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國小數學計算教學

國小數學計算教學技巧

如何做好國小數學計算教學

加強訓練是主要途徑

1、突出重點。如萬以內的加減法,練習的重點是進位和退位。要牢記加進位數和減退位數,難點是連續進位和退位;兩三位數的乘法要練習第二、第三部分積的對位;小數的計算則注意小數點位置的處理,加、減、除法強調小數點對齊,注意用"0"佔位;簡便運算則重點練習運用定律、性質和湊整。因此,在組織訓練時必須明確爲什麼練,練什麼,要求達到什麼程度,只有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打好基礎。教學大綱指出:“要重視基本的口算訓練。”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據各年級對計算的要求,圍繞重點,組織一系列的有效訓練,持之以恆,逐步達到熟練。湊整的訓練一定要加強,如:74+26=100,63+37=100,252+748=1000,25×4=100,125×8=1000等,要教給學生迅速觀察,判斷、湊整的能力。這些要求到了中、高年級也不應忽略。同時要加強乘、加的口算訓練,如兩位數乘三位數176×47(九義六冊11頁),當用7去乘被乘數的十位時,還要加上6×7進上來的"4",所以"7×7+4"這類的口算必須在教學之前加以訓練。除數是兩位數,商是二、三位數的除法,試商是難點,如果兩位數乘以一位數的口算不過關,試商就困難。估算能力不強,試商也直接受到影響。

數學計算的思維訓練是核心

1、提供思路,教給思維方法 過去計算教學以“算”爲主,學生沒有“說”的機會。現在稍爲重視“說”的訓練,但缺乏說的指導。因此必須給學提供思路,教給思維方法。如在教第六冊混合運算74+100÷5×3時,可引導學生複習混合運算順序,然後叫學生結合例題思考,並用符號勾畫出運算順序,讓學生說出:這道題裏有幾種運算方法,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使學生沿着圖示指引的思路,按順序、有條理的思考和回答問題。可引導學生這樣說:這道題有加法、除法和乘法,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乘以3的積,最後求74與積的和。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2、重視操作,培養思維能力

思維是在直觀的`基礎上形成表象,概念,並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中不斷髮展起來的,在操作時要讓學生看懂,並把操作和語言表述緊密結合起來,才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如第一冊在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中配合直觀操作,突出計算規律的教學,讓學生體會“湊十”過程,邊動手,邊思考,用操作幫助思維,用思維指揮操作,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設計國小數學課堂教學

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

目標是行爲的準則與歸屬,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更好的組織教學工作。所以作爲新時期的教師,我們應該轉變過去只重知識傳授的教學,因爲新課程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數學教學不僅只是爲了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的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應用技能;體會數學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的價值,加強對數學的理解,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

如我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10的認識”時,通過課件演示教材P64主題圖,我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數出10個人、10只鴿子,通過比一比,填一填等數學實踐活動,學生經歷抽象10的過程,感受10的組成,培養10的數感,形成和建立數10的概念,讓學生在充分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完成數學抽象,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所發現,有所認識與提高,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體會數學語言的簡潔美、數的抽象美。

教師要強化課程內容

新時期的教學不再是墨守陳規,不再只是單單以課本爲最終歸屬,另外與傳統國小數學教材相比,新課程對國小數學教材做了重大變革,其突出了:注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良好的課程環境;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創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爲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所學的數學知識都必須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所以每一小節數學知識的出現,教材都提供了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數學知識。爲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通過數學活動獲得數學知識。倡導自主的、多樣化的學習。

如在關於“9加幾”的課程時,“有幾瓶牛奶”(9加幾),課本給出兩筐牛奶實物圖(一筐9瓶,一筐4瓶),通過學生提問題,得出算式9+4。在計算9+4時得多少時,學生可以通過直接數瓶子得出:9+4=13;或者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數小棒得出9+4=13;或者將4分成1和3,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直接用10加4得14,再用14減去得13,即:9+4=13……總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討出“9加幾”的計算方法,在鼓勵計算方法多樣化時,實現計算方法最優化。練習題型設計上也充分考慮了一些開放題型,爲了使學生喜歡數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教材引入了國小生特別喜歡的卡通人,“智慧老爺爺”、“笑笑”、“淘氣”,教材中很多問題的設計都富有彈性,使不同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產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計算能力是國小數學教學方法

1.培養口算能力,注重訓練質量。口算也稱心算,它是一種不借助計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維、記憶,直接算出得數的計算方式。《新課程標準》指出: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首先要從口算能力着手。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也很注意觀察作業比較慢的學生,是方法沒掌握,還是計算上有困難。這時,我發現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20以內的加、減法,如:7+15、13-8等,還有簡單的求積、求商的,如:13×2、60÷2等,他們還要列出豎式來計算。這多浪費時間呀!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打好口算的基礎就顯得十分重要。

2.要注重掌握口算的方法。例如:運用數的組成來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用湊十法來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利用加、減法的互逆來計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用乘法口訣直接求積、求商;根據運算定律進行口算等。

3.注意觀察口算題目的特徵。如:398+45,可把398看作400的整數,去加45,然後再把多加的2減去,這樣心口合一,計算起來就又快又準確。這一點我認爲非常重要,但在我們的學生當中卻很難做到,他們總是一拿到題目,就開始做,總覺得觀察沒有必要,還很浪費時間呢!在這裏,我們老師則應特別注意,要做到勤提問,常提醒,嚴把關。

4.做形式多樣的口算練習。口算能力的形成,要通過經常性的訓練才能實現,且訓練要多樣化。每堂課上安排練。每節數學課教師視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適當的時間,安排3―5分鐘的口算練習,這樣長期進行,持之以恆,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多種形式變換練。例如:視算訓練、聽算訓練、搶答口算、口算遊戲、“對抗賽”、“接力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