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教案

  教學目標:

《故鄉》教案

1.瞭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2.把握閏土、楊二嫂人物形象。

3.理解小說運用重複、對比來刻畫人物、展現主題的寫法。

4.掌握從細節、動作、語言、外貌等描寫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徵。

  教學重點:

1.分析人物形象,並探討人物發展變化的深層次原因。

2.理解小說的思想內涵,思考社會人生。

教學難點:對小說主題思想和篇末議論語句的理解。

課時安排:3課時

  課前預習

(一)瞭解有關小說知識:

(1)一篇小說必須具備哪三個要素?

明確: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見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明確:肖像、心理、行動、語言、神態描寫,以及正面、側面描寫。

(3)小說情節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作品主題的作用,它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的還有序幕、尾聲。

(4)環境:

A 社會環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

B 自然環境;用以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感情等。

(二)介紹作者與寫作背景:

(1)我們學過魯迅的那些文章?(略)

(2)對魯迅的故鄉,你能《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瞭解一些嗎?(略)

(3)瞭解時代背景:瞭解辛亥革命之後,農村當時生活狀況。

短篇小說《故鄉》的素材,是魯迅1919年12月初從北京回故鄉的見聞,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辛亥革命後,封建王朝的專制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於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日益貧困化。這篇小說是魯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鄉接母親時親眼看到故鄉的破舊不堪和農民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後就以這次經歷爲素材,創作了小說:《故鄉》。

(三)速讀課文,感知文意。

1.把握下列詞語,準備默寫。

陰晦(huì) 蕭索 心緒 聚族而居 謀食 寓所 猹(chá) 胯(kuà)下 祭(jì)祀(sì) 弶(jiàng) 秕(bǐ)谷 獾(huān)豬 如許 潮汛(xùn) 蘇生 顴(quán)骨 髀(bì)間 愕然(è) 確乎 伊 忘卻 鄙夷 嗤(chī)笑 嚇(hè) 應酬(chóu) 瑟索 紅活圓實 寒噤(jìn) 景況 啓程 惘(wǎng)然 隔膜(mó) 展轉 恣(zì)睢(suī) 偶像 切近 茫遠 鵓(bó)鴣(gū) 貝殼(ké) 折(shé)本 深黛(dài)

2.根據語境,解釋詞語。

悲涼: 悲哀悽涼。

輾轉:原指身體翻來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處奔波。

恣睢:放縱,兇暴。

茫遠:渺茫,遙遠。

3.朗讀課文。要求:(1)聽準字音;2)體會感情;3)初步瞭解小說的內容。

(四)速讀課文,用一兩句話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堂學習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同學們,如果說漂泊是人生,那麼旅途中人揮之不去的便是對溫暖家園的情感記憶。“月是故鄉明”,鄉情已積澱爲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飽經滄桑的魯迅先生對故鄉的體驗又何嘗不是如此?透過生意盎然、趣味無窮的百草園,嚴肅古樸又不乏樂趣的三味書層,景色優美、人情淳厚的平橋樂土,我們能觸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間的對故鄉的喜愛、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賣掉老屋,接母親及家眷舉家北上。這次訣別故鄉給了他怎樣的體驗呢?今天,我們就—起走進小說《故鄉》,去觸摸先生的喜怒情感。(板書文題、作者)

  二、預習反饋

  三、學生快速閱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思考:

1.誦讀《故鄉》,你認爲籠罩全文的情感基調是什麼?

明確:整個《故鄉》的色調,是昏暗、陰冷、低沉的。其中唯一歡快的語調出現在對兒時回憶的描寫中,但無論就謀篇佈局,還是就語言特色而言,籠罩着的是一種憂鬱和感傷。

2.小說以時間爲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可按“漸進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三個方面分爲三個部分。

3.理清行文思路,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見板書)

明確: 時間:嚴寒的深冬

  一 回故鄉 原因:賣屋、搬家

景象:蕭條、荒涼

心情:悲涼

母子見面

到家那天 回憶少年閏土

  二 在故鄉 見到楊二嫂

過了三四天 會見閏土

又過了九日 動身啓程

船上談話

  三 離故鄉 “我”的感受

4.作者千里迢迢回到闊別二十餘年的故鄉,體會到的不是激動、喜悅。而是悲哀,究其緣由是故鄉景、故鄉人的變化。那麼文中寫了哪些人物?在這些人物中,哪些又着墨較多?

明確: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我”、“我”母親、水生、宏兒;其中閏土、楊二嫂、“我”着墨較多,刻畫得比較詳細,人物形象豐滿。

四、分析景物描寫,深層理解對比手法。

1.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過故事情節的安排,還要通過環境描寫,那麼文中對“故鄉”景物的描寫共有幾處?它的表達作用是什麼?

明確:文中對故鄉景物的描寫有三處:(1)回到故鄉時見到的“蕭索的荒村”(現實中的故鄉);(2)記憶中的“神異的圖畫”(記憶中的故鄉);(3)“朦朧中”想象到的圖景(理想中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