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優秀教案分享

教學設計(A)

《桃花源記》優秀教案分享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

1.掌握課文中古今異義詞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3.加強誦讀訓練。

教學難點:

認識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中應注重通過誦讀來加深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子的理解。可先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再體會領悟其語言特色和思想內涵。

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課文,激發興趣。

“世外桃源”是同學們熟知的一個成語,它出自於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是怎樣一個地方呢?爲什麼說‘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學們想知道這一切,就讓我們一起從《桃花源記》這篇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二、指導閱讀“閱讀提示”,簡介作者作品。

強調以下內容:

①陶淵明,名潛,字子亮,東晉著名詩人,詩歌多以表現田園山水、歸居之樂見長。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會動盪,戰亂頻繁,生靈塗炭。陶淵明曾做過幾任小官,因不滿現實黑暗,辭官歸隱,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詩並序》中的“序”,可獨立成篇。

三、教師範讀課文,然後學生自讀課文

1.要求學生認真聽清老師的斷句、節奏,標記生詞。

落實下列字詞的讀音:

儼然豁然阡陌垂髫

恰然邑人便要還家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要求:1)基本讀準斷句,注音語氣節奏。

②讀完後理出難解的字詞句。

四、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1.請三位同學讀完全文。

教師要糾正讀音錯誤,不明顯的句讀錯誤暫呵不予糾正,留待下面的教學環節。

2.疏通課文中重要、疑難的字詞句。

可讓學生髮言提出.也可讓學生自由上講臺寫在黑板上。教師在此基礎上歸類整理。要求學生領會掌握以下加點字同的含義:

①武陵人捕魚爲業:作爲爲具言所聞向,對

2)乃不知有漢:竟:乃大驚:竟

不足爲外人道也:對,向

3)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都兩兩狼之並驅如故:一起

4)一爲具言所聞:詳細地具答之:詳細地

5)甚異之:對……感到驚異欲窮其林.窮盡,走到盡頭

鹹來問訊:都黃髮垂髦:用特徵來指代老人和小孩復延至其家:請處處志之:同“誌”,作標記諧太守:到…去,尋病終:死

6)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現在指神情莊重或假裝正經的樣子。

阡陌交通:交錯相通。現在指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率妻子邑人…:妻子兒女。現在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魏晉:更不用說。現在用作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說如此:像這樣。現在指“這樣”。

芳草鮮美:鮮嫩美麗。現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練習五,瞭解文言文主語、賓語的省略情形。

五、誦讀訓練。(鍛鍊朗讀能力,加深課文理解。)

教師應進行朗讀指導,可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讀準。如“便要還家”中“要”讀“邀”,不讀“耀’;‘“驥”讀記”,不讀義”;“此中人語云’中“語”舊讀玉,現不作要求。

②句讀要分明,課文中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應讀出對襯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③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如:“①問今是問世,②乃不知有漢.

(3)無論魏晉、,,加着重號的調應重讀,語調稍慢;第①句讀得略平緩.②③句讀得有起伏;第①句與②③句間停頓略久,②③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能較好地讀出感情意味。

3.自由朗讀,鼓勵學生力爭有所提高進步。

4.若時間允許,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佈置作業。

1.,弄清下列成語的意思。

落英繽紛豁然開朗恰然自樂世外桃源無人問津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作業。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誦情況。

2.學生口頭解釋所查成語的意思。

二、結合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課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爲線索,寫了哪些情節?

發現桃花源(第1段);進訪桃花源(第2、3段):尋找桃花源(第4、5段)。

2.齊讀第1段,思考: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爲什麼會“甚異之”?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遠近”說明漁人走了很遠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說明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漁人以前未曾所見,因此“漁人甚異之”。

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一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祕色彩,扣人心絃。桃花源又會是什麼樣子呢?爲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3.請一位同學們朗讀第2段,思考:漁人是怎樣進入桃花源的?見到了怎樣的景緻?

進入桃花源不容易:“林盡”-“一山”-“小口”-入”-‘”極狹”-“復行”,這表明桃花源的隱蔽,與世隔絕,難於發現。漁人見到的景緻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見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樂”,說明桃花源環境幽清,人們生活美滿安寧,豐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齊,音律和諧,生動地勾畫出一幅祥和安寧的田園圖畫。

4.請一位同學朗讀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什麼;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雲....無論魏晉”相呼應。””設酒殺雞作食’”,“鹹來問訊”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②“皆嘆惋”說明了什麼?

漁人“——。一爲具言所聞”應說的是秦末以來戰亂的歷史,桃源人聽後,爲世上的動亂、黑暗而嘆惋,也爲世上老百姓過着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5.默讀課文最後兩段,思考:

①漁人離開桃花源後“處處志之”,目的是想今後再訪桃花源,可人們再去尋找時,卻“迷”、“未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聖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後兩段與前又哪句話相呼應?與“不足爲外人道也”一句相呼應。

三、齊讀全文,討論總結以下內容。

1.課文在情節的安排處理上有什麼特點?請具體談談。

說明主要從情節的曲折離奇,懸念迭出這一方面來考慮,如學生有其他方面的體會,也應認同肯定。

情節的曲折、跌宕的表現在:①漁人迷路了,會怎樣?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個神奇之地。③漁人“欲窮其林”,再往下走是什麼地方?④漁人進入桃花源的道路撲逆迷離,引人好奇:裏邊到底有什麼?⑤桃花源的景緻爲何如此幽美,人們的生活爲何這般自由幸福?③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囑咐他“不足爲外人道”有什麼用意?①爲什麼人們再尋桃花源卻屢屢無功而返?這些一連串的問題環環相扣、步步相生,使課文情節充滿曲折離奇之感,讀者也隨之興趣愈濃。(以上爲理解要點。》

2.怎樣評價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這~理想社會?應聯繫作者所生活的社會時代背景來理解。這一理想社會表現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戰爭,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嚮往和憧憬,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和寄託。(可不必引導學生去認識“它只是一種空想”之類的方面。)

四、背誦課文。

五、佈置作業。

寫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設想你是漁人,寫你進入桃花源後的見聞,不與課文雷

同。②4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桃花源

(理想社會)

發現

進訪

再尋

鮮美繽紛

忘~逢~異~窮

平曠伊然良田美池桑竹

怡然大驚歎惋

處處志之

遂迷未果

(馬駿)

教學設計(B)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課文,簡介作者。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時.當你鬱悶低沉時,你會去想象一些開心的東西,你會去幻想着一切都變得美好順利歡暢的一剎,你會去遺想成功帶來的無盡的歡暢……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託在美好的撞憬之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簡介作者。(要點同“教學設計(A)”)

二、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解瞭解課文大意。

1.學生自讀課文後,對提出的疑惑的字詞注音、釋義。

2.教師落實重要的字詞注音、釋義。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通假字、詞性活用字。

3.指導學生理解文中所出現的古今異義的詞語。如:交通、妻子、無論、如此、嚴然、鮮美。

這部分可結合“教學設計(A)”的內容。

三、學生齊讀一遍課文。

要求:①聲音洪亮,讀準字音。

②把握節奏,讀出停頓之處。

③帶有感情,讀出韻律。

四、思考討論,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l。漁人是怎行發現桃花源的?他進入桃花源之前見到了怎樣的景象?

2.漁人在桃花源見到的景和人有何特點?桃花源人對外界社會情況瞭解嗎?

3.人們根據漁人作的標誌再去尋找桃花源,給果怎樣?

通過討論這幾個問題,搞清課文的基本內容和結構。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夾岸數百步,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土地平曠,……黃髮垂髦並治然自樂”。“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無論魏晉”。

3.“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五、根據以上問題,理清課文結構。

課文從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爲線索.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漁人發現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寫漁人在桃花源的見聞。

第三部分(第4、5段):寫漁人離開、再尋桃花源的經過。

六、完成下列練習。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儼然——阡陌----垂髫——

詣太守_邑人_劉子驥_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含義。

①芳草鮮美: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③阡陌交通:

④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⑤詣太守,說如此:

3.根據解釋寫出相應的詞語。

①從樹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鮮豔。()

②閒適愉快,自得樂趣。()

③比喻無人再未嘗試或過問。()

4.口頭翻譯下列句子。

①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③不足爲外人道也。

七、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背誦第i段。

八、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並默寫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體會課文的語言特點,要求學生仔細品味自認爲文中寫得好的語句。

說明:讓學生自己來談感受,教師可稍作點撥。

例:

1.第1段描寫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些詞語用得好不好?爲什麼?

寫出了花草的色澤、質地、形態,不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無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處;用四字句的形式,讀起來鏗鏘和諧,節奏整齊,朗朗上口。

2.第2段寫桃花源居住的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勾勒出怎樣的田園生活畫面?

“平曠”指土地廣闊平坦;“儼然”即整齊有序;“良田美地桑竹”三詞並列,描寫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環繞以及樹木成陰的佳景;“相聞”則以動寫靜,既說明牲畜興旺,又讓人感受鄉村的寧謐,這些生動的用詞勾畫和展現出了桃源人安居樂業、閒適樣和的生活圖畫。

3.“此人——。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嘆惋”一詞表現了桃源人怎樣的心態?

“嘆惋”是感嘆惋情之意,詞語用得十分精當、傳神,桃源人對世事變遷、人間滄桑的慨嘆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難的同情,躍然紙上,可見可感。

說明:可讓學生具體設想模仿桃源人“嘆惋”時各種不同的語言、神情、動作。

二、領會課文在情節處理上的特點。

思考討論:課文描寫的情節,處處體現出一個“奇”的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

說明:讓學生進行討論,然後發言。教師在總結時,可作如下啓發。

1.“景’倚,如:“土地平曠,屋舍嚴然,……”等。

2.“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等等。

3.“蹤”奇,後人再去尋找桃源,都一無所獲,不見蹤影。這些奇異之處,使課文情節曲致跌宕,思念環生,充滿了神祕感,更增強了人們對挑花源的好奇和嚮往。

三、討論分析:聯繫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請你聯想桃源人的生活與當時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麼不同之處?“桃花源”寄託了作者怎樣的願望?

說明:應啓發學生髮揮想象,聯繫課文內容加以比較說明。

例;

①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環境,而外界卻是戰亂頻頻,“峯火連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人們居住安定舒適,而外界百姓卻是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國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礫。

③桃花源“雞犬相聞”,人們“往來種作”,“恰然自樂”,處處是人丁興旺、洋和輸樂的氛圍,而外界百姓卻飽受戰火磨難,過日如年,終日生活在痛苦之中。總之,桃花源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階級、人人平等自由、家家豐衣足食這樣一個安寧美好的理想社會,表達出身處黑暗、動亂社會之中的作者對美好理想社會的嚮往,寄託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滿生活的強烈願望。自然,它是一個虛構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讀說訓練。

1.教師出示(可用油印資料、電教等手段進行。)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內容。

2.學生朗讀該詩。

3.分析該詩與課文在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

提示:①內容相同,表現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祕。

②所寫的重點不同。

③表現手法不同。

六、佈置作業:完成課後練習三、五題。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東晉)

景奇

桃花林:鮮美繽紛

桃花源:平曠伊然良田美地桑竹

人奇

悉如外人

大驚歎惋語云

蹤、奇

處處志之

遂迷未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