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題

一、單項選擇題

2016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題

1.構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 )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B.受教育者和教育內容

C.教育者和教育內容

D.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

【答案】A。解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所有教育活動的開展都要以這兩個要素爲前提。

2.( )是上課的必要補充,是適應學生個別差異,貫徹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A.備課

B.課外輔導

C.佈置作業

D.考試

【答案】B。解析:略。

3.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矛盾

B.教育者與德育內容之間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D.受教育者與教育內容之間的矛盾

【答案】C。解析: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會所要求的道德規範)與受教育者現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它的實質是社會矛盾在德育過程中的反映。

4.下列不屬於課堂紀律類型的選項是( )

A.教師促成的紀律

B.集體促成的紀律

C.自我促成的紀律

D.學生促成的紀律

【答案】D。解析:課堂紀律一般分爲教師促成的紀律、集體促成的紀律、任務促成的紀律和自我促成的紀律。

5.孔子的教育著作是( )

A.《學記》

B.《論語》

C.《大學》

D.《中庸》

【答案】B。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論語》一書中。

6.現代教學的輔助形式有( )

A.個別教學

B.複式教學

C.特朗普制

D.設計教學法

【答案】A。解析:現代教學的輔助形式有個別教學和現場教學兩種。

7.班主任工作總結一般分爲( )

A.學年總結和學期總結

B.全面總結和專題總結

C.班級總結和教學總結

D.學習總結和活動總結

【答案】B。解析:班主任工作總結,是對整個班主任工作過程、狀況和結局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評估,進行質的評議和量的估計。一般分爲兩類,即全面總結和專題總結,一般在學期學年末進行。

8.靈感現象是( )的結果。

A.直覺思維

B.綜合思維

C.聚合思維

D.分析思維

【答案】A。解析:直覺思維是人腦對事物整體及其本質直接領悟的思維活動,它表現在對事物及其關係的敏銳、迅速地識別和整體地把握。靈感現象就是直覺思維的結果。

9.義務教育具有明顯的( )

A.時代性

B.經濟性

C.強制性

D.創新性

【答案】C。解析:義務教育是指依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其制定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故它具有明顯的強制性。

10.“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體現了( )

A.理論聯繫實際原則

B.直觀性原則

C.啓發性原則

D.因材施教原則

【答案】B。解析:題乾的描述體現了直觀性原則。考生需注意區分理論聯繫實際原則與直觀性原則的內涵。

11.信息由短時記憶轉入長時記憶的條件是( )

A.思維

B.想象

C.注意

D.複述

【答案】D。解析:如果通過內部言語形式默默地複述,可以使即將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強化,變得清晰、穩定,再經精細複述可轉入長時記憶中加以保持。那些未經複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則隨時間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遺忘。因此,複述是使短時記憶的信息轉入長時記憶的關鍵。

12.當一個人聽到親人去世的消息時,拒絕相信此事,以減少心靈上的痛苦。這是防禦機制中的( )

A.壓抑

B.否認

C.文飾

D.代償

【答案】B。解析:有意或無意地拒絕承認那些不愉快的現實,似乎事情根本就沒有發生,以此減少心靈上的痛苦。這種自我防禦機制稱爲否認。

13.“人實際上因爲生活在社會中才是人,教育在於使年輕一代系統地社會化。”這句話體現了( )

A.個人本位論

B.社會本位論

C.教育社會化

D.實質教育論

【答案】B。解析:題乾的描述出自涂爾干,體現了社會本位論的教育目的觀。

14.“兒童中心主義”違背了( )

A.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B.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

C.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D.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

【答案】D。解析:兒童中心論認爲教育的目的在於促進兒童的成長,因此教育要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整個教育過程要圍繞兒童轉,這違背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統一的規律。

15.在限定時間內產生大量的觀念,體現了創造性思維的( )特徵。

A.靈活性

B.獨創性

C.發散性

D.流暢性

【答案】D。解析:流暢性反映的是發散思維的速度和數量特徵。

16.人格的( )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

A.獨特性

B.穩定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答案】C。解析:人格的整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

17.下列關於學科中心課程論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學科中心課程論包括結構主義課程理論、要素主義課程理論和永恆主義課程理論

B.要素主義課程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巴格萊,結構主義課程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布魯納,永恆主義課程理論 的代表人物是赫欽斯

C.永恆主義教育又稱傳統主義教育、保守主義教育

D.結構主義課程理論與活動課程理論存在着本質的差別

【答案】C。解析:要素主義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出現的與進步主義教育相對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稱傳統主義教育、保守主義教育。

18.德育過程中經常出現“屢教不改”的現象,這說明( )

A.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

B.德育過程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鬥爭的過程

C.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活動與交往,統一多方面影響的過程

D.德育過程是長期的、反覆的'、逐步提高的過程

【答案】D。解析:略。

19.分析問題找出主要矛盾的過程屬於問題解決的( )階段。

A.發現問題

B.理解問題

C.提出假設

D.驗證假設

【答案】B。解析:題幹描述的是問題解決的理解問題(明確問題)的階段,理解問題就是把握問題的性質和關鍵信息,摒棄無關因素,並在頭腦中形成有關問題的初步印象,即形成問題的表徵。

20.心理評估的對象是( )

A.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行爲表現

B.學生的異常心理

C.學生的異常行爲

D.學生的心理狀態

【答案】A。解析:心理評估是依據用心理學方法和技術蒐集得來的資料,對學生的心理特徵與行爲表現進行評鑑,以確定其性質和水平並進行分類診斷的過程。

二、辨析題

1.講授法是一種注入式的教學方法

【答案】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注入式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從主觀出發,把學生看成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向學生灌注知識,無視學生在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啓發式則是指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採取各種有效的形式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指導他們自己去學習的方法。如果一位教師能夠用啓發式的思想去使用講授法,那麼題乾的結論就是不成立的。因此,不能單純地說某一種方法是注入式還是啓發式的,這取決於教師是怎麼使用這種方法的。

2.廣義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

【答案】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廣義的教育,指增進人的知識與技能、發展人的智力與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廣義的教育可能是無組織的、自發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組織的、自覺的或系統的。它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知識經驗越豐富,理解就越深刻,對事物的知覺也就越完整、精確。

【答案】這種說法是正確的。知覺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識經驗爲基礎對感知的事物加工處理,並用語詞加以概括賦予說明的加工過程。知覺的理解性與人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密切關係。知識經驗越豐富,理解就越深刻,知覺也就越完整、精確。

4.品德的形成是一個由內到外的轉化過程。

【答案】這種銳法是不正確的。品德的形成是一個從外到內的轉化過程,是社會規範的接受和內化,大致經歷三個階段。依從即表面上接受規範,按照規範的要求來行動,但對規範的必要性或根據缺乏認識,甚至有牴觸情緒。它是規範內化的初級階段,是品德建立的開端。認同即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爲上主動接受規範,並試圖與之保持一致。內化是指在思想觀點上與社會規範及其價值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爲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此時,穩定的品德形成。

三、簡答題

1.簡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

【參考答案】

(1)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髮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繫: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製度: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2.班主任工作的內容有哪些?

【參考答案】

班主任工作的內容主要有:(1)瞭解和研究學生;(2)有效地組織和培養優秀班集體;(3)協調校內外各種教育力量;(4)學習指導、學習活動管理和生活指導、生活管理;(5)組織課外、校外活動和指導課餘生活;(6)建立學生檔案;(7)操行評定;(8)班主任工作計劃與總結;(9)個別教育工作;(10)班會活動的組織;(11)偶發事件的處理。

3.簡述一般人心理健康的標準。

【參考答案】

一般人心理健康的標準:(1)智力正常;(2)情緒適中;(3)意志健全;(4)人格統一;(5)人際關係和諧;(6)與社會協調一致;(7)心理特點符合年齡特徵。

4.簡述有效組織複習的方法。

【參考答案】

對學習材料的複習,從時間分配上來說,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分散複習(即每次時間短、次數多),一種是集中複習(即每次時間長、次數少)。研究表明,分散複習的效果優於集中複習,因爲分散複習可降低疲勞感,減少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進行分散複習,而不要等到考前集中算“總賬”。

(1)複習要及時;

(2)識記與嘗試回憶交替進行;

(3)複習過程要儘量多樣化;

(4)重視對記憶品質的培養;

(5)注意用腦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