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讀後感集錦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着》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活着》讀後感集錦15篇

《活着》讀後感1

說下最近在看的書《活着》。寫法很棒,其實總共也沒有多少字。但竟然就這樣一篇小說。做成一個電影,改編成了電視劇。然後影響力也是特別的廣。

原因可能就在於書名——活着吧。可能現代人感受不到當時的那種狀況。感同身受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一個概念。你沒經歷過,你一定是體會不到那種感受的。

但是,就算這樣在閱讀的過程中,都能感受到。生活對於富貴的殘忍。從最開始的一個富家子弟到忽然破產,然後身邊的親人,不斷的經歷磨難,一個一個的都離開他了。到最後甚至她的外孫也走了。

只有他自己。然後這樣的情況下,他依然在好好的活着。爲了解悶,或者說爲了完成田地的工作。他買了一頭老牛,而且是一頭馬上就要被殺的老牛。

能看出來他依然是一個這樣有善意,而且樂觀的一個老人。在這個小說中,我們其實能學到的,可能說他在找一種活着的意義。

但其實,活着就是爲了活着。你不是爲了你的家人活着,不是爲了你的孩子,也不是爲了你的配偶。你單純就是爲活着而活着。

人能夠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一個非常偶然的事件。也可以說是個奇蹟。一個生命在地球上能生存下來,其實也挺奇妙的。從這個角度來想的話,生活中的壓力,勾心鬥角,競爭都不是事兒。

就做好自己就行了嘛,努力工作,和家人,朋友,親戚,好好相處,就已經足夠了。沒必要整天被壓力,不要沉迷在無盡的享受享樂。和這個看不見盡頭的這個互聯網信息裏面。

出去走走,多認識一些人。找到這個更多的可能性,就像白巖鬆說的,30歲之前不斷的去尋找、去發現、去感受、去嘗試。甚至把這30給忽略你隨時都會都應該去找自己喜歡的東西。找到這個世界美好的存在。

或許就在你身旁,比如說你每天下班的時候在路上你會看到的風景!

《活着》讀後感2

世界上每分鐘都有很多人死去,什麼名,什麼利,都會成棺材上的一縷塵埃。而更多的人還活着,過着摧枯拉朽的生活。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

對於這個問題,能堅定且自信地回道的,莫過於唐僧了“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往西天取經去。”唐僧活着就是爲了真經,爲了大乘佛法,他身上,有普渡衆生的擔子,背後,則是一位君王對他的期望,我們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爲我們還在日復一日的苟活,在柴米油鹽間忙碌,可誰又能否認這不是大衆的活着?

人羣中誰認識我?

俗話說,前二十年看父養子,後二十年看子敬父。我們尚處於第一個階級,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給予的。退去全部,人羣中誰認識你,又有誰稀罕去認識你。你,不過是樹蔭下,泥土中一顆卑微的種子,在黑暗中能靠的只有自己,你的未來,也只有你自己能解決。

你想成爲什麼人?

你能成爲什麼人?往日,坐在窗前,看飛鳥掠過黃昏,心生一種莫名的悲涼,我能成爲什麼樣的人?從前談天說地的老表們,一個個墮落,有的去了技校,有的在工地上揮灑汗水,只爲生活的柴米油鹽,再見面,早己沒有當年的坦誠與感動,代替的只有客套、虛僞,可能這就是這個社會,慢慢地,慢慢地,我瞭解到所謂童真童趣,不過是步入社會前老天爺給人最後一點溫存的回憶。

這裏沒有末路你從不曾孤獨

這是韓寒對青春的詮釋,也是我想對所有老表以及和我一樣迷惘的人所說,無論處境如何,未來如何,我們要永遠自行,永遠不被現實擊敗,永遠扼住命運的咽喉。我個人覺得,生活就是攀爬高山,就是深潛海溝。它不是在一張標配的牀上睡出你的身形,歲月是把雕刻刀,但我們要拼盡全力在它讓我們臉上留下皺紋之前,雕刻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這纔是我們活着的意義。

多少年以後,我垂垂老矣,倘若有人問我“你將如何祭奠你的青春?”我會忘卻身上所有的傷痕與皺紋,或以沉默,或以微笑。

《活着》讀後感3

有時是在走向自掘的墳墓。有剛正不阿、愛國憂民,爲昏君奸臣所驅逐而無奈投江自沉者如屈原;"激揚文字"、 "指點江山",又"偏狂誤人"、末成"鼎山孤魂"者如陳獨秀;秉性耿直,寧爲玉碎、不爲瓦全,被迫含冤跳湖自殺者如老舍;文才冠世、誤人歧途,以至於"文革"期間被紅衛兵小將專政而致死者如周作人……

小人物固然有時難以擺脫被人左右的命運,而天才在更多的時候卻由於其天賦的魅力要受到社會的操縱,當災難、病痛、煩惱、絕望……甚至死亡,人生的種種不幸都集中於天才的身上時,一種崇高與卑鄙、真誠與奸詐、奉獻與貪婪——絕然相反的對比賦予悲劇以更震撼人心的力量。這些人在探索人類的精神層面都曾到過比普通人更遠的地方,但他們終究還是在被這個世界滌盪一番後凋零了,凋零時他們的思緒還像青草一樣稠密,才華還像繁花一般濃豔,遺憾至極。

“要麼忙着活,要麼忙着死”,沒有比活着更簡單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只有活着,一切纔有希望。只要活着,一切都會更好。

《活着》中,作者僅僅是在用簡練的語言,淡淡的文字,去講述那個平凡的故事,那個小村莊,那座小城,那家人,那頭牛……那個叫福貴的主人公,在他的一生中經歷了家道敗落;老父氣死;半路徵兵;老母病死;兒子抽血而死;老婆病死;啞女難產而死;女婿意外砸死;外孫吃青豆撐死。最終福貴一個人活着,與老牛爲伴。

“我看到廣闊的土地坦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故事結束了,曾經的滄海桑田在廣闊的土地上歸於平淡,那些爲活着而鬥爭的歲月也都歸於平淡。

《活着》讀後感4

合上書籍,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都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時。他苦難的經歷裏立刻充滿的幸福和快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他的子女是世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孫,還有那頭叫福貴的老黃牛,還有曾經一起生活過的朋友們,還有生活的點點滴滴…

福貴的一生經歷的苦難,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人們生活唯一的目標就是活着。也許現在的人,永遠無法理解!書中人物貌似離我們很遠,但一個個人物又是那麼的真實。因爲現實遠比小說殘酷!那段殘酷的歲月,大家只爲了活着。

福貴是地主家少爺,曾是個不學無術紈絝子弟。輸光了家產,他爹也被他氣死了。又被徵兵,親眼所見上千人一夜凍死。士兵臨死前的哀鳴猶如螞蟻不斷的啃食着福貴的心。他命大,活了下來。輾轉返家,發現大女兒得了急病成了聾啞人。生活是殘酷的,貧窮的生活更是煉獄。接二連三,福貴的兒子爲了獻血救縣長的夫人。醫生把他的血給抽光了,女兒生孩子時也死了,女婿施工時被砸成的麪糊,外孫吃豆子撐死了。福貴後來想,也行吧!大家都走了,我最後一個走就不用再擔心你們了···

讀這本《活着》猶如經歷了一遍那個年代,走了一遍福貴的人生。與我而言是震撼的!福貴一生苦難無數,卻從未放棄生之希望。美好生活之希望!我們是幸運的,生存在這個和平年代。但更不應虛度光陰!

活着,就要有意義。好好活!

《活着》讀後感5

活着,真幸運——讀《活着》有感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閱讀了餘華的《活着》,書中講述了一位叫福貴的富家少爺的故事。他先是賭光了家產,淪爲一無所有的窮人,在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後,他所有的親人接連離世,最後只剩下老了的福貴和一頭牛。

餘華在《自序》中這麼寫,“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

我總是喜歡與年邁的老者交談,因爲與他們交談總能使我對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們,不是痛苦地與這個世界說再見,惶恐着死亡的到來,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練中留下哀愁的容顏,抱怨着昨日的不公。我看到的是,歲月的磨練讓他們的心靈在塵埃中洗盡鉛華,潔白純淨。他們遊覽過萬千世界,經歷過生命的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卻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給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讓生命在落葉中安詳靜美。

《活着》裏面有一句話:“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命只有一條,失去了就真的沒有了,這是無價的,是用金錢也買不了的。人生無常,聚散離合。在每個臨別的路口,我們只能目送着一個又一個的背影遠去,戀戀不捨,載滿了無盡的牽掛與祝福。在生命與靈魂融匯的瞬間,凝聚着的是美好,是幸福,這瞬間所迸發出的光芒值得我們用一生守候。

芸芸衆生,生命本就是一場旖旎多姿的單程旅行,其魅力正在於它的單程,在於它的有去無回。

生活的路還很長很長,生命還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活着,比什麼都重要。活着,真幸運!

《活着》讀後感6

《活着》這本書的作者餘華,說實在話,因爲讀書少的原因,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個作者。說來慚愧,國小和國中總會有各種理由推辭,使得讀書經歷不多,但對於讀書,我還是很嚮往的。《活着》這本書我已經全部看完,之前也曾針對這本書寫過幾篇類似讀後感之類的篇幅。因爲語文老師的介紹,我接觸了這本書,也是第一次對一本書分析得如此透徹,花費幾張紙的筆墨去介紹。

書已經讀完一個月多了,再回想其其中的情節,更多了一些奇特的感覺。今天,就讓我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的方式來總結一下這本書——《活着》。首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主人公福貴,在我的眼中,從書中我見證了他的一生,從他的玩世不恭到後來的勤懇努力,一生的坎坷讓這位老人飽經滄桑,卻又懷着對過去的回憶,情感堅持地過着自己剩下的餘生,我感受到他的堅強和他對逝去親人深深的感情,令人動容。而另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妻子家珍,當福貴家境敗落,一無所有的時候,家珍從遠處踏着堅定的步伐回到茅草屋中時,心中不免爲之動容,一個如此放蕩不羈的男人卻仍讓他不離不棄,她的善良和對丈夫的愛令我深深牢記。說到這裏,便想到了可憐的風霞,從童年時的衣食無憂,再到少年時的失聰變啞,再到後來被父母狠心送人,風霞的一生充滿了變數,但一切的一切沒有改變她的本心一那份對父母的愛和責任,她擔起來許多不屬於她的責任,而終於找到自己的歸宿時的那種喜悅讓我看到了她那份渴望愛情的少女心,只是結局太令人感傷,爲何總會是這樣的結局,這令我不得不深深陷入對中國當時社會現狀的思考,當時的底層社會並沒有真正獲得自由、平等,當時社會昏暗到令人難過,還有那可愛的小有慶,腦海中總會浮現他與小羊親暱的嬉戲,卻因一場醫療事故被無情地奪去了生命,許多同學都在讀到這裏的時候留下了眼淚。

讀完《活着》對生活進行全新的思考,讓我們的正確對待自己的人生,實現價值,好好活着!

《活着》讀後感7

在悲痛籠罩下仍然也要堅強地活着,相信時光會磨滅一切,儘管世事變遷絲毫沒有讓福貴和家珍淡忘,淡忘那些本該遺忘的一切。

長達十年的文革來了,鳳霞的婚姻亦默契地娓娓到來。陰霾十年的前幾年,因爲鳳霞所帶來的幸福讓這個被陰暗籠罩的家庭又重煥幾絲生機。但是,好時光總是翩若驚鴻,苦根的出生殘忍地呼喚鳳霞去用盡自己的生命獻祭,久違的幸福亦隨鳳霞的死而戛然而止。福貴再一次懷抱自己的親身骨肉,用自己的蒼白之發葬送了獻身母愛的他的鳳霞。悲雨淅瀝地隨風而下,無窮,無盡。

三個月後,伴他一生的家珍呢喃遺語、帶着病痛安靜地閉上了眼睛。“來生,我還做你的女人。”家珍溫柔的話語充斥他雙耳,雙眼因淚水的匯聚而模糊不清,他將家珍送入塵壤的懷抱。落葉,終需歸根。

三年後的一次意外事故,二喜被兩塊水泥板壓得血肉模糊,頃刻間便遺留下苦根並跟隨鳳霞的緩緩步伐而逝去。自己的三位至親都死在同一所醫院,福貴苦笑,他恨這間醫院,也許這就是命運無常吧,而他薄弱的力量撼動不了絲毫關於命運的無常。

餘華的《活着》,幾乎是用了一下午時間,一口氣讀完。好的文學作品如同有魔力般,讓讀者不忍放下。讀完的第一感受是富貴的一生太悲慘了,似乎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到他身上。

在書中你能看見興盛、看見衰敗、看見頹唐、看見生活怎樣折磨一個人,看見離奇卻又平凡的人生。但正如作者所言,這個故事是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

生活對富貴而言,真的是一條路,沒有枝杈,就這麼走下去,風來了,就吹風,雨來了,就淋雨。受不住了,就倒下,倒下了就再站起來,繼續蹣跚前行。他對苦難的承受力以及樂觀的生活態度,讓我對生活,乃至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與理解。人生的喜怒哀樂,都建立在活着的基礎上,活着需要韌性,活着纔是一件幸福的事。

《活着》讀後感8

上週從同事那邊拿過來的這本書就一直在看着,之前刷抖音的時候看到過這本書電視劇的片段,最後是一個老人在夕陽落日下牽着一隻老牛。看了這個視頻以後我決定去看下這本書的電視劇,電視劇的名字叫《福貴》講述了關於這個老人的一生,當時的感觸覺得福貴是一個知足的人,她和家珍都很樂觀向上,他們的人生態度是給我最大的影響。

然而看了《活着》這本書,福貴因禍得福,龍二替他死了,這是他的福,被抓去當壯丁最後錯過了母親的後事這個雖然值得同情但是他還是完好無損的回來了最後與家珍和倆個孩子團聚了這也是他的福。緊接着有慶因爲替縣長的夫人獻血而死,鳳霞因爲生苦根而死,二喜在工地上因施工而死還有最後家珍因爲生命中的希望消失而離開,最後是苦根因爲發燒生病福貴給他吃黃豆被噎死,這些在人間短暫活着的人都離開了,並且都是一個人送走了,就是福貴。

福貴就是給我的感覺不願意多生事端,也沒有什麼鴻鵠之志,只願意安安穩穩的活着一生,他在文中有句話:不爭不搶的活着,就很滿足。

而且這本書也正是反應當時那個年代,解放初期人民羣衆面臨的各種苦難,我也問過那輩人的記憶,當時餓死的人特別多,這些都很正常,我又想了一下,福貴他們家的悲慘也是當時社會面臨的悲慘,只不過是把他們家放大了。通過這個現實主義的小說講述了中國解放前後的樣子,而福貴作爲這個小說的主人公,遇到這些平常人都很難遇到的打擊,他並沒有退縮而是永遠往前看,不抱怨不逃避,只要還有活着的一線希望,他永遠活着。

《活着》讀後感9

終是不敢再看一遍《活着》,苦難的經典,卻不存一絲希望,我想餘華先生根本是不打算往好的方向寫!

主人公富貴,亦是一個悲慘的人。年少好賭,敗光家財,又氣死父親;後又陰差陽錯被徵兵,未見母親最後一面;妻子無怨無悔,默默陪伴,也是勞苦一生;兒子有慶,未救他人而死,卻也不是自己心甘情願的;女兒風霞,難產而死;女婿兒喜也是一個苦命的人,一場事故而造成的人命;孫子苦根,竟是被活活噎死……勞累了半生,富貴終還是落得孤家一人!

整本書中只有幾處希望的存在,餘華先生的文筆平淡,他着力刻畫了許許多多的悲慘生活,但又讓書中的富貴放不下活着的希望。通篇如此,也正是這樣,我看到上世紀千千萬萬的農民的縮影,那是怎樣的影子?是畸形的。是什麼壓垮了他們的脊樑?是文革,是災荒,是農民活着的困難!潦潦幾十頁,卻是中國自開國以來的歷史的濃縮,我們看到的,也絕非只是悲慘而已,還有的,是一個人活着的困難啊!

我不禁聯想的我的父母,他們生活在社會基層,沒學歷,沒文化,只能依靠自己的力氣掙錢,養家餬口,解決溫飽問題。但是他們從來都沒有放下活着的希望,爲什麼?不只是因爲我,更是因爲活着本不易!

佛講輪迴,人生就是渡過苦海,我們每個人在苦海中掙扎,希望到達彼岸。那濤濤江水,不就是一道又一道苦難嗎?不經歷風雨,怎麼能看見彩虹?

活着就有壓力,但正是壓力,才讓我們感到自己還活着,心臟任然跳動,而並非是棺材中的枯屍,死氣沉沉。

我想富貴經歷了那麼多苦難之後也明白了,人生老病死都是註定,這也是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既然如此,活好當下,不必糾結,畢竟新的一天太陽照常升起,地球依然在轉!

活着本就是一場不易的修行,何談容易?

《活着》讀後感10

作者寫了小人物福貴,讓所有的厄運都集中在他一個人頭上,“千鈞系一發”。那麼,我們比福貴幸運或者是高興不知多少倍的人,該如何“活着”還是爲着身邊的名利互相傾軋、爭鬥,還是爲了蠅頭小利、一時得失而斤斤計較苦日子向好日子過容易,那就倍加珍惜。好日子滑到苦日子,也不能可是,但要象福貴那樣不埋怨,活得真實。人總有一天會不活着,活着就必須真實。張賢亮感激生活,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感激生活。以平常心而平常地活着,這是每一個有職責和良心的人,都應當具有的生活態度。

有一句話說的很真實,那就是“情義無價”。情,就是親情、感情、友情、感情,福貴的父子情、母子情、夫妻情、兒女情、戰友情都表現得十分真實,當他輸完了家產,想到的是家,當他被解放軍俘虜遣散時,他第一個念頭是:只要不死,就回家。人在最困苦的時候、最無助的時候第一個閃過的真實的想法就是“家”,因爲從“家”裏能夠得到無所不在“情”的溫暖,無論你曾奉獻過還是辜負過,“家”總是一個人的“避風港”。只要活着,“家”始終存在心裏,且離“家”愈遠,思念愈切。義,就是此生所盡的義務和所承擔的職責。福貴始終感到內疚,父母死了,兒女死了,妻子死了,他總覺得對不起他們,沒有盡到職責,沒有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如若人活着沒有“義”的話,那麼不就是白來人世走一遭了嗎也許混蛋時象福貴那樣滿街胡鬧一氣,可這畢竟是屬於福貴時代,離我們很久遠,除非自我想從“牛”的日子硬要滑向連一隻“雞”都沒有的光景,再說甚至連福貴都不如,難以承受接踵而來的挫折,說不定早已“紅塵看破”一命嗚呼了。

人,沒有理由不活着,不管貧窮富貴,不論地位高低,真實地活着,活出個人樣,纔不白活。而支撐着自我活着的,是自我一顆善良的心。

《活着》讀後感11

1、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正如短片中的老人,哪怕家人都先離他而去,可是他依然對這個世界抱着善意與美好。用愛打動了兩位城市主人公的心。)

2、福貴的一生,苦難的一生。福貴一生面對了七次親人的去世,最後只剩餘自己和老黃牛相依爲命。其中有生命中的意外,也有生老病死的必然。

3、有慶的死

有慶意外的死亡藏着讓人憎惡的必然。整個過程中,他們不是醫生和護士在抽血,而是上位者與弄權者無情殘忍地吸血。有慶明明多次表現出了不正常的症狀,然而醫院裏的人全都視而不見,他們眼裏只有“縣長的女人”,自然地,一個十三歲孩子生命的凋零在他們眼中,只是一場鬧劇,正如那個沒怎麼當回事的醫生,也只罵了一聲抽血的“你真是胡鬧”,就又跑回去救縣長的女人了。

4、生活而不是倖存?大多數人從旁觀者的角度看福貴,都覺得福貴是倖存的。但作者用第一人稱,也就是福貴自己來講述他的經歷,這時的他不再是別人眼裏苦難的倖存者,而是富有經歷的擁有者。

5、餘華曾說過,長期以來,我的作品都是源於和現實的那一層緊張關係。我沉湎於想象之中,又被現實緊緊控制,正因爲此,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是一個憤怒和冷漠的作家。而在活着中他又是怎樣與自己和解,體現溫情的呢?

6、命運無常,製造無盡苦難。福貴覺得的幸福,可能就是父母全力相助,妻子不離不棄,孩子孝順懂事吧。

7、正是那點點滴滴的溫情緩解了苦難。福貴,在溫情中默默地受難。作家的悲憫情懷,也在活着中體現。溫情,使文章不再充滿苦難與死亡的寒涼,緩和了那種無奈與壓抑,讓我們能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以笑的方式哭”,不至於太絕望。人是爲人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其他事物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12

人,活着就是爭那一口氣!

——題記

歷史,真是沉重的東西。因爲它記錄了太多的戰役;戰爭,真是沉重的東西。因爲無論哪一方獲勝都是用血換來的。

可是,我們爲什麼還要打仗?野心,促成一戰、二戰的爆發。法西斯們挑起了殘酷的戰爭,無辜的人們只好拿起武器。這就是我們打仗的原因:我們必須保衛國土、保衛民族,還爲自己的尊嚴與自由。所以,無論敵人多麼強大,我們都會反抗、決不投降!

“寧爲站着死,不爲跪着生!

”吉鴻昌的話彷彿還在耳邊迴響,“砰砰”撞擊着心門;當邱少雲在火叢中一動不動時,我彷彿成爲他的戰友,看着他爲國家犧牲;當董存瑞炸碉堡時,我彷彿成爲他的戰友,王建他對這片土地與戰友、親人們的深情;劉胡蘭在面對敵人的鍘刀時,我彷彿成爲她的村民,瞧見了她對敵人滿是不屑的眼神……

原來,我們爲什麼要打仗?爲什麼要反抗?因爲,活着就要去爭那一口氣!

你可以“砰”的一聲將我打死,但我不要成爲你的俘虜;你可以成爲我的顧客,我會視你爲上賓,但這不代表你可以滿帶輕蔑地對我說話;我可以成爲你的員工,你可以開除我,但我不允許你侮辱我的人格;我可以成爲你的廚師,爲你盡心盡力地做出美食,但你不可以輕易踐踏我的勞動成果……

原來,我們真的不需要打仗。因爲正義呼喚的永遠是和平。但這並不是你欺壓我們的理由,因爲正義永不允許邪惡的存在。

歷史,真的是沉重的.東西。因爲它承載了太多的血與淚,太多的正義與邪惡;戰爭,真是沉重的東西。因爲一場戰爭,就是正與邪的交手,光明與黑暗的抗衡。

可是,正如黎明前最黑暗一樣,但太陽總會戰勝黑暗,將陽光灑向大地的每一個角落。所以,人,活着,定要爭出個正與邪,定要爭那一口氣!

《活着》讀後感13

生,是一種本能。無關環境,無關信仰,無關追求。哪怕這個世界讓你絕望,讓你心灰意冷,依然要堅強的活着。

餘華說: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而他筆下的富貴則用一生詮釋了這個道理。

故事的開頭,是一頭老牛陪伴着一位滄桑的老人,在陽光下回憶自己曾度過的時光。青年時期的富貴,擁有許多人渴望而不可及的東西,他有殷實的家境,愛他的妻子。但最終卻因他嗜賭成性,敗光所有家業。富貴的命運也由此改變,一夜之間他一無所有,一場賭博不僅輸光了他所有家產,也輸了他一生的福氣。

父親母親的先後離世,女兒鳳霞因發燒變成啞巴,妻子不知何時患上軟骨病,兒子爲救縣長夫人被抽血而亡。一連串的苦難,強壓下他一次又一次燃起的希望。但悲劇並未就此結束,女兒在獲得美滿幸福的婚姻後,卻因大出血死在了手術臺上;女婿二喜因爲事故,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也被黃豆奪走了生命。就像一串連環的詛咒,將富貴生命裏僅存的溫情撕得粉碎,最終陪伴他的,只有一頭老牛。

不可否認《活着》是一部悲劇,它將所有的苦難強加於富貴身上,讓富貴的前半生與後半生形成鮮明對比。這就是活着,將一個又一個死亡鑲嵌到日常生活中,掀起一波又一波苦難的巨浪。也正是因爲這樣強烈的衝突與碰撞,才能探索活着的價值。

人生並不是簡單的一個詞語,它是你臉上越來越多的皺紋,它是淚水與笑聲組成的血淚史,它是經歷無數磨難進化而來的高級產物。也正是因爲生而不易,我們才更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論是痛苦還是幸福,不論是病痛還是安康,不論是淚水還是笑容。它都是我們的福氣,是證明我們存在過的證據。

《活着》讀後感14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我們都是這個世界的迷路者,我們都是按照自己認定的道路尋找方向,也許我們是對的,也許我們錯了,或許有時候對了,有時候錯了。

剛開始看這本書,同事告訴我,結局大家都死了,感覺特別壓抑,不太適合容易被情緒左右的我,我,還是看了。

看完這本書心情確實有點兒沉重,平靜的文字寫着生離死別,一輩子好像一天一樣,嗖的一下子從清晨大正午到午後到傍晚再到深夜,那個年代生老病死真的好常見好倉促。一直活着似乎是一件特別珍貴的事,但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依舊堅強的活下去在這個充滿壓力的時代似乎既殘忍又難得。

福貴,一個生活在四五十年代的富二代,是個老婆挺着孕肚跪在賭場求着不但不回頭還動手打人的浪子,是個不知人間疾苦隨便使喚人的少爺;嗜賭成性,百畝地產被敗光的他,衣服由綢緞換爲粗布,從轎子走進天地,從少爺變成福貴,經歷父親的的摔死,母親的病死,兒子有慶的被抽血而死,女兒鳳霞的難產而死,妻子家珍的軟骨病而死,女婿二喜事故而死,外孫苦根吃豆子撐死,朋友春生的自殺.....依然堅持活下來的他,敬畏他生命頑強的同時又感覺有點同情他,面對至親們突如其來的離開,依舊要獨自活下去。

鳳霞的婚姻是比較觸動我的一個點,一次感冒致聾致啞,原本可以在適婚的年齡選擇合適的伴侶,卻不得不因爲家庭,被送走幾次。幸運的是最後遇到了二喜,兩人雖然沒有在一起很久,但那段日子應該是鳳霞短暫人生中的最快樂的時光吧。

沒有什麼比時間更具有說服力了,因爲時間無需通知我們就可以改變一切。特別喜歡一句話,“始於心甘情願,終於願賭服輸。”自己心甘情願的事,結果好呢當然皆大歡喜,結果不好呢,也沒有什麼可遺憾後悔的。相反,就感覺特別沒勁。

《活着》讀後感15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餘華

死亡是生命逝去的方式,是終點,亦是起點。而活着,活着是生命存在的證明,但活着的意義是什麼,是爲了什麼呢。這是個問題,也不是個問題。

福貴是《活着》這部小說中一個悲劇性的人物,而悲劇之所以是悲劇,是因爲原先美好的事物被毀掉了。福貴原本的生活究竟是幸福還是悲哀,這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生活不停的變故,是悲劇的來源,福貴好賭,把家產賭光,從地主的兒子變成了下地幹活的農民,因此導致父親崩潰掉入茅坑,再也沒有發出聲音,接下來福貴的人生可謂是一波三折。經歷種種苦難的福貴,感受過幸運來臨,也感受到了生命離去的無奈,自己的父親母親兒子老婆女兒相繼死去,生活仍舊繼續,福貴還活着,他還活着。

你說無一親人的福貴,這只是苟活,可你怎知他是在苦難中熬着,而不是在苦難中幸福呢。以往的種種回憶,似乎是他最寶貴的財富。他不像其他的鄉間老人,對自己以往的人生一問三不知,似乎那段人生與自己毫無相關。他可以繪聲繪色的描述,他可以徐徐道來,他的曾經,他的人生,他最終爲自己而活着。

有人說他其實算是一個惡棍,在生活富裕之時,他吃喝玩樂、好賭成性、不顧家庭、戲弄老丈人。可他何不是爲自己而活着,在親人全部離去的天昏地暗中選擇死亡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情,可他還是選擇活着。

我不知道他在當地主兒子時過着的那些一天天隨風飄去的生活是否快樂,是否幸福,但是我認爲他在苦難中,在有真正的活着的感受時,他是幸福的。

我們的人生也許沒有那麼戲劇化的苦難,沒有那麼多的坎坷。但是活着,爲何而活,爲誰而活,是人生始終要探尋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在生活中前進的一個理由,一個原因。生活總要繼續,最終我們總要爲了自己而活,身邊的人會離開,會離去。而每一個鼓起勇氣生活的人,我們都應該明白,活着不僅僅是活着,爲自己而活的真正含義,需要實實在在的生活去實踐,來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