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課堂教學語言創新論文

一、錘鍊思想

政治課堂教學語言創新論文

教育需要思想,新課程呼喚新思想,中學政治課更應把傳遞思想、交流思想、孕育思想作爲教學的重要目標。然而“,我們的思想愈深刻,我們的感受愈豐富,我們的情懷愈細膩,我們藉以表達思想、感受和情懷的語彙就愈需要豐富”。[1]作爲中學政治教師只有不斷地錘鍊課堂教學語言,才能在思想上有所創新,成爲一個有思想的人,進而培養有思想的學生。案例:在講到市場經濟基本特徵時,一位政治教師設計了這樣一段富有啓發性的教學用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論經商與否,你對自己應該具備的意識有怎樣的期許,讓我們彼此啓迪與分享……”通過簡單卻富有思想啓迪的話語,可以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索,在傳遞知識的同時碰撞出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花。

二、新課程下中學政治課堂教學語言的新要求

1.要更具親和力。新課程強調師生之間是平等的合作關係,親和的人際氛圍,縮短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距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從學科特點看,中學政治課的許多內容都是主旋律性質的。如果再加上嚴肅古板的語言,就會使學生感到政治教師是多麼的“高高在上”,政治課是多麼的“嚴肅生硬”,這無疑會在師生之間架設起一道鴻溝。如果政治教師多用諸如“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你是否願意讓我們分享你的想法”等具有親和力的教學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會起到“柔化”教學內容的作用,使嚴肅的政治原理在輕鬆和諧的教學氛圍中一一化解。

2.要更有啓發性。如果剝奪了學生“學”的獨立性,只是簡單地告知學生結論,那麼學生是不會接受的;或者,即使表面接受了,也不會心悅誠服。一個有智慧的教師必須像新課標所要求的那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讓學生主動經歷觀察、操作、討論、質疑、探究等過程,自己建構知識,自己得出結論。爲此,政治教師必須使自己的教學語言更具啓發性,一方面讓教學語言含有豐富的信息,努力喚起學生的思維慾望,開啓學生的思維動機;另一方面教學語言要讓學生能受到啓發,爲學生思考、思維、思想留下時空上的廣闊天地。

3.要更加生活化。在過去,“政治課程太過於強調知識邏輯而淡化學生的生活邏輯,使教學的內容脫離學生生活的實際,成爲空洞的理論說教,從而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2]因此,要改變政治課不受歡迎的現狀“,學校必須呈現現在的生活———即對於兒童來說是真實而生氣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裏,在鄰里間,在運動場上所經歷的生活那樣。”[3]而新課程要構建的正是以生活爲基礎,以學科知識爲支撐的課程模塊,根據新的課程標準,即將實施的新的高中的政治課必修課程分爲四個模塊: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作爲中學政治教師,在保證教學語言科學性的前提下,應努力讓我們的教學語言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的情感和學生所體驗的現實生活。

4.要更具開放性。新課程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而中學政治課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很多問題沒有固定的結論或答案。如果教師不把話說“死”,而是爲學生留些思考餘地,無疑等於爲學生提供了能夠從各自的特長和關注點出發,深入思考、自主探究,並富有個性地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這對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態度和創新精神將大有裨益。

三、新課程下中學政治課堂教學語言的變革

1.命令評判式向合作商討式的轉變。在以往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該問什麼、什麼時候問、以什麼樣的方式問、學生該如何作答等,教師事先都作了精心安排,課堂教學語言的作用無非就是發佈命令或是居高臨下的評判。於是,我們就司空見慣了諸如“某某同學,你來回答這個問題”、“大家不要怎麼怎麼樣”“、我們一定要怎麼怎麼樣”、“你這樣做是錯誤的”等帶有命令評判味道的教學語言。而在新課程理念下,一個適應新形勢要求的教師則會這麼說:“你願意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嗎?”“、這樣做是否合適呢?”、“這樣做是不是更好呢?”、“我們能不能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呢?”……同樣的教學信息,教師用合作商討式的'教學語言,體現了對學生人格的尊重,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民主,增強了教師的親和力,有利於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促進師生關係的進一步融洽和諧。

2.陳述告知式向引導啓發式轉變。舊課程強調教師要傳道、授業、解惑,這就使得向學生直接陳述告知知識和技能的教學語言成爲課堂的主流語言。像“物質的概念是這樣的”、“這個觀點是這樣理解的”、“正確的做法是這樣的”等不給學生思考空間的教學語言大行其道,嚴重扼殺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爲此,具有新課程理念的政治教師必須更多地運用“你的想法是什麼”、“你有什麼新的發現嗎”、“你爲什麼有這樣的想法”、“這樣做可能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有沒有更好的方案”等啓發性的教學語言,讓學生經歷質疑、解惑的過程,體會知識形成的過程和方法,恢復“鑑賞知識、批判知識、發現知識的信心、勇氣和資格”,“從而使人擺脫傳統知識觀的鉗制,走向對知識的理解和建構”。[4]

3.專業術語式向情景口語式轉變。教育專家認爲:知識的形態有三種,即原始形態、學術形態和教育形態。對高中生來說,學術形態的知識過於深奧複雜,他們最容易接受的是教育形態的知識。然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高中的政治教材對知識的呈現還過於專業化。這影響了學生的有效學習。因此,教師必須承擔起將專業化的知識轉變爲教育形態知識的任務(近年來大學聯考選擇題題肢呈現方式也有這樣的特點),而完成這一任務的有效方式就是更多地運用情景口語式的教學語言。具體的做法是先設置一定的教學情境,然後根據教學情境與學生開展對話,如“:聯繫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可以用“天地萬物間是相互聯繫的”來表達,“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可以轉化爲“互聯網等事物都是在統一與鬥爭的關係中發展的”,“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能動反映”可以轉化爲“藝術作品等意識是對原型的摹寫與創造的統一”等等。

4.固定統一式向動態生成式轉變。我國著名的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專家葉瀾教授指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會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5]而傳統的政治課堂教學追求培養目標的一致性,強調師生之間要步調一致,教學過程要根據教案亦步亦趨,較少考慮不同學生的個性化要求。這種教學理念反映在課堂教學上,勢必形成高度統一的教學語言,教師照本宣科,忽視教學資源的動態生成更是家常便飯。以新課程理念爲指引的中學政治課堂,是師生之間有效互動的舞臺,它需要政治教師充分展現自身高超的教育智慧,時時關注教學資源的動態生成,以學生爲本,因學生而動。所以在新課程下,政治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必須依據課堂情境、學生狀況的變化適時調整,在動態中生成富有生命力的課堂教學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