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案

教學重點:1,學習課文以漁人行蹤爲線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桃花源記》教案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園”所寄託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文章的主題。

預習要求:1,給下列字注音:

緣曠豁髫詣驥

2,朗讀並試背課文。

教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根據漁人的行蹤理清文章的結構,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1-2節的詞語。

一,導入新課:

1,根據《揚子晚報》的一則消息“雲南發現“世外桃園””引入新課……

2,板書課題:桃花源記

作者:陶淵明

強調:源:水的源頭。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頭。

補充:陶淵明,名,潛別字,元亮東晉文學家。

指導:課後查找資料,瞭解陶淵明的其他情況。

二,檢查預習:1,找學生朗誦課文。

2,給下列字注音:

緣曠豁髫詣驥

集體訂正

三,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的結構;重點學習1-2節的詞語。

四,學生分組閱讀課文,並討論就文章的結構設計問題:

疏導:

結構方面的問題,一般包含:線索,段落等問題。可以結合課文閱讀重點一考慮。

總結可以討論問題:

1,文章以什麼爲線索來安排材料的?(只將閱讀重點一開變一下)

2,標出文中表現漁人行蹤的詞語。

3,據此劃分課文的層次。

明確:1—2兩個問題的設計可以參考課後思考題五。

五,學生再一次閱讀全文,師生共同討論完成1-3題:

總結明確:

1,以漁人行蹤爲線索安排材料。

疏導:行蹤可以理解爲:地點的轉移。

2,表示行蹤變化的詞句:

板書:

緣溪性忽逢桃花林復前行便得一山從口入復行數十步停數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復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