何還能容忍着和他過下去,也許這就是當時婦女的可貴與可悲吧。看到他真的敗家了,自己的老爹最後用自己的死來教育他的時候,我真的好心痛,心想,肯定該成熟了,人如果經歷鉅變之後,不能蛻變,就只能退化了。想着他日後會從一隻雞變成一隻鵝,然後變成羊變成牛等等,如何像祖宗一樣,白手起家,然後光宗耀祖。事實證明,我還是生活在21世紀的青年,不能體會舊中國的苦。當我還抱着希望生活對這位曾經我恨不得讓他死的男人溫柔些時,卻換來了勤勞善良的鳳霞,死於難產,死於醫療技術的落後。之後送走親人的速度之快,也是我實在無法承受的,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孫苦根,上天到底對這個可憐的男人做了什麼啊……

書名《活着》,不禁讓人追問,主人公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最開始,奢華靡醉的時候,可能就是享受了,享受嫖賭的快感,然後破敗了,活着是爲了家人,但當他先後送走了自己的父母,兒子女兒,女婿外孫,身邊再無一個親人時,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餘華說,活着本身就沒有意義,有意義的是生活。當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打擊時,我們是否也能,爲了活着而活着。

21世紀的我們,生活變好了,卻出現了各種心理承受力極低,心理變態的人。我們吃的好,穿的好,幸福感卻低了。我們說活着爲了家人,爲了爭口氣,爲了做貢獻等等諸多意義,但也許活着真的只是爲了活着,活着本身沒有任何意義,有意義的是生活吧,如何活出你的人生。這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

近期習得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其他的,我可以自修,還希望命運爲我多安排一些良師益友,助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