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讀後感(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東坡傳讀後感(15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1

觀蘇軾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讚歎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

蘇軾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並父母共九隻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爲何“鳩”爲“九”、“鳥”二字合成,實爲嘲諷;後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蔘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裏,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軾是熱愛生活的。其餘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軾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悽婉哀傷。在朝雲因瘟疫早逝後,他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後來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徵朝雲,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軾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羣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後,即寫詩兩首,隨後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軾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儘管不如意事衆多,如朝雲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爲過得快樂呢?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象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爲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蘇東坡傳讀後感2

記得林語堂對蘇軾的作品有一句評價: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莊亦諧,雖需視情況之所宜而異其趣,然而莫不真篤而誠懇,完全發乎內心。”大異其趣指的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備受喜歡的很大一個原因是誠懇,對待自己很誠懇,所以作品寫得也很真實,儘管受了烏臺詩案”的影響,避諱一些,不過他還是很能直接面對自己,所以遒健朴茂。

讀完這本書,對於蘇東坡的人生並沒有一個系統的時間軸,感覺只是一堆耳熟能詳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來熱鬧,所組成的。雖然陳詞氾濫,也有幾句話能夠牽住我的心,在瑜伽與煉丹”這一章的最後一句,說到:螞蟻爬上了一個磨盤,以爲這塊巨大的石頭是穩如泰山的,哪知道又開始轉動了。”很巧妙的表述了命運對蘇軾的嘲弄,好不容易歸到紅塵世俗,快要修煉成仙,又被捲進命運的漩渦。還是不得不稱讚林老的智慧與才氣。

蘇軾的政治理想和文章都是相匹配的,澄明,深湛。蘇軾這個人不復雜,單槍匹馬走在自己的獨木橋上,有着遠大報復也能安於世俗,正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纔會更加有意味,作者賦予它們的意義在於背景,更在於作者的內心,文人寫東西說是給自己看,那是日記,可文章就是給外人看,要證明自己,自己的報復也好,還是清白。所以就會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有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過,江海寄餘生”的灑脫超凡,有腐鼠何勞嚇,高鴻本自冥。

顛狂不用喚,酒盡漸須醒。”的自持己見,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悲涼,有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揀盡寒枝不可棲,寂寞沙洲冷。”的清高卓絕

蘇東坡傳讀後感3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我第一次認識蘇軾這位奇人是在語文書上——《記承天寺夜遊》蘇軾是因爲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而被貶爲黃州團練使。《記承天寺夜遊》就是他被貶期間與友人張懷民夜遊承天寺時,有感而發所寫的。從他的詩中,不難看出他隨遇而安、樂觀開朗的個性。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嘗不是夢中,終歸一切空無。這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嘆,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蘇東坡的一生,從他母親教授讀書到父子三人進京趕考,不難發現這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在文壇中佔據一方,在壯年時期的他血氣方剛,對於不滿的事寫下不少抗議詩,以致與被逮捕審訊,到了成熟時期,可以發現他常常受到太后的恩寵,他也藉此發揮他的才華,爲國家百姓造福,可惜的是到了晚年,黨爭的結果造成他再度遭受迫害,竟被貶到海南島,他的一生竟是如此的起伏。雖說他“馳騁”官場,但他並沒有“進朱者赤,進墨者黑”。

“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不也體現詩人的淡泊的心境和淡定的生活態度嗎?

淡定即寧靜,淡泊。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諸葛亮也以此爲座右銘,可見此語所示的人生態度。

一方之霸氣的曹操終成天下霸主,卻能席地而坐,青梅煮酒論英雄;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終以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成爲千古絕唱;海爾集團面對海外市場的巨大成功,究其原因,海爾的總裁卻平靜地說:“我們公司的信念是兢兢業業,如履薄冰。”;愛因斯坦摒棄塵囂,獨自在房內拉着不怎麼悅耳動聽的小提琴,終於在音樂的靈感中觸碰迸發了思想的火花,產生了《相對論》。

淡定的生活態度是淡泊外物,使情感迴歸自身,從而堅定自己的追求。吳均在《與朱元思書》寫道“鳶飛唳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是自然的感召使吳均堅守着淡定;視名利如糞土的居里夫人對科學孜孜不倦地追求,終於發現了鐳。蘇軾也曾在仕途中飽受磨難,終於蘇軾學會了淡定,“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之所共適”,是淡定使蘇軾變得豁達。

對凡塵世俗的輕視,正是堅定自身精神追求的體現。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蘇東坡傳讀後感4

《蘇東坡傳》這本書我才只讀了一半,便對蘇東坡這位大文豪有了足夠的認識。書中提到過許多地名,多得數不清,這也正提示了我們蘇東坡一生漂泊。

在書中,我最喜愛的是蘇東坡爽朗的笑聲——他的笑聲告訴了我許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種自得其樂的笑,他被貶之後賞景便成了他最大的樂趣。蘇東坡常對着風景寫詩,寫完之後總會爲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興地笑;蘇東坡的笑,還包含着一種不與人斤斤計較的笑,朝廷的官員爲了針對他,因挑不出蘇東坡平時表現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頭裏挑刺;蘇軾顯然沒與他們計較,反而還寫出“何日遣馮唐”這句話,話中毫無歸罪之意;蘇東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樂。誰被貶之後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組長被降到普通成員一樣,不再被人肯定你的潛質。

時勢造英雄,蘇東坡之因此在中國古代文學史談論上經久不衰,多半是因當時所處的環境,造就他頗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正正因蘇軾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猶如一顆璀璨的星在人羣中脫穎而出。

我喜愛他毫不恭維、仗義執言的性格。雖然他比較衝動、做事不經過“大腦”思考,但正正因這一點,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國人你爲什麼不生氣》裏面說過:“不好以爲你是大學教授,因此作研究比較重要;不好以爲你是殺豬的,因此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也不好以爲你是個大學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你這天不生氣,不站出來的話,明天??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爲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蘇軾這種激烈的性格,對當時、和我們後世都有極大的影響,他告訴我們:不能讓那些不好的東西繼續下去,要阻止他們,阻止他們務必要有帶頭人。誰也不想讓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誰也不想當那第一個人,凡是有點頭腦的人,都不會那樣去做,蘇東坡正正因“沒頭沒腦”,就毅然去當帶頭人。

儘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過許多人、多次被貶,但蘇東坡依然不乏幸福籠罩。他有十分愛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敵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衆多好官。那裏面最讓人感動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十分重視蘇東坡的文采,蘇東坡每次犯錯之後皇后總會爲他求情;皇上對蘇東坡極其嚴厲,他重視蘇東坡的文采,但因蘇東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諱,皇上怕他終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蘇東坡貶謫。

我對蘇東坡永遠懷有一顆仰慕之心,我喜愛他的真誠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諱,如果我身邊有這樣的以爲親人、朋友或者是同學,我會十分珍惜!

蘇東坡傳讀後感5

我在前天剛讀完由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 林語堂先生筆下的蘇東坡是一個正直, 豪放, 有問題敢於指出的人。 本書講述了蘇東坡坎坷的一生和蘇東坡一生所經歷的有記錄的事情。

他的性格: 他爲人剛正不阿,有問題便會提出,即便有再多的力量阻撓, 他也能堅守自己的原則。比如,神宗皇帝時期,那是一個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萬馬齊喑的年代。除了那些元祐大臣和極少數正直的人敢於發表言論以外,就沒有其他人敢說反對新政,反對王安石的話。蘇東坡卻是元祐大臣中最積極的那個,他一直在向皇帝上書說新政的危害,青苗貸款對人民造成的巨大傷害。

他的文學作品:他的文學作品十分優美,連歐陽修看了之後也嘆了一口氣說:“30年後就不會有人再談論我了。”讓我最欣賞的一點是他的文章沒有一點是虛情假意,都是真的!我覺得一個人真實是最重要的,敢於發表自己正確的言論也是很重要的。蘇東坡將這一行爲做到了最大化,他幾乎一生都在說真話,都在爲國家發表着自己認爲是正確的言論。蘇東坡十分愛家人,所以他也十分愛他的弟弟,有一次與他弟弟分別之時心中十分傷感便作下了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中秋》。這首詩十分的真實,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蘇東坡內心的傷感,那種對弟弟難得一見的悲傷。

最後,他的思想層次。 我覺得他的思想層次是很高的,因爲他從來不會因爲自己的居住環境之陋而悲傷,他看中的是居住環境周圍的氛圍,周圍的雅。比如,他在被貶嶺南之時,他發現了周圍的雅,酒的雅,嶺南有桂花酒,他十分沉浸於這種雅之中,因爲他也是一位愛飲酒作詩的人。我從此能看出他對自己的居所之簡陋只是一筆帶過,輕描淡寫,對周圍的雅是寫的可謂是十分詳盡。我覺得這種早已脫離物質生活的思想層次值得每個人去學習。還有,他很少會直接正面攻擊自己不喜歡的人,除了在朝上。比如,他再度被流放,去往海南之時,這是被董必所加害的。所以他就在喝醉時寫了鱉相公的故事,使我忍不住捧腹大笑,他將鱉相公寫得繪聲繪色,也將董必這一人物完美的轉化成了鱉相公。

蘇東坡早已逝去很久了,但他的精神,他的思想永存於人間。魯迅先生有一句名言說得好:有的人活着,他卻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我覺得第二類人說的正是蘇東坡!我們都應該學習他的精神,體會他的境界,學習他人生的層次。

蘇東坡傳讀後感6

蘇東坡是我非常敬佩的大文豪和大學者,他在多個領域都是文藝上的佼佼者,例如書法、詩詞、散文等,都成爲了大家,並且他還是一個美食家,善於品嚐和烹煮,他也是個熱愛生活的人,是個天性樂觀的人,早遭遇了不公平和排擠時,他並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用自己的樂觀堅持的做學問和生活着,這種精神值得我學習!

蘇東坡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父親也是舉國聞名的散文家蘇洵,但蘇洵在科舉的道路上走的非常不順利,名聲大卻不善於科考,因此父親對兩個兒子給予了很高的期望。結果蘇軾科考就中了榜眼,而根據歷史記載,考官歐陽詢害怕實際上第一名的蘇軾是自己弟子曾鞏,從而引起學子門的質疑,於是就改判爲榜眼,結果發榜出來居然是蘇軾,也就是說蘇軾是實際上的狀元。

蘇軾在政治上頭腦清醒,既不屬於鷹派,也不屬於鴿派,因此遭到了兩派的打壓和排擠,不論是王安石,還是司馬光,都認爲他是政敵,因此他曾經也遭遇過著名的烏臺詩案,好在宋英宗下旨赦免了他,這些遭遇不過是政敵的攻擊罷了。

蘇軾在朝廷樹敵很多,因此一再被貶,並且被貶到當是稱之爲九死一生的蠻荒之地儋州,也就是現在的海南島,但蘇軾不僅沒有就此頹廢和失望,更加堅強的活着,爲當地的百姓辦學和教化,此後海南也出了一些進士和舉人,這都是蘇軾的學生,可見文化的影響力之大。

我要像蘇東坡學習,成爲一個樂觀的人,爲自己的人生添加光彩!

蘇東坡傳讀後感7

《蘇東坡傳》,作者林語堂。寫書人與被寫人的名字都如雷貫耳,所以,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經典之作。

當時讀它依然帶着一些目的性和應急性——爲講好《大學語文》的一節專題,即《宋代文學的集大成者——蘇東坡》。後來解到,這本書還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長篇傳記開標立範之作。學貫中西的林語堂先生用生花妙筆,將一位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的一生娓娓道來,一個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可敬可愛的蘇東坡清晰地浮現在人們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歡蘇東坡,首先是喜歡他那些“明月幾時有”“橫看成嶺側成峯”等等朗朗上口的詩文,再就是被他的“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深情所打動,被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樂觀態度所折服,讀完這本書後,更覺得他“是天地間的鳳毛麟角”,也只有林語堂林大師的如椽之筆能把他誇盡、寫真、寫活。林大師說:“知道一個人,或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爲同代人,沒有關係。主要的倒是對他是否有同情的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解我們真正喜歡的人。我認爲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爲我解他。我解他,是因爲我喜歡他。”

而我們知道,有時我們愛上一個人,或者將之視爲偶像,是因爲我們心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這樣的人是我們窮極一生也無法成爲的,無論是先天的天賦,還是後天的風骨氣韻,或者是大時代給與的波瀾壯闊。我們掙扎在自己的人生裏,一不留神就變成塵埃,那麼渺小,那麼爲現實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別人的閃光天賦和放任性情就成我們在暗夜裏羨慕嫉妒恨的標的之一。

對韓寒如此,對邁克爾傑克遜如此,對蘇東坡更是如此。蘇東坡的智慧與才情,不但驚豔同時代的人,還穿越千載的悠悠歲月,溫暖着我們,和我們同悲同喜。這樣活潑潑的生命,這樣平易近人的古人,這樣的心胸才華,這樣跌宕起伏的命運和他在命運流轉之間表達出的達觀幽默,享受生命的態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個出來。

每當想到世間曾經有一個這樣偉大而溫暖的靈魂生活過,我就覺得非常感動。蘇東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讓我看到生命的一種境界。

蘇東坡傳讀後感8

《蘇東坡傳》,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採用“春秋筆法”,而就是林語堂先生閱讀超多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後所着的傳記。我心度之,就是否林先生與蘇東坡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爲何其言己瞭解、喜愛蘇東坡,而又能將《蘇東坡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觀蘇東坡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讚歎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就是其才智的體現。

蘇東坡就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並父母共九隻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爲何“鳩”爲“九”、“鳥”二字合成,實爲嘲諷;後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就是‘水’之‘皮’,則‘滑’就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蔘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裏,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東坡就是熱愛生活的。其餘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就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就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東坡就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悽婉哀傷。在朝雲因瘟疫早逝後,他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之後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徵朝雲,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東坡就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羣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後,即寫詩兩首,隨後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就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也就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儘管不如意事衆多,如朝雲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爲過得快樂呢?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就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爲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就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蘇東坡傳讀後感9

傳播中國文化就要像林語堂一樣,他是能用英文寫作的少數中國作家。此前我只讀過林語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書這是第一次讀。選了他的《蘇東坡傳》。看了前言他對蘇東坡的喜愛,我就完全可以確信,這是一本一等的書,畢竟作者的全部熱情都在其中。

蘇東坡以儒家思想爲本,又能博採佛道之長,奉儒而不迂執,好道而不厭世,參禪而不虛佞。處順境時不驕惰逸樂,在逆境中能隨遇而安,用樂觀、灑脫的態度堅持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實現從現實人生到藝術人生的轉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滿藝術審美情趣的人生,並體現在他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創作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訴人說,每逢皇帝陛下舉箸不食時,必然是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即便在蘇東坡貶謫在外時,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詩到達宮中,神宗皇帝必當諸大臣的感嘆讚美之。但是皇上對蘇東坡的感嘆讚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蘇東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這正是我們太多的讀者喜歡他的緣故。近千年來人們不會從內心愛慕一個品格低劣無恥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

文學上萬古不朽的美名,還是在於文學所給與讀者的快樂上。蘇東坡的作品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爲短暫的文學風尚掩沒,甚至歷久彌新,是具有一種我們稱之爲發乎肺腑的"真純"。

現在我最爲欣賞的是他那真純且有無盡趣味的《定風波途中遇雨》:"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你怎能不意會——風雨過後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種境界;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是一種境界。不過現實中很少有人像東坡那樣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其實,這纔是生命最高的境界,這是用充滿洞察力目光蔑視困境時才能擁有的真純和趣味!

蘇東坡異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達樂觀的一生。他那種身處逆境卻始終保持"成固欣然,敗亦可喜"的超然達觀,像他的詩詞文章一樣千載有餘情!經萬古流不盡!

蘇東坡傳讀後感10

蘇東坡是我國北宋著名的詞人、詩人、散文家、畫家、書法家等衆多身份的集大成者。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被世人稱爲“三蘇”,佔據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可見,蘇家個個都是大才子,猶以蘇軾爲甚。

蘇東坡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藝,不僅擅長寫詩作畫,還是工程師、瑜伽術的修煉者、皇帝的祕書、慈悲的法官、佛教徒等,就連著名的東坡肉都是他發明的呢!

蘇東坡的一生雖仕途坎坷多舛,但與生俱來性格樂觀豁達,隨時隨地廣結摯友,無論爲官還是被貶爲農,所到之處都把生活過成了詩,把自己的感受賦予了不朽的藝術形式,時而大氣磅礴、時而豪放奔騰、時而雋永樸質,使之流芳千古,驚豔了世人。他一身浩然正氣,剛直不阿,他是官員中的智者,強者,仁者。

他是我國文化史上一位罕見的全能天才、一位曠世奇才!在林語堂先生的筆下,他更是那麼的光輝耀眼,將其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童年嶄露頭角,青少年脫穎而出,中年精彩綻放,晚年顛沛流離,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卻在人生的舞臺上演繹了一場永不謝幕的詩意人生。猶如一個和尚對他的讚譽,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間暫時做客而已!

雖然蘇東坡用盡了他的浩然之氣已離我們遠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也正如蘇東坡自己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說的:“浩然正氣,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爲星辰,在地爲河嶽,幽則爲鬼神,而明則復爲人。”何嘗不是對自己的評說呢!

蘇東坡傳讀後感11

讀完《蘇東坡傳》,在看到結尾處的“萬古不朽”時,心中覺得悵然若失,竟真的有些捨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現在才真正認識蘇東坡,並努力透過書去了解蘇東坡,但故事就這樣戛然而止。

每個人的年少都懷着雄心壯志,可世事無情,夢想總被“雨打風吹去”。蘇軾說“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但“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不如“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樽前”。

宦海沉浮,幾近顛沛流離,最讓我爲之欽佩的是蘇軾蘇東坡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兒都是家鄉,一副鄉土派頭,融于山水之間。

一杯茶,一幅遠山的畫,一個美好的夢想,就不難感受到蘇軾爲之推崇,並躬行實踐的清歡了。

一本書講述一個生命,這個生命其實又活了,並隨着每一個讀者的閱讀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臺劇,我們也隨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當豪情經過磨練,漸漸轉爲平實,一顆心安靜下來,開始着細小處爲民造福,蘇軾處處爲民請命,囤積糧食,以抵災荒。久旱降雨,蘇東坡比誰都高興,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捨的責任。

我想,如今的社會有多少人抱怨這抱怨那,不如擡起頭多看看身邊的美好事物。人總要經過許許多多的`磨練,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態度。

蘇東坡傳讀後感12

今年寒假格外的漫長,爲了開闊視野完成閱讀作業借來一本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本來是想草草讀完了事,沒想到自己被蘇東坡命運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對這位中國文化史上偉大的詩人產生了無限的敬意。

我敬仰蘇東坡,正因他無可比擬的才華。一說起蘇東坡,就不能不提他的曠世詩才。他的詩詞,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豪邁,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的清新雅緻,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透過東坡,我觸碰到中國文人飄忽的衣袂,聆聽到中國文化舒緩的脈動。

我敬仰蘇東坡,正因他樂觀豁達的性格。“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用在東坡身上再恰當不過了。“烏臺詩案”讓人不禁感嘆: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蘇東坡太有才華,鋒芒太露,原來與之爲友的同道們也不會轉而排擠他,他也不會落的幾度外放他鄉的下場,好在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沒有鬱鬱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創作才情與此同時也越發充沛。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爲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悽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處的嶺南蠻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也正是蘇東坡明朗豁達心境的寫照。

我敬仰蘇東坡,正因他的浩然之氣。當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對,蘇東坡利用他最擅長的武器——筆,寫了上奏神宗皇帝的萬言書,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學,也表示其個人之氣質與風格,其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都顯然可見。隨後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於是,他遠離了喧囂,迴歸於清純空靈;他習慣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灑脫;他明白瞭如何應對困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蘇東坡這一豪氣干雲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誠如林語堂所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浩然之氣,也將如他的詩詞一樣永留千古!

蘇東坡傳讀後感13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軾,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文壇的鉅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在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軾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軾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並沒變得尖酸刻薄。”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嚐。他一生爲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至於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的心鬥那種善於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的。類比蘇子由——蘇軾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說到底,在於蘇軾面對邪惡,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也許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己的私慾,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奮鬥目標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愉悅或是疾苦。只要他認爲變法脫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牴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的州府裏,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着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爲**題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爲百姓求雨,他四處遊歷。蘇軾的詩詞良篇裏,即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拿林語堂作結時的話說:“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蘇軾已去,其浩然之正氣,必當永存。

蘇東坡傳讀後感14

我是懷着與兩位天才對話的欣喜之情,來閱讀《蘇東坡傳》的。

蘇的才華,自不必淺學評價了,至於“腳踏東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其名也早已貫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給古人做的傳記,我以前也讀過幾本,然而大都工於學術,讀起來如同面對戴着瓶底厚眼鏡的老學究,壓抑之餘,興味寡然。比如有梁啓超先生著,叫做《王荊公傳》的,叫淺學很是自愧於學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與字典同歸於盡的衝動。

和理解最遙遠的距離是仰慕,想必林語堂先生是深曉此理的。所以他纔會用一種介紹朋友的語氣,以有那麼點英雄惜英雄的心情爲子瞻作傳吧。託了老外的福,這書裏是見不到“之乎者也”一類了。我們也應此得見一個有血有肉的東坡居士形象。這一點,怕是前無古人的吧。

在靜寂的夜晚,我聆聽着蘇子的腳步聲,和他一起走遍中國大半個中國,與他一道爲這片土地上的農民疾呼。在蘇看來,貶謫實在只是換個地方,他的責任實在一分未減。他見不得大宋農民在豐收的日子也必須舉家逃荒,流離失所,所以只能大聲疾呼。後人談蘇軾,多敬佩他的曠達,卻不知這份曠達只用以面對他自己的苦難,對他人的苦難,蘇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淚水。

蘇的名聲是伴着他的貶謫越傳越遠,越傳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幾月就能傳到京師,成爲得勢者喉中鯁住的魚骨。於是一貶再貶、越貶越遠,便成了蘇人生的常態。“你啊,滿肚子不合時宜。”侍妾朝雲竟是這樣聰慧,一語道破蘇的宿命。

但我想,這句玩笑話必是含淚說的吧。

蘇東坡傳讀後感15

讀了林語堂老師的《蘇東坡傳》,不禁想起蘇東坡那一首豪放的《念奴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蘇東坡的一生,飽經憂患,幾經沉浮,但蘇東坡人性更趨溫和厚道,過得快樂,無所畏懼。蘇東坡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駕馭自己心靈的高士。再加上他深厚的文學造詣,敢做敢爲的正直作風,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造就了一個萬古不朽的偉大人生。

正如作者所言,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極令大衆傾心仰慕的偉大文人,這不僅是基於他的詩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於他總是英勇地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主張的滿腔正氣,在苦難中尋找樂趣的罕見本領,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林語堂是這樣結尾的:“在讀《蘇東坡傳》時,我們一直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生活,這種思想與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成形,曇花一現而已。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心靈的喜悅和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恰如其分的概括了東坡的一生。