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醫學微生物學:條件致病性腸道桿菌

導語:致病性大腸桿菌分爲侵入型和毒素型兩類。前者引起的腹瀉與痢疾桿菌引起的痢疾相似,一般稱爲急性痢疾型;後者所引起的腹瀉爲胃腸炎型,一般稱爲急性胃腸炎型。

2017年醫學微生物學:條件致病性腸道桿菌

  條件致病性腸道桿菌

  一、條件致病性腸道桿菌的種類

大腸桿菌(埃希菌屬)

  (一)生物學性狀

形態染色:符合腸桿菌特點,周毛菌,有菌毛。

培養特性:符合腸桿菌特點。(紫黑色有金屬光澤,2.S-S桃紅色)→乳糖發酵菌落。

生化反應:IMViC(++--)

抗原

有O、H、K三種抗原,爲血清分型基礎(O1---O173、H1---H56、K1---K100,且又分、A、B三型)。血清型表示法:O:K:H(O111:K58(B4):H2,O157:H7)。

  (二)致病性

致病物質:除內毒素、莢膜腸桿菌科共有的毒力因子外,大腸埃希菌具有獨特的毒力因子有:

黏附素具有高度特異性

1.定植因子抗原Ⅰ、Ⅱ、Ⅲ,2.集聚黏附菌毛Ⅰ、Ⅲ,3.束形成菌毛,4.緊密黏附素,5.P菌毛,菌毛等。具有吸附、定植、致病能力。

外毒素(由ETEC產生的'腸毒素)

(1)不耐熱腸毒素(LT),分LT-I和LT-Ⅱ兩型,蛋白質對熱不穩定,與霍亂腸毒素相似。

機制:①A亞單位毒素活性成分②B亞單位與腸上皮細胞受體(GM1神經節苷脂)結合。

B單位與受體結合→導致A進入細胞內→激活腺苷酸環化酶

ATP→CAMP↑→小腸液過度分泌→腸腔積液、腹瀉

(2)耐熱腸毒素(ST),分STa、STb兩型,爲低分子多肽,對熱穩定,機制爲激活細胞鳥苷酸環化酶,使cGMP↑導致腹瀉, LT和ST同時存在,致病性要強。 發現5個毒力島(PaiⅠ~PaiⅤ)。

  (三)所致疾病:

腸道外感染(內源性感染):1.化膿性感染定位轉移:腹膜炎、闌尾炎、創傷感染、手術刀口感染、肺炎、敗血症、新生兒腦膜炎等。2.泌尿道感染病原菌(UPEC):來自病人腸道(上行性),佔泌尿道感染首位、女性多(尿道炎、膀胱炎、腎盂腎炎等)。

腸道感染胃腸炎(腹瀉)(外源性感染):

1.腸產毒性大腸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TEC):嬰幼兒、旅遊者腹瀉, 與霍亂功能相似;

2.腸侵襲性大腸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IEC):成人腹瀉,與菌痢相似;

3.腸致病性大腸埃希菌(enteropathgenic EPEC):嬰兒腹瀉(水樣腹瀉);

4.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HEC,O157):出血性結腸炎,溶血性尿毒綜合徵(HUS);

5.腸集聚性大腸埃希菌 (enteroaggregative EAggEC):嬰兒腹瀉(持續性);

6.尿道感染性大腸埃希菌(urethrapathgenic UPEC) 。

  二、其他條件致病性腸道桿菌

1、克雷伯菌屬(Klebsiella):G桿菌,其中肺炎克氏菌較常見,包括三個亞種:肺炎亞種、鼻炎亞種及鼻硬結亞種。

克雷伯菌屬(5個種):

1.肺炎克氏菌(3個亞種)的肺炎亞種,俗稱肺炎桿菌,與人類感染有關;

2.G-球杆菌,無動力,有較厚的莢膜,多有菌毛;

3.普通平板呈M型菌落(易拉成絲);

4.存在正常人體,目前爲除大腸埃希菌以外最重要的條件致病菌。

2、變形桿菌屬:G桿菌,具有多形性,周身鞭毛,在普通培養基上呈擴散性生長,稱爲遷徙生長現象。迅速分解尿素,尿素(++++)爲本菌特徵,乳糖(-)。

1.原發感染食物中毒;

2.繼發感染尿路感染(僅次於大腸埃希菌)、創傷、腹膜炎、敗血症等。

3、枸櫞酸桿菌屬:條件致病菌,胃腸道感染,腦膜炎、敗血症。

4、腸桿菌屬:條件致病菌,泌尿道、呼吸道和傷口感染。

5、沙雷菌屬:黏質沙雷菌是細菌中最小的。引起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敗血症等。

6、摩根菌屬:泌尿道感染和傷口感染、腹瀉。

  三、微生物學檢查與防治

腸道外感染:標本→塗片、染色→分離培養→鑑定,尿路感染時每ml尿含菌≥10萬,有診斷價值。

腸道內感染:用弱選擇性培養基,分離培養+生化反應+血清分型+毒素測定+核酸檢測等。毒素檢測 ; O157:H7,vero toxin。

衛生細菌學檢查:細菌總數:每ml飲水中細菌數≤100個;大腸菌羣指數:每1000ml水中大腸桿菌≤3個;每100 m瓶裝汽水、果汁中,大腸桿菌≤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