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中醫內科考點:痹證

  【病因病機】

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中醫內科考點:痹證

主要與外感風寒溼熱之邪、人體正氣不足有關。風寒溼熱之邪侵入人體,痹阻關節筋肉筋絡,導致氣血痹阻不通而發本病。風寒溼邪侵入機體經絡,留於關節,導致經脈氣血痹阻不通,不通則痛。根據病邪偏勝和症狀特點,分爲行痹(風痹)、痛痹(寒痹)、着痹(溼痹)。若素體陽盛或陰虛火旺,復感風寒溼邪,邪從熱化,或感受熱邪,留注關節,則爲熱痹。

  【辨證】

主症 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若疼痛遊走,痛無定處,時見惡風發熱,舌淡苔薄白,脈浮,爲行痹(風痹);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增,得熱痛減,局部無紅腫熱脹,苔薄白,脈弦緊,爲痛痹(寒痹);若肢體關節痠痛,重着不移,或腫脹,肌膚麻木不仁,陰雨天加重或發作,苔白膩,脈濡緩,爲着痹(溼痹);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關節活動不利,可累及多個關節,伴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苔黃燥,脈滑數,爲熱痹。

  【治療】

基本治療

治法 通痹止痛。取病痛局部穴爲主,結合循經及辨證選穴。

主穴 阿是穴局部經穴

配穴 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腎俞、關元;着痹者,加陰陵泉、足三裏;熱痹者,加大椎、曲池;另可根據部位循經配穴。

操作 毫針瀉法或平補平瀉法。痛痹、着痹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點刺出血。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

方義 疼痛局部循經取穴,可疏通經絡氣血,使營衛調和而風寒溼熱等邪無所依附,痹痛遂解。風邪偏盛爲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寒邪偏盛爲痛痹,取腎俞、關元,益火之源,振奮陽氣而祛寒邪。溼邪偏盛爲着痹,取陰陵泉、足三裏健脾除溼。熱痹取大椎、曲池可瀉熱疏風、利氣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