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資本運作的“紅色時間差”

公司融資等資本運作是配合公司業務和戰略發展行事,貽誤戰機容易造成公司發展的被動,因此資本運作的最佳時點與實際開始融資的時間差距往往足以引起警戒,或許可將這個時間差稱爲資本運作的“紅色時間差”。

淺談資本運作的“紅色時間差”

由“紅色時間差”可以引出兩個需要明確的問題:一是企業並不能夠在一切戰略結束的時候纔開始融資和資本運作,而是要在發展未盡的同時開始挖井融資,即兩條腿走路;二是在相關條件成熟的情況下,融資務必愈快愈好,這是一個快牛打慢牛的時代,要儘可能縮短“時間差”,將紅色的警報色變爲綠色。

對於第一個問題,有個小故事或許是個合適的比喻:兩個和尚分別住在一河相隔的兩座山裏,他們每天挑水時都會在山下的河邊相遇,遂成好友,這樣不知不覺已過了五年。一日,東山和尚發現西山的`朋友好幾天不再下山挑水,擔心他身體有恙,便去探望,卻意外地在西山的廟裏發現一口井,西山和尚解釋說:“這五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後,都會抽空挖這囗井。即使有時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終於讓我挖出井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可以有更多時間做喜歡的事。”

對公司而言亦有類似之處,公司主營業務產品市場佔有率再高,點點滴滴地賺錢都是在挑水;公司需要在主營業務之外,先於發生融資的“紅色時間差”時就挖一口屬於公司的井,即“資本池”,培養出公司在業務之外的資本實力;未來當公司需要資金的時候,或者當公司現有業務萎縮時,或者公司被競爭對手超越時,公司方能即刻從已經打開的資金渠道取得轉向或是加速急需的資金,將“紅色時間差”變爲零,這個轉身也會因此更加從容。

近兩個月,順馳“賤賣”的故事令衆多媒體議論紛紛,殊不知這正是一個典型的“紅色時間差”案例:在業務方面飛速發展的光環下,順馳的資金鍊卻崩得又緊又薄,一旦發生變故,就連一點點資金都變得如此寶貴,“賤價賣身”也在所不惜。這個結局雖與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無關係,孫宏斌也一直力求上市融資,但在明知平時資本運作艱難的情況下,仍是一味向前衝,而不是平時重視協調業務與融資。當“紅色時間差”越拉越長,進而轉爲警報時,順馳又能怪誰呢?

而在公司達到融資的最佳時點問題上,融資速度則決定誰可以佔盡先機,有時這甚至關乎企業生死存亡。2005年分衆與聚衆借力資本跑馬圈地是演繹了一場最經典的融資賽跑,結局也因時間因素最終可謂“成王敗寇”。

資金瓶頸同時出現,一場場令人眼花繚亂的融資競賽由此展開。2003年5月,分衆贏得軟銀4000萬美元投資,軟銀帶來的不僅是資金的力量。同年12月,聚衆引入上海市信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6000萬元人民幣參股,外界評說這一思路的高明之處在於巧妙地拉攏了政府資源。融資時差六個月,首輪融資後,雙方開始在全國各地,特別是上海、廣州、北京三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此後,2004年4月鼎暉國際CDH等注資1250萬美元進入分衆傳媒,分衆獲得了維衆、鼎暉和高盛等多家投行的投資,而聚衆則吸引了全球最大的私募投資基金凱雷的青睞;同年9月,聚衆宣佈凱雷基金向其注資1500萬美元,相較於分衆前兩輪融資又遲了近半年時間。之後,2004年11月高盛宣佈向分衆投資3000萬美元。

待到2005年7月13日上午(美國當地時間),分衆傳媒上市納斯達克;2005年7月13日,凱雷集團表態:2000萬美元再投聚衆,但爲時已晚,聚衆已經喪失了“資本池”的先行優勢;2005年10月17日,分衆傳媒以1.83億美元收購上海框架媒介;2006年1月9日分衆以3.25億美元最終吞併聚衆?成樓宇電視寡頭。

分衆與聚衆爭先恐後融資,誰佔有“資本池”就意味着可以在競爭中取得勝利,因爲私募的融資過程還不是可言勝負的時候,聚衆與分衆上市之後纔是彼此決定勝負的日子。假如在這次爭奪中,分衆只看到手頭的業務拓展而沒有注意到加緊融資,那麼最終勝負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