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檢基礎知識:白細胞計數及分類的臨牀意義分析

以下是臨檢基礎知識的相關內容,提供給大家備考複習。

臨檢基礎知識:白細胞計數及分類的臨牀意義分析

白細胞計數及分類的臨牀意義分析

急性化膿性感染時,中性粒細胞增高程度取決於感染微生物的種類、感染竈的範圍、感染的嚴重程度、患者的反應能力。如感染很侷限且輕微,白細胞總數仍可正常,但分類檢查時可見分葉核百分率有所增高;

中性粒細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化膿性感染時,中性粒細胞增高程度取決於感染微生物的種類、感染竈的範圍、感染的嚴重程度、患者的反應能力。如感染很侷限且輕微,白細胞總數仍可正常,但分類檢查時可見分葉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增高大於10×109/L,並伴有輕度核象左移;嚴重感染時總數常明顯增高,可達20×109/L以上,且伴有明顯核象左移;在脾破裂或宮外孕輸卵管破裂後,白細胞迅速增高,常達(20~30)×109/L.其增多的細胞主要是中性分葉核粒細胞。這可能與應激狀態、內出血而一過性缺氧等有關。

中性粒細胞減少某些感染,如傷寒、副傷寒、瘧疾、流感等可引起白細胞減少;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時,呈“三少”表現;電離輻射(如X線等)、長期服用氯黴素後,可因抑制骨髓細胞的有絲分裂而致白細胞減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由於自身免疫性抗核抗體導致白細胞破壞而減少;各種原因所致的脾腫大均可見白細胞減少。

2.2.2淋巴細胞淋巴細胞的主要功能是參與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和分泌淋巴因子。淋巴細胞增多見於見於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細菌性感染(如百日咳)、結核感染恢復期等。腎移植術後如發生排異反應時,於排異前期,淋巴細胞的絕對值即增高。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前者如系慢性型,以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細胞爲主,如系急性型則以原幼淋巴細胞爲主,均可致白細胞總數增高;後者多以原、幼淋巴細胞爲主。初生嬰兒、兒童屬生理性增多。

淋巴細胞減少主要見於長期接觸放射線及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後人羣。嚴重化膿性感染時,由於中性粒細胞顯著增加,導致淋巴細胞相對減低。

2.2.3單核細胞

正常兒童外周血中的.單核細胞較成人稍多,平均9%,出生後2周的嬰兒可呈生理性單核細胞增多,可達15%以上。

病理性增多見於某些感染。如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黑熱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復期也可見單核細胞增多;在活動性肺結核如嚴重的浸潤性和粟粒性結核時,可致血中單核細胞明顯增多。粒細胞缺乏症的恢復期,常見單核細胞一過性增多、惡性組織細胞病,淋巴瘤時可見幼稚單核細胞增多,成熟型亦見增多。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時除貧血,白細胞減少等之外,白細胞分類時常見核細胞增多。

2.2.4嗜酸性粒細胞有吞噬作用和趨化作用,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反應性增高見於支氣管哮喘、血管神經性水腫、食物過敏、精神病時均可見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腸寄生蟲抗原與腸壁內結合IgE的肥大細胞接觸時,使後者脫顆粒而釋放組胺,導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手術和燒傷病人的預後及測定腎上腺皮質功能。腫瘤性增高見於淋巴系統惡性疾患、血液病、慢性白血病等。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嗜酸性粒細胞常可高達10%以上,並可見有幼稚型。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於傷寒、副傷寒、手術後嚴重組織損傷以及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後,一般臨牀意義不大。

2.2.5嗜鹼性粒細胞有趨化作用和弱吞噬作用。增多見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轉移、鉛和鉍中毒等。罕見的嗜鹼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異常增多,可達20%以上,多爲幼稚型。骨髓纖維化和某些轉移癌時也可見增多。

3討論

在白細胞總數中,有一半以上存在於血管外的細胞間隙內,有30%以上貯存在骨髓內,其餘的纔是在血管中流動的。這些白細胞憑藉血液的運輸,從它們生成的器官,即骨髓和淋巴組織,到達發揮作用的部位。人體內白細胞總數和種類白細胞的百分比是相對穩定的。

當機體發生炎症或其他疾病時,可引起白細胞總數及各種白細胞的百分比發生變化,因此檢查白細胞總數及白細胞分類計數成爲輔助診斷的一種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