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母三遷散文

姑田周氏,原籍文亨龍崗,祖公周廷楓兄弟五人,其排行老二,伶俐聰慧,少有功名,爲人處世,得體圓融,很受人待見。祖婆羅氏,賢淑大方,心靈手巧,接人待物,家務女紅,敬老愛小,和睦鄰里,無不周全精到。育有二子,長名兆龍,幼名兆鳳,一家四口,其樂融融。春闈,祖公進京趕考,不第。雖然功名未能再進一步,卻也因文才出衆,經師長舉薦,爲宮廷伴讀,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太子老師的助教,因而留滯京城。

周母三遷散文

祖婆每日裏鍋前竈尾,漿衣洗被,走線飛針,大門不出,二門不進,規矩做人,潛心教子。一日,京城傳來消息,祖公涉宮廷內訌,以謀反罪收押天牢。族人如聞晴天霹靂,驚悚不已。震驚之餘堅信,依祖公學識、性情,斷不至於犯謀逆大罪,其間必有冤情。族中長老祠堂公議,立即籌措資金,設法營救。族人們花費了不少銀兩,好消息與壞消息次第傳來,祖婆提心吊膽,寢食難安,焦灼萬端。如此遷延數月,忽一日來報,涉謀逆罪者已被悉數問斬。族中急速遣人趕赴京城,祖公卻已然屍骨全無。

祖婆大慟悲聲,一連數日水米不進,面色焦黃,形骸消瘦,幾欲以命殉夫,只是目睹倆小兒少不更事,嗷嗷待哺,不忍撒手而去。祖婆強撐精神,苦尋活計。昔日針線女紅,僅是貼補家用,如今卻唯此能養家活口,因而不得不起早貪黑,不知疲倦,竭盡所能。族人們雖小有接濟,但日久天長,難以爲繼,況且前時營救之資也是族人東拼西湊,實指望祖公無事,歸來後陸續還回銀錢,如今竹籃打水,夫妻間免不了暗地埋怨,再不願出錢出米。更讓人難堪的是,家族因此事蒙羞,祖婆乃戴罪之身,孤兒寡母,出門總有人指指點點,讓人脊背發涼。有些個叔伯兄弟慪氣在心,怪祖婆命薄福淺,連累他人,冷言冷語擠兌,更讓祖婆無話可辯,壓抑難解,求生不能,求死不敢。

思慮再三,祖婆決定離開龍崗這塊傷心之地。公婆和族中長老見她並非拋家改嫁,念其在龍崗處處矮人一頭,度日維艱,只得應允,家族在全縣三四個地方有田產,任由祖婆挑選一地。祖婆毅然選擇被稱爲連城山背的姑田。

祖婆帶着孩子,翻越古木參天的金雞嶺,跋涉七十里地,到了姑田。想到丈夫的慘死、至親中一些人的尖酸刻薄、母子孤苦伶仃到陌生之地,她發誓,眼角都不往西看。

祖婆落腳的第一個地點是姑田最大族羣華氏聚居的張楊邊沿,緊鄰永豐街尾的.一個叫囊米莊的地方,住在族產購置的一棟三間頭兩進磚瓦房裏,這裏熱鬧繁華,逢着圩日,永豐街人來人往,從清晨至傍晚,買賣吆喝聲不絕於耳。祖婆發揮精湛的女紅手藝,每圩都有圖案精美的童帽、童鞋、肚兜、圍裙出街銷售,不僅保障三口用度,還略有盈餘。一年後,祖婆請了堪輿先生,在上地尋了一塊虎型寶地做塚,打造了祖公銀牌,連同衣冠一同下葬,祖公日漸虛幻的形象終於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念想。

兆龍兆鳳一日日長高,一天天懂事,兄弟倆遊戲時,居然模仿起紈絝子弟招搖過市的形象,小販與顧客討價還價的模樣,祖婆擔心孩子耳濡目染,極有可能荒廢學業,沾染惡習,於是斷然搬家,房屋低於市價轉讓,只留下外大門不賣,後世稱此門爲周屋門。

祖婆選擇的第二個落腳點是城兜村,這裏依山傍水,樹林蔭翳,草木葳蕤,民風淳樸,陳氏原住民主要靠採薪伐木、種禾點豆爲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更主要的是此地離祖公的衣冠塚近,一年春秋兩度祭掃,能減少孩子的路途勞頓。

祖婆一家很快融入陳氏族羣,與他們和睦相處,還指導他們女紅細活。家門前有一塊空坪,祖婆請人澆倒三合土,一來供孩子游樂嬉戲,二來也可借給鄰里晾曬稻穀。對祖婆的作爲,鄰里盛讚有加。

平安穩定的生活了一年多,祖婆還是發現了一些端倪。村民雖然淳樸,卻大多目不識丁,行爲狂放,言語粗俗。親人間也難免發生齟齬,爲爭個輸贏,臉紅脖粗,高聲大氣,不認親疏是常事。嚴重些的,造謠生事,相互攻訐,惡言穢語,不忍卒聽。更有甚者,敞胸露肚,披頭散髮,掄拳揣腳,令人膽寒。兆龍兆鳳已至教數之年,其夥伴也只知屎窖尿桶,玩泥捉鳥,此種氛圍,絕不利於他們成長,祖婆決定再次遷居。變賣房產時,特意留下外大坪不賣,後世稱此坪爲周屋坪。

祖婆選擇的第三個落腳點位於大阪山下,緊鄰鄧屋,離坎兜街不遠,這裏姓氏多,人員密集,士農工商學,應有盡有,大家各奔營生,相互謙讓,彬彬有禮。祖婆繼續送兄弟倆學文識字,教導他們有樣學樣,沒樣看世上,要行得端,坐得正,站得直,不撿便宜,不貪小利。他們束髮之前,每年的大年七年級,祖婆都要帶上他們到周屋門、周屋坪走一遭,告訴他們搬家的用意,要他們認認真真做人,勤勤懇懇做事,一絲不苟學習。

兄弟倆不負祖婆厚望,長大成人後,兆龍做生意發家致富,兆風讀書多滿腹經綸。兆龍建起了一棟有百間房的青磚大院,三進三肩,雕樑畫棟,氣勢不凡,後世稱大周屋。還出錢做公益,修築吳公陂以利灌溉,造松鶴橋方便行人來往,縣嘉賜爲“鄉賓”。兆鳳也在其右背部建起了磚瓦房,雖不是豪門大戶,卻也前庭後院,佈局得體,小家碧玉,別具風情,後世稱上頭屋。

三百多年過去,周家人在姑田繁衍生息,已歷十五代,家族不斷壯大,如今已近千人,每一代均有出類拔萃之人。民國初年,周屋門和周屋坪已不復存在,此後,知之者甚少。唯祖婆三遷的故事代代相傳,激勵着姑田周氏後人。子子孫孫們謹記祖婆教誨,以更加開放,更加包容,更加勤勉,更加自信的姿態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