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桃花源記》文章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與世人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提供的《桃花源記》教學設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 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迴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儼然(yau)阡陌(qian mo)詣(yi)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註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於東晉末朝,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着“躬耕自 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飢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歲去世。後稱靖節先生。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八年級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 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 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導語: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 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 我們一起跟着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範讀,聽課文錄音後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註釋的詞語。(補充註釋如下)

爲業:靠……謀生。緣:沿。夾岸:夾着溪流兩岸。雜:別的。鮮美:鮮豔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捨棄,放棄。豁然: 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 悉:全。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鹹:都。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人。不復出焉:不再從這裏出去。焉:於之,從這裏。間隔:斷絕了往 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既:已經。志:做記號。詣:拜見,臥…·怯。如

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鮮美 古義:鮮豔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如此 古義:像這樣 說如此 今義:這樣 緣 古義:沿 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延 古義: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津 古義:渡口這裏問津指探訪。 後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2.一詞多義 舍:捨棄 便舍船 房子 屋舍儼然 尋:尋找 尋向所志 不久 尋病終 志: 做標記 處處志之 標記 尋向所志 向: 以前 尋向所志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業

  第二課時

  一、導人

上節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裏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派人先後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麼發現桃花源的? 討論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並歸納: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討論並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並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爲什麼“乃大驚”? 討論並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8.提問:漁人—一爲具言所聞,桃源人爲什麼“皆嘆惋”? 討論並歸納:爲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爲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9.提問: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裏的生活。也爲下文再尋桃源不 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爲什麼再往時,“尋向所志, 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並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1.提問:爲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麼評價? 討論並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裏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裏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 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爲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 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 曲折迴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中心思想)

  四、板書設計

景色優美-環境良好-生活安定-民風淳樸-熱情好客-理想社會(世外桃源)

  五、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