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怎樣把“生活中的數學”帶進課堂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以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感悟數學的作用。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對於國小數學,更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使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讓數學貼近生活,讓學生髮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以下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怎樣把“生活中的數學”帶進課堂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談怎樣把“生活中的數學”帶進課堂

一、創設情境,使導入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國小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充滿着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在平時教學活動中,我十分重視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例如本人在講授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教科書第七冊第75-76頁《認識幾分之一》時,本人創設以下情境:

師:唐僧師徒4人去西天取經,經過女兒國時,女國王送給唐僧6個仙桃,唐僧自己捨不得吃,師傅把3個仙桃送給孫悟空,把2個仙桃送給沙僧,把1個仙桃送給豬八戒。

你們說師傅這樣分仙桃合理嗎?(不合理)

爲什麼?(因爲這樣分仙桃不是平均分)

那麼要怎樣分纔算合理?(每人各分2個)這時教師板書“平均分”。

師:假若女國王只送1個仙桃給唐僧,三個徒弟能不能各分得完整的1個仙桃?(不能)這時孫悟空說話了:“仙桃嗎!俺老孫五百年前已經吃膩了,這個仙桃就給沙師弟和八戒兩人分吃吧!”師傅望了望孫悟空,笑着說:“悟空,你真有師兄風度,那麼分仙桃的任務就交給你辦。”

師:同學們,你們每個人的手中就有一個仙桃,(課前準備好的紅色圓片)現在請你們幫孫悟空想想辦法,怎樣分仙桃才使沙師弟和八戒都沒意見?

又如本人在講授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教科書第九冊第86-87頁《用字母表示數》時,本人創設以下情境,教師分別出示:

(1)桂林到深圳的飛機票,機票航班:CZ8939

(2)深圳之窗網址:

(3)《深圳晚報》統一刊號 CN44-0149

《深圳商報》統一刊號 CN44-0031

(4)木棉灣國小校車的車牌號:粵B/D5022

師:從這些信息中你有什麼發現?讓學生分組討論。

從上面4個例子,讓學生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用字母可以表示航班、網址、報紙刊號、車牌號等等,除此以外,用字母還可以表示很多東西,例如我們已經學過的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今天我就跟同學們一起學習用字母表示圖形的面積和周長的計算公式。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例題生活化

教材中的例題是爲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而設置的,教師不能照本宣科、一成不變地按教材中的例題授課。我們要創造性地聯繫生活實際重新設計例題,使例題更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

例如本人在講授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教科書第七冊第75-76頁《認識幾分之一》時,把例5改成“第28屆奧運冠軍劉翔在110米跨欄比賽中,他跑了全程的十分之一,你能用線段表示出這個分數嗎?”通過多媒體電腦課件展示,課件播放劉翔在110米跨欄比賽中的情景,再把110米跑道抽象成一條線段,然後讓學生說出十分之一表示的是哪一部分的線段。這樣使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再如本人在講授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教科書第七冊第38頁《加減法的一些簡便算法》時,把例1“113+59”改成:

(1)創設情境,課件展示:“某商場的營業員原有113元,一位顧客買了59元的商品,顧客付給營業員60元,營業員找給顧客1元,營業員現在有多少錢?”

(2)討論:

①能列出一個算式計算營業員現在手裏有多少錢嗎?(113+59)

②顧客付給營業員60元,營業員爲什麼要找給顧客1元?誰能把營業員收錢、找錢的過程用式子表示出來?(113+60-1)

③能口算出113+60-1的結果嗎?

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認識到簡便算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知道在計算加法的`時候,如果一個加數接近整十數,可以把它看作整十數來加,最後把多加的再減去。

三、練習設計生活化,提高操作實踐能力

學生的課後練習是爲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運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繫、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例如,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後,我佈置學生回家測量家裏客廳的長和寬,求出客廳的面積,再測量一下一塊地磚的長和寬,並算出它的面積,最後估算一下客廳裏鋪這樣的地磚需要多少塊?如果一塊地磚5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這樣設計使學生感覺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需要數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運用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動中的應用價值。”這就是要求我們把課本知識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主動地觀察、思考、分析,揭示規律,再用於指導生活實踐,體驗研究的價值,感受數學的魅力所在。

例如: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在教學“前後”時,上課伊始,我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座位在誰的前面?在誰的後面?然後調換個別同學的位置,讓學生再說一說。採用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由於參照對象的不同,前後順序具有相對性。

又如: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在教學“時、分、秒”時,因爲時間單位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它比較抽象。因此,我設計了許多與生活密切相關,又是學生喜歡的活動,有數脈搏、跳繩、拍皮球、晃扶拉圈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親身感受到、體驗到1分鐘、1秒鐘的長短,使抽象的時間概念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爾後,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填一填時間單位:①小明每天睡9(?);②小紅跳繩20下用了15(?);③小莉吃飯用了20(?);④小蘋跑50米用了12(?);等等。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獲得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在實踐體驗、實際生活中嘗試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繫,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於生活,服務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