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歲出遠門優秀讀後感心得作文

《十八歲出遠門》是文學中的仿夢小說。你看了《十八歲出遠門》之後有什麼感想呢?《十八歲出遠門》讀後感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十八歲出遠門》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十八歲出遠門優秀讀後感心得作文

  《十八歲出遠門》讀後感篇一

皎潔的月光又一次照亮了我的書房,它遲遲不肯離去,彷彿在等待着什麼。我獨自坐在小窗旁的桌前細細品讀着《十八歲出門遠行》。

書中講了一個十八歲的“我”步入社會的旅程。當夕陽逐漸落下,“我”看到了黃昏的頭髮,“我”不再貪圖旅途上完美的風景,迫切需要找到心靈棲息的地方,“我”覺得在旅途中不能沒有旅店,就像我的人生不能沒有理想。

在旅途中“我”迫切想搭車,但是連汽車的馬達聲都聽不見,“我”總是期盼着高處,正因有一個信念一向支撐着“我”——中間的那個弧度中必須有“我”想要的旅店。但是想象是完美的,現實總是殘酷的。“我”一次次地往高處奔,奔來的卻不是“我”滿心憧憬的旅店——而是車。但是這也不錯,最起碼“我”能夠搭車去尋找旅店了。“我”興致勃勃地跑了過去,遞給了他一根菸,給他點了火。於是,“我”便心安理得,正因他只要接過“我”的煙,他就的讓“我”做他的車。在他的車中“我”發現的一個籮筐,用鼻子聞,是蘋果。等他修好車,“我”便對他說:“老鄉,我要搭車。”卻被他粗暴的叫滾開,“我”對他吼了一聲:“你嘴裏還含着我的煙。”他便友好地對“我”說上哪,“我”對他態度的180度大轉變感到大惑不解。由此“我”還正因給他的這根菸得到一筐水果。車開着開着拋錨了,“我”只好下車。這時便來了一羣人,“我”跑過去問:“這附近有旅館嗎?”他們沒有回答“我”,卻問:“這車上是什麼?”他們得知是蘋果後便開搶,“我”被他們拳打腳踢。遠處又有幾個人蜂擁而來搶蘋果,“我”對司機說:“你蘋果被人搶了。”他漠不關心,還在遠處嘲笑“我”。蘋果搶光了,遠處只剩下屈指可數的蘋果,“我”被他

們打的狼狽不堪,擡頭看看夕陽的餘暉,彷彿是爲了看“我”的笑話遲遲不肯離去。“我”爬到車椅上,身體雖是遍體鱗傷,但“我”的心窩卻是暖的。躺在車窩裏想起了“我”臨走時父親對“我”說的一番話,沉重,

人要理解現實,要在現實中尋找安慰,學會坦然。少年雖然質樸、勇敢,但坦然應對現實時卻顯得無能爲力。青春充滿困難挫折,我瘦小的肩膀要扛起很多的職責,也要學會忍受很多的事,冰冷的世界,人情的冷暖。我都要慢慢地適應,正因我憧憬長大,憧憬青春,憧憬未來,就要應對困難,挫折,還有黑暗。

  《十八歲出遠門》讀後感篇二

歲月如刀,刻畫生命的章節。 走在通往十八歲的路上,基友憧憬又有傷感。餘華的作品我費解又疑惑,十八歲後的世界如此“苦難”嗎?讓我們這一代懵懂的少年不知所措,畏懼十八歲以後的天空是否失去了顏色

我承認如今的我們情感是低水平的,只是一些小傷感,小喜悅,小痛苦,小心酸,因爲我們還沒有步入十八歲成人的坎。十八歲以後無意識豐富的,是一片未知的世界。社會的紛繁也許讓我變得世俗,複雜的關係也許讓我們變得勢力,燈紅酒綠的都市霓虹下,不知什麼會充斥我的的感情,不知什麼讓我們的小感情成長。有人說,成長只是一夜之間的事。正如故事所說,成長真的是一夜之間的事。

主人公踏上十八歲的啓途,結果父親的紅色小包,帶着滿身的喜悅和希望出發。即使冒起了鬍鬚,認爲自己有了成熟的範兒,但卻幼稚得可怕。攔不到汽車,被司機和村民戲弄,被搶去紅包,一顆被十八歲世界年過的新孤獨地在寒風中飄揚。是的。故事中的“我”會成長,就在這一夜之間,我會知道些什麼。寒風會冷漠“我”的心,夜晚會矇蔽“我”的眼,又再踏上征途,苦苦尋覓的歸宿,望眼欲穿也要緊緊掩蓋,這樣才能走完這段路。

這當然是我編的結局,但如此的“苦難”想必足以改變一個人去面對它。故事的主人公是單純的,從他上車開始就已經被耍得徹徹底底,面對狡詐的司機竟毫不知情,詭異的情節讓我無法理解,無法理解天下還有如此社會傻的人上了賊船還和賊稱兄道弟,人家第一眼盯上的貌似就是紅揹包埃後面的故事也更離奇,被身強力壯的大漢打-倒在地,爲了保護評估自己弄得滿身傷痕,野蠻的村民和司機最後一道離開。

說實話,這樣的劇情讓人費解和異化,十八歲的苦難如此巨大?旅店啊,最後也是找到了,一方歸宿的土地是自己對自己的安慰。其實我並沒有理由去評價這篇文章,去感悟這“離奇”的故事,因爲十八歲對我來說仍是前方的路,十八歲以後的世界也許真的如此“苦難”。如果沒有準備,沒有防備,也許就是那個傻傻的主人公被騙被搶被打被世界拋棄。困難是要自己克服的,十八歲必定會爲我們留下印記,帶到我們也出門遠行,踏上社會,面對這一片紛繁複雜,燈紅酒綠,面對壞人和苦難也要堅持尋找自己心靈的“旅店”,這樣即使受了傷也能一夜成長。

讀了《十八歲出門遠行》,我認爲作者可能用象徵的手法來描述一個剛剛成年的人走進社會的心路歷程。我想這段成長的路程可以分爲三個階段:初期、中期和後期,而貫穿其中的就是象徵着理想與追求的.“旅店”。

初期的熱情,爲了遙遠的理想而執著。 剛滿十八歲的“我”懷着憧憬獨自上路。告別童年,告別過去,是成長的第一步,去尋找自己的未來。路上,一直問人前面有否旅店,他覺得在旅途中不能沒有旅店,就像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覺得人生不能沒有理想。年輕的我們總是帶着理想出發,並試圖在某個地方找到它。

而中期的疲憊,因找不到理想而困惑。 不斷起伏的柏油公路,暗示着將遇到的折磨,爬上高處再滑向低處,如此循環,他始終看不到旅店。於是,他的熱情逐漸冷卻,取而代之的是跋涉的疲憊和困惑。因此,當他看不到旅店時便選擇了汽車。現在他根本不在乎旅店,反正前面是什麼地方對他來說都不重要了,只要汽車馳着,那就馳過去看吧!現實的安逸讓心靈得到了暫時的滿足,就如在平庸的生活中暫得了安逸,完全把自己的理想,拋在一邊,不管這種方式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不管這樣的生活將把自己帶到何處。

後期的坦然,他想要的就這麼簡單。人總要接受現實,並且在現實中尋找自我安慰,學會坦然。就像每個在年輕的時候都夢想着將來要轟轟烈烈地幹一番事業,但真正步入社會,發現一切都不像自己當初想象的那樣,所以只能學着坦然面對。

  《十八歲出遠門》讀後感篇三

看到這個標題,我想到的是一個十八歲的少年出門遠行時發生的一些趣事兒,第一次深入接觸這個社會的興奮而複雜的情緒,或者是受到了什麼刻骨銘心的震撼。看完全文後我才發現什麼也不是,但是的確讓我刻骨銘心,我原來從未讀過這樣的小說。

小說一開篇,就如同一個夢的開始。突如其來,一個夢境、一個隨着起伏的海浪漂流的旅途開始了。似乎都沒怎樣準備好,路就已經迫不及待地在腳下延伸。

遠行的好處有很多,其中一條便是“百聞不如一見”,於是作者寫道:“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他們都不知道前面是何處,前面是否有旅店。他們都這樣告訴我:‘你走過去看吧。’我覺得他們說的太好了,我確實是在走過去看”。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處總在誘惑我,誘惑我沒命地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個高處,中間是一個令人沮喪的弧度。”多麼富有哲理的話啊。“我”似乎有點像希臘神話裏終年推着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每次接近山頂,巨石都會正因他的體力不支而重新回到山腳。人生總是陷在這種荒謬的永無止境的追求之中,一向到最後一刻。這彷彿是這個夢裏對現實最忠實的折射。

然後那輛汽車就出現了,像任何夢一樣,總有些東西會莫名其妙地闖進來。同時進入視線的還有那個把頭塞在車頭裏屁股上長着晚霞的司機。從此,更加夢囈般的情節和古怪的行爲接二連三地發生了。

那司機先是粗暴地對那少年說滾開,即使他抽了他的煙。可少年據理力爭上了車後,他的態度又來了個180度大轉變。先是一向笑嘻嘻地十分友好的看着他,再是熱心地請他吃蘋果。他們竟然成爲了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當汽車拋錨的時候,修不好車的司機在馬路中央做起了廣播操,而且認認真真一節不落。做完又繞着汽車小跑起來。之後有人來搶蘋果,任少年怎樣叫喊司機都好像聽不見,還在悠哉遊哉的散步。少年的鼻子被打得掛在了臉上,司機只會在遠處哈哈大笑。最後,司機抱着少年的揹包上了最後一輛拖拉機,還是哈哈大笑,最後揚長而去,消失在山坡盡頭。

這樣的結局實在太荒謬了。如果說前面都是作者設下的謎團或懸念的話,最後總會把真相和盤托出吧。但是我們失望了,結局裏除了恐怖的笑聲沒有別的,或許它還稱不上是個結局,只是一個夢的尾聲,徹頭徹尾充滿着謎團和懸念。即使醒來,也無法將它們一一解開。

且這樣的無謂的探索也只會是徒勞。每個人都可能有一種答案。

離奇和詭異的情節把一切都置身於了一個異樣且獨立的空間,然而它還是有必須邏輯和條理的——少年最後最後還是找到了旅店,也是他的精神家園——那輛破爛而疲憊的汽車。他會覺得它的心還是暖和的,也就意味着少年的心也還是暖和的,沒有正因遭遇了暴力和拋棄而自暴自棄。我們也多多少少得到了一些安慰——不是一切都變得荒誕了,變得令人失望了。

餘華自己說:“人類自身的膚淺來自經驗的侷限和對精神本質的疏遠,只有脫離常識,背棄現狀世界帶給的秩序和邏輯,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實。”看似玄奧的話語,其實並不難明白:他認爲現實中的真實並不真實,他所提倡的真實是現實中的我們認爲的荒誕。他是用表面的荒誕來寫表面的真實,好讓我們看清真正的真實。這樣匠心獨運的手法,清晰思辨的哲學突破,讓我佩服萬分。

連莫言也望塵莫及地說:“牙醫的生涯培養和發展了他的這種天性,促使他像拔牙一樣把客觀事物中包涵的確定性好處全部拔除了。於是,在他營造的文學口腔裏,剩下的只有血肉模糊的牙牀,向人們昭示着牙齒們以前存在過的幻影。”

人們都說自己感受到了一種由悖謬的邏輯關聯與清晰準確的動作構成的統一所產生的夢一樣的美麗。這突然讓我害怕起來,我覺得自己存在的這個世界好像就這樣崩塌了,被解構了,似乎什麼都能夠發生,不需要任何解釋。彷彿另一個空間的大門剛剛在我的腦子裏洞開,那是一種由奇異的,如夢的,卻又不完全把客觀世界打亂的想像力構成的,讓人琢磨不透的空間。然而,令我驚喜的是,原本小說的開頭放到了最後——我歡快地衝出了家門,像一匹興高采烈的馬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這樣滿懷憧憬的青春之旅遇到醜惡的荒誕世事時產生的天壤之別的反差和劇烈的碰撞,無疑給這篇仿夢小說帶給了更強的審美張力,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