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內科學考點:胸痹

胸痹是指以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喘息不得臥 爲主症的一種疾病,輕者僅感胸悶如窒,呼吸欠暢,重者則有胸痛,嚴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內科學考點:胸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內科學考點:胸痹

  胸痹

  細目一:概述

一、胸痹的概念及源流

1.胸痹的概念

胸痹是指以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喘息不得臥 爲主症的一種疾病,輕者僅感胸悶如窒,呼吸欠暢,重者則有胸痛,嚴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2.胸痹的源流

胸痹的記載最早見於《內經》。

《靈樞·厥病》有“真心痛”之說,謂“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二、《金匱要略》對胸痹證治的認識

《金匱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稱, 進行了專門的論述,且把病因病機歸納爲“陽微陰弦”,即上焦陽氣不足,下焦陰寒氣盛, 認爲乃本虛標實之證。在治療上,根據不同證候,制定了瓜蔞薤白白酒湯 等九張方劑,以取溫通散寒、宣痹化溼之效,體現了辨證論治的特點。

三、本病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胸痹的常見病因

內因: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倦內傷,年邁體虛。

外因:寒邪內侵。

二、胸痹病機、發展趨勢及虛實兩者的內涵及其轉化

胸痹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腎三髒。

基本病機爲心脈痹阻。

病理性質爲本虛標實,虛實夾雜。

 細目三:診斷和類證鑑別

一、本病的診斷要點

1.膻中或心前區憋悶疼痛,甚則痛徹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內側等部位,呈反覆發作性或持續不解,常伴有心悸、氣短、自汗,甚則喘息不得臥。

2.胸悶胸痛一般幾秒到幾十分鐘可緩解。嚴重者可見疼痛劇烈,持續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蒼白,脣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發生猝死。

3.多見於中年以上,常因操勞過度,抑鬱惱怒或多飲暴食,感受寒冷而誘發。

二、胸痹與懸飲、胃痛、真心痛的鑑別

1.胸痹與懸飲的`鑑別

懸飲、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當爲胸悶痛,並可向左肩或左臂內側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飽餐、情緒激動、勞累而突然發作,歷時短暫,休息或用藥後可緩解。懸飲爲胸肋脹痛,持續不解,多伴有咳唾,轉側,呼吸時疼痛加重,肋間飽滿,並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證候。

2.胸痹與胃痛的鑑別

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當心而痛之稱,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極易混淆。但胸痹以悶痛爲主,爲時極短,雖與飲食有關,但休息、服藥常可緩解。胃痛與飲食相關,以脹痛爲主,局部有壓痛,持續時間較長,常伴有泛酸、嘈雜、噯氣、呃逆等胃部證候。

3.胸痹與真心痛的鑑別

真心痛乃胸痹的進一步發展,症見心痛劇烈,甚則持續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脣紫、手足青至節,脈微或結代等危重證候。

 細目四:辨證論治

一、胸痹辨證:虛與實、標與本及其內涵

胸痹總屬本虛標實之證,辨證首先掌握虛實,分清標本,標實應區別氣滯、痰濁、血瘀、寒凝的不同;本虛又應區別陰陽氣血虧虛的不同。

二、本病的治療原則及具體治療方法

【須牢記的架構圖】

三、心血瘀阻、氣滯心胸、痰濁閉阻、寒凝心脈、氣陰兩虛、心腎陰虛、心腎陽虛等證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藥。

1.心血瘀阻證

主症:心胸疼痛,如刺如絞,痛有定處,入夜爲甚, 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悶,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勞累而加重,舌質暗紅,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代表方:血府逐瘀湯加減。

常用藥:川芎、桃仁、紅花、赤芍、柴胡、桔梗、枳殼、當歸、生地、降香、鬱金。

2.氣滯心胸證

主症:心胸滿悶,隱痛陣發,痛無定處, 時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時容易誘發或加重, 或兼有脘腹脹悶,得噯氣或矢氣則舒,苔薄或薄膩,脈細弦。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通絡。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減。

常用藥:柴胡、枳殼、赤芍、香附、陳皮、川芎。

3.痰濁閉阻證

主症:胸悶重而心痛微,痰多氣短, 肢體沉重,形體肥胖,遇陰雨天而易發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咯吐痰涎,舌體胖大且邊有齒痕,苔濁膩或白滑,脈滑。

治法:通陽泄濁,豁痰宣痹。

代表方:瓜蔞薤白半夏湯合滌痰湯加減。

常用藥:瓜蔞、薤白、半夏、南星、竹茹、人蔘、茯苓、甘草、石菖蒲、陳皮、枳實。

4.寒凝心脈證

主症:卒然心痛如絞,心痛徹背,喘不得臥,多因氣候驟冷或驟感風寒而發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則手足不溫,冷汗自出, 胸悶氣短,心悸,面色蒼白,苔薄白,脈沉緊或沉細。

治法:辛溫散寒,宣通心陽。

代表方:枳實薤白桂枝湯合當歸四逆湯加減。

常用藥:桂枝、細辛、薤白、瓜蔞、當歸、芍藥、甘草、枳實、厚朴、大棗。

5.氣陰兩虛證

主症:心胸隱痛,時作時休,心悸氣短,動則益甚, 伴倦怠乏力,聲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舌質淡紅, 舌體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細緩或結代。

治法:益氣養陰,活血通脈。

代表方:生脈散合人蔘養榮湯加減。

常用藥:人蔘、黃芪、炙甘草、桂枝、麥冬、玉竹、當歸、丹蔘、五味子。

6.心腎陰虛證

主症:心痛憋悶,心悸盜汗,虛煩不寐,腰痠膝軟,頭暈耳鳴,口乾便祕,舌紅少津,苔薄或剝,脈細數或促代。

治法:滋陰清火,養心和絡。

代表方:天王補心丹合炙甘草湯加減。

常用藥:生地、玄蔘、天冬、麥冬、人蔘、炙甘草、茯苓、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遠志、丹蔘、當歸身、芍藥、阿膠。

7.心腎陽虛證

主症:心悸而痛,胸悶氣短,自汗,動則更甚,面色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溫 或腫脹,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或膩,脈沉細遲。

治法:溫補陽氣,振奮心陽。

代表方:參附湯合右歸飲加減。

常用藥:人蔘、附子、桂枝、熟地、山萸肉、仙靈脾、補腎脂、炙甘草。

四、寒凝心脈與心腎陽虛之胸痹的證治區別及其治療加減變化

寒凝心脈證,若陰寒極盛,胸痹重症,表現胸痛劇烈,痛無休止,伴身寒肢冷,氣短喘息,脈沉緊或沉微者,當用溫通,予烏頭赤石脂丸。

五、常見證候治療加減變化

氣滯心胸證,氣鬱日久化熱,心煩易怒,口乾便祕,舌紅苔黃,脈弦數者,用丹梔逍遙散,以疏肝清熱;便祕嚴重者,加當歸蘆薈丸 以瀉鬱火。

痰濁閉阻證,若痰濁鬱而化熱者,用黃連溫膽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