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案設計模板

以下這篇《桃花源記》教案設計是我之前在教這篇文章的時候寫的,因爲這篇文言文比較經典,所以來跟大家一起分享下。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模板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瞭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理解課文內容。

5.學習文章曲折迴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

2.通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託的理想社會。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使學生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詳略,體會本文優美、精煉的語言。

3.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欣賞圖片)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嗎?(引出“世外桃源”這個成語)“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一起跟着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樂《天仙配》------(曲終)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鬱悶低沉時,你會去想一些開心的東西。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託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淵明,東晉著名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淵明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

陶淵明長於詩文辭賦,有《陶淵明集》傳世,主要散文有《歸去來兮辭(並序)》《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3.本文大約寫於宋永八年級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徵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並記》寄託了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於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於小說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有優美環境、有人物、有對話的《桃花源記》。

  二、檢查預習

晉太元中(jìn) 緣溪行(yuán) 便舍船(shě) 豁然開朗(huò) 屋舍儼然(shè)(yǎn)

阡陌(qiān mò) 黃髮垂髫(tiáo) 便要還家(yāo ) 遂與外人間隔(suì)(jiàn)

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 劉子驥(jì)

  三、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範讀課文,清楚、流暢。清楚: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 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

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成語: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 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 黃髮垂髫 無人問津 不足爲外人道

3.通假字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 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 黃髮垂髫 無人問津

要:通“邀”,邀請。

4.古今異義詞:

鮮美 古義:鮮豔美麗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味道)新鮮 今義:指運輸事業

妻子 古義:妻子和兒女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今義:連詞,不管

絕境 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不足 古義:不值得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今義:不充足,不滿

如此 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

4.一詞多義

舍:捨棄 乃:於是,就 具:都

房子 竟然 詳細地

志:作標記 遂:終於 尋:尋找

所作的標記 於是,就 隨即,不久

5.同義詞

具、悉、鹹、皆:都 雲、道:說 乃、遂:於是

緣、扶:沿着

6.課文翻譯

7.請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

文中描繪了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理想社會。

  四、熟讀課文,質疑探究

線索--漁人行蹤。

第一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故事的開端)

1.漁人怎樣發現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爲寫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神祕氣氛,也爲寫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3.如此奇異幽雅的環境,假如你來到這裏,你會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

感想:A、有山有水,人傑地靈。 B、心情舒暢、愉快、愜意。

C、自己完全置身於另一個世界之中。有一種雖處山外,卻身在世外之感。

推斷:A、有人。B、那麼,這裏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

1.漁人入山後,看到了怎樣的圖景?(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這裏的人生活得好嗎? 何以見得? (描寫桃花源人人和平勞動、幸福生活的語句)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3.你能用一句詩句來概括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的感受嗎?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討論:如此之美的環境,在現實生活中能否找到嗎?

對 比

只有父子之分 有君臣之別,貴賤之分

只有和平勞動無兵火征戰 爲私利而荼毒生靈、魚肉百姓

自勞自食、和睦相處 你爭我奪、爾虞我詐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烏托邦”式的幻想。)

第三節: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1.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什麼?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雲....無論魏晉”相呼應。“設酒殺雞作食”,“鹹來問訊”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2.文中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真誠淳樸的社會風尚。

3.桃花源人爲什麼來到這個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爲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4.探討:漁人—一爲具言所聞,桃源人爲什麼“皆嘆惋”?

漁人“一 一爲具言所聞”應說的是秦末以來戰亂的歷史,桃源人聽後,爲世上的動亂、黑暗而嘆惋,也爲世上老百姓過着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提示:A、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怎樣的時代?(魏晉時期,戰亂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爲桃源外邊世界的動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嘆惋。)

B、從這裏我們可知:作者虛構的這個寧靜安樂的環境、美好的風俗、淳樸的人情,是爲了寄託作者的那種追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的理想。

C、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的探討:陶淵明“不爲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學和隱居田園而過着清貧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樸百姓的化影,他們嘆息漁人的生活不如鄉村的美好生活。從而可以推斷陶淵明隱居田園的原因。)

5.爲什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是因爲他們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和平安寧的生活。也爲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第二部分(2-3)寫漁人進入訪問、桃花源的經過。(故事的發展)

第四節:寫漁人再尋桃花源,終不可得。(結局和尾聲)

1.漁人離開是時爲何要作記號,而且還帶人來尋找呢?

這裏社會生活平靜,人們安居樂業,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沒有戰爭,沒有剝削,人與人之間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會,漁人也想讓大家都能過上這樣的好生活。

2.漁人離開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來“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境界。同時增加文章的神祕色彩。

3.最後兩段與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與“不足爲外人道也”一句相呼應。

  文章主題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爲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迴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

爲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麼評價?

明確: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裏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裏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以上就是《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的全部內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語文網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