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培養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教學方法論文

近幾年來,在教育實踐領域和教育研究領域,“核心素養”成爲非常時髦的一個熱詞,談論教育問題時倘若不涉及核心素養,似乎有落後之嫌。那什麼是“核心素養”呢?

關於培養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教學方法論文

這個概念源於西方,英文詞是“KeyCompetencies”。“Key”在英語中有“關鍵的”、“必不可少的”等含義。“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譯爲“能力”,但從它所包含的內容看,譯成“素養”更爲恰當。簡言之,“核心素養”就是“關鍵素養”。

其中生物學核心素養包括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等四個方面。那麼,作爲一線教師,我們在高中的生物學教學中,要如何培養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呢?下面筆者將結合課題——減數分裂,來談談一些具體的教學方法

一、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由具體現象,推導抽象原理

課的導入,是生物學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心理學研究表明:精彩而藝術的開課,可以激活學生的“動情點”,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迅速由抑制轉爲興奮,從而把學習當作一種內在需要,自然地進入學習。

在減數分裂這節中,筆者是這樣開課的:

首先通過“問題探討”中的果蠅體細胞及配子細胞的圖,引導學生比較體細胞與配子染色體組成的差異,從而找出規律。

學生活動得知:體細胞中染色體的'數量是配子細胞中的兩倍,而且配子中成對的相同性狀的染色體沒有了。

教師設問:“圖中的配子是通過有絲分裂產生的嗎?”“有絲分裂的特徵是什麼?”引導學生複習細胞有絲分裂並猜想配子是經過何種分裂形成的。

構思猜想的思維過程是:假若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不是體細胞中的一半,那麼生物每繁殖一代,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就會增加一倍。由此推出必然有一個特殊的過程使生殖細胞在形成的過程中,染色體數目減少一半,即減數分裂。此環節學生由具體現象,進行大膽猜想,分析討論,進而推導抽象的原理,培養學生理性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減數分裂的興趣。

  二、引舊推新,建構模型

精子形成過程是本節的教學重點,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是本節的教學難點。爲此,可將第二小節的“模型建構”的部分活動前移,利用“模型建構”的活動來突破本節的重難點。首先將學生分組,每組利用紅、黃橡皮泥及白紙進行模型構建活動。教師先輔導學生構建一個有絲分裂染色體數目和行爲變化的模型。引導學生邊討論邊利用模型完成自己猜想的配子形成過程。期待學生經過思考和實踐理解只有在染色體複製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如題圖所示的配子。接下來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再次仔細觀察果蠅的配子染色體組成特點,然後請學生利用模型說明如何能形成如圖所示的配子細胞。請學生嘗試歸納形成配子的細胞分裂過程與特點。此過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模型建構,使抽象的結構具體化,加深學生對減數分裂的感性認識;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充分發揮資源,幫助學生形成對感性知識的理性概括

對照構建的模型,教師充分發揮教材資源,引導學生觀察書中哺乳動物精子形成過程圖解或者教師利用多媒體逐步展示精子形成過程中各時期的動態變化,引導學生觀察染色體變化,並與自己構建的模型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教師依據圖解講述精子形成過程中發生的現象,如:精原細胞中染色體的複製,同源染色體的配對,四分體交叉互換,同源染色體分離,染色體數目的減半及其次級精母細胞的染色體行爲的變化。着重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同源染色體與非同源染色體,姐妹染色單體與非姐妹染色單體等相關概念。

最後在教師引導下,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利用模型,邊模擬邊用生物學術語講述哺乳動物的精子形成過程。此過程要求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眼、口、手一起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讓學生在“做”中“學”,“做”中“議”,既能促進大腦的積極思維,又能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利於面對全體學生,有效突破重難點。

四、指導學生閱讀,獲取信息

分析完精子的形成過程後,教師可指導學生閱讀減數分裂的概念,從中找出減數分裂發生範圍、發生時期、特點、結果四個要點,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減數分裂的內涵。

同時要求學生觀察“哺乳動物卵細胞形成過程”的圖解,結合教材中的文字,引導學生比較精子形成過程與卵細胞形成過程的差異。此環節能較好的提升學生的觀察、獲取信息以及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

總之,爲促進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要成爲學生學習路線的設計者,選擇時機、創設探索性問題情境,誘導學生積極探究,爲學生鋪設符合其認知規律的思維軌道。幫助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從中感受主動獲得知識的快樂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