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醫學微生物學》熱點:麻風分枝桿菌

麻風分枝桿菌,俗稱麻風桿菌,引起麻風,是一種慢性傳染病。流行廣泛。麻風分枝桿菌的形態、染色與結核分枝桿菌相似。以下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詳細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17年《醫學微生物學》熱點:麻風分枝桿菌

  一、生物學性狀

其大小、形態、染色均與結核桿菌類似,呈束狀排列,多存在於細胞內——麻風細胞(有大量麻風桿菌存在的感染細胞,呈泡沫狀)。目前人工培養尚未成功。動物模型:犰狳 ,對該菌高度易感,接種後引起瘤型麻風。人對該菌抵抗力強,接觸者僅少數發病。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人類爲唯一宿主和唯一傳染源,致病因素不清

傳染源:病人(瘤型麻風病人通過皮膚黏膜及外分泌液向外排菌)

傳播途徑:皮膚、黏膜、呼吸道及密切接觸傳播(家庭內傳播多見)

潛伏期:2-5年,長者數十年

特點:潛伏期長,發病慢,病程長的'慢性傳染病

麻風病變可分爲四型:

1、瘤型麻風:(惡性麻風)

→侵犯部位:皮膚黏膜、神經及內臟

病變中大量麻風細胞

→傳染性強:分泌物中大量麻風桿菌——開放性麻風

細胞免疫缺陷(麻風菌素試驗陰性)

→免疫狀態:體液免疫正常(抗原抗體複合物沉積)

→病變:肉芽腫,麻風結節

→臨牀表現:“獅面容”,病情嚴重,逐漸惡化。

2、結核樣型麻風(良性麻風) 60-70%

→侵犯部位:皮膚、周圍神經

→傳染性小——病變處少見麻風細胞及麻風桿菌

→免疫狀態:細胞免疫接近正常(麻風菌素試驗陽性)

→病變:淋巴細胞上皮樣細胞,巨噬細胞浸潤

→臨牀表現:皮膚——邊緣清楚的紅色斑疹,由於細胞浸潤變粗、變硬——可觸及,外周神經出現感覺功能障礙

界限類

未定類

  三、微生物學檢查與防治

塗片,結合病史可診斷

早期發現、早期隔離、聯合用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