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課如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一、新大綱的要求:

生物課如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新的高中生物教學大綱規定生物教學應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與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創造能力。這個規定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也符合生物學科的特點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六種能力反映在教材中並不是同一層次。有的是基本能力,有的是具體能力,有的是綜合能力。我們根據高中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運用層次結構論與認知結構論對這六種能力進行分析,把教材的能力培養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 學生的學習首先是對教材中科學概念的認識、理解、運用和評價,所以認識、理解、運用和評價概念的能力就是教材中能力培養結構的基本要素。具體由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四種能力構成。其中思維力的培養是核心。

第二層次 由教材能力培養結構基本要素組合形成第二層次的具體能力。也就是對由一個基本概念爲中心的部分概念組合的生物知識子系統的認識、理解、運用與評價的能力。具體包括:1.觀察、分析生物現象與生物結構特徵的能力;2.閱讀、理解生物課課文與資料的能力;3.應用生物理論於實踐的能力;4.進行實驗設計與操作的能力(包括實驗與實習);5.獲得生物科學研究方法的能力。

第三層次 在第二層次基礎上,形成了對生物知識整體的分析、概括、評價與研究的能力。包括:1.建立生物知識體系的能力;2.總結和運用生物科學規律的能力;3.評價人與生物科學關係的能力;4.參加生物科學研究的能力;5.解決問題的創造能力。

二、:

1、增強實驗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創新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在一種好奇的情景和需要的基礎上萌發的,並在實踐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學生萌生創新意識和展開創新思維最原始、最直接、最強勁的動力。在這種動力的驅使下,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與實踐的熱情纔會被充分的激發。

實驗是學生探究自然科學知識的重要方法。實驗以其豐富多彩、直觀形象博得了學生的喜愛。探索性實驗是激發學生求知心理狀態,讓學生參與重演科學事實的產生過程。教師要適時抓住學生的心理,創造實驗教學的最佳情境,必將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興趣。

在平時的生物教學中發現,一個小實驗就能把學生引入探索的情境。如:教學《葉的蒸騰作用》時,教師首先出示實驗現象,再介紹實驗裝置要求,然後問學生“乾燥塑料袋裏的水是從哪裏來的?可能從下面的瓶裏上去嗎?可能從外界的空氣中進去嗎?那麼,它是從哪裏來的呢?”學生根據教師的提問,進行思考,做出大膽的猜想並回答,也就是開始了探索創新。

鼓勵學生設計趣味性實驗:利用植物的向性運動原理,使幼苗的主根呈多種幾何圖形;用光合作用原理在一片葉子上印出自己的頭像。當有人問他們苦不苦時,他們卻回答“一點不苦,正相反,我很快活,因爲我有興趣。”的確,興趣能讓學生廢寢忘食。濃厚的興趣,激發了探索的慾望和創新的動力。

2、創設創新的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創新從問題開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不論課上、課下都要創設民主、和諧、平等和寬鬆的氛圍與情境,自始至終鼓勵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寬鬆的情境中敢疑,並引導學生會疑、善疑和釋疑。在質疑和釋疑及設計實驗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在生物實驗教學中,爲學生提供民主、寬鬆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思維,尤其是發散思維與逆向思維,並培養學生勇於創新的心理素質,如不懈的進取精神,對現有知識的不滿足,對已有結論的不輕信,富與好奇,善於幻想,勇於探索以及實事求是的態度,嚴謹細緻的作風和堅忍不拔的'意志都是非常積極可貴的。

例如,在做實驗“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時,就有學生提出:甲試管沒有吹入任何氣體,所以沒有變化,而乙試管吹入co2氣體,肯定變渾濁。我馬上肯定這個學生的問題提的很好,並說明在這個實驗中,甲試管是用來做對照的,但沒有對比性,應當改進。如何改進呢?讓學生討論,最後得出,可用打氣針或注射器向甲試管中反覆注入空氣。這樣在實驗中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維的新穎性與獨特性等創新思維的品質。

在實驗課中,除必要的實驗方法和步驟外,儘量減少束縛性條件,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和嘗試,並對自己的實驗結果做出推測和解釋。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動腦去想,然後發表自己的認識和看法。最後教師在充分肯定每位學生實驗成績,包括探索精神的基礎上,對其實驗結果做出正確的分析總結。一般以問題爲指導,引導學生去細心觀察身邊的事物,使學生觀察時逐步提出設想,明確探索研究的方向,激發學生探索創新的熱情。如:介紹種子萌發時,課前向學生提出問題:種子萌發時是否需要光和氧氣?萌發時是先發芽,還是先出根?學生平時沒有注意這些現象,不清楚,便爭論起來,誰也不服輸。我趁熱打鐵,要學生回去設置幾個種子萌發的對比實驗,親自動手做,並觀察做好記錄。看誰設置的實驗最合理,結果最準確。學生都想爭做最好,肯動腦筋,積極思考。

《生物課如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