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分析

【摘 要】改革開放三十三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綜觀以往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經驗,這一時期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社會矛盾凸顯期。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多元化趨勢、人們的觀念、利益、需求等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這些諸多外界環境的變化不可避免的影響到了高等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經濟作爲人類精神家園的大學受到比以往任何時代都面臨着更嚴峻的挑戰。作爲培養大學生的愛國精神、民族情感、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巨大的衝擊同時也面臨着挑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分析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分析

一、複雜的社會環境

(一)多元化文化的影響。現代家庭越來越多地受到多元價值取向的衝擊,作爲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父母的競爭觀、價值觀、利益觀、效益關以及處世方式發生了變化,如出現拜金主義、自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思想傾向,這勢必會影響到孩子的思想和行爲。大衆傳媒的出現使信息傳播更加簡便快捷,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各種不良信息和國外的腐朽思想競相傳播。對大學生的思想狀況不可避免產生了影響。倒金字塔的家庭結構,使家長對孩子過度的溺愛,大學生的個性化增強。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改革開放三十三年來,我國的情況已經發生了明顯的改變:經濟高速發有目共睹,GDP增長了10倍,平均發展速度爲9.406,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國家之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我國人民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到很大的改善,但是“市場並不必然能夠帶來公平的收入分配。市場經濟可能產生令人難以接受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的巨大差異”。富裕的人越來越富而窮的越來越窮的“馬太效應”日益凸現,這一切打破了人們的公平感感。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保障覆蓋面小,保障水平低,城鄉差距較大。當前利益結構深刻調整,利益分配體制不合理造成部分人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護,非法利益得不到取締,打破了人民羣衆的心理預期。這一切都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顯得蒼白無力,說服力下降。

(三)腐敗問題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影響。。腐敗問題在降低黨的'威信、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同時,也對社會環境也產生嚴重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產生懷疑和動搖,一些大學生積極入黨的同時,卻沒有對黨的熱愛和對共產黨的信仰,而是對特權利益的追逐。一些大學生把進入公務員隊伍作爲自己的職業目標,近年來的“公務員招考熱”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官場腐敗對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影響。一些大學生不再以學習道德優秀爲榮,而是以關係、腐敗爲榮,認爲能夠貪污是一種才華。可見腐敗對大學生毒害之深。還有就是當前最“流行”的高校“學術腐敗”問題,高校作爲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地方,如果作爲在教育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喪失職業道德,缺乏道德修養,那根本談不上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二、教育者和受教育因素

(一)教育者因素。在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許多高校領導和教師都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視爲輔導員、班主任、政治任課教師的事,忽視了其他教師,特別是專業教師在教學和做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勢單力薄,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爲了管理學生的需要,學校保證輔導員數量的同時,卻對輔導員或班主任的素質缺乏具體要求。許多輔導員不具備專業的知識。加上輔導員、班主任的發展前景不明,導致其隊伍不穩定,不重視加強職業修養,存在打短工的思想,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缺乏原動力而難以爲繼,這就嚴重地影響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和發展,使其實效性受到嚴重影響。而政治教育任課教師承擔全校的政治教育工作,對學生個人的個性發展和人文關懷心有餘而力不足。

(二)受教育者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過老師在學校通過灌輸的方式,使學生接受教育。然而,從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十六年千篇一律的灌輸模式,一模一樣的學生內容,往往只是表面上接受,而實質上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並沒有根本上真正的接受。只是由於受到某種外在的壓力,纔不得已勉強接受。加之大學生正在青春的叛逆期、社會和校園不良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對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式表示出了排斥甚至是逆反的傾向。教育活動又強制性地要求大學生參加等等,甚至引起大學生的逆反情緒和排斥心理。導致大學生從心理上不但不接受教育者所教授的教育內容,有的甚至完全拒絕。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不但沒有實現預期的教育效果,反而產生了消極效果,致使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完全背離了最初的教育目標。

三、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發生了變化

(一)人生價值觀方面:這一時期,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表現出激昂與消沉、奮進與困惑、積極與矛盾對立存在的特徵。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文化更廣泛更深入的流入中國,西方現代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產生了很大影響,尤其是“存在主義”“實用主義”、“自由化”等觀念對大學生影響更深。

(二)政治觀方面:這一時期大學生的政治觀的明顯特徵是政治參與熱情趨於冷淡。“蘇東劇變”大學生感到迷茫,政治參與熱情降低。而且,社會中的不和諧現象降低了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熱情,大學生們將對外界的政治問題的關注逐漸轉向自身的實際利益問題的追逐,強化了實用主義人生觀和個人中心意識。

(三)大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變化呈現處以下特徵:第一,國家、集體本位轉向個體本位。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注重個人利益的滿足,主張通過個體的努力和競爭獲得成功和社會地位。第二,單一轉向多元。改革開放以前,大學生的價值判斷標準只有一個。而改革開放後,大學生的價值判斷不再固守統一的標準,逐漸顯示出多元化的特點。第三,注重社會價值的實現變爲對個人價值的實現。改革開放以前,大學生注重通過社會價值實現個人價值。而改革開放以後,大學生通過對個人價值的實現來回報社會。

參考文獻

[1] 馮程偉.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河北大學,2010.

[2] 李寶航.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的思路及對策[D].東北師範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