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臨牀醫學理論《外科學》考點:外科感染

外科感染指需要外科治療的感染,包括創傷、燒傷、手術、器械檢查等併發症。以下是本站小編帶來的'詳細內容,歡迎參考查看。

2017臨牀醫學理論《外科學》考點:外科感染

  一.概述

  (一)分類

1、非特異性感染/化膿性感染/一般感染——包括:癤、癰、丹毒、急性淋巴結炎等;致病菌:金葡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特點:先急性炎症反應,後局部化膿。

2、特異性感染——致病菌:結核桿菌、破傷風梭菌、產氣莢膜梭菌、炭疽桿菌、白念珠菌。

3、急性感染:3周以內;慢性感染:>2月;亞急性感染:3w~2月。

4、時間:原發性、繼發性感染;來源:外源性、內源性感染;條件:條件性、二重、醫院內感染。

  (二)致病因素

1.病菌的致病因素——粘附因子;數量與增殖速率;胞外酶(蛋白酶、磷脂酶、膠原酶)、外毒素(溶血毒素、腸毒素、破傷風毒素)、內毒素(脂多糖:引起全身炎症反應)。

2.宿主免疫——天然免疫(屏障作用、吞噬細胞、NK細胞、補體、細胞因子)、獲得性免疫(細胞免疫、體液免疫)。

3.免疫破壞——屏障不完整;留置血管、體腔內導管處理不當;管腔阻塞內容物聚集;局部血流障礙、水腫、積液;嚴重損傷、大面積燒傷、休克;慢性疾病,嚴重HRef="https://bimogu.com/tags-gvzl-0.html" target="_blank" >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癥;使用免疫抑制劑、CAs;先天性/獲得性免疫缺陷。

  (三)病理改變

  一.非特異性感染

病菌侵入組織繁殖併合成多種酶和毒素;激活凝血、補體、激肽系統、血小板、巨噬細胞;炎性介質釋放,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局部炎性細胞聚集吞噬病菌、細胞組織。

特徵表現:紅腫熱痛;部分炎性介質可進入血液引起全身反應。

1.炎症好轉 2.局部化膿 3.炎症擴展 4.轉爲慢性炎症

  二.特異性感染

1.結核病——致病物質爲磷脂、糖脂、結核菌素,不引起急性炎症反應;形成浸潤、結節、肉芽腫、乾酪樣壞死;結核菌素引發變態反應;液化爲局部無痛性冷膿腫。

2.破傷風——合成痙攣毒素,引起肌強直痙攣;無明顯局部炎症反應。

3.氣性壞疽——釋放多種毒素,溶解血細胞、肌細胞,併產生氣泡,發展迅速,波及全身。

4.真菌感染——多爲二重感染、機會感染;多侵及深部組織、黏膜;有局部炎症、肉芽腫、潰瘍、膿腫、空洞多種形態。

  (一)臨牀表現

1.局部症狀——急性炎症:紅腫熱痛、功能障礙;慢性炎症疼痛不明顯。

2.器官-系統功能障礙

3.全身狀態——嚴重感染:發熱、HR加快、全身不適,中毒症狀;嚴重者可有休克。

4.特殊表現——破傷風:肌強直性痙攣;氣性壞疽:皮下捻發音;炭疽:發癢性黑色膿包。

  (二)預防

一.防止病菌侵入:保持衛生;手術嚴格無菌操作;徹底清創。

二.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營養;積極治療糖尿病、尿毒症;及時使用特異性免疫治療。

三.切斷病菌傳播

  (三)治療

原則:消除感染病因、毒性物質;促進組織修復。

  一.局部處理

1.保護感染部位:制動、防擠壓損傷。

2.理療、外用藥物:早期局部熱敷、超短波紅外線輻射來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明顯腫脹者50%硫酸鎂熱敷;未成膿用魚石脂軟膏、金黃膏敷貼。

3.手術治療:膿腫形成及時切開引流;深部膿腫在定位下穿刺引流。

  二.抗感染藥物應用

範圍大且有擴大趨勢者,應給予全身用藥;配合換藥用藥:H2O2、Kmno4(厭氧菌)。

  三.全身支持治療

1.保證睡眠,維持良好精神。

2.維持體液平衡,電解質平衡;加強營養支持,優先腸內營養。

3.糾正貧血,低蛋白血癥;發熱者適當物理降溫;糾正基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