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醫助理醫師《中醫診斷學》精講:八綱辨證

複習的好處在於溫故而知新,通過複習可以加深對原有知識的記憶,下面是本站小編分享的一些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2017中醫助理醫師《中醫診斷學》精講:八綱辨證

  八綱辨證的概念

概念:是指表、裏、寒、熱、虛、實、陰、陽八個辨證的綱領

表裏——辨別病位的淺深

寒熱——辨別疾病的性質

虛實——判斷邪正的盛衰

陰陽——劃分疾病的類別

八綱辨證源流

1、《內經》:“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2、《傷寒論》:六經辨證,分三陰三陽

3、《景嶽全書》:“陰陽篇”“六變篇”

4、《傷寒質難》:正式提出“八綱”名稱

  第一節 表 裏

是辨別病位外內淺深的一對綱領

表裏的相對性:

表--軀殼、腑、經絡

裏--內臟、髒、臟腑

表裏的狹義性:

表--身體的皮毛、肌腠、經絡

裏--臟腑、骨髓

表裏辨證的`意義

表裏辨證在外感病中有重要意義

表證:邪淺病輕   表證入裏  病進

裏證:邪盛病重   裏證出表  病退

  一、 表 證

概念:表證是指六淫邪氣經皮毛、口鼻侵入時所

產生的證候。屬外感病的初期階段。

臨牀表現:

發熱惡寒,頭身疼痛,舌苔薄白,脈浮。或鼻塞、流清涕、咽喉癢痛,咳嗽

1 、表寒證;2、傷風表證;3、表熱證;

表證的二個特點:

1、外感時邪; 2、邪淺病輕;

  二、 裏 證

概念:裏證是泛指病變部位在內,由臟腑、氣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證候。

成因:

1、表邪失治,內傳入裏

2、外邪直中,侵犯臟腑

3、七情、飲食、勞倦等

裏 證

臨牀表現:(症狀多種多樣,取其1,以與表證相鑑別)

壯熱或潮熱,不惡寒反惡熱,口渴煩躁,腹脹腹痛,嘔惡,大便乾結,小便短赤,或神昏譫語,舌紅苔黃厚,脈洪數或沉數有力

特點:1、病位深在

2、有內臟各系統的功能障礙

  三、半表半里

是指病邪在由表入裏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又稱爲“少陽病”

臨牀表現: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或疼痛,心煩欲嘔,不

欲食,口苦咽乾,目眩,脈弦

(四)表裏證的鑑別要點

主要是審察其寒熱、舌象、脈象等變化

1、發熱惡寒屬表,但熱不寒屬裏

2、表證小便清利,飲食如故

3、裏證有內臟系統的機能障礙

4、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

  四、表證與裏證的關係

(一)表裏同病

表證和裏證同一時期出現。

(二)表裏出入

1、表邪入裏:

2、裏邪出表:

  第二節 寒 熱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一對綱領

《景嶽全書》“寒熱者,陰陽之化也”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陽盛則熱,陰盛則寒”

《素問• 調經論》

“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

  一、 寒 證

是疾病的本質屬於寒性的證候

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

內寒:寒邪直中臟腑--實寒

自身陽虛----虛寒

臨牀表現:

惡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

臥,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面色白

舌淡苔白而潤,脈緊或遲等

  二、 熱 證

是疾病的本質屬於熱性的證候。

表熱:熱邪外襲肌表所致

裏熱:外邪入裏化熱

氣鬱化火,食積化火

陰虛生內熱    --虛熱

臨牀表現:

發熱喜涼,口渴飲冷,面紅目赤,煩燥不寧,

痰黃涕濁,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而

乾燥,脈數等

  三、寒證與熱證的鑑別

《醫學心悟•寒熱虛實陰陽辨》

“一病之寒熱,全在口渴與不渴,渴而消水與不消水,飲食喜熱與喜冷,煩躁與厥逆,溺之長短赤白,便之溏結,脈之遲數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飲冷食,煩躁,溺短赤,便結脈數,此熱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飲熱湯,手足厥冷,溺清長,便溏,脈遲,此寒也”

  四、寒證與熱證的關係

(一)寒熱錯雜: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着不同性質的症狀

1、上熱下寒:如《傷寒論》中的“黃連湯”證

胸中有熱,腹中冷痛,黃連湯主之

2、上寒下熱:如胃脘冷痛,嘔吐清涎,又兼見尿頻,尿痛,小便短赤

八綱證候間的關係

3、表寒裏熱:《傷寒論》中“大青龍湯”證

發熱惡寒,身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4、表熱裏寒:《傷寒論》中“桂枝人蔘湯”證

外證未解,而數下之,利下不止,桂枝人蔘湯主之

八綱證候間的關係

(二)寒熱轉化

1、寒證化熱,

2、熱證化寒

八綱證候間的關係

(三)寒熱真假:是指疾病在危重階段,可以出現一些症狀與本質相反的“假象”

1、真熱假寒:“熱極似寒”

2、真寒假熱:“寒極似熱”

證候真假

真熱假寒--內有真熱,外現假寒

產生機理:邪熱內盛,陽氣鬱而不能外達

臨牀表現:高熱伴四肢厥冷,惡寒或寒戰,

神識昏沉,面色紫暗,脈沉;又見口鼻氣粗,口

渴引飲,小便短黃,舌苔黃而焦乾

證候真假

2、真寒假熱--內有真寒,外現假熱

產生機理:陰寒內盛,格陽於外(陰盛格陽)

臨牀表現:身熱煩躁,面紅如妝,神志躁擾

又見下肢厥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浮大但

重按無力

1、陰盛格陽重證

徐國珍傷寒六七日,身熱目赤,索水到前,置而不飲,異常大躁,將門窗洞啓,身臥地上,輾轉不快,要求入井,一醫視爲熱,以大承氣湯與服。餘診其脈,洪大無倫,重按無力。餘曰:陽欲暴脫,外顯假熱,內有真寒,觀其得水不欲咽,情已大露,豈水尚不能咽而反可咽大黃、芒硝乎?天氣燠熱,必有大雨,此證頃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於是以附子、乾薑各五錢,人蔘三錢,甘草二錢,煎成冷服。服後寒戰嘎齒有聲,以重棉和頭覆之,縮手不肯與診,陽微之狀始著,再與前藥一劑,微汗熱退而安。(《寓意草》清·喻家言)

寒熱真假的鑑別

寒熱真假的鑑別要點:

①假象的出現,多在四肢,皮膚和麪色方面,而臟腑、氣血、津液等方面的內在表現,是如實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質,故辨證時應以裏證、舌象、脈象等作爲診斷的依據

寒熱真假的鑑別

②假象畢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熱之面赤,是面色恍白而僅在顴頰上淺紅嬌嫩,時隱時現,而真熱的面紅卻是滿面通紅;假寒常表現爲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卻是大熱,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卷臥,欲得衣被

寒熱真假的鑑別

《景嶽全書》提出試寒熱法:“假寒誤服熱藥,假熱誤服寒藥等證,但以冷水少試之。假熱者必不喜水,即有喜者,或服後見嘔,便當以溫熱藥解之;假寒者必多喜水,或服後反快而無所逆者,便當以寒涼藥解之”

  五、寒熱與表裏的關係

(一)表寒證

(二)表熱證

(三)裏寒證

(四)裏熱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