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史如何融入課堂教學

數學史融入國中數學課堂的意義

數學史如何融入課堂教學

(一)增加教學多元色彩,有助於創造生動課堂

數學史就意味着數學工作者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數學在很多學生心中是一門冷靜、理性並且非常嚴肅的學科,這也是數學課堂長期被固化的一種現象。但我們都知道,要學好數學就需要活躍的思維,課堂過於拘泥的氛圍並不適合數學的學習和進步。因此,數學史中的故事講述和交流有助於創造輕鬆的課堂氛圍,使國中數學課堂變得豐富,改變學生面對數學的消極心態。

(二)增強數學本身的魅力,有利於激發探索精神

前面說到數學給很多人的固有印象就是冷靜和理性,好像數學就是由一系列冷冰冰的公式和數字構成的。應試教育在國中階段的教學中還佔據着主要地位,在這樣的思想影響之下,國中階段的數學教學更是多了一層讓學生望而卻步的色彩。因此,數學故事適用在國中階段的數學教學中,無疑可以增加數學的柔性色彩,並且在故事的講解中,從過往的數學家的數學經歷中,學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學應該具備的探索精神和思維方式。

(三)凸顯數學引導作用,有益於培養正確的觀念

數學史教學很難體現出即時效用,那是不是就意味着這是無用功?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數學史教學儘管看起來抽象,但如果一百個故事裏有一個故事感染到了學生那就是值得的。換一個角度思考,很多年之後,沒有學生會記得國中某一天的課堂上老師講了什麼題,但一定會有學生記得,國中數學老師曾經講過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像中國的數學家陳景潤、華羅庚、陳省身、蘇步青等等,除了數學家的身份,他們所體現出來的刻苦、堅韌和奮發的品質都是成長中的標杆。

數學史融入課堂教學的策略

以數學史作爲教學背景,豐富教學方法

傳統教學方法中,往往教師一到課堂,就讓學生打開課本,告訴學生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接着在黑板上寫出本節課所講內容,直至講課結束。很多學生對這種教學方法早已司空見慣,瞭然於胸,因爲太過熟悉,已經無法提起任何興趣,在老師講解知識的過程中自然不能全神貫注,走神、開小差的現象在所難免。國小生對任何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以數學史作爲教學背景,可以使國小生耳目一新。教師可以在講授內容之前,以與講解內容相關的古代數學家的故事爲引題開展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放鬆對傳統教學的戒備心理,定會集中精神認真聽講。

然後教師自然引出教學主題並進行講解。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國小生的注意力並不能持久,只有通過教師的引導,其思維才能始終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而筆者對我國數學史梳理後發現,國小數學每個教學主題背後都有可追溯的歷史淵源,而這些背後的故事就是教師可以利用的數學史題材,可通過例題練習―解題技巧―講解數學史,交替進行,合理引用。這樣不但能促使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還能有效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水平。

將數學史內容融入教學計劃

首先,要明確數學史與數學知識同等重要。國小數學教學應結合教材內容來開展,又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特點增加數學史的內容。此外,數學史內容的'呈現方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除目前已有的形式外,還應結合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徵、知識接受水平對數學史內容加以選擇、編排,譬如連環畫、卡通畫等形式;

也可將數學遊戲、數學謎題等作爲數學史內容。這樣更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爲學生的終身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開端。在編排方式上,選擇學生最需瞭解的主題,並以此爲基本原則,在各個學段以不同方式系統連貫地加以呈現。只有這樣,數學史的教育價值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數學史融入國中數學課堂的策略

結合教材內容,“見縫插針”,使數學史自然融入課堂教學。

“圓”是一個古老的課題,人類的生活與生產活動和它密切相關。有關圓的知識在戰國時期的《墨經》、《考工記》等書中都有記載,授課中穿插有關史料,作爲課本知識的補充和延伸。例如講解圓的定義與性質時,向學生介紹,約在公元前兩千五百年左右,我國已有了圓的概念。圓的定義和性質在《墨經》中已有記載,其中,“圓,一中同長也”,即圓周上各點到中心的長度均相等。此外,還進一步說明“圓,規寫交也”,即圓是用圓規畫出來的終點與始點相交的線。這與歐幾里得的定義相似,而《墨經》成書於公元前4~3世紀,是在歐幾里得誕生時間問世的。

利用數學史創設情境,增強教學效果。

利用數學史創設情境,可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形象生動地進行教學,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九年級教材中有這樣一道例題,是通過計算趙州橋的橋拱半徑,使學生掌握垂徑定理及其推論的運用。爲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可結合圖片介紹:“這是趙州橋,建於1300多年前的隋代大業年間,整個橋身是圓弧的一段,長50多米,寬9米多。這麼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沒有橋墩……”這樣引入數學史創設情境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名勝,提高藝術鑑賞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課堂氣氛活躍。

巧用數學史融入概念課的教學。

我國數學家餘介石主張“歷史之於教學可指示基本概念之有機發展情形,與夫心理及邏輯程序,如何得以融合調劑,不至相背,反可相成,誠爲教師最宜留意體會之一事也”。數學史的引入不必完全遵循發明者的歷史足跡,進行簡單的移植和嫁接,而是要挖掘相關歷史文獻,創造性地製作適用於教學、自然、可信的“歷史外套”,使學生在經歷概念的歷史演進的過程中,明確概念的效用與需要,從而獲得牢固的印象和透徹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